开放进程中我国银行稳定的影响因素与稳定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定论文,进程论文,因素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放进程中我国银行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开放的实际情况,把开放进程中影响银行稳定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不良贷款偏高、汇率政策转型、金融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
(一)不良贷款偏高
时至今日不良资产无论是所占比率还是绝对额仍属于偏高态势(见表1)。巨额不良资产将使我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中倍感压力。一方面是满足资本充足性压力。根据制度安排,不良资产可由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金进行注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普遍提取不足,如2005年仅32.6%,这样不良资产发生的损失最终可能需要银行自有资本予以冲销,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难以达到监管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是银行业脆弱性可能加剧的压力。目前,我国银行业7.3%的不良贷款率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些东亚国家大致相当,如泰国、马来西亚及韩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8%、6.4%和6%。然而,随着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取消,极有可能引发储户把存款从脆弱的中资银行转移至高效的外资银行,甚至通过逐步放松的资本流动渠道流入境外,从而加深中资银行脆弱性。
(二)汇率政策转型
2005年7月我国正式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增大,但出于币值稳定的需要,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相对有限。而资本、贸易项目双顺差却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从而造成央行以被动的外汇占款方式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的研究表明,外汇占款已占到总货币发行量的70%。[1]
汇率政策转型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双重风险。一是货币政策稳健性受到冲击。为冲销资本、贸易项目双顺差造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使得银行业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促发银行业信贷过度扩张行为,潜在的信贷风险压力上升。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尽管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幅相对狭窄,但汇率波动性毕竟在增强,由于银行业缺乏应对汇率风险的经验,2006年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汇兑损失。在我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十分强劲,尤其是资本账户未来逐步放松可能会强化这一趋势,为避免流动性进一步过剩,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会相对增大,银行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进一步增加。此外,随着经济开放度加深,我国汇率和货币政策将不可避免受到其他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以美国为例,近两年美国经济增长较快,带动我国出口有力增加,仅2005年我国出口总额的24.1%就为美国所占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升值备受压力。
(三)金融市场化取向
目前,我国已经在利率市场化、金融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准入以及资本流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措施,但金融市场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应对不当将对我国银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1.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实质性启动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稳定造成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银行将投资持有更多的债券等利率敏感性证券。利率波动会导致债券等证券价格波动,进而造成银行资本损益。(2)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2005年银监会批准利率互换业务试点,但总体看利率衍生工具发展相对缓慢,增加了银行业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3)收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单一,近90%的收入来源于利息收入,市场化利率的频繁波动使我国银行业收入具有较强的波动性。
2.金融混业经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全球自由化浪潮的兴起,我国逐步开始金融混业试点工作。金融混业制度的实施对我国银行稳定所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业竞争强度增加。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风险不断加大,一些中小银行可能由此倒闭清算,从而影响我国银行业稳定性。(2)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受到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处于完善之中,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薄弱,而业务多元化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金融监管难度增加。金融混业通常需要完善的监管制度和高效的单一综合性监管机构,尽管我国各监管机构已初步展开了合作,但总体看协调性还不够成熟,而且涉及金融混业监管尤其是对跨国金融混业集团监管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
3.外资银行进入。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2]外资银行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稳定也会产生不利冲击,表现在以下方面:(1)高端客户的丧失将增加中资银行脆弱性。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而且外资银行多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2年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最佳例证。(2)银行不稳定放大效应和国际传导效应。在我国银行出现严重的脆弱性或危机时,外资银行的消减信用、提前收贷等理性行为可能导致其进一步加深。(3)增加我国金融监管压力。外资银行多为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创新快,对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我国监管机构而言,可能会产生监管真空地带。
4.资本账户开放。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开放承诺不断兑现,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资本账户市场化措施。总体看,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度相对较低,在资本账户的13个子项目上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力度的加大,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从而可能对我国银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1)我国资产价格波动性将逐步增大。全面开放的到来意味着外资对证券市场参与力度将不断增大,证券价格波动将更为频繁。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展开,银行持有的证券量将不断增加,证券价格的频繁波动将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2)可能导致我国银行业脆弱性加剧。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情况下,流入的资本将直接或间接的进入我国银行体系,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也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获取资金,这样银行的可贷资金将大量增加。充裕的资金来源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信贷膨胀,由于我国银行业已存在不良贷款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一旦发生经济衰退,信贷过度扩张将产生大量不良贷款。(3)增强我国的货币替代。自加入WTO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致使我国的货币替代程度呈下降趋势,2001年我国货币替代程度为7.05%,2005年下降到4.37%,总体看货币替代程度小于10%属于轻度替代。[3]但是,随着我国资本账户的逐步放松,我国货币替代波动幅度将随之加大,货币替代的负效应将可能对我国银行稳定造成冲击。
(四)金融创新深化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深化,金融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在看到金融创新带来收益同时,也要预防金融创新对我国银行业可能造成的风险。开放进程中金融创新的加速对我国银行稳定产生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
1.微观层面的负效应:(1)金融市场创新对银行业融资主体地位的削弱。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债券市场也呈快速发展局面,2005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4.1万亿。在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推动下,其融资地位将不断上升,对收入结构单一的我国银行业将是严重的挑战。(2)在银行业全面开放情况下,银行势必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由于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可能导致创新产品不为市场所接受,或在创新产品运用过程中发生市场及操作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急剧放大。(3)我国银行业在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经营效率的同时,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或对外部恶意的技术破坏缺乏高效应对措施,从而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
2.宏观层面的负效应:(1)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率。通过回购协议可以规避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006年前3季度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量达到18.44万亿元,是同期同业拆借交易量的18倍。通过改制上市、发行次级债券,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如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A+H发行规模达到191亿美元,从而降低了央行再贴现窗口的作用。此外,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活动可规避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作用。(2)增强信用膨胀可能性。如我国财务公司就可办理成员单位的存贷款业务,2005年我国财务公司总资产达到5378亿元,这些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创造能力增强,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继而影响银行稳定。(3)资本形成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逐步发展壮大,但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高虚拟性、高投机性,如果过度发展,在吸引子大量资金的同时又减少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致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脱节,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导致银行不稳定。
二、开放进程中维护我国银行稳定的策略
(一)降低不良资产
一是加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力度,实现100%贷款损失准备率目标。二是可由政府投入公共资金充实银行资本金。三是提高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效率。可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引进战略投资者。
(二)实现汇率政策转型
为顺利实现我国汇率政策转型,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取消对企业外汇留用比例限制以及外汇指定银行实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数额限制,同时,稳步推进资本流出管制的放松。二是提高外汇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降低外汇市场门槛,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我国外汇市场;实现外汇交易产品的多样化,为微观交易主体规避汇率变动产生的风险提供更多的选择;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三)健全银行内控制度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济案件和违规经营案件频发,很大程度上与银行内控体系的不严密高度相关。因此,健全我国银行业内控制度应着重以下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样既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有银行所有者缺位的弊端,逐步在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行为。二是完善内控组织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外部审计。
(四)创建金融安全网
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根据存款保险制度运作的国际经验,未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安排应体现以下特点:(1)多功能的混合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不仅要具备存款人利益保护职能,还应拥有对投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管理和参与问题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权利。(2)有限性保险制度安排。首先,我国存款保险范围应当仅限于活期、定期本外币存款,而银行间同业存款、银行股东和高管存款不予保险;其次,金融机构倒闭时对存款人的存款赔付规定上限。(3)强制性参保方式与差别费率制度安排。对风险高的商业银行收取较高费率;反之则低。二是提升银行监管效率。建立高效的银行监管协调机制,要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和人民银行之间建立有效的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并建立面对银行危机的应急处置程序;同时,加强与国外金融监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对跨国银行经营行为实现有效监管。
(五)增强市场约束功能
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今天,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将会造成监管低效率,无法实现银行稳定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市场约束力量建设。一是根据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和恰当的资产负债评估方法来对银行的资产进行评估,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二是加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设。三是加快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约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