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07]02-0150-04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宏观因素,学校、社区、群体等作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微观因素,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作为育人环境问题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然而,这些宏观或微观影响因素绝不只是作为外在于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的环境而存在的,它们实际上已经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一起构成了以教育过程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总体效益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个单因素或多个确定因素,而是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状态及其结果的体现。因此,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相较,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考察更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
一、“环境→生态”跃迁: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目前绝大多数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进行研究的论者都将“生态”与“环境”连用,实际上并没有脱离“环境论”的窠臼,真正以“生态观”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笔者看来,以生态论的观点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可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换。要想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环境→生态”跃迁,必须从对“环境”、“生态”的内涵差异和理念分殊的认识开始。
所谓环境,指一事物(或人类)所存在的空间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或人类)而存在,外在于此中心事物(或人类)并对之发生影响。生态系统则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一般生态学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作用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
从另一方面看,环境只是一个现时态的空间考察,强调的是各要素对环境受体的当前作用和影响;生态则是进行历时态与同时态的时空考察的产物,强调各要素之间始终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生态的系统理念的“基本点在于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1] 环境中的动态有机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和对生态系统中的调节机制是生态得以维系的基础,生态中的每一要素都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因子,并寻求与整个大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就自然界还是社会而言,“环境”与“生态”尽管都注意到了事物的外部影响力的存在,但它们却代表着不同的理念:(1)在结构上,环境强调对于事物的外在性,而生态则强调事物与其外部相关者的整体性。(2)在作用机制上,环境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外部性且直接相对的,生态中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则是多向交互性的。(3)在所追求的目标上,人们关于环境的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在控制与排拒的同时,适应并改造环境;关于生态的研究则强调主体及其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动态平衡、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
现在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确有其一致性,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就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而言,人处于生态之中,而立于环境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换言之,教育环境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独立存在,并对教育活动发生复杂影响的;而在生态学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会身处于生态系统之中,并与该系统内的其他各要素发生着交互作用。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讨论中,人们更强调的是微观、具体的外在世界。从生态论观点出发,笔者赞同邱柏生教授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合理地理解为“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这一观点[2]。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对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生态过程,教育者、教育内容则既是维持并改善这一生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主要作用力,也是构成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更强调宏观与整体,在这里,无论是作为大环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环境,包括大众传媒、社区等等,还是作为小环境的具体社会组织(如企业、学校乃至班组等),都不仅具有微观意义,更是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1)环境是外在地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而生态则是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的整体形态,它依赖于内外部的良性循环;(2)环境所强调的是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而生态则强调各环境要素的作用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其各部分之间应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环境论和生态论的考察,应该说各有其实践意义,但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人们已对环境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应该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关注提到重要日程上了。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能量供给
邱柏生教授曾撰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依社会活动形态来分,可分为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依政治文化的结构来分,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和亚文化生态环境;依意识形态的运作状况分,又可分为导向生态环境和取向生态环境;依教育过程的生态环境来分,可分成社会方面(教育目的、内容)的生态环境、心理方面(学生的动机、情绪、意志、思维等)的生态环境和控制方面(教育者的计划、组织、领导、调整、控制等)的生态环境;等等”。[2] 以上观点虽然并非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体系,但作为一种基础性分类,对本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笔者拟在此之外另辟蹊径,以生态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划分为多个圈层,并着力通过各圈层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探讨生态体系的内部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从总体上说,我们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则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
具体地说,各圈层的主要内容是:(1)宏观圈层,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世界形势的状态与趋势、中国历史与当代中国国情(即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圈),社会心理、观念与社会舆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支持、物质保障、人际协调和教育内容要求,特定区域的组织外部环境,等等;(2)微观圈层,包括组织(学校、企业、机关等)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心理氛围、人际环境、制度支持与物质保障等多种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是微观环境的核心要素,它由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机构及其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构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建立在各圈层要素的相互关系基础上的。系统资源是维持系统良性运行的核心。这首先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各要素自身具有良好的品质,即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机构、人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不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良性运行更需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与组织内部、外部要形成良好的能量供给关系。这个能量供给系统是整个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换言之,无论在哪一个圈层上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遭到忽视或轻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链就会发生断裂,能量供给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也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这里所称的能量供给,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法性和行为动力的过程,它所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外部作为支持性资源、压力性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形成的“支持或制约”关系(如图1)。就宏观圈层来说,能量供给上的“支持或制约”表现为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和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和奖励,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的人员调配、经费投入,社会公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吁,等等;而就微观圈层来说,能量供给上的“支持或制约”则表现为组织内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认识、制度倾斜、部门间协作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能量供给系统不仅从外部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性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提出自己的要求,施加一定的压力,提出一定的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须采取适当的反应,以维持它与社会圈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循环型信息传递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中的信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信息、思想品德现状信息、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需求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信息等多个方面。信息循环系统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准备问题、素材、思想导向和事实证据,也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能量供给系统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在一个有效的信息循环系统内,信息的流向既不是双向的,更不能是单向的,而应当是一个具有控制性漫反射式流向的信息系统。其主要信息流向有四种:(1)信息内向流动。信息由宏观圈层向内流入系统,传达社会期望、环境变迁等方面的信息,由教育者主动或被动地接受;(2)信息外向流动。指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情况、结果等信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向外界传播,其传播过程可以由教育者或管理者操控,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与系统外部的关系,但它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控性,会出现大量的无序或失真的信息传播;(3)下行信息沟通。指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主动与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进行的沟通,其首要目标在于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阻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方向和效率;(4)上行信息沟通。这种上行沟通包括教育者对管理者主动寻求沟通,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管理者主动寻求沟通两种主要形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为管理者、教育者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点、策略、方法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为了分析上的便利,在此笔者从信息传递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新的划分(如图2),即:(1)社会环境圈层,它以社会舆论为指向和主要影响力量,以社会要求系统为核心;(2)信息支持与管理支持圈层,由对社会舆论和要求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民意调研系统、政党组织系统、社会团体系统、政府工作系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组成;(3)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圈层,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人员及其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传递上,既要求通过既定组织程序进行的控制性传递(如文件通知、会议传达、组织调研等)能够畅通无阻,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积极通过多种传媒、人际交流、自行调研或采访等途径进行的非程序性的、方向不规则的(即前文所谓“漫反射式”的)信息传递。而且,这种控制性的多向漫反射式的信息传递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内外部、上下级之间形成不间断的循环。
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循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社会要求系统,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应然素质的要求,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映出来;二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工作过程的要求,它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反映出来。在这方面,需要特别注意,要努力让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有着适当的社会期待。不适当的社会期待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1)期望值过低,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消防”功能,也就是说,在对象出现思想道德问题时,需要通过思想工作去解决问题。“消防”功能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位化,并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蜕变为当前形势的工具;(2)期望值过高,让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载过重的社会责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其一生中都不仅需要学会做事,也需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尽管并不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竭其心力就足以实现的,但一旦出现思想道德问题,人们在归责时总习惯于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较多的指责,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丧失成就感、职业信心和工作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信息内循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运行的重要条件。它应当以受教育者需求为中心信息循环过程。受教育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赖以存在的主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满足受教育者各异的合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正确把握以下问题: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其需求何以产生?怎样真实有效地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以何种态度对待这些需求倾向?如何将这些需求传达给外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如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针对其需求开展教育活动?等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及其限度
开放的适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应当既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也应当是一个有效地维持自身特性和独立功能的体系。
开放的适应性,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根据社会圈带来的冲击而采取积极行动,同时消除这些冲击所带来的破坏性的效果,以使之与系统的特性相一致并保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由于适应的过程是一个适应性压力——功能失调——适应性调整——新的生态系统确立的过程,因此,必须保持系统的开放状态,以促进它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换,接纳外部信息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该系统愿意接受外部信息和意见,敏于进行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变革,易于接受外部的推动和压力,从而达到各要素的同步发展。它首先而且主要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的信息开放性、观念开放性程度,它影响甚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圈之间的交流关系。具体地说,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圈(宏观的和特殊的)之间有无充分的交流;(2)生态系统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之间有无充分的交流;(3)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有无充分的交流。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只有在内外部都保持着有机的动态关系,才能够不断适应、变革和发展,它与外部的关系越密切,对外界的变化越敏感,越善于洞察和理解社会、家庭及受教育者的需求,就越能提高适应能力,越利于取得较高的教育效果、效率和效益。
在实践中,有些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试图只与外部世界发生单边的关系,以“堵”的方式建立相对隔离的工作环境,以保持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内部思想政治氛围的纯洁性。其具体措施包括:极力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禁止受教育者接触不良书刊和其他媒体,甚至为此不惜采用没收、撕毁等涉嫌侵犯他人利益的手段以阻止受教育者的媒体选择;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那里,倾向于封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如:只按预定教育方案进行教育而不问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需要,不考虑家长的呼声和社会舆论的吁求,对外部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缺乏敏感性,对他人经验不予采纳,等等。然而,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本质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生态系统,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重点、策略甚至基本形态,因此,这种封闭式教育尽管可能会建立暂时的消极的稳定秩序,但总体上说,这种封闭的企图不仅是徒劳的,而且十分有害,它将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圈不相适应,也将导致系统内部发生变质,会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堕入一个缺乏动力、丧失生命力的不断衰落、退化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化、形式主义倾向等大与此大多不无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对于外部的开放性并不能是毫无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的活动,因此,其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必然要受到活动的方向、性质、目标的限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运行也会在客观上对其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构成障碍。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一方面为了保持本身应有的特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习惯上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惰性,它会本能地抵御来自外部的影响,防止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冲击导致内部的不稳定或混乱。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接受或抵制来自外部的信息、观念和行为的冲击。
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问题上,还需要注意它对外部世界的反应速度。如果对外部的反应过快,而内部尚未做好相关的观念准备,制定出恰当的行动对策,就会导致系统内部的紊乱;而如果反应如果过于迟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则会无法从外部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行为动力。从总体上说,其对外部的反应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1)迟缓—谨慎型。它对外部的反应的基本过程是,先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尽量防止外部情况对内部平衡构成影响,然后谨慎地选择可以接纳的部分,缓步推进内部的系统改造;(2)迟缓—退缩型。它对外部的反应的基本过程是,先对外部事物进行冷眼旁观,并倾向于发现外部世界对现状的消极方面,如果发现有积极方面值得利用,便向前小步推进,一旦发现有危及现状的内容,立即退回原地;(3)迅捷—疏导型。在这种模式中,系统会将外部影响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之在系统内部有序地流动,在出现危及系统的正向良性运行的情况时,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4)迅捷—控制型。这种反应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系统对外部信息的反应迅速,能很快判断出外部信息的意义、影响及走向,找到基本的应对策略甚至具体的应对措施,从而控制信息过程,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创出工作新局面;(5)迅捷—阻塞型。这种模式会允许社会圈的影响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但其眼光是防范性的,手段是防御性的,在外部信息进入系统后,它会以对其消极性方面特有的敏感,采取防御性对策以抵消甚至清除其影响,维持原有的系统状态。以上模式各有其应用情境,灵活的模式选择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平衡与内稳态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形态是相对稳定,动态的稳定性和内部平衡,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另一基本特性,因此,其基本过程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讨论重点就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而这一平衡的关键则在于,当其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应当与之相适应、相配合,产生适当的连锁式的要素反应,从而促进系统内要素的共生共进。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有着一定的脆弱性,当外来干扰的强度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无法恢复到原初的平衡状态时,即会出现生态失衡。这种失衡首先可能来自宏观圈层中的某些重大变化,以及微观圈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可能来自生态系统中能量链、信息链的断裂。无论失衡是由何种原因引起,“为了重新建立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圈之间的平衡关系的达成,可以通过三种主要途径:(1)征询。征询是一种有组织的信息沟通程序,通过征询活动,社会圈中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过程。其基本过程包括确立征询制度,提出无主题创议或具体议题,选择合适的被征询对象,展开意见征询活动。(2)协商。协商,指有关方面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商量调整各自的行为以达到协调一致,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吸纳。吸纳,也就是说将社会圈中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吸收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其具体的方法有多种,如临时或长期性地运用权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用社会上影响力较大、思想积极的人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等。
如果系统失衡系由能量链、信息链断裂而引起,则需要找到断裂点,着力恢复能量供应系统或信息循环系统的连接链条。以社会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例:如果两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作为信息链断裂的特异表现,也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失衡。对此,教育者既不能立足于将社会需求硬性传达给受教育者,更不能一味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而必须在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两种需求的联结点。换言之,只有使两种需求实现有机统一,才能维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生态位失准,也会导致整体的生态失衡。在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固然需要齐抓共管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但作用应以其所应发挥、所能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限,这个限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各主体的空间、时间位置,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机能关系,从而确定了它们的生态位。生态位的确定以其所利用的基本资源和其所应承担的基本职能为标准。除了各子系统各安其位、共生共荣的常态之外,存在着三种非常态的生态位(即生态位失准)现象:生态位的泛化(即生态位幅度增宽)、生态位特化(即生态位宽度减小)和生态位的重叠(即在利用相同资源前提下的职能重叠,前述的越限现象即重叠的一种表现)。在出现以上非常态时,系统内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紊乱,此时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发挥作用,通过横向协调,重新划分各子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资源和职能并使之各安其事,各施其政。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各子系统还具有一个重要特性:相互依存中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还需要通过内稳态机制实现内部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稳态机制,指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用以控制自身的内部环境以保持其内部的相对稳定,减少其外部条件的依赖性的结构机能,增强对外部因素冲击的耐受能力的内部调节能力及其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开放性与能力扩展性是内稳态机制的构造核心。当然,还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稳态机制只是要增大系统对外部环境的耐受限度,它既不能、也不应当完全摆脱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因为耐受限度不可能是无限的,同时,过度的耐受性也可能会导致自适应系统的开放性缺乏,从而因封闭而阻碍系统的更新、变革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