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用于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刘斌,冶玉虎

青海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应用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行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术后1年,观察组MMSE评分为(26.21±3.32)分,明显比对照组的(17.12±2.41)分高,观察组复发率为5%,明显较对照组的22.5%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实施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临床效果显著,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胶质瘤;微创手术;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临床效果

脑胶质瘤是颅内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颅内肿瘤中占了40%,主要特点为复发率高、预后差[1]。对于该疾病,通常需要实施手术治疗,传统手术为大骨瓣开颅术,虽然可全部对病灶进行切除,但会严重影响的脑组织正常功能。近年来,微创手术日渐发展进步,微创手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到脑胶质瘤的治疗,为了进一步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本次研究把2013年12月至2015年12与我院接收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中选择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为了便于进行对照研究,对80例患者进行如下分组: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为21:19,年纪处于15至70岁之间,平均(42±7.3)岁,肿瘤位置:11例为额叶,18例颞叶,7例顶枕区,4例小脑半球,行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对照组(40例),男女比较为22:18,年纪处于16至70岁之间,平均(43±6.8)岁,肿瘤位置:12例为额叶,18例颞叶,6例顶枕区,4例小脑半球,施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所选患者均在CT、MRI增强扫描下经脑胶质瘤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已将合并中枢系统疾病、严重内科疾病、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其他恶性肿瘤等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得到了本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实施麻醉后,以影响学检查结果为依据对手术入路进行设计,以便于充分暴露病灶,将脑硬膜打开后,开始使用显微镜,以脑压具体情况为依据,将脑池打开,放出脑脊液减压,以患者病情为依据,从脑沟或者脑回直进入后,可见紫红色或者黄褐色肿瘤,大多呈鱼肉状。随后进行切除,从离肿瘤最近的非功能区、血管较少去入手,在显微镜下对肿瘤外围与正常脑组织间水肿胶质进行分离,在分离的同时施予电凝。如果显微镜下肿瘤边界分辨不清,则不强行全切,实施次切,以保证术后神经功能。对照组施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以肿瘤大小、类型为依据实施全切或者次切。两组患者Ⅰ级、Ⅱ级全切患者术后无需特殊处理,次全切者则加用放疗或化疗。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与分析。(2)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有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几个项目,3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显示认识功能越好。(3)观察两组1年后复发率。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MMSE评分

观察组MMSE评分为(26.21±3.32)分,对照组为(17.12±2.41)分,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

2.3比较两组复发率

1年后,观察组2例复发,复发率为5%(2/40),对照组9例复发,复发率为22.5%(9/40),观察组生存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意义。

3.讨论

当前,手术是脑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传统手术为开颅手术,手术难以对肿瘤界限与正常脑组织进行准确识别,手术效果不佳,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另外,传统开颅术手术创面较大,闹钟暴露时间过长,极易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影响[2]。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显微手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相较于传统开颅术,此种手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可帮助手术者对肿瘤组织、肿瘤周围组织、正常脑组织等进行清楚观察,精确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离,保留神经功能[3]。第二,可明确区分肿瘤动脉与肿瘤周围的正常动脉或穿过肿瘤的正常,以保护血管。第三,对脑组织的牵拉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第四,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创伤小,术后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使患者预后得以改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比对照高,观察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综上所述,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临床效果更加,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剑锋.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4,(13):106-107

[2] 周敬斌,海燕.脑胶质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11):1009-1010.

[3] 傅道聪,赵锦阳,韩华强等.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医学信息,2015,(48):135-135.

论文作者:刘斌,冶玉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5

标签:;  ;  ;  ;  ;  ;  ;  ;  

探讨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用于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刘斌,冶玉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