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意识论文,环境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公众环境意识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自1990年首次进行调查以来,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的区域既有全国范围的,又有省市范围的;调查的对象既有一般公众,又有特定社会群体;调查的内容既有较单一的内容结构,又有涉及环境科学知识、忧患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自觉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的结构;调查的方式既有早期的较单一的征答、问卷调查,又有后期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访问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方式。
目前,环境意识调查对象多集中在城市居民,针对学生的不多,并且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和师范生,而针对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则很少。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环境意识如何将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北京是全国高等学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鉴于此,本文选择北京市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希望借此了解我国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周围环境状况、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环境问题相对重要性及自身环境意识的认知等;“行”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行动以及获得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采取五分制。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的选择采用了分层抽样和二阶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收集了北京市海淀区普通高校的相关信息,包括学校总数和各校的在校人数;其次将它们按国家“211”工程的入选与否分为重点和非重点;然后按比例分别随机抽取样本学校,分别为4所和5所;最后在对每个样本学校进行随机抽样以确定调查对象。根据统计学原理和最后的有效样本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下,本次调查结果的最大误差在4%左右。
2.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2年8月中旬。发放问卷的时段一般选在宿舍人数较多的晚上和中午。事先按各学校在校生数目确定各自总样本量,然后了解被调查学校的学生宿舍楼分布和学生构成,按照性别比例和本科生、研究生比例确定具体样本量,最后到宿舍发放并回收问卷。发放时注意了分散性和随机性,并且提醒被调查者注意本次调查的严肃性,要求其实事求是地填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为了验证调查的有效性,我们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问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64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89.8%。在有效问卷中,来自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54.29%和45.71%,来自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的比例分别为48.72%和51.28%,来自理工科和文科专业的比例分别为58.14%和41.86%,来自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比例分别为69.77%和30.23%。
2.4 调查问卷的处理
有效问卷的信息全部录入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处理。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得分率等。
3 结果与讨论
3.1 环境意识的现状和特点
3.1.1 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知晓较少并有较大局限性
本次问卷调查中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具体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污染、环境公害、生态知识、环保组织与活动、环保法规制度以及绿色奥运等内容,分值累计34分。统计结果表明,总体得分的最大值为27.5,最小值为6.0,平均值为17.76,得分变化的标准差为3.12。得分低(6.0~9.5)、较低(10.0~14.5)、中等(15.0~19.5)、较高(20~24.5)和高(25~27.5)所占比例分别为0.5%、15.5%、57.5%、25.5%和0.9%。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掌握很不够。
在上述六类环境知识中,平均得分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绿色奥运(80%)、环境污染(65.7%)、环境的概念(60.8%)、生态知识(42.6%)、环保法规制度(22.8%)和环保组织与活动(17.4%)。这表明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环境知识了解较多,而对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的环境知识(如生态知识、环保组织与活动、环保法规制度等)则知道较少。
可见,当前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知晓较少,总体水平偏低,并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1.2 环境意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解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差异,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包括性别(男和女)、学历(本科和研究生)、学校(重点与非重点)和专业(文科和理工科)四个层次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环境意识显著性分析结果
题目 性别 学历
学校 专业
环境概念
--非重点p=0.031 -
环境污染
- 本科生p=0.020 -
-
环境效应 男生p=0.032- -
-
环境公害
- 本科生p=0.017 -
-
环境法律制度 男生p=0.028 研究生p=0.0048- 文科p=0.0025
自我评价 男生p=0.007- -
-
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男生- -
-
注:-表示无显著性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性别、学历、学校和专业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具体到环境知识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显著性差异:例如对环境法律制度的知晓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均衡性(学历、性别、专业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关于对自我具有环境知识的评价和自己将主动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男生表现得要比女生积极。这些结果表明,即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其环境意识水平也非均一,存在着较明显的不均衡性。
3.1.3 环境保护行动相对滞后
为了比较大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本调查设计了相关问题,其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参加环境保护意向的统计结果(%)
问题 认同 较认同 不清楚 较不认同 不认同
认为自己具有很好的环境知识 3.21368.7 10.9 4.2
认为自觉获取环保知识
13.2
16.2
55.212.3
3
认为自己平时环保行为很好2.1
27.4
58.9 6.5 4.9
愿意为环境保护尽您所能 65.7
18.1
12.1 2.6 1.6
愿意为环保牺牲一些利益 38.3
40.4
15.8 4.4 1.2
认为大学生在环保方面起先导作用 34.8
32.7
19.3 9.5 3.7
表3 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参与行为的统计结果(%)
问题 认同 较认同 不清楚 较不认同 不认同
经常关注环境方面的新闻 16.732 45 4.4 1.9
经常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 6.3
13.2
63.1 15.3 2.1
会主动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17.42945.2 5.3
3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较强烈的参与性。有80%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所能,包括愿意为环保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还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同或较认同“大学生在环保方面起先导作用”,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较强烈的责任感。但有些大学生认为,要想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而不仅仅寄希望于当代的大学生,毕竟他们的数量和能力有限。同时,表2还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具有的环境知识一般或较少,获取环保知识的自觉程度一般或较低,而且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行为也一般或不够。
由表3可见,半数左右的被调查者并不是有意识地关注环境方面的新闻报道;经常参加环保活动的则更少,不到20%;当碰到了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半数以上的人不确定会采取阻止或者揭发的行动。这些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十分有限,实际参加环保活动的主动性不高。
另外,本研究还对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11项日常行为中,选择较多的为最简单易行的行为,如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自觉维护周围环境卫生等,这些行为也是一个公民必备的社会公德。而对其他一些环保活动,如参加植树、拒食野生动物、保护文物古迹、优先消费绿色产品等,参与的人则较少。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环保行为不够。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其原因是找不到参加的机会。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行动较少,即表现出“意识超前,行动滞后”的特点
3.2 对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
3.2.1 环境问题的地位
为了反映环境问题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问卷中设计了8类当前主要社会热点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当前主要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心中地位的统计结果
社会问题
廉政建设 升学就业 社会治安 违法犯罪 国家安全 环境污染 文化侵权 工资 其它
频次 407 218 201 141 68
374 118
134 33
百分率(%) 94.450.6 46.632.715.8 86.8 27.4 31.1 7.6
由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第一是廉政建设(94.4%),第二是环境污染(86.8%),第三是升学就业(50.6%),第四是社会治安(46.6%)。与早期(1994~1997)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把环境问题排在第6位相比,环境污染已受到很大的关注。另外,关于环境问题的突出性,95.1%的调查者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很突出和较突出,没有人选择“不存在”。
3.2.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探讨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优先发展经济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越来越多的期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本次调查中涉及到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行道路选择:82.8%的人选择“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需同时进行”。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发展势必会污染环境,而怎样实现总体的效益最大化是被调查者最关心的。另外,环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怎样衡量它的价值,是在访谈中少数被调查者提到的问题,这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2.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大部分调查者认为周围环境与自己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只有7.2%的人认为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小;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评价不高,有83.5%的人倾向于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人不到10%;对北京市的环境状况74.4%的人感觉很差或较差,感觉较好或好的人不到15%。这些表明,周围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公众对环境状况要求较高,而目前的环境状况还达不到公众的要求。
表5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统计结果
题目
等级 频次 百分比
很大 13832
大
108
25.1
周围环境对身心 中等 154
35.7
健康的影响
小
153.5
很小
163.7
很满意
40.9
满意
337.7
对周围环境 可以347.9
的看法不满意 182
42.2
很不满意 178
41.3
很好 92.1
好 54
12.5
对北京市环境 一般 47
10.9
状况的感觉 差 169
39.2
很差 152
35.2
3.2.4 对北京市环境污染状况的认识
大学生对北京市环境污染状况认识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
表6 对北京市环境污染状况的认识统计结果
题目 项目内容 频次 百分比
大气污染 34580
北京最严重噪声污染 6615.3
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 4811.1
水污染
37 8.6
大气污染 21449.7
北京最难根治
水污染
86 20
的污染噪声污染 5813.5
固体废弃物 5111.8
城市交通 30169.8
大气污染主要 地面场尘 11927.6
原因 工业生产
119
27.6
居民生活
388.8
交通320
74.2
噪声污染主要 建筑施工 19745.7
来源 工业生产
4410.2
社会生活
24 5.6
(1)大气污染是北京市目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结果与1997年《北京晚报》进行的北京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相同。
(2)大气污染也被大学生看作是北京市最难根治的污染。这表明,公众对大气环境改善的期望很高;虽然北京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
(3)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而居民生活影响不大。该结果与1997年《北京晚报》的调查结果类似。
(4)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和建筑施工。这可能与被调查者的切身感受有关,因为许多高校的学生宿舍临近马路,以及城市道路、房屋建设与改造的频繁施工现声场。
3.2.5 对环保工作的看法
大学生对环保工作看法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
表7 大学生对环保工作看法的统计结果
题目选项 百分比
公民素质56.6
环保工作存在
环境法律26.7
的最大问题 经济基础22.3
政府管理17.9
环保宣传7.9
提高公司环境意识62.2
解决环境问题 运用政府手段 31.1
最有效的途径
鼓励企业绿色生产13.0
发展民间环保组织7.7
不存在 3.9
提倡从小事做起 74.0
培养热爱自然的精神
61.7
环境教育的重点 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 57.1
教授环境基础知识29.7
其他
5.1
报刊杂志74.9
影视广播74.9
获取环保知识
单位或学校的宣传教育 55.7
的途径 各种形式的街头宣传 48.0
国际互联网
35.7
其他 2.6
(1)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被认为是公民素质不高,其次是环境法律的贯彻实施不力和经济基础不足。
(2)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被认是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其次是运用政府手段。
(3)关于环境教育的重点,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提倡从小事做起;同时,很多人强调要融入自然;此外,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也受到大家的重视。从环境教育的对象来说,被调查者认为,环境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教育的重点应为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者;这表明大学生认为决策群体的环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环保部门已经意识到的问题。
(4)获取环保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报刊杂志和影视广播;其次,学校的宣传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街头宣传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互联网只排在第五位,并且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多的从网上获取环保知识。
3.2.6 有关环境理念
大学生的有关环境理念调查统计结果见表8。由表8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同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中华民族朴素自然观的传统;大学生对保护周围环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有95.1%的被调查者认同“保护周围的环境是人类的一项义务”;并且,大学生认为个人的环境意识的高低对环保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由于环境理念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多说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区分。对于本次调查涉及到的几个观点,也存在着争议。
表8 大学生有关环境理念的统计结果
论题 完全正确 基本正确 难以判断 有一定错误 完全错误
保护周围的环境是一类的一项义务
90 5.1 2.6 1.2 1.2
环境保护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的 43.4 22.3 20.9 8.4 5.1
朴素的自然观的体现
个人的环境意识高低是环保行为或破坏 40.8 30.4 14.6 10.4 3.7
环境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北京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
(2)北京大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行动滞后;
(3)大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缺乏了解。
为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根据本次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针对目前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局限性和不均衡性、以及行动滞后的特点,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应扩大知识面,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宣传工作要多渠道进行,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宣传媒体,也要充分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等;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多一些公众易于、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可以号召大家更多地融入自然、关心自身,从而使得“环境保护”能够“发乎于情”。
(2)提高政府环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意识。针对大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同时又对政府工作缺乏了解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并多做实事,同时应使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把环境保护融入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之中。
(3)拓宽环境保护的渠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环保方面应该更多的运用经济杠杆。环境科学是综合的科学,环境保护是全民的要求,所以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各学科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4)利用好环保宣传和工作的时机。比如2008北京奥运提出“绿色奥运”,这对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很有利的宣传,并且是一个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有利时机,应该充分地利用;同理,在其他的很多活动中也应尽可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平台,使环境问题得到大家的注意并体现在其实际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