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失业与职业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曾一度消失了的“失业”一词,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公开地走上了中国的经济舞台,成为当今中国百姓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难点和焦点。
面对企业职工纷纷下岗的严峻现实,审视着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种种无奈,职业教育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职业教育在减少失业,实现再就业中应该如何去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本文拟从对我国的失业形势分析入手,谈谈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以便能寻找出一条新的思路。
一、我国的失业形势分析
失业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重新组合即“生产力重组”的环节之一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常常是越发凸现出来。
然而,由于在认识上存有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却不敢正视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失业。并由此导致了为增强职业能力而实施的职业教育也遭冷落。可是,当我国的经济改革朝着市场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曾被“高就业,低效益”掩饰着抑或被“待业”、“富裕人员”代替着的“失业”问题,再也不象往日那般“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据国家劳动部统计整理,1993年我国失业人数为420万;1994年为480万;1995年为520万;失业率为2.9%;1996年为900万,失业率为3.0%。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的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4年之中翻了一倍。但失业率仍控制在2%~3%之间,尚未突破恩格尔系数4%的警戒线。可是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失业的严重和就业的压力。为什么?因为以上数字仅反映了我国的显性失业,如果加上隐性失业就远不止3%了。
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字证明,到1996年底,全国企业富余人员为2600万,机关事业单位的富裕职工为1000万。加上显性失业的900万,我国的失业率已超过20%。据有关专家预测,“九五”期间是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个失业高峰,今后几年就业形势仍将是十分严重的。
一是“九五”期间全国的劳动力人口(15—59岁)将由1990年的7.3亿增加到2000年的8.3亿,其中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5400万。然而同期仅能就业3800万,尚有1600万人失业,城镇失业率将高达7.4%。
二是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经营过程中,由于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因此将有1500万职工下岗,加上已下岗的2000多万,预计将有3500万职工失业。
三是“九五”期间,农村新增劳动力8000多万,加上截止1995年已剩余的劳动力1.3亿,农村新增劳动力与现在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14亿。可是“九五”期间只能消化转移7700万,仍有1.37亿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等待转移。
若再加上一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或资源濒于枯竭的企业、行业因关停并转而导致的职工失业,我国的城市、农村的失业人数将达到1.8亿,失业率将达到25%左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农业劳动力,城镇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左右。”很显然要实现国家规定的失业宏观控制目标,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失业问题将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
二、失业职工自身因素探微
我国的失业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除了有它的外部原因,如长期以来,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近年来企业大量使用新技术、新设备,造成许多岗位被自动化所替代;部分国有企业在与乡镇企业、外来企业的竞争中,因机制不活、负担过重、产品陈旧等原因,纷纷被兼并或挤垮等等外,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企业职工自身的素质不高,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较差,自身缺乏职业教育的积累。其具体表现为:
1.失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有的甚至缺乏一技之长。近两年失业队伍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两多一少”,即一般的熟练职工多,成年职工多,技术工人少。企业里40岁以上的职工,多半是文革期间或文革以后的几年里,通过政治性的安置和企业承包职工子女等形式安排就业的,其中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从事着非技术工种的工作。而80年代以来招收的年轻一代员工,适逢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他们绝大部分都受到了良好的、正规的职业学校教育,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两相比较,在面临着企业裁员的形势下,缺乏专业能力的职工自然就成为裁员、失业的对象。相反,那些具有良好技术的人员,企业不但不会裁,反而会千方百计地挽留。如辽宁一家大型国有企业,1995年有500多名高级技工到了退休年龄,然而他们一旦离厂,企业生产就要受到极大影响。所以工厂断然留下了他们。由此可见,技术能力的高低,是构成职工能否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2.失业人员择业心理存有误区,阻碍了再就业的实现。我国目前所出现的失业,既有岗位不足而导致的一般性失业,也有因产业结构变化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更有择业期望值过高而形成的职业选择性失业。也就是说,目前既存在着“有人无岗”的现象,也存在着“有岗无人”的现象。而城里那部分“有岗无人”的工作,却常常因工作环境不佳而被城里人所拒绝。据统计,截止1995年,农民在城镇就业的人数已增到5000万,占全国城镇1.47亿职工(持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的30%,为国有单位1亿职工的一半。虽然农民工所就之业多半属于苦、脏、累、险等岗位,为城里人所不屑,但与从事农业相比较,收入仍为可观,所以农民仍然坚决地抢占。可是下岗职工再就业时,却没有农民工那般地务实,常常把待遇丰厚的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当成首选目标,有的宁可待在家里领取失业保险金,也不肯去低格以就。
3.失业人员缺乏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只习惯于被动接受社会所提供的有限的就业岗位,不善于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拓展一片新的职业领域。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所进行的敬业、爱业教育多局限于“服从国家分配”、“等待组织安排”等“安业”教育上,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和企业员工既没有进行有效的创业思想教育,也没有教会他们创业的本领,致使创业思想淡薄,风险意识较差,职业技能单一,转业储备缺乏。所以,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岗位和工作,就表现得异常惊恐与迷惘,不知道、也没本事去寻求新的职业。这就为下岗后的再就业、转业或自我创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三、失业对职教改革提出的思考
面对失业浪潮的阵阵冲击,职业教育在减少失业、推动再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呢?
从上述对失业队伍的自身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通向职业的必由之路,是减少失业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转业、再就业的关键手段。只要建立起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施教中又能让就业者储备起更多的适应职业多变的专业技能,并树立起强烈的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就可以在失业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迅速实现再就业。为此,职业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的改革:
1.要强化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公关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其中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它既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当代就业者的要求,也是竞争上岗,减少失业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培养出一代代敢于创新的新人,人类的历史才能不断走向辉煌。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与职业岗位的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常常是一个岗位要由多人竞争。与其大家都去消极地等待那十分有限的岗位,莫如另辟蹊径,凭借自己的职业能力去驰骋闯荡,开辟出更多的新的职业领域。所以,职业学校应将“创业教育”列为学生的一门主课,变以往服从分配式的“等业教育”为主动寻事式的“创业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形式的共同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
2.要加速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承担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培训任务。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由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两部分构成。大量的短期培训主要依靠企业、社会和劳动服务公司去进行,正规的职业学校如中专、技校、职高等则很少进行包括转业培训、失业培训等在内的短期培训。这种教育与培训明显分轨的做法是对职教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两个转变”的推行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失业形势将日趋严重,而且就业者的职业转换频率也将加快,一名劳动者一生转换几个岗位将是非常正常的事,“从一而终”的职业将越来越少。因此,正规的职业学校重视短期职业培训,开展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将学校职业教育与短期培训集于一身,不仅是任务,而且是责任。各类职业学校应朝着正规的、非正规的,学历的、非学历的,长期的、短期的综合化方向发展,成为既是劳动后备培养的基地,又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培训基地。
3.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拓宽基础,培养多种专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息说明,企业在用人的规格上,已不再欢迎单一技能的“专才型”人才,而青睐于那些手持多种技能证书、具有相对宽泛专业能力的“通才型”人才。这种因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快速变化而希望员工也能同步适应的用人新变化,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因此,职业学校应按照“以一技之长为主,多技兼顾”的方针深化改革,这样既可以满足一些企业技改后“一人多岗”的现实用工需要,又可为就业者今后的转岗或再就业打好基础、准备条件。
4.要加大职教发展的规模,引导好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逐渐建立起技能储备制度。
由于部分成人高校近几年也招应届生,加上一些文章对《纲要》中提出的职校生占60%的比例提出疑义,所以,目前各地普遍出现了一股“普高热”,由此而冲击了职业学校的生源。目前我国所出现的失业形势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缺乏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教发展方针已定,其规模在近15年不会有更多的扩大,高等教育仍要维持在“精英教育”阶段,离“大众化”、“普及化”尚须时日。因此,引导好初中毕业生向职业教育方面分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给就业者以专业技能,不仅是减少失业的需要,而且是推迟就业年龄,减轻就业压力的需要;同样,也是实现普通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减少更多的人去挤“独木桥”的需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还未达到“阈值”,仍须着力推进。
近两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强烈要求,这是与那里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分不开的,研究职业教育在这些地区和行业适当、适时地高移也是应该的。但是,我国经济的区域差别很大,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均衡,对于高职的需要也不可能一样,高职在不同地区的起步必然有快有慢。如果那些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也不加分析地将职教发展的热点放在高职上,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使用的不合理,而且将直接影响中等职教的发展。因此,如何巩固和发展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经济不发达地区更应如此。这样才能减少失业,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快速、稳定、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