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评价延续性护理在产妇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2月~2016年7月,医院产科分娩的60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300例。均安排常规院内护理,对照组常规随访,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针对影响纯母乳喂养的问题,针对性的干预。结果:观察组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乳房症状发生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添加辅食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优于控制影响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喂养;母乳;辅食;延续性护理;产妇
母乳是一种天然优质的食物,对于新生儿、婴儿而言,是母乳最符合早期生长发育物质需求的食物。纯母乳喂养可使母儿双方获益,不仅可满足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增强其免疫功能,对于母亲而言还能够预防乳腺疾病,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母儿的感情,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风险[1]。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出生后最初6个月宜采用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持续到2岁或更长时间。过早的辅食喂养,可能会增加喂养不耐受、婴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风险。为进一步提高本院产妇的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医院尝试为产妇提供延续性护理。以2015年2月~2016年7月,医院产科分娩的60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延续性护理的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7月,医院产科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母乳喂养条件,院内纯母乳喂养;②单胎;③知情同意;④可获得随访。入选对象60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300例。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26.4±5.2)岁。剖宫产85例,阴道分娩215例。经产22例。观察组,年龄22~34岁,平均(26.5±5.6)岁。剖宫产81例,阴道分娩219例。经产25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均常规院内护理,包括喂养指导、催乳按摩、健康教育等,将每一位院内纯母乳的产妇入选。主要喂养相关知识包括:(1)母乳喂养的三个关键时期:①出生后1小时,及早初次喂养;②出生至6个月,尽可能纯母乳喂养;③6个月后,合理的添加辅食,同时持续母乳喂养至出生后24个月。(2)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的姿势:各种母乳姿势的适应症与要点,以俯卧位为例,适合剖宫产术产妇、自然分娩后第1日喂养,又如平躺式比较适合双胎。(3)含接的知识:“C”字形托乳要点,正确含接七要点,基本步骤先托乳→等张嘴→即送乳→后吸允。(4)初乳重要性:初乳特殊的性质,含有抗体、白细胞、前列腺素等辅食无法提供的物质,保护婴儿、预防感染与过敏、促胎粪排除、减轻黄疸、帮助肠道成熟、防止过敏与乳汁不耐受、减轻感染严重性、预防眼病,乳汁的分泌量与新生儿的胃容量是完全一致的,过早的添加辅食不利于下奶,也容易导致婴儿乳头错觉、母亲奶胀,按需哺乳能够促进婴儿生长发育,频繁吸允能够使母亲体内泌乳素维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母乳脂肪含量、热量,防止乳胀,抑制排卵,从而避孕。(5)促进射乳反射方法:包括想到孩子可爱、看到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沐浴、热敷、刺激乳头、喝热饮、背部按摩等。(6)正确的判断摄入足够的母乳:观察婴儿吸允动作,观察婴儿的满意程度,增长体重情况,尿便的次数与颜色,婴儿对母亲乳房的感觉。(7)挤奶:适用于出现乳胀、母儿分离促进泌乳、乳房管堵塞或乳汁淤积、无母乳喂养条件的新生儿。(8)添加辅食过早的危害。同时进行定期电话随访,分别在出院后第1、4、8、12周电话随访,并提供咨询服务。
1.2.2 观察组
(1)在深入分析了辅食添加过早的原因后,发现影响纯母乳喂养的主要问题:①产妇及其家属对纯母乳喂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早1到2个月应该没有问题;②乳腺疾病,包括急性乳腺炎、乳头凹陷、溢液等;③乳量过少;④产褥期并发症,如产后抑郁症;⑤喂养场所问题,公共场所不便于母乳喂养;⑥新生儿、婴幼儿疾病;⑦其他问题,包括饮食不调引起的泌乳过少、心情不佳不想要母乳喂养,家人支持度不够导致母亲喂养困难、精力不足,产褥期母亲出现传染性疾病担心传染给婴儿暂停喂养。
(2)延续性护理:①留下联系方式,提供免费咨询服务;②建立微信群,上传共享的母乳喂养知识、乳房自护护理知识,以供产妇自行查阅、阅读,鼓励相互之间交流母乳喂养经验,护士答疑解惑,每月进行1次主题讲座,主要针对产后抑郁症、乳腺疾病的预防,产后复健,母乳喂养的管理;②更积极主动随访,建立维信群,利用微信及,每日都与产妇进行联系,关注当日日常喂养情况,是否出现可能不利于喂养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③对于丈夫也需要加强管理,要求丈夫多关心孕妇本身,做好安抚,更贴心细心,减轻产妇的抑郁。④减轻乳房症状,落实日常护理:每日肥皂水擦拭乳头,每日2-3日,维持乳房清洁,出现发热症状,可采用按摩、局部热敷、吸出乳汁等方法减轻症状,必要时冲服金银花、陈皮、瓜蒌等,减轻乳房症状;⑤加强生活管理,避免擅自捻乳头,禁小儿含乳入睡,若出现乳头内陷,经常挤捏,提拉校正乳头位置,加强吸入器械的消毒,做好婴儿口腔卫生管理,按需哺乳,做好乳液排空,改变不舍得浪费的观念,避免乳房长时间受压;做好饮食管理,奶量多,则少吃鱼等发奶食物,若乳汁过浓,需少喝汤多喝水。愉悦自身的心情,清洁护理用品,妥善保管;⑥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家属做好支持工作,包括:在饮食符合母乳喂养需求,帮助照料婴儿,减轻产妇的照料负担,协助对产妇进行按摩、沐浴、背部按摩等促进泌乳工作;⑦坚持科学的“坐月子”,要求产妇不要长期蜗居在家,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工作,而不是“不沾水”、“不外出”。
1.3 观察指标
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乳房症状发生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辅食添加时间。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13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辅食添加时间采用(Mena±SD)符号(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母乳喂养、乳房症状、产后抑郁症发生例或率采用符号n、%表示,采用 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乳房症状发生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添加辅食年龄(7.3±1.4)个月,高于对照组(6.2±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31<0.05)。
3 讨论
延续性护理是一种院外护理策略,将其用于产科,为产妇提供了更多的护理支持,有助于解决院外自我护理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情况,帮助产妇顺利度过适应产褥期自我护理、喂养等工作[2]。研究中,经深入分析,影响6个月内纯母乳的问题主要为产妇及其家属对纯母乳喂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乳腺疾病、乳量过少、产褥期并发症、喂养场所问题、新生儿、婴幼儿疾病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控制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乳房症状发生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低于其他学者研究,有报道显示我国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约为5%[3]。危险因素的控制,最终明显提高了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观察组达到75.33%,使母儿双方获益。
【参考文献】
[1]李红,李朋,陈震.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9):1097-1099.
[2]何湘,马祥君,赵银珠,等.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乳腺病杂志,2013,7(1):39-43.
[3]任婷,陈洁,王循红,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479-481.
作者简介:卢月玲,女,28岁,1989年5月,本科,护士。
论文作者:卢月玲 王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7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延续性论文; 发生率论文; 乳房论文; 个月论文; 抑郁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