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实体论文,收入分配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3)07-0081-05
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界定
虚拟经济一词是与实体经济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以外的经济活动则属虚拟经济。由英语翻译过来的虚拟经济一词,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等三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国内学界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多取第一种含义。刘骏民(1998)提出,广义的虚拟经济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相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等。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1]。成思危(1999)认为,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依托进行的经济活动,是以钱生钱的活动[2]。李晓西(2000)提出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3]。在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中,只有刘骏民从行业角度界定了虚拟经济,其他研究者多侧重从价值系统和运行关系上理解和定义虚拟经济。因为这样“可以摆脱按行业划分或按有无劳动价值来定义虚拟经济引起的麻烦”。无论具体的定义是什么,分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性差别才是关键。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是观念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不同于实体经济以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
毫无疑问,金融资产属于虚拟资产,因此虚拟经济的主体是金融。尽管许多学者认为金融活动并不完全是虚拟经济活动,但从行业角度划分虚拟经济行业和实体经济行业,我们仍可以认为金融业是典型的虚拟经济行业。房地产本是实物资产,但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房地产业的虚拟经济特性不断增强。因为虚拟资产的盈利性体现在收益的不确定性上。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房地产和宏观经济背离以及房地产泡沫充分印证了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从刘骏民将房地产业归入虚拟经济研究领域开始,其后有不少学者从虚拟经济角度研究了房地产(郭金兴,2005;李宏瑾,2005;黄忠,2007)。袁国敏(2009)在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中,直接将虚拟资本界定为各类金融产品和房地产。笔者在此援用刘骏民对狭义虚拟经济的定义,从行业角度将虚拟经济界定为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除此以外的行业均归于实体经济行业,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特征
实体经济行业包括了虚拟经济行业之外的所有行业,其中既有垄断行业,也有非垄断行业。为能更好地反映虚拟经济行业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们首先分析了包括垄断行业在内的收入分配状况,然后再分析剔除了实体经济中垄断行业之后的收入分配状况。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全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特征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平均工资的变化及特征
选取1994-2011年中国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就业人员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出虚拟经济行业和实体经济行业的平均工资及工资比值(见表1)。从表1来看,1994-2011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水平分别增长了10.4倍和9.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3.8%。从平均工资水平来看,虚拟经济行业一直高于实体经济行业。1994-1998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波动较大,平均工资之比陡升、陡降。此后到2002年,比值一直稳定在1.41左右的水平上。从2003年开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比呈稳步上升趋势,比值从1.44上升为1.67。从长期来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扩大之势,1994年平均工资之比是1.45,2011年上升至1.67,1994年虚拟经济行业平均工资超出实体经济行业1 996.48元,2011年则超出26 922.65元。
1995-1997年期间,从实体经济方面看,在调节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下,实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行业平均工资增长率仅为10%;从虚拟经济方面看,虚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虚拟经济成交额均在10万亿元以上,与GDP的比值均高于1,行业平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4.63%。实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虚拟经济发展迅速导致收入比迅速上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998-2002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拉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长,表现为实体经济行业平均工资增长率上升为14.12%,同期虚拟经济行业平均工资增长率回落为12.82%。因此,这一时期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比和收入差距较为稳定。2003年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尤其是虚拟经济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表现在行业收入水平上,虚拟经济行业平均工资增长率从12.82%迅速攀升为16.25%,实体经济行业平均工资增长率则较为稳定,为14.16%。工资增长率的差异反映在行业收入水平变化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不断上升,反映出两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内部各行业的收入状况。考虑到2002年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重新进行了修订,2003年之前和之后行业分类有所不同,不便直接进行行业间的对比,因此我们主要以2003-2011年的分行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内部各行业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在虚拟经济行业中,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20 780元增加到2011年的81 109元,增长60 329元,增长了2.9倍,增长额和增长幅度排在各行业之首。房地产业的年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17 085元增加到2011年的42 837元,增长25 752元,增长了1.51倍,增长额和增长幅度在全行业中排行第13和16位。由此来看,虚拟经济行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金融业带动的。
在实体经济行业中,从增长速度看,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五个行业的收入增长均高于实体经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三个行业的收入增长则最为缓慢。从增长额来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五个行业的收入增长额最高,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这三个行业的收入增长额最低。对比分析发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三个行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和增长额都较高,在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增长中起了“拉上”作用;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个行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和增长数额都较低,在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增长中起了“拉下”作用。比照其行业平均收入,我们发现,起“拉上”作用的三个行业,收入水平也较高,在行业平均收入中排行第1、第5、第7位,而起“拉下”作用的两个行业,收入水平也较低,在行业平均收入中排名仅高于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也就是说,实体经济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出现了两个收敛,部分行业向高收入收敛,其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较高;部分行业向低收入收敛,其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较低。因此,长期来看,除了虚拟经济行业收入增长较快这一因素外,实体经济行业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就业人数和工资总额在国民经济全行业中占比的变化及特征
我们选取1994-2011年中国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就业人员数量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在全国全行业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中的占比(见表2)。
观察1994-2011年虚拟经济行业就业人数和工资总额在全国全行业就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中的占比,我们发现:一是就业和工资占比均不断上升,但工资占比提升幅度要大很多。就业人数占比从2.22%上升到5.23%,上升了3.01个百分点;工资总额占比从3.22%上升到8.44%,上升了5.22个百分点,工资总额占比的上升幅度要比就业占比的上升幅度高2.21个百分点。二是工资总额占比始终高于就业人数占比,且两者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实体经济行业来看,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就业和工资占比不断下降,且工资占比下降幅度要大很多。就业人数占比从1994年的97.78%下降到2011年的94.77%,下降了3.08个百分点;工资总额占比从1994年的96.78%下降到2011年的91.56%,下降了5.39个百分点,工资总额占比的下降幅度超过就业人数占比下降幅度2.31个百分点。第二,工资总额占比始终低于就业人数占比,且两者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这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有利于虚拟经济行业。
(二)虚拟经济与剔除了垄断行业之后的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特征
由于垄断行业能够凭借垄断势力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实体经济全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会高于实体经济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为了尽可能更准确地反映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们将由行政垄断所形成的垄断行业从实体经济行业中予以剔除。
仍然选取1994-2011年中国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就业人员数量的统计数据。同时,考虑到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在全国行业统计中剔除了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虚拟经济与剔除了垄断行业之后的实体经济行业年平均工资的变化及特征
剔除垄断行业之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剔除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平均工资的比值最大是1.67,剔除后,大部分年份超过1.67,且2001年以来,比值大幅度提高,从2005年起,全部在1.9以上,有4个年份超过2倍。这说明垄断行业的确抬高了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剔除垄断行业之后的平均工资之比更准确地反映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差距。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1994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平均工资之比是1.64,2000年为1.63,2005年升至1.91,2010年达到2.16,绝对收入差距1994年是2 588.77元,2011年达到32 820.73元。
2.虚拟经济与剔除垄断行业之后的实体经济行业就业人数和工资总额在国民经济全行业中占比的变化及特征
虚拟经济行业在剔除垄断行业之后的国民经济全行业中的就业占比和工资占比都大幅度提高,2010年工资总额占比达到16.82%,工资占比超过就业占比8.28个百分点,并且工资占比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就业占比上升的幅度,与1994年相比。2011年就业占比上升了5.83个百分点,工资占比却上升了10.86个百分点。剔除垄断行业之后的实体经济行业的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在剔除垄断行业之后的国民经济全行业中的占比均出现了下降,其中,工资总额占比2011年降至83.72%,比就业人数占比低7.08个百分点,而且工资占比比就业占比下降的幅度大很多,与1994年相比,2011年工资占比下降了10.86个百分点,就业占比只下降了5.83个百分点。这表明,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虚拟经济行业,并且是朝着更有利于虚拟经济行业的方向发展。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1.进一步扩大了居民间整体收入差距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行业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等方面拉大居民整体收入差距。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既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也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剔除虚拟经济行业,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会大幅度下降。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由于虚拟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特征,城镇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居民从虚拟经济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中的获益十分有限。这意味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越大,城乡收入差距则越大。从地区收入差距来看,由于金融业发展具有强烈的“马太效应”,即金融业越成熟的东部地区,其资金和人力资本聚集能力越强,发展速度往往也越快,收入水平越高;相反,金融业越不成熟的中西部地区,其资金和人力资本聚集能力有限,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收入水平越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必是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看,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并且行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间的整体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扩大。
2.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向虚拟经济行业集中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意味着在虚拟经济行业就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投资于虚拟经济行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由此,势必引起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不断流向虚拟经济行业。一方面增量资源会向虚拟经济行业集中,导致实体经济行业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存量资源会脱离实体经济行业,转向虚拟经济行业。结果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失衡。尽管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值化积累,对实体经济规模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当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时,就会导致经济的虚拟化,即虚拟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速度,这正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基础和根源。如果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纠正,经济资源就会不断从实体经济行业流向虚拟经济行业,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转化为金融资本流入虚拟经济行业,更进一步转化为纯粹的投机资本,虚拟经济就会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最终的结果是社会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经济泡沫化不断加剧,宏观经济风险不断累积,最终会以引发金融危机的形式引起经济危机。
3.引发投机性投资需求和社会不满情绪增长
高投机性是虚拟经济的一项重要特征。尽管虚拟资本的交易可以是出于投资目的,但由于虚拟经济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因此,虚拟经济发展本身就带来了投机性投资活动的增加。随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引起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行业抽离,并向虚拟经济行业转移,产业资本减少的同时,虚拟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增加,体现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繁荣。尽管刘骏民指出虚拟经济并非“零和交易”,但虚拟经济毕竟是“以钱生钱”的活动,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在实体经济创造的物质财富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虚拟经济行业收入的增加,投机性活动和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群体所获得的社会收入份额减少;相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群体获得的社会收入份额增加。其影响就是,进一步鼓励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分配性努力,抑制生产性努力。这种对参与物质生产活动的负向激励,不仅会最终损害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会进一步诱发投机、不劳而获等寻租行为,也会引起社会不满。因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所得到的价值远小于其所创造的价值,不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却能享受到大部分社会物质财富。
4.引起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就业率下降
一般而言,虚拟经济行业尤其是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要求高于实体经济行业。从就业机会角度看,实体经济规模扩大和繁荣提供了大量门槛较低的就业机会,普遍提高了整个社会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就业率,并对缩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起到了正向作用。相反,虚拟经济尤其是金融业规模的扩大和繁荣则主要为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是与实体经济行业相比,虚拟经济行业能够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当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资源从实体经济行业流向虚拟经济行业为基础时,实体经济行业衰退带来的就业岗位在存量和增量上的减少会完全抵消虚拟经济行业繁荣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引发整个社会就业率的下降,并形成重虚拟经济行业轻实体经济行业的就业结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本身也会导致重虚拟经济行业轻实体经济行业的就业结构,因为收入水平是决定人力资本供给的最主要的因素。不仅如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的收入分配格局还会扭曲教育需求和供给结构,大量的资源会用于为虚拟经济行业培养人才,而不是为实体经济行业培养人才,由此势必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总的来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以遏制。为此,我们需要探究虚拟经济行业收入水平持续超过实体经济行业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标签:虚拟经济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 工资总额论文; 平均工资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垄断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