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格教育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格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曾为之苦苦探索。特别是近几年人的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问题已显得日益尖锐而突出。
一、人格教育含义及实质
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均达到和协的高层次发展,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的发挥个人潜能,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养,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展。
人格教育充分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认为教育应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教育,即要培养学生的认知系统,也要内化个体的心理因素,发展其非认知系统,并且认为认知系统只有在健全的人格控制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目的就是要使两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从而使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和谐的统一。
2.对教育对象的认识 把教育对象看成是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被动的认知体和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的工具。强调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力,尊重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3.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教育具有内化作用,它能调节与内化个体的心理因素。教育的一切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觉省、自我调节来实现。
现代社会中的人格教育主要包括:
认知教育 除基础知识、基本学习能力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认识自己的需要、能力、思维方式的能力。
情感教育 使学生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防止过激情绪出现,使自己经常保持在快乐情绪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意识教育 应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环境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等现代意识教育,交通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等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能了解社会、面向未来,与社会能达到高度和谐发展。
道德精神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包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不断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
二、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需要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会看到人格教育往往有失偏颇,令人深思。我国人格教育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年前的孔子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对我国人格教育影响最深、最长远的。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友善、谦让、忍耐、吃苦、重孝、从众的性格,这种性格可使人团结友爱、尊老重友、舍己为公。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出发点,使人们遵循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社会的存在与稳固,而不是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考虑。因此这种思想也易形成不良的人格品质:不思进取、盲目服从、因循守旧,这种人格对经济落后的社会确实起到稳固作用,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人格特性将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欧洲社会的人格教育在14世纪前与我们有相同之处,正像马克思所说:“基督教社会原则上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总之颂扬愚民的种种特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8页。)而文艺复兴后,欧洲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解除了宗教对人的束缚,呼唤人的自由与独立,以平等观念取代等级观念,民主自由思想取代集权思想,人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发挥,从而导致了欧洲文艺的空前繁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工业化革命的兴起,促进了整个欧洲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变化的基本原因是人格的变化。列宁曾指出:“这一经济过程在社会方面的反映就是‘人格的普遍提高’”(注:《列宁全集》第1卷,第291页。)。而此时我们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人们依然遵循的是“重义”、“重孝”、“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的行为模式,缺乏自我意识,生活上循规蹈矩,使整个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使我们这个对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古老大国与其它国家拉开了距离。有人说中国的落后是由于没有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没有进行精神革命,没有进行自我意识的人格教育革命。
进入本世纪60年代后,欧洲国家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使得个人至上、自由万岁、唯我独尊思想泛滥,造成社会道德败坏、私欲膨涨、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严重障碍。由此可见,人格教育取向即要考虑其社会价值,也要考虑其个体价值。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正是需要这种完善的人格教育。
随着我国开放搞活政策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经济领域及生产技术变化带来了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这些导致了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跨入21世纪的人要懂技术、懂管理、重效率,还要对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有预测能力、适应能力、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引起了现代思潮与传统观念的激烈冲突,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世界需要重新认识,价值观需要重新建立,“是”与“非”需要重新评判,人生需要重新定位。在这场经济与思想领域的变革中,人们将更加看重自我存在价值,有强烈的完善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这些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实现;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速、竞争加剧、自我意识加强,人们将越来越有紧迫感、压力感。已有的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人的心理疾病相当严重,如美国48.5%的人有各种不同的心理疾病,我国上海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中35%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表现在缺乏人生追求、厌学、心理焦虑、抗挫力弱等,且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科学家已经预言,未来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外部力量,而是要内化人体内的心理因素,即进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可带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它是学生快乐生活、发挥自我的保证。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人们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从这个意义讲,人格教育是人生基础工程建设的关键。
三、人格教育的功能
为了有效地实施人格教育,有必要对人格教育功能进行分析,人格教育所以能带给人一个健康的心理,促进人内心的和谐发展,在于其有以下三种功能:
1.动力功能 个体的动力系统包括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等。动力功能是建立在个体动力系统上的。它有两层含义:其一,使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变为个体自身需要,引导人体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其二,把个体内在需要激发、调动出来,引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这种功能可使个体朝着利于个人发展的方向运行,并能激励人为了这一目的而去努力。
2.调控功能 调控功能是由于人格具有整体性与可变性。整体性表现在人格诸成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可变性表现在人格具有一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格在社会中形成,同时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人格教育可调控形成与发展中的人格各成份,使个体保持良好的人格特性,改变不利个体发展的人格特性;促使人格各成份协调发展,使个体动机与行为保持一致,利于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3.社会功能 人格具有一贯性与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生活在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养成一种共同人格,并在社会生活中以一贯的思想、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格教育可使社会成员具有符合本社会利益和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对社会有共同认识、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性人格的形成。这种人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调和、推动作用。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国民精神教育、民族魂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
四、人格教育的构建
人格教育构建应以人格心理结构为基础。人格心理结构包括中心成份——自我意识、动力成份——人格倾向性和较稳定成份——人格心理特征。各成份又由诸多要素构成,这些成份和要素又可从不同维度、方向来划分,纵向可分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横向按各个系统发展过程分为不同层次。人格教育应从人格发展顺序不同层而来进行。
1.自我意识教育 至今,对自我定义仍是众说不一,但对其却有共同的界定,认为自我是个性的核心,是一种认知系统,它对个体具有自行调节作用,制约着个人行为,影响和塑造个性结构的其它成份和其相互关系。人格的诸成份与要素是以个人的意识、态度为依据,因此自我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整个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意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自我需要、自我存在价值,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实现自己,通过自身使自己在客观世界中完成自我。”(注:李德伟:《个性心理学》,第36~40页)
2.深层结构教育 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意志、行业倾向等构成了人格的深层结构。其中需要是个性的基本动力成份,它使人产生活动的内驱力。因此人格深层结构教育首先是使学生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需要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知、情、意其它成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与行为动机,使学生对人、对事有正确的认识,能根据环境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与抗挫力。总之,使深层结构整体协同发展。
3.表层结构教育 表层结构教育包括对理想、信念的培养,人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精神面貌的塑造。其中价值观教育是基础,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调节与支配人的决策和行为,是人的理想、道德规范的内在依据,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核心;精神面貌是人格心理、意志、情感、能力、气质等综合表现,因此精神面貌塑造是人格教育的最高目标。表层结构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并能按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使学生具有朝气蓬勃精神、不屈不挠精神、独立创新精神和实现自我的追求。
人格教育应以自我意识教育为核心、深层结构教育为基础、表层结构教育为最高表现,协同进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一个健康、愉快、美好的人生。
实施人格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世纪之交的必然选择,我们应适时地把学校教育重点转向人格教育,这将是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新的里程碑。
标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