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生职业准备心理状况及原因调查研究_大学论文

重庆地区大学生职业准备心理状况及成因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重庆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状况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0)02-0070-05

一、问题提出

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恰当的职业是决定他们跨入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他们毕业时的就业场合,基本上属于中高级技术部门或与此相当的单位。与所有的就业人员的考察指标一致,他们适应职业要求的时间愈短,表明其职业心理准备愈好[1]。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加之不能恰如其分地观察与评价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以后,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再训练才能胜任工作[2]。并且有许多毕业生还面临“毕业即待业”的问题,或要等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被聘用,或是找不到与自己的兴趣一致的工作[3]。所以只有了解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准备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做辅导工作,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但关于大学生职业准备的调查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引起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的研究和高校毕业的择业心理状况的研究[4](P5)。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和抱负水平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着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选择分配地点、选择今后发展等[5]。另有研究表明,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主要考虑三个重要条件:第一是职业的经济条件,希望有比较好的工资待遇;第二是职业的社会地位,要大体能预见出那种职业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及升迁可能性;第三是职业的社会意义;此外才考虑自己的适应性,如职业要求具备的能力、智力、特殊技能,性格是否符合职业,对工作是否有兴趣等[6]。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把握重庆地区不同性别、城乡大学生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为获得某一职业而做准备的状况及反映出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职业准备的心理辅导,为高校管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大学生思想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方法

(一)问卷

3道开放式问题,要求被试分别写出选择职业时了解自己的方式,获得某一具体职业的途径,了解职业信息的方式;1道封闭式问题,要求被试选择认为考虑将来的职业比较合适的时间;2道半封闭式问题,要求被试按影响将来择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列和择业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问卷略)。

(二)调查程序

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寄给重庆地区的10所高校同学,说明调查目的和方法。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6份,有效问卷135份。男生46人,女生89人;城镇60人,农村75人。

三、结果分析

表1中列出的是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了解自己的7类主要方式。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自我感觉和重要他人的评价上,并且无论城乡或男女学生都具有较高一致性。此外有少部分同学还提及了工作、学习中分析得失、与他人比较、综合评定等方式。

表2列出的是不同年级大学生认为考虑将来职业的合适时间的人数分布。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三是考虑职业比较适当的时间。

表3中列出了大学生认为获得某一具体职业的6种主要途径。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应聘、自我推荐、学校分配为最主要考虑的途径,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亲戚、朋友的推荐、自立门户和多方考虑等途径。并且不同性别、城乡的大学生在选择方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中列出了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的3种主要方式。

从表4中可以看出,直接询问,通过各种媒体,向别人打听为最主要的方式。此外还有部分同学选择职介所、人才市场、社会关系、朋友介绍或他人建议、社会调查、多种方式兼有的方式。并且在选择了解职业信息的方式上不同性别、城乡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中列出的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诸因素的态度,按其重要性排出的等级。

从表5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排在前5位的是:兴趣特长、专业是否对口、学历情况、社会关系、单位发展前景。从相关分析来看,不同性别、城乡的大学生在影响择业问题上的态度明显不同。

表6中列出的是大学生认为将来选择职业可能存在的5类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和人数。

表6 大学生择业可能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重要性(等级) 办法及人数 总计

专业是1 1.尽力使专业对口,否则放弃专业另起炉灶(8) 30

否对口 2.争取双学位(6)3.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10)

4.学习新专业,但不丢老专业(4)5.考研(2)

父母 2 1.尽力协调(3)2.家庭服从事业(2)26

意愿3.随机而定(4)4.听父母安排(7)

与恋人能 3 1.事在人为(1)2.选择恋人(3)22

否在一起3.选择工作(13)4.尽力协调(5)

单位所4 1.以自我目标为重,以工作为重(7)8

在地2.选择单位(1)

兴趣 5 1.放弃兴趣特长(7)2.协调并进(6)15

特长3.放弃工作(2)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中可能遇到的主要矛盾,按发生频率依次为:专业是否对口、父母意愿、与恋人能否在一起、单位所在地、兴趣特长。对于可能存在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法:1.与父母意愿相矛盾时,回答听从父母意愿比家庭服从事业的人数明显少;2.与恋人能否在一起,多数人认为家庭服从事业;3.当专业不对口时,多数人认为可以放弃专业,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4.当兴趣特长与职业相矛盾时,多数人放弃兴趣特长;5.当单位所在地不太好时,多数人认为以工作本身为重。但从总体来看,77.8%的同学认为“到时候再说”或“没有考虑”,而并没有回答现在应早作准备。

四、讨论

在了解自己的方式方面,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了解自己的重要方式为自我感觉和重要他人的评定等,其重要他人包括老师、父母、同学和朋友。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P176)。并且在所有方式中自我感觉的比率最高,说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大学生这种不断增强的自主意识,使得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普遍提高,但同时也使他们理想自我的标准定得太高,所以造成许多人在面临择业时总感觉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7]。

在考虑将来职业的时间方面,大多数人认为到了大学三年级考虑比较合适,这与高校的教育体制是相一致的。许多学校大一安排公共课,大二下期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于是大学生都认为时间还早,生活无忧无虑,而到了大三,看到同学加入考研的队伍时,才提出自己“将来怎么办”的问题。在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中也明确指出大学生毕业工作一般提前一年进行[4](P178)。有研究表明: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折期,也是内心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回顾与展望最多的时期。而择业问题也成为了导致大学生出现最多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8](P3)。所以为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走向成熟与独立,针对所出现的这些现象作及时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应引起高校的重视[9]。

在获得某一具体职业的途径方面,大学生认为首先应考虑主动求职(应聘和自我推荐),其次才采用被动方式,并且也是先服从学校分配,然后才考虑听从家长的安排,这种倾向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学生完全由国家分配;1985年实行缩小国家计划分配的范围,尝试多渠道的分配方法,实行“供需见面”和计划分配相结合;再到1989年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4年,大学生就读和择业已基本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读大学需自己掏钱,国家不再包分配,大学毕业自谋职业[9];而到了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全部“并轨”,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起着主导作用等多种改革[8](P24),使得“考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的观点消失殆尽,这时大学生已被全面推向市场。因此,自主择业成为大势所趋。面对这些变化,大学生们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必须主动谋求职业。但当主动求职受阻时,大学生们还是期望学校的分配与家长的安排。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抱负水平较高[4](P472),强烈的使命感、义务感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宁愿先考虑学校的分配,去支援建设,然后才考虑父母的安排。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观的变化,大学生逐渐认识到独立性的重要。他们开始对父母的意见有所保留,甚至产生违背父母意愿的想法,以便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事实上,完全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他们长期习惯了父母安排一切,因此在主动求职失败时也会向家庭求援。

在认识了解职业信息的方式方面,大学生多倾向于直接询问、参看各种媒体及向别人打听等为主,说明大学生已不再仅仅被动地从专业课的教学、自学读物、与专业导师和专家接触获得,而是更多地把眼光投向社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寻找信息[4](P496)。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兴趣特长、专业是否对口、社会关系、单位发展前景等。并且不同性别、城乡的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的态度有极大差异。男生认为社会关系、单位声誉、是否有实际权力等最重要,而女生则认为兴趣特长、招聘条件、专业是否对口等最重要。这是因为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用人单位对女生存在性别歧视,有的甚至明确规定不招女生[10],因此许多女大学生都认为招聘条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城乡同学在单位规模大小、家长意愿、招聘条件、家庭条件、考研与就业等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如前文所说,正是由于城镇家长关系网较多,给孩子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大些,因而导致家长意愿对城里学生影响大些,相反考研便成为了农村学生跳出农门后为找到好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矛盾的方法上,本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专业是否对口、父母意愿、与恋人能否在一起、单位所在地、兴趣特长是可能存在的主要矛盾,这表明协调与家庭、个人兴趣与专业对口关系是大学生择业中的主要困难,而总体上大部分大学生却并未对可能存在的矛盾积极想办法、作准备。许多人回答“到时候再说”,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将来矛盾的迷茫,而有人则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不用着急,他们对择业困难的这些消极态度也同时说明了高校工作存在着一个薄弱的环境节——职业辅导。因此高校应及早做一些职业方面的辅导,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及早做好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准备。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职能力”追求“一专多能”;选择职业从单纯追求职业地位、声望向实际化转化;择业中的功利倾向也有较大的增强[9],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了解不深甚至根本就不清楚,因而在本应作职业准备阶段却不知从何下手,从而增加了他们在面临毕业时的压力。所以为缓解大学生毕业前择业时的严重心理压力,高校的职业辅导工作应该提前进行,及时地为学生提供信息与建议,促进大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职业选择。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择业时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式的主要依据为自我感觉及重要他人的评价等7类,认为获得某一种职业的主要途径有应聘等6类,了解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询问、各类媒体介绍等3类,对影响择业的因素的态度在各类被试中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大三考虑职业比较合适。

收搞日期:1999-10-16

标签:;  ;  ;  

重庆市大学生职业准备心理状况及原因调查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