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45例分析论文_李桂军

李桂军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在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生儿患儿临床诊断中,CT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生儿患儿为对象,给予所有患儿CT诊断,对患儿的病变类型及特点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被确诊,其中39例患儿为原发性出血,其余6例患儿为蛛网膜下腔继发性出血,有25例患儿合并有缺血缺氧性脑病,还有7例患儿出现脑部积水症状。结论:针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诊断方式选择而言,让患儿接受CT扫描诊断的效果较好,该诊断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新生儿;诊断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围产期颅内出血疾病,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新生儿颅脑疾病[1]。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严重异常,症状较轻的患儿经过及时治疗,预后情况可得到保证,如果患儿症状十分严重,很有可能出现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这对于患儿的成长发育极为不利[2]。对于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对其进行及时、科学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儿出血类型,并且及时选择预防与治疗方案,以此减少病情所带来的远期危害,这对于患儿十分关键[3]。我院针对此类患儿选择CT诊断,反馈效果较好,现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新生儿患儿中选择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为分析对象,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所有患儿的家属均同意加入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暂停、身体抽搐、惊厥等,患儿还会出现原始反射异常情况,我院针对此次研究,将以下患儿排除:家属非自愿入组患儿、一般资料不全患儿、意识丧失患儿、家属无法配合研究进行的患儿。患儿的具体资料见下表:

1.2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之后均需要接受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医生将扫描电流设定为100mA,扫描电压为12V,矩阵为512×512,螺距则为0.946:1,扫描的层厚设定为5mm,重建层厚则为0.625—1.25mm。在患儿正式接受CT扫描之前,为了避免患儿在检查过程中身体乱动,医生可酌情给予患儿适量的镇静剂注射。患儿需要以仰卧方式接受扫描,医生将患儿的头部平放在头托当中,并且对患儿的身体两侧进行固定,在患儿非扫描部位做好铅衣防护等措施。医生选择患儿听眦线作为基线,向患儿的颅顶部位进行扫描,连续进行12—14层扫描,将扫描窗位设定为30Hu,窗宽则为90Hu。之后,医生需要为患儿注射150ml的碘海醇,注射的速率为5.5—6ml/s,并且对患儿进行扫描,之后将扫描所获得的数据传输至工作站,由相关人员进行图像重建处理[4]。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类型进行分析,并观察患儿的主要症状特点。

2 结果

从上表2中所显示数据可看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数量相对较多,且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不在少数,还有少数患儿存在脑积水相关症状特点。

3 讨论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也被称作为SAH,该病主要是新生儿颅脑内部血管出现破裂,进而造成血液涌入蛛网膜下隙所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当中的常见类型,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残疾的主要诱因[5]。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儿脑部缺氧,产伤情况也是造成患儿发病的原因之一。如果患儿可以接受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其病情会得到较好控制,也能避免患儿出现不同类型后遗症甚至死亡等。但是,若想保证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首先需要对其实施科学诊断,医生只有对患儿病变类型进行精准把握,才能为其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患儿的预后情况。但是,在此类患儿正式接受治疗之前,科学的诊断必不可少,如果患儿诊断存在疏漏,会给其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原因主要就是产伤与围产期窒息,其它发病诱因包括患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脑部血管病变等。很多患儿静脉高压相对较高,造成血管破裂而诱发出血症状,且患儿体内的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也会造成出血反应加重。难产与胎位不正都是造成产伤出血的相关原因,患儿的颅内压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情况,这样会导致患儿的异位性出现改变,进而造成其蛛网膜下部的软脑膜出现撕裂,从而引发出血反应。与足月生产的新生儿相比,早产儿患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几率相对更高。

伴随医学的不断发展,CT诊断也处于快速革新中。我院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患儿选择CT扫描诊断,患儿的颅内压充盈缺损情况会被直接、清晰的显示出来,且这种诊断方式不会给患儿造成身体创伤,医生可以通过扫描图像观察栓子存在的位置、栓子的大小以及具体的分布情况等,进而获得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为患儿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一般来讲,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类型包括三种,第一种类型为患儿出血量相对较少,这类患儿的CT扫描表现主要为纵裂池、直窦部位出现内线条状高密度影。第二类患儿为纵裂池或者直窦部位出现较多出血量,且形成铸型,第三种患儿则会合并有缺血缺氧性脑部疾病、脑部积水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颅内其它部位出血,这类患儿也并不占少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当中,主要病变类型分为两大类,即为原发性出血与继发性出血两种。原发性出血患儿的发病多是因为蛛网膜下腔的血管出现破裂,继发性出血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脑实质内部出血、脑部硬膜下出血、脑室出血等造成血液流入患儿蛛网膜下腔部位,但是原发性病变与继发性病变患儿的CT表现基本一致。在继发性病变患儿当中,可能会见到原发性出血病灶,这是需要医生在对患儿进行CT扫描诊断中需要关注的一点。

在此次研究当中,所有患儿在入院之后都需要接受CT扫描诊断。在观察患儿接受CT扫描之后的相关数据可看出,所有患儿均被确诊,确诊率达到了100%,且其中原发性病变患儿数量相对较多,还有一大部分患儿合并有缺血缺氧性脑部症状。从本次研究的相关结果可以看出,CT扫描诊断的结果带有较强的显著性,诊断符合率较高,这对于医生判断患儿病情及给出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也体现了CT扫描诊断的明显优势。

结语:

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诊断方式选择当中,CT扫描诊断可以明确确诊患儿的病变类型,并且帮助医生掌握患儿的临床特点,对于患儿治疗方案的确定等有重要意义,该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勃宁,张志诚,陈天福.CT检查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01):41-42.

[2]王浩,卓建平,朱尚品.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4):1929-1930.

[3]李武元.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20-221.

[4]李华.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45例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5):843-845.

[5]杨刚.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55-56.

论文作者:李桂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45例分析论文_李桂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