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存与社会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直面因特网,网络远比大工业使以往那些自然形成的孤立国家愈发依赖整个世界,技术的无止境进步增强着人的社会属性和主体意识。每一比特不仅刺激着大脑中的思维细胞,而且更多的是引发了最终会荡涤全社会各个生存领域的深刻知识革命。研究网络生存与社会控制的关联问题,业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一、开辟新天地
社会系统成为跨越地域或时间限制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其引起的不仅是快捷、便利和无限,更多的是使陌生的孤立个体走到一起,亲近着每个网站的联络,焕发出无法估量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开辟出新观念指导下的网络生存新天地。
1、经济增长信息化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构成社会生产过程的三要素,而电子商务却造就了遍布世界的新型竞争者和新型生产方式。劳动者高度分散,不再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哪里有网络终端,哪里就可以是工作间,不必拘泥于象拉金大厦那样的“兽笼”,也不必恐怕患上“办公室综合症”。计算机成为人类思维的延伸,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普及于经理阶层,管理信息系统(MIS)降低着生产的成本,提高着劳动生产率。信息代理业、信息服务业、数据库产业、电信产业等新兴经济模式随即浮出海面,全球每一个节点、每一刻都诞生着增长的动力。零库存、低成本、小场地,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成为新型公司的营销特征。建立网络企业、争夺网络经济制高点、谋求信息索取权、围绕信息流组织生产和经营,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新的竞争点。“虚体”经济组织正带动决策者们跨出民族、国家的大门,在国际的交融中获得经济利益和实体独立。
2、政治参与多元化
在任何民主国家中,政治在很大意义上是公民通过选举、组团、游说等方式参与国家生活,提高与其政治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对称度,以影响政策、法律的制定和走势。廉价和便利的网络通讯正改变着民主国家的政治习惯,利用网络参与表决、赞否预算、弹劾议员、全民公决将变成可能,并为大多数国家接受。“电子化城镇集会”、“电子表决”(注:由美国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的T·Becker和C·Slaton负责实验并命名.)等“半直接民主”更新着“电子化政府”的决策和运行方式。美国议会会长金里奇主持开通了议会计算机系统,并接受来自C-SPAN、大众媒体、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的广泛监督。穷人和富人一样地自由进入议会网络。电脑化空间是知识的空间,它唤起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死刑、同性恋的权利都可以在最为广泛的空间中争得意见,以更直接的代表制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建立更直接的民主政府和决策机制。
3、社会交往平等化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在网上的交往,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所关心内容,以“自我的实在”直接地“人——(机)——人”进行交往,相较有中介组织参与的交流来得更加广泛、有效而富有个性。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信仰、什么种族,各种话题只要符合计算机的技术规范和对话人的语言规范,就可以一同“聊天”。网络连线,首先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自由,平等的发掘本能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其次是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可以尽情挥洒个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也是一个个人社会化的场所,不明身份的对话者将社会浓缩为真实的符号和变幻的面具,只有社会人才能融入网络界面。
4、文明冲突融合化
到2000年,10亿网民在Internet上频繁交流,这股庞大的网流意味着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冲突、融合。不同需求的人们以经济利益和情感亲近的方式,裹带着各个民族、国家、区域的本土精神激烈汇聚,异质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地督促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融:东方的生命哲学和西方的制度文明、宗教的神秘文化和科学的理性信念、欧陆的骑士风尚和日本的大和精神,在加强自身既存特性的情况下不断趋同,创造出富有“天下一家”情怀的世界文化。科技飞跃和信息革命造成强大的文明趋同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是世界融合的起点。来自财富增长的原动力使科技、环境、资源、人口等诸多传统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得以缓解,民族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在网络上似乎以相对平和的宽容姿态接纳不同方面的意见。
5、生活方式便捷化
连线的“网虫”弥散到生活的边角,节点的“触角”探伸到细微的波动;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个人的思维活跃,网络的诞生使得社会的生命勃发。人类的生活方式因信息而发生了崭新的变革。足不出户而晓天下:每一终端都可以生产精神产品,满足委托人和公众的需要;按健便可以了解超市的货物品种和仓储,电子购物成为时尚;社会学家随意进行社情调查,掌握即时的数据和态势;网络会议、网络大学、网上医生、网上旅游、网上股市,梦想变为现实。比尔·盖茨的智能屋、“香港1997网站”的拥挤、台湾玉山网络银行的资信,都在便捷着繁忙的人群。曾经震动京城的“朱令铊中毒案”,通过国际互联网的无私援助得以确诊。人们不再受自身所居时空的约束,发挥思维的无限,扩展生活的边界。
二、失序的世界
网络的建立与普及正在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但这一改变并非事事如意地按照预想的那么美好而发展,不断涌现的“脱序状态”,造成了众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问题。
1、金融危机显性化
开通网络金融交易,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然而,国际金融联动机制使得500-1000亿美元的“套利基金”到处游弋,这些虚拟经济实体操纵着至少5000亿美元的资金,这是一种可怕的危机制造群,18万亿美元让传统的危机由潜藏状态化为显性的灾难。由于全球交易执行系统(GLOBEX)全天候地配置全球的经济资源,衍生资本随时变动着各种方法进行“杠杆融资”,把世界市场变得空前的敏感和脆弱;投机资本在网上逡巡,寻觅着侵入“广场协议”后的信息落差和制度缺口,“作空头”出击规范不完善的期货交易市场。欧洲汇率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的“瀑布效应”(free fall)和“跳跃效应(jamp volatility),将震荡波传到欧美,汇率狂跌,股市崩盘,酿成巨大的世界金融风暴。
2、贫富悬殊急剧化
知识经济显得格外的依赖头脑,财富的占有取决于知识的储蓄程度、信息产业基础雄厚程度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因此也决定着人们的最终社会地位。虽然脑力工作的日益广泛开展,使得“白领”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明业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富分化的结束,相反网络引发了知识结构的片面化和文化水平的总体下降,加速了社会分配的不平等。智能企业和网络新贵凭借信息资源的垄断和经济实力的庞大,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地位。而“极化原理”没有出现“回流”,“马太效应”始终压制后发国家的赶超。繁多的节点、无尽的信息属于智力竞技场上的富翁和名流,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社会失衡,分化加剧。
3、私人领域公共化
具有排他性、独占性、非竞争性的私人领域维持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其秩序要求出于个体的安排,但是由于媒网(mediatrix)的覆盖,个人对个人的交流把私人领域演化为公共注目下的社会产品。荣格的“面具”理论造成“虚拟”世界的角色演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企图的主体,在无法判别对话人的具体身份时,交流变得幻想与真实交融。行为角色人身份的“多重认定”,任何情景下的“再造”和“遮蔽”都是正常的网络行为。深爱的情人可能是公开的死敌,挚交的好友可能是智能的机器;秘密的联系瞬间成为新闻热点,私下的交易顷刻作为市井话题。私人领域公共化造成单个人的惶恐和群体的混乱,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4、安全威胁即时化
传统意义上的暴力侵袭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失去了征服的伟大,信息安全上升为网络社会的首要利益观。逻辑炸弹、网络病毒、信息遏制、失能武器等科技手段,在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先发制人,抢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或一个私人的情感秘密。每一时、每一刻都要警惕可能来自各方的威胁,“平等的分享信息”使得美国的五角大楼变成了信息武器的实验场,花旗银行的防火墙承受着猛烈的冲撞。Web通讯公司总裁C·斯彻夫勒尔强调:“我们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可能不会有黑客侵袭的侥幸心理是要不得的。”安全威胁的即时化使世界到达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电脑盯梢跟踪每一个感兴趣的标识,探询每一丝可利用的颤动。凡是被认为有可靠性的终端,都是信息战的阵地;凡是电子设备应用的单位,都是信息战的目标。
5、网络犯罪大众化
虚拟交往造成了人的孤独和人与人的疏离,给那些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实施“潜意识条件反射”,达成协同犯罪;利用伪造申请或电子窃取技术,从他人帐户的信用卡支取现金;占据并编织反社会和非正义性的媒网,蛊惑社会混乱……提供感官刺激的“黄毒”,严重地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Yahoo旗下有156类1875个渲染性的内容的节点,这些色情文化导致了大量的性心理变态和性幻想狂,增加了性犯罪的涌现。“法轮功”作为一个邪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秘密串联,瞬间构成了大规模的非法行动,给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显性犯罪行为和潜在犯罪冲动,给信息传播渠道和社会公共秩序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三、谁主宰未来
主宰网络资源、实施有效控制,是人类再次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全新挑战。利克莱德作为行为心理学家强调,网络的功用在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向每个独立个体提供个人意志、个人创造性等禀性资源平台,也为解决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外在交流与内在孤独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性支撑。然而,“信息爆炸”使人类面对一个连自己都无法预言的未来,TCP/IP协议带来的数字化世界创造着新的生存样式,神奇而无稽,瑰丽而无序。
谁主宰网络天地?谁控制比特社会?寻求一个良性解决方案,摆脱网络生存的“脱序状态”,成为社会控制研究的基本命题。首先,从网络控制的主体来看,应是建设、管理与使用互联网,并具有相应的控制需要和能力、控制义务和权利的人或组织。不仅是网络建设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可以实施控制,而且网络以外的第三者(即非网络的组织实施者,也非网络成员,而是精神产品的关联者)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网络进行调控。但应特别指出的是,最基本的控制主体应是由用户组成的网络组织,以规范主体和行为主体的身份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其次,从网络控制的对象来看,应是网络使用者(包括参与网络生存的每一个终端用户)和每一项规则的制定过程。用户作为实体存在,无论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还是一个正式组织,都是信息的共享者和集成者,都需要采取恰当举措,合理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正当的竞争,又要对网络进行必要的控制。而规则的制定必须是民主的,不能是垄断经营的。规则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又要控制行为的过度侵害,使自由、道德内化为个人的自在。第三,从网络控制作用的发生过程来看,对网络的社会控制是目的明确的、强制性的行为。受控者能直接感受到遵守规则的压力和约束,控制作用不仅施加于网络全过程,而且也发生在网络后续上,即对网络后果的补偿和平衡作用。对网络实施社会控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保障网络的有序进行,并且把网络的负面效应降低至最小程度,以免网络的振荡效应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
“凡事都能做,并非都有益!”就网络生存而言,如果发生问题,将不是因为缺乏技术、缺乏远见或者缺乏动力,而是因为没有形成共同的社会共识以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对INFORMATION SUPERHIGHWAYD的控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自由空间的利益格局重组,主要有赖于以下四个维度的建设:
1、网络伦理——自我控制
作为一种内在控制,网络伦理(Net Ethics)将人与人、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人格化力量,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使道德评价内部化,即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表现,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谋得个体自由与社会所期待印象的统一。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通过舆论、信仰、社会暗示、宗教、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调控手段,贯彻公正、平等的网络理念,在一致认同的规范和标准的衡量下,兼容他人的行为方式,超越理解障碍,实现信息交流的双向互惠,将网络社会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集成于新型的网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的伦理规范他律性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应与网络强制力(网络法规和技术支撑)互为依托,并不是用来框定界限的,而是要促成主体更自由、秩序更完美,从而形成网络的伦理规范体系。比如,美国政府1996年2月就颁布了《通信道德条例》。
2、网络法规——强制控制
自由的网络空间首先应树立依法治网的法理权威(Legal Authority),即以网络法律体系界定何者才能行使认可的权力。尼葛洛庞蒂指出:“大多数法律都是为了原子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我猜对我们而言,法律是一个警示信号。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地。”建立非本土化的信息评价机构、网络监控机构、网络裁判法庭,实施网络法治。美国政府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过程中将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并且首先集中精力解决基本的法制建设问题。1996年对《电信法》做了60年来最大的修改,戈尔亲自在洛杉机公布电信法改革的五项原则。(注:这五项原则是:(1)鼓励私人投资;(2)促进和保护竞争;(3)提供开放式的网络使用权;(4)避免造成信息方面的“贫富差距”;(5)法律方面必须要有灵活性,即留有余地以便适应将来的技术进步和变革.)中国、新加坡、英国、德国等世界各国相继制定各种法律规范,对网络传播进行有限约束。然而,依法治网的困难仍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网络内容的收授者控制极难;(2)建立专门检查机构极难;(3)信息传播渠道控制极难,因此要建立世界范围的法律网,共同遵守,联合管制。
3、程序设计——直接控制
自1996年,国际环球网联合会投入使用的“互联网络内容选择平台”的监控软件开始,各国都以技术监管作为清除网络不良信息、抵御网络突发侵袭可行的、有效的控制手段。(1)程序监管技术,如C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的集成系统单元),用以协调、监控网络;(2)设置网络审计标准,如IMF建立“通用会计准则”(FASB)和“标准审计公司”(SAS),联机网络数据新标准等,用以进行身份确定;(3)预设防范“滤网”,如采取“停板制度”(circuit-breakers),设置“正常波动带”(normal band),提高保证金比率,设定EDI的路径(“本单位——数据通讯网——商业伙伴的计算机”)在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中预先设定“共同的规定”,用以谋求资讯主导配置权和控制网络权;(4)埋设跟踪程序,如Microsoft的“视窗脚印”,用以追查网络越轨者的行踪,并加以惩处。通过技术控制技术,使得网络控制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
4、人本教化——终极控制
网络教化可以有组织地传输基础的和专业性的知识信息,以提高人类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智能,陶冶并良化人的道德品质、精神依托和奋斗意识。这种间接但却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使得人力资源在信息时代的开发显得特别重要,其要求也不同以往。网络技术进步带来的是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解放出来的不仅是学生在学与玩之间的重负,更是思想创新的不竭动力。纽约州立大学的技术与社会系主任托马斯·廖说:“你必须将新技术与新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你得这么说,让我们重新制定整个教育计划吧。”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不压抑人本性的前提下提供发挥巨大人类潜能的各种网络渠道,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科技人才,塑造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的“T型”复合网络人才。利用网络学校、网络舆论等手段,教化他们“认识你自己”,使他们创造技术,净化文明,拓展网络生存空间,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这是网络控制的终极目的。只有人的素质得到跃升,网络世界才是期盼的文明家园。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讲的,就象孩子要经历十万千个魔劫一样,强制性约束对网络的正常自由和有序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融入所处的“情景”中,网络生存才意味着“选择与超越”。信息是知识的“物化”,“原子”砝码的降低,“比特”价值的攀升,人类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谁营造了有序的信息社会,谁实施了应时的网络控制,谁就会谋得理想的生存状态。
Internet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