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呢?儿童早期教育现象透视_早期教育论文

神童呢?儿童早期教育现象透视_早期教育论文

神童在哪里?——关于某些儿童早期教育现象的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童论文,透视论文,早期教育论文,现象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芸芸众生,七彩世界,吃饭穿衣,皆为消费。接受教育,是不是消费行为呢?翻阅大江南北的报刊,关于教育方面的广告铺天盖地,除了招生广告之外,最具诱惑性的是各类资料,从儿童“0岁教育”到高考信息,课外辅导,应有尽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趋之若鹜,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独立于义务教育之外的消费市场。

如果我们在商场里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可以理直气壮地向消费者协会投诉,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直接诉诸法庭。如果一旦买到伪劣的学习资料,甚至贻害了子女,又向哪里投诉呢?依据什么法律条文控告那些诱使我们上当受骗的“教育者”?尽管国家已出台若干关于教育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尽管我们有比较健全的教育管理机构,蒙受损失的人们在大呼上当之后,只能茫然无措。

北京市朝阳区某医院的一位护士,先后花费500多元,为她3岁的宝贝女儿邮购了早期教育的书本和音带资料,试用一段时间之后,不仅毫无效果!女儿还常常神情呆滞,脾气乖戾,她连发三信,向邮售资料的那家“智力开发中心”的专家咨询,“专家”回信说,再好的资料,再完善的教育,也要依赖孩子良好的遗传素质。这位护士对记者伤心地哭了:“天呵,我和丈夫都是傻瓜,孩子也是天生的蠢蛋…”

自从70年代末期,一位名叫宁箔的“神童”继数学家陈景润出名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成绩超常的儿童,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先后开办了“少年班”,一批学前教育专家开始中注意到这一奇特的教育景观,并不断借鉴西方和日本的早期教育成果,投入大量精力专事研究。

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先生是一位影响全球生物革命的先驱,一位贵族妇女曾经带她两岁半的儿子去向他请教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最为适宜。达尔文先生捋着他银白的大胡须笑道:“尊敬的夫人,你已晚了2年零6个月啊!”正是这个出自19世纪英国的传说,东西方许多学者尊达尔文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也正是这个传说,中国当代某些“专家”的“0岁理论”才有了令人眩目的光环。从胎教开始,甚至从父母还没有正式结合时的两情相悦开始,把儿童教育当作家之大事来做,将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年龄由7岁提前到3岁,进而提前到"0"岁,在理论上确有它的先导意义,人们应当重视早期教育,重视早期教育对人生进步的积极影响。每个人,由生至死,终身与教育相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然而浮动于当今市面的“0岁理论”的目标是什么呢?吸引成千上万年轻父母的0岁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请看一段广告辞:“……0岁起步,3岁脱盲,9岁上大学……”无数的家长蓦然惊讶:哇!这不是神童吗?!家长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家的“小太阳”:神童在哪里?我们家的孩子能成为神童吗?!

接下来,心潮潮湃的读者会看到广告辞中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的例证:“山西省太原市××小朋友接受××方案以后,3岁能认识3千以上汉字,还能背诵100多首唐诗;湖南省株州市××小朋友的家长来信说,他们的小孩5岁已上初中;武汉市硚口区××小朋友4岁绘画得了全国大奖……”哟,好像这些都还是真的呢!读者还有疑问吗?你再仔细看看,在“0岁方案”“0—7岁小太阳方案”“东方小太阳工程”等等“神童方案”之下,领衔挂帅的都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的“著名早期教育专家”“著名的儿童社会化专家”,广告又赫然刊登在最有影响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不把你唬住才怪!于是,好事不宜迟误,赶紧从邮局汇款吧!

也有一些对这类诱人广告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士。记者认识某杂志社的一位中年司机,夫妇俩都是“老三届”初中生,十年动乱耽误了他们求学的黄金岁月,如今又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工作,因而对子女教育要求极高,恨不得两个孩子一夜之间成龙成凤,但一直找不到育子成才的千金要方!偶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所谓“英才教育”广告,他说:“说老实话,我很动心,可仔细琢磨,却不是个味儿,广告上说的某某是神童,某某是神童,却没有一个具体地址,或者有地址,人名却是假的,越看越像是江湖医生在卖狗皮膏药。”

这位中年司机的经历和学识水平很有代表性。经历坎坷,读书不多,面临社会竞争的诸多压力,望子成龙的心愿比谁都迫切。另一方面,随着从城市到农村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趋势,人们的教育观念陡变,视子女为“小皇帝”,“小太阳”,百般娇宠。最大的娇宠莫过于从0岁开始精心培育、猛施壮肥,以保证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因而,“0岁方案”、“小太阳工程”等就应运而生。

记者长期从事教育和科技报道,很早就对早期教育产生兴趣,并着手调查。武汉一家小有名气的儿童智力开发中心的经理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广告策划过程:“……我们这个机构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经营机构,刊登教育方面的广告一般除了工商部门审查外,还要通过省教委成人教育处,成人教育处的人好办,要是通过幼儿教育部门可能就麻烦一些,但这方面的资料出书不容易,申请专利更不容易。我们的广告先是遍地撒网,在《文汇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报刊上都登过,后来发现,《文汇报》和《光明日报》所登广告几乎没有效益,这两报的读者文化层次较高,后来就专门在《工人日报》和中青报上做;从地域来看,北方读者购买最多,市场最广……”当询问到该中心的收益情况时,他含糊地说:“大几百万吧!”

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所谓“××方案”、“××工程”资料及音带确实在北方市场包括北京市销量极大,购买者主要是工人、护士、个体经营者,购买者的年龄一般在30岁至40岁之间。中高级知识分子和农民极少购买。我们不能不佩服策划者的经营眼光和准确的市场定位。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方案”在广告中标明“全国××专利产品博览会奖”字样,其实根本不可能有专利证书。他们一般通过邮局发行,因为没有公开出版的正式书号,图书市场上流行的这类资料远比他们自己邮寄的要多的多,而且价格也要便宜得多,武汉大学的某“专家”称:我们的成果至少在全国有48种盗版。”因为没有专利号和出版书号,盗版侵权也不能成立,仅武汉一地,就有两所名牌大学的三个单位在从事这种经营,尽管他们在各自的广告中一再强调“与××方案”不同,记者收集了三家的全部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大同小异,其中一位名头很响的所谓“儿童社会化专家”,据查,原来是一位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编辑的资料是不是“成果”?不得而知。但是他们向记者出示了钱学森、于光远和费孝通等社会名人的题词或书信,这些题词和书信确实表示了一些著名学者对儿童早期教育事业的热情支持。支持进步事业本是无可非议的。

一些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学家和特级教师对某些奇怪的教育现象始终保持沉默。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包括高层行政管理部门也对此保持沉默。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教育领域存在许多复杂的教育现象,似是而非的东西也很多,不能简单地定论。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明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什么叫英才教育?我们的国情适不适合搞英才教育,值得探讨。”另一位学者对记者坦言,“至于儿童早期教育,是完全应该加强的。但早期教育不等于英才教育,更不等于神童教育。超常儿童客观上存在,通过某种‘方案’成批地制造神童,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都是违背教育客观规律的!”

全国的一些名牌大学招收少年大学生,每年都以数百上千计。但藣也不能说,他们就是未来社会的英才,谁也不能说他们就是今天的“天才”,谁也不能证明他们是通过“××方案”培养出来的神童。早期识字、早期绘画、早期弹琴,事实上是完全可以通过早期教育来实现的。实现了这些目标是不是就是某些人所说的“神童”?

记者对一位教子有方的青年作家进行过专访,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发现女儿是天才是在她两岁的时候;我发现女儿是蠢才,是在她五岁的时候。”许多小学教师向记者反映,一些3岁前能背诵百首唐诗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并不聪明。国外和中国的不少儿童心理学家都曾对一般儿童做过测验:3岁以前的幼儿大脑一般可以接受3000至8000个信息。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人脑处在智力充发分育阶段,1.5岁至3岁是形成一个人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全球大部分国家确立3岁至6岁为幼儿园教育,6岁以后为学校教育,并严格制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都是建立在科学前提下的。

我们郑重地告诉读者:从幼儿可以接受的信息容量来看,如果强迫他(她)0岁识字,把他们可以接受的各种自然信息改换为单一的几千汉字,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最起码的一条道理,请你务必记住,人,从一生下来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非动物,非机械。你敢不敢拿孩子一生的代价来做一“神童”试验?

标签:;  ;  

神童呢?儿童早期教育现象透视_早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