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思维论文,动力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据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有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创的激情、爱的关怀。笔者认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问题教学法,无疑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之一。概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按照“提示问题——思考问题——检查调控——归纳整理——强化巩固——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按照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的过程,使讨论、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的良性发展,都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点体会。
一、有效设计问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直至解决问题。因此,科学设计问题,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带动课堂教学诸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实践表明,问题的设计重在开发课前。开发课前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考虑教材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用问题的解决来完成学习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把课堂教学前置的具体方式与方法。比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前,我给学生提供了几幅图片,即华盛顿像、美国五角大楼图片、美国国旗图案、《美国宪法》封面等,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1.美国国旗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了什么?寓意何在?
2.你能从美国国旗想到它所体现的是一个什么过程?
3.华盛顿在美国的地位如何?你知道美国人对他的尊称吗?
4.美国是何时独立的?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有人说“美国没有童年”,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美国目前在世界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位?
6.你知道美国现行的国体与政体吗?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影响。
7.美国现在披着人权的外衣,在全球范围内到处指责他国没有人权,其目的何在?试举例说明之。
8.你对美国还有哪些了解?上课时给同学们介绍介绍。
上课前,我把这些问题发给学生,以此引导学生看书,鼓励他们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有了这个基础,不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思维也活跃了,对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也随之增强了。课堂秩序井然,交流互动充分,教学环节相连,要解决的问题简单了,不仅本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而且也容易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学习,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设计问题,必须把握好五个度:一是“难度”。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但绝不能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步地罗列问题,否则,只能是解决基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引着学生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读书。二是“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三是“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避免一个问题就把学生难住。如果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远离教材,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四是“密度”。设计的问题疏密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既要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五是“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要避免难度太大、太深,若学生不知如何作答,结果不只是望而却步,还会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优化课堂结构,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课堂各个环节的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现。问题教学的过程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维,通过思维过程的发展,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结构必须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质疑”的特征,既不能教师一点不讲,一问到底,满堂讨论,也不能简单地师生一问一答或者学生齐答。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充分讨论、思考、质疑,形成结论,解决问题,在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
1.请三位同学根据自学和初中所学的知识,在黑板上画出郑和、哥伦布和达·伽马三人远航的路线图,找出他们在规模、人数、范围等方面的不同,了解各自远航的时间以及大致过程,并对当时中国和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第一,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当时统治者的要求考虑)
第二,欧洲的远航和中国的远航分别具备了哪些条件?为什么欧洲远航规模没有中国远航规模大?
第三,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能走在探险的前头?
第四,中西远航分别做了些什么?对各自的国家、相关的国家和欧洲乃至世界有何影响?
第五,中西远航同样都是远航,哪个的影响更大?为什么?
第六,有人说“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变大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请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为题进行讨论,发表见解;并根据以上情况及所掌握的知识,预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4.学生质疑,交流互动,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问题。
5.教师小结、升华,强调本课重点内容。
6.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出示与下一节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问题教学在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优越性,有助于学生愿学、乐学。
实践证明,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如果有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或者分析、讨论出现偏差,教师要适当地提供材料支持与分析讲解,并把分析讲解与引导提示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充分准备,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他们自由地畅谈思维结果,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三,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避免课堂乱而无章,气氛热烈而效果一般。
第四,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发表意见和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要及时予以客观评价;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要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
三、将思维延伸到课外,巩固与扩大教学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最终宗旨。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养成习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各项教育功能均以此为取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注重思维的延伸。问题教学法要求通过“问题”来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让思维有延伸的空间。放手课后,让学生把思维延续到课堂外,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质疑、练习,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探究中质疑、感悟,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如在学完“国共合作”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课后思考题:
1.结合有关史实,说说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怎样的胸怀?
2.以连战祭拜中山陵和宋楚渝祭拜黄帝陵的事例,说明两岸统一的必然性。
3.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探讨国民党多次在大选中失利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