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之我见论文_蒋达蓉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之我见论文_蒋达蓉

(四川省江油市九岭学校,621700)


开放式教学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丰富活动和数学思维,即要求学生的活动和数学思维都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使其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发展。这使得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目的。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笔者参与课改实验两年以来在使用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教材的过程中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体会颇深。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性目标”强调的是感受、体验、探索这三个层次的要求,而实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很重要的前提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过去的课堂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谈不上自主的去感受、体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主动的探索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在学生座位的编排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座,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学习形式,方便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新的教育历年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作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放弃师道尊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学生才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采用“谁来当小老师帮同学们解答问题”、“试试看,你能行”,“回答得真行,请继续说吧”等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把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笔者觉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目前所见到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很好地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飞越。新教材始终坚持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再现数学知识;新教材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好地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生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材中的情景图、习题设置,都可以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去思考、去探究。有好的教材作基础,作为教师更应该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内容,作好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有位二年级数学老师在学生初步了解并解决数的排列组织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小亮、小强被选为班干部,现在要他们担任班长、中队长、学习委员,有几种不同的分工方法请你们排一排。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设开放性的练习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一、二年级实验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开放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条件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0=()+(),9=()+(),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问题的开放性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李树30棵,杏树25棵,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编出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3、思路的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有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甲说: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学生乙说: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学生打破了常规“凑十法”思路定势,创造性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又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8页第一题,教材提示按公鸡数和母鸡数相加,即8+4=12,做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学生得出可按白色鸡数目和彩色鸡数目相加,即9+3=12。这里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4、结论的开放性

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到讲台前来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请下面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怎样对他们进行分类。通过本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答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开放式的教学正不断的进入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实大脑,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张奠宙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展望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4]《发达国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论文作者:蒋达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之我见论文_蒋达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