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划论文,中国论文,国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6)01—0045—10
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工作与对外开放”,但最终都要落实在我国这片有限的国土上(960×10[4]km[2]陆地和超过300×10[4]km[2]海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完全有赖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管理。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是在全国国土资源利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国及省、区级的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并编制相应的分区图件及资料说明,这是促进国土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由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由建设平原到开发山区,由城市建设到乡村发展、再到城乡协调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研究既要立足现状,又要关注历史,更要面向未来,必须对中国21世纪初期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布局和区域发展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有所估计。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作为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工作,无疑对我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多年来的调查研究与科学总结表明,虽然中国国土资源区域差异性显著,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的国土资源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结构,科学地揭示和反映国土资源利用的区域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国土资源利用条件、国土资源结构特征、国土整治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的差异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一个由普遍到特殊、由大同到小异的不同尺度的国土整治综合区划系统;为国家有关部门了解各地区国土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确定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进而制定全国或区域国土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1.1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原则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以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与环境的治理保护为基本内容,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潜力及改善生态与环境出发,在对区域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结构特征、存在问题、整治途径及发展方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国土整治类型在空间上进行群体分区。最终阐明不同区域的国土资源开发战略,指明区域国土资源利用方向与开发潜力,提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基本途径与措施,以期更加充分、合理地持续利用国土资源。据此确立以下六大原则:
(1)地域分异性原则
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国土资源的地域分异与区域特征、开发利用方式和区域发展方向,是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基本原则。
(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 国土综合整治区划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不同地区各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其中往往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突出主导作用因素才能反映国土整治的本质。因此,国土综合整治区划必须坚持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3)空间协调性原则 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区域面积不能过大或过小。其协调关系主要包括陆地与海洋的关系,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关系,沿海、沿边与内地的关系,流域的上、中、下游关系,山地与平原、高地与低地的关系。空间协调性是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自上而下分区或自下而上归并的重要原则。
(4)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 自上而下的定性分析可以把握全局、厘定区划框架,不易造成总体上的分区失误,但区域界线不易确定;而自下而上的定量研究可以提出明确的分区界线,但用定量指标反映区域国土资源特征、地域结构与区域发展格局,容易迷失组合方向。因此,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把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5)地域完整性原则 尽可能保持一定尺度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盆地、平原、山地、流域)的完整性与一定级别行政区划单位(省份、地区、县域)的完整性。从方便与实用出发,具体操作时,以一定的自然地理单元或流域单元为单位,不完全以自然界线为分界线,而考虑一定级别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加以调整,确定分区。在全国国土整治区划时,应尽可能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6)两级续分与简化级别的原则 根据相似性与差异性程度将全国国土整治进行逐级区域划分是必要的,这将有利于把分区的任务逐级具体化。但是对于国家层面来说,级别又不宜过多,否则又会使问题复杂化和冗余化,降低其可操作性。为此,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采用“区—亚区”的两级续分,可以客观揭示区域国土资源的结构特征、整治任务与发展方向,以及地域分异由普遍到特殊、由大同到小异的等级差异性。
1.2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依据
根据上述原则确立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主要依据是:①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与国土资源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②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③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区域发展方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④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⑤区域国土资源利用问题与整治途径、保护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本项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00年全国行政区划、《中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材料(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的汇总结果)、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0年度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7—2010全国国土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此外,还参考《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等有关自然和经济区划资料和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成果。
2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划分
2.1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分级与命名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可以采用国土整治区和国土整治亚区两级分区方案。为弥补中国国土整治综合区划两级分区之不足,还可以根据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确立若干布局合理的国土整治重点地区作为补充。在命名上,采用“地域名称+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于记忆。
国土整治区作为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一级协调分区,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综合和自下而上的区域综合两种途径协调完成。主要作用是反映全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格局和最大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跨省区的重大区域性问题;主要任务是立足全国,从国家要求出发,在划定区域内,进行跨省整治规划以及区域整治目标、整治时序与国土整治重点区的协调。
国土整治亚区作为二级基本区,在国土整治区框架控制之下,可以借助计算机分析模拟,主要是通过对分区单元自下而上的区域综合来完成。国土整治亚区是中国国土整治综合区划得以贯彻的中介,全国分区的二级区一般应与省级分区相协调,直接影响省内二级区的划分;国土整治亚区划分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县域等行政区划单位,也可以是流域或地貌等自然地理单元,这要根据国土整治区进一步分区的特殊性来确定。
2.2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途径与方法
编制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是一个从认识区域的宏观特征到寻求区域界线,再由确定区域分界到肯定区域划分的反复过程。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则通过自下而上的区域综合和自上而下的系统综合两种途经相结合,多次反馈、反复叠置区划方法完成。自上而下的系统综合可以纵览全局,把握中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的空间差异,确定一级区的大致轮廓及其内部分异的基本格局;自下而上的区域综合可以把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区域国土整治类型归并的基础上,综合反映区域国土整治的主导方向和区域特征,确定各级区的明确界线。其中,一级区是通过采用两种途径结合的方式形成的,而二级区则主要以自下而上逐级归并的途径完成的。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与区划途径,结合中国国土资源的区域特点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参考前人所作的工作,依据《1997—2010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文件,同时采用水资源(包括降水量、水库及其控制水量、人均水资源量)、耕地资源(包括人均耕地资源量)、粮食产量(包括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以及同期GDP(包括人均GDP)作为定量指标,在叠加自然区划图、生态区划图、一级河流图、二级河流分布图、年平均降雨量图、大于0℃积温日期数图、1∶1 000 000中国土地利用区划图、1∶4000 000行政区划图、中国DEM图以及主要公路、铁路图的基础上,同时又充分考虑区内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联系性,采取“自上而下”区域划分和“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相结合的方法,在尽量照顾到各级国土整治区从属于同一流域、行政、地貌或经济单元的前提条件下,提出了一个包括11个一级区(包括海洋区)、56个二级区的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
3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
3.1 国土整治区的划分
国土整治区是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协调区,其内部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因此,在尽可能保持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和整体的国土资源观,在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时,尤其是国土整治区划分时,必须注意影响中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重要的自然界线:
(1)构成中国地貌轮廓的四级阶梯的界线, 基本控制了中国国土资源结构与开发、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异。按高度的明显变化,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可分出四级台阶:第一级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号称“中华水塔”; 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越昆仑山、祁连山,向西跨越横断山,即进入第二级,大致为海拔2000~1000m高原、盆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则是第三级,大多是海拔1000m以下的丘陵和200m以下的平原,是中国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海岸线以东、以南则是第四级,是中国广阔的领海地区。
(2)构成中国地形格局的主要流域界线, 基本决定了中国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人地关系格局。按照内外流域界线(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为界)可以划分为内流区和外流区两大类。内流区可以进而分出西北干旱区、藏北高原亚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亚区;外流区可以按照东北诸河流域、泛黄河流域(包括海滦河流域等)、长江流域、泛珠江流域(包括东南诸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西南国际河流区进行划分,以反映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态势与发展潜力。
(3)东部季风强烈影响的西部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坡, 南沿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接,与年降雨量400mm等值线相吻合,也是半湿润的森林草原与半干旱草原的分界线, 构成了中国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最明显的东西差异。东南部地区光热水土匹配较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西北部地区或气候干燥,或热量不足,人口稀少,草原辽阔,畜牧业比重大,绿洲和河谷农业发达,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尚有很大潜力。
(4)在东南部地区,秦淮线大致相当于800~1000mm等降雨量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作农业为主的分界线。它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直接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差异和土地现实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的突变。秦淮线以北旱地占绝对优势,除华北平原可以一年两熟外,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多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秦淮线以南以水田为耕地的基本形态,农作物可以稳定地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亚热带代表性的经济林如柑橘、茶叶、油桐、油茶等普遍分布。
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几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大体控制了中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大尺度分异规律,作为分区的基本界线,在各级区划中都应有所反映。此外还要注意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带和西部边远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空间分异,以及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上。沿海、沿江、沿线、沿边以及大城市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大的区位差异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
综上所述,可以首先按照全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分异大势和地域格局将全国划分为西北半壁、东南半壁和海洋区:在西北半壁,根据海拔高度的差异可以分出青藏高原区和西北干旱区;在东南半壁,位于秦淮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根据流域格局可以分为东北平原区、黄河中游区和华北平原区;秦淮线以南的南方地区,根据流域关系和区际联系,可以分为川陕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江南丘陵山地区和华南沿海区;海洋区则可以根据习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区。这样,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11个国土整治区(包括1个海洋区), 各国土整治区的主要指标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如表1所示。
3.2 国土整治亚区的划分
国土整治亚区是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二级区,它们既受国土整治协调区制约,又是国土整治得以具体落实与实施的基本区。在充分合理地考虑国土整治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尺度地域分异和沿江、沿边、沿线等中尺度区位因素,国土整治亚区的划分在一级区框架控制之下,借助计算机分析模拟,通过对以自然地理单元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为基础的国土整治类型自下而上逐步归并协调完成。
表1 国土整治区相关统计指标
Table 1 Relative statistical indexes lf land consolidation regions
名称面积/人口/10[4]人城镇人口/10[4]人 GDP/10[8]元 耕地/10[4]hm[2]
10[4]km[2] 2000年 占全国% 2000年 城市化% 2000年 占全国%2000年 占全国%
青藏高原
205.31 1230.9 477 42.5 507 0.5 131 1.3
西北干旱区 269.82 7742.2 956 34.9 1 682
1.6 604 5.8
黄河中游区 52.6 7 7866.3 2 710
34.8 4 106
4.5 1 211
12.3
川陕盆地区 44.1 12 678
10.23 580
28.2 6 344
6.1 699 6.8
云贵高原区 79.9 11 055
8.9 2 457
22.2 1 270
4.2 710 6.9
东北平原山地区 116.011 527
9.3 5 828
50.6 10 522 10.21 999
19.3
华北平原区 63.1 31 068
25.010 371 33.4 25 574 25.02 617
25.3
长江中下游区
56.1 23 297
18.89 906
42.5 26 985 26.41 360
13.1
江南丘陵地区
37.1 7 6706.2 2 384
31.1 4 799
4.7 495 4.7
华南沿海区 36.0 15 133
2.2 7 353
48.7 17 192 16.8472 4.6
海洋区 约300--
-
- -
-
-
-
注:表中所有统计指标(面积除外)都是以中国大陆统计数据(2000年)为主,不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以及周边海区;黑体表示该项在同一项中是最大的指标;海洋区相关资料暂缺。
国土整治亚区的划分在注意到上述几条重要自然界线的同时,更强调自然、生态地域特征的一致性与流域尺度的相对完整性,社会、经济地域特征的相似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关联性与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性,以及沿海、沿边、沿线的区位特征与海陆一体化原则。国土整治亚区尤其突出以下几类重点地区:
(1)以建设用地为核心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地区。该类地区城镇密集、 工农业发达,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用地流失严重,非农用地比重较大,非农
与农用地矛盾突出。诸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川盆地的成渝地区、辽中南地区等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率超过95%,非农用地为10%~15%,人口密度在400人/km[2]以上,经济密度超过500×10[4]元/km[2],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整理、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2)生态脆弱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该类地区生态与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社会经济欠发达,又多为国家生态建设与反贫困的重点地区。诸如秦巴山地、冀北—辽西山地、西南喀斯特石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等生态与环境脆弱或贫困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作为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区或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人口超载严重,人地、人粮矛盾尖锐,土地利用问题突出,亟待进一步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
(3)以能矿资源开发为核心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区。该类地区多为已开发或待开发地区,能矿资源丰富、工农用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与环境保护为其首要问题。诸如晋陕蒙接壤区、湘赣粤交界区、攀西一六盘水地区、柴达木盆地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等国家能源、矿产重点开发区,以工矿用地为核心的非农用地扩张过速,工农用地协调发展、生态与环境有效保护已成为主要问题所在。
(4)以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的农业资源开发区。该类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诸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黄淮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汾渭谷地、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等国家或省级商品粮生产基地集中分布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垦殖率较高,一般为30%~50%,个别达60%~70%,有些地区后备耕地开发尚具潜力。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强化土地整理、推动平原地区的田园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这类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所在。
据此,采用系统划分(自上而下)和区域综合(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全国一共划分出了56个国土整治亚区(图1、表2)。
图1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
Fig.1 Map for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s integrated land consolidation
表2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等级系统
Table 2 The zoning system of China's integrated land consolidation regionalization (CILCR)
整治区 国土整治亚区 面积/ 人口/GDP/
一级区二级区 10[4]km[2] 10[4]km[2] 10[8]元
Ⅰ青Ⅰ1柴达木盆地亚区23.38 33
24
藏高Ⅰ2环青海湖亚区 7.51
374 160
原区Ⅰ3藏北高原亚区 47.64 23
7
Ⅰ4江河源亚区57.37 175 58
Ⅰ5藏南谷地亚区 38.17 157 77
Ⅰ6横断山亚区16.57 188 49
Ⅰ7川西高原亚区 22.20 368 150
Ⅱ西Ⅱ1北疆山地盆地亚区 39.19 869 764
北干Ⅱ2南疆山地盆地亚区 104.96 873 341
旱区Ⅱ3吐哈盆地亚区 20.97 104 93
Ⅱ4河西走廊亚区 22.59 468 247
Ⅱ5阿拉善高原亚区23.85 20
12
Ⅱ6内蒙古草原亚区44.93 410 225
Ⅲ黄Ⅲ1陇西黄土高原亚区 8.85
1451 541
河中Ⅲ2河套平原亚区 6.63
975 797
游区Ⅲ3鄂尔多斯高原沙地亚区 8.67
137 152
Ⅲ4长城沿线黄土丘陵山地亚区 7.96
513 209
Ⅲ5陕甘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亚区11.95 1199 330
Ⅲ6汾渭谷地亚区 8.53
3510 2077
Ⅳ川陕 Ⅳ1秦巴山地亚区 16.10 2211 790
盆地区 Ⅳ2四川盆地亚区 16.04 8833 4977
Ⅳ3鹗西山地亚区 9.55
1621 572
Ⅴ云贵 Ⅴ1滇西国界河流亚区 19.55 1733 565
高原区 Ⅴ2川滇黔交界山地亚区7.79
2853 1323
Ⅴ3黔北高原亚区 8.54
2095 787
Ⅴ4黔东—湘西山地亚区10.38 1913 640
Ⅴ5滇黔桂交界岩溶山地亚区19.73 2421 956
整治区 国土整治亚区面积/人口/ GDP/
一级区 二级区10[4]km[2]
10[4]人 10[8]元
Ⅵ东
Ⅵ1大小兴安岭亚区 33.32
656 278
北平
Ⅵ2三江平原亚区
10.27
802 378
原区
Ⅵ3西辽河流域亚区 16.99
1255461
Ⅵ4松嫩平原亚区
22.87
41614137
Ⅵ5长白山地亚区
18.35
15181118
Ⅵ6辽中南亚区 8.4631334180
Ⅶ华
Ⅶ1华北山地亚区
16.07
27581592
北平
Ⅶ2京津唐亚区 5.7337956260
原区
Ⅶ3黄海平原亚区
14.04
86676103
Ⅶ4山东半岛—鲁中丘陵亚区 9.9159736593
Ⅶ5黄淮平原亚区
14.26
98755089
Ⅷ长
Ⅷ1南阳盆地—大别山亚区
8.7126651455
江中
Ⅷ2江淮地区亚区
9.8739792182
下游区 Ⅷ3长江三角洲亚区 10.03
81601734
Ⅷ4长江中游平原亚区
18.10
71684927
Ⅷ5皖浙赣交界山地亚区 5.6913261074
Ⅸ江南 Ⅳ1湘赣中部丘陵盆地亚区
12.06
39582498
丘陵山 Ⅳ2浙闽丘陵山地亚区
8.411054870
地区
Ⅳ3南岭丘陵山地亚区
14.77
26581431
Ⅹ华
Ⅹ1北部湾沿岸亚区 11.17
35962085
南沿
Ⅹ2大珠三角亚区
11.97
68879704
海区
Ⅹ3浙闽沿海亚区
7.6338734889
Ⅹ4海南岛亚区 3.35756 514
Ⅹ5台湾岛亚区
- - -
Ⅺ海
Ⅵ1渤海海域亚区 - - -
洋区
Ⅵ2黄海海域亚区 - - -
Ⅵ3东海海域亚区 - - -
Ⅵ4南海海域亚区 - - -
Ⅵ5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亚区
- - -
注:“-”表示无数据。另外,青海省的治多县和西藏自治区的仲巴县均被打破了县界的完整性,但为了便于数据统计,两者都是平均分配后并入相应的二级区的。表中数据为2000年全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3.3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等级系统
根据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原则、依据与方法,在参阅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等级系统,编制完成了一个包括11个国土整治区、56个国土整治亚区的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如图1、表2。
4 基本结论与主要建议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是在充分认识我国自然、社会、经济等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前人成果,借助计算机技术和GIS空间分析等手段,采取“自上而下”区域划分和“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该方案空间布局合理,区划等级、数量适中,区域范围差异不大,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又体现了地域差异性,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宏观整治格局提供科学指导。同时,该方案还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将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融入区划过程,并将海洋区归并到了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之中,很好地体现了地域完整性、海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思想。但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工作有着很强的时序性,不能遍地开花,一哄而上,必须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有序推进。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在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地区,作为国土整治区或国土整治亚区的补充,以便我国国土整治综合工作能够有重点、有计划地分步、分批实施。为此,提出如下国土规划设想和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4.1 关于实施“菱形”国土规划的初步设想
中国的长期发展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根据“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提出的11个国土整治协调区与56个国土整治基本区的空间构局和区域关系,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从国土均衡考虑,新时期可以“菱形”国土构架实施“全国国土总体规划”。
以目前占全国人口近1/5、GDP超过1/3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成渝地区构成菱形国土构架的4个顶点, 长江流域沿城市带和京广铁路沿线城市带则是菱形国土的两条对角线,地处中国腹地、颇具发展潜力的长江中游人口与产业密集区(大武汉地区:岳阳—武汉—九江沿线、沿江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33%、GDP占全国的3.6%)则正好位于菱形的中心位置,由此形成一个布局完整的“菱形”国土构架。
中国的未来发展可以根据“菱形”国土构架,构筑核心地域及其腹地范围,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在10~20年内建成我国五大城市群和若干城市带,形成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都市连绵带,以提高国家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关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方案和“菱形”国土规划的基本构架,提出了中国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内陆地区、从北方黄河流域到南方珠江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
(1)东北地区 以辽中南都市化地区为核心、协同哈(尔滨)长(春)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推动东北平原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进而带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保护,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黄河流域 以京津冀都市化地区为核心,协同山东半岛工业化、 城市化地区,带动关中地区、呼包银地区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沿岸地区的发展;持续搞好黄淮海平原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和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进而促进泛黄河流域的复兴和北方地区的协调发展。
(3)长江流域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龙头、成渝地区为龙尾, 协同长江中游大武汉地区,以东部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粮油生产基地建设与环境整治,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加快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
(4)珠江流域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龙头,协调琼雷、闽台海峡两岸地区, 带动闽南沿海地区和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引领珠江上游岩溶山地区、南岭山地区和浙闽山地区的脱贫致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而推动泛珠江流域的区域合作和全面进步。
(5)西部地区 以西南成渝地区为核心,协同西北地区的关中地区, 带动青海黄湟谷地、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北麓和攀西—六盘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兼顾秦巴山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和横断山地的生态建设与反贫困,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4.3 关于国土综合整治的若干政策建议
建议在“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基础上,开展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研究,编制中国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纲要;与此同时,尽快进行国土整治关联法规的协调与国土整治基本法的制定工作,并提出如下与国土综合整治相关的若干政策建议:
(1)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中国城乡人口之比为4∶6,土地之比是1∶9,产值之比是10∶1,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农”问题严重。新时期的国土总体规划要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就必须统筹城乡关系、统筹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首先是城乡空间一体化总体规划,特别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其次是城乡生态功能与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促进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和城乡合理分工;最后是城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1.8×10[4]km的大陆海岸线和超过300×10[4]km[2]的领海, 新时期的国土规划与国土综合整治必须统筹陆地与海洋关系,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近海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以辽中南地区、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浙闽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沿海地区(琼雷地区)为中心的若干海洋经济区;提高国家海洋局的管理职能,统筹五大海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保障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3)按流域实施国土总体规划,确立流域发展战略, 促进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流域是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国土综合整治和国土总体规划可以按流域进行:首先根据东北诸河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泛珠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的界线确定国土规划的一级协调区;再根据我国70多个二级流域范围确定国土规划的二级基本区,最后根据流域的重要性和国土整治的迫切性确定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地区。按流域进行国土规划,实施国土综合整治,不仅有利于处理上中下游的关系、左岸和右岸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供求平衡,更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5—06—26;修订日期:2005—09—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SZU10200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