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语境 品味比较 强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感论文,语境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它既包含直觉的“意会”,也包括语言阐释的“言传”。所谓语感训练,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正误感、语气感、节奏感、美丑感、层次感等方面的训练,语感依存于听、说、读、写活动中,它能帮助我们通过语言的直观形式迅速理解语义、传达信息。
一、剖析语境
语境指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境的剖析,目的在于解读表达者遣词造句的用意,训练对词和语句特殊意义的感知。
词的意义有一般意义和语境义之别。一般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语境义指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境包括使用者的身份、修养、处境、时代等大语境,也包括使用语言的具体场合、目的、前后语等小语境。对语境义语感能力的训练,侧重小语境感悟能力的训练。要准确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培养语感,必须把有关词语句子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其内在的深层意义。
(一)训练对课题词语语境义解读培养语感。有些文题含义深刻,须让学生联系全文和时代背景作深刻领悟。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作家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依然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誓死保卫家乡的思想感情。如果脱离了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联系全文内容,就难以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白杨礼赞》据字面理解,是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作者茅盾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来讴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人民以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进而讴歌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若脱离了上述时代背景,就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
(二)对修辞格语境义的语感训练。句子由于用了某种修辞格,往往使语境义表达得更生动、更深刻。叶君健《看戏》中有句话:“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作者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格,把本属艺术家演唱时的听觉转化为可看可感的视觉、触觉,这不仅突出了演唱技巧的精美和娴熟,而且从总体上强调了表演的尽善尽美,反映了观众的深切感受。
二、品味比较
品味语言,就是对词、语句的情态、感情色彩等进行分析鉴赏,重在感受,关键是训练对“炼”意与“炼”字的理解感受能力。品味语言常用比较法,其中“炼”意方面分:背景比较(如《土地的誓言》)、主题比较(《白杨礼赞》)、情感比较(如《看戏》)。“炼”字比较分:两文比较、近义比较、反义比较、声音比较、色彩比较等。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的是“炼”字功夫。课文中名篇佳作“炼”字之例俯拾即是。试分类体味:(一)两文比较。“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僧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数枝梅花也绝非早梅,他把“数枝”改为“一枝”,虽没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早梅的特点,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二)近义比较。朱自清《绿》中有处写景文字:“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一个石窍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点染了感情的波澜。其中“招引”“追捉”两个双音节动词若换成“吸引、追赶”则有减激情意味。用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去写梅雨潭边行踪,深化了作者陶醉的情愫,若换成它词,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符。(三)反义比较。茅盾《白杨礼赞》一文,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婆娑”“屈曲盘旋”与“伟岸”“正直”“朴质”等构成反义词,产生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所具有的阳刚之美。(四)声音比较。如《荷花淀》中两次描写妇女划船的声音,第一次“哗、哗、哗”;第二次“哗哗、哗哗、哗哗哗”。且前面加上修饰语“大声地”,两处描写都很精彩。体味:前一次写几个女人探夫未遇,回家时在淀上边聊天,边划船,心里有几分失落和无聊,划船的动作是轻松的、节奏是缓慢的;后一次是被日本鬼子紧追不舍,拼命脱逃,心里紧张,但划桨的手没有慌,水声响亮,节奏加快,整齐不乱。(五)色彩比较。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体味:“红”“绿”不仅对海棠花叶作色彩描写,还对青春作喻。“红肥绿瘦”表示对暮春伤感与青春将逝的烦闷、苦恼之情。
三、强化训练
语感训练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语境分析、“炼”意、“炼”字品味重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内功”,那么听、说、读、写是语感训练不可缺少的外在形式。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语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语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能力。优秀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具备如下特点:(一)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二)循循善诱,具有思辨性;(三)活泼生动,具有形象性;(四)凝练风趣,具有趣味性;(五)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语音要标准化,语速适度,提问题环环相扣,具有启发性,把喜怒哀乐的感情尽融话语中,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景中,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想象力,强化教师语感的示范效应,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产生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训练学生对声音、节奏、意蕴、情感表达的语感。诵读鉴赏是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审美意义的感知力。每篇课文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从中体味情境美、构思美、语言美、格调美。鲁迅先生说过,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这是对审美意义的经验总结,诵读时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心眼口耳并用,依据对文章的理解,语调错落有致,把文章理趣神情曲折地表达出来。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创造。
朗读形式有:1.配音朗诵,是在乐音伴和下的朗读,目的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作品意境,把诗文里描述的特定境界高效率复制,借助联想、想象,把文字里承载的深邃思想和神韵加以补充,把原来的生活图像再现于眼前。2.比较朗读,是把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作品诵读欣赏。
由于文章体裁不同、语言环境各异、诵读技巧迥然有别,实践中,还可采用片断精读,以增强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分角色朗读,以培养学生进入情境、结合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良好阅读习惯;指导朗读一般应注意:(1)教师用言简意赅的话,将学生引入文章描写的意境中;(2)训练语言气势,如陈述、疑问、悲愤、感叹等;(3)读出文章气势、节奏,注意颤音、重音、停顿等, 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创设“说”的机会。教师不唱“独角戏”,不搞满堂灌,不越俎代庖,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发言,可采用回答问题、复述背诵课文、分组讨论等形式。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自己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2)口头作文训练。预先把题目、要求告诉学生。这样,学生上课发言才不慌乱,才能避免出现冷场。如题目《相聚2008》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开怀畅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亦可限时训练,锻炼思维能力。(3)开辟第二课堂,激发“说”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读会,演讲比赛,模拟记者招待会、辩论赛,语文趣味运动会,评比“语文之星”等活动,培养学生即兴发言能力。
训练学生借助语感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七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指出:“如果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有的点滴积累起来,聚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如《“0”的联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一件任务的圆满完成;一项工作的胜利结束;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开始;人生如圆形跑道,没有终点等。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途径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学生或老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学生优秀作文和预选范文,使语感能力在遣词造句、整理思想、驾驭写作技巧过程中得以检验和提高。
附注:
1.“语感”概念源自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35页
2.“语境”概念及构成选自王占馥主编《汉语语境学概念》第59页,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中对“语言环境”的阐述
3.修辞格作用参考陆稼祥编的《辞格的运用》第1页
4.文中含蓄话语境义参考王占馥主编的《汉语语境学概论》第214页关于语境的隐含性特点的论述
5.本文观点的提出参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17页“阅读与作文”教学建议
6.本文所例举的课文参照浙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