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研究性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而获得结论。它贯穿于化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狭义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应用有关化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学习活动(我们暂且称之为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下面,本文拟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对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用活教材,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实际,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实验探索型

从实验入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推论实验结果。例如,在高二化学《原电池》一节,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利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设计一个电池装置,利用教师提供在实验桌上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如铜线)作导线,利用电解质、非电解质溶液作对比实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解剖废旧干电池,认识干电池的组成。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自主获取了知识——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2.情景创设型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烃和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的单元复习课,教师在学生已归纳出基础知识后,通过屏幕显示“人工肺”的模型,在学生误以为是热交换器时,教师及时讲解中间的细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细管上有许多微小的孔,可实现O[,2]和CO[,2]的交换,从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师再通过屏幕显示多种高分子的链接模型,使学生对合成高分子材料有了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引出维纶的成分是聚乙烯醇缩甲醛,也可用乙烯为起始原料来合成。学生通过分析醇、醛、酸的相互转化,生成物的提取、加工的方法,分析生成烯、酯的反应和酯的醇解反应,找出和策划能够合成维纶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从而从情感上容易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3.问题情景型

问题教学,常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组织学生探究。这种方式可概括为:

二是由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景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方式可概括为:

如学习《钠的性质》一节时,学生都明白钠保存在煤油中,但是通过以下问题的设置,让中学生探究学习,会兴趣大增。

(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3)钠能保存在水中吗?

(4)如何寻找替代品,选择替代品的原则是什么?

(5)提供如下一些素材:

煤油:沸点180℃—310℃,组成C[,11]—C[,16],密度0.8g·cm[-3]。

汽油:沸点220℃以下,组成C[,5]—C[,11],密度0.7g·cm[-3]—0.8g·cm[-3]。

CCl[,4]:沸点76.5℃,密度1.594g·cm[-3]。

(6)实际选择煤油,考虑了哪些因素?

4.研究过程展示型

如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教师可提供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者门捷列夫当时的研究背景,让学生排布1—18号元素可能的位置。学生们经过讨论与分析,排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三种排列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门捷列夫的研究方法、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明确问题、选定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题论证→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鉴定与交流。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学研究课题可分为实验探索类、调查研究类和科技创新类。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选定研究课题

(1)从教材中选择课题

新版化学教材都安排了研究性学习专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课题进行研究。

(2)从化学实验的“意外”现象中找课题

如在铜和浓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常出现“反应后的试管内有大量‘白色沉淀’,静置后溶液呈淡蓝色”的“异常”情况。可提出课题“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为什么有大量白色物质析出”。

(3)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中选题

某学生的亲戚从上海买回几包叫“一拉热”的食品,上层是冷糕点,底层有一根线,当一拉线头时,在1秒内糕点就热气腾腾。该同学对这一包装产生了兴趣,于是拆开底层观察,发现底层是一包白色固体和一小包水。他提出两种假设:一是设想白色固体为氢氧化钠,另一设想白色固体为氧化钙。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设计实验,确认白色固体为氧化钙。

这一课题成果还启发班上其他同学产生联想,提出如下新的课题:“怎样使喜马拉雅山登山运动员穿上发热衣?”

(4)联系实际,将实用性知识现实化

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教材上介绍NaHCO[,3]粉末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

①胃酸过多的病人有哪些症状?

②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③如何治疗胃酸过多?选择用药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④用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什么?

⑤治疗胃溃疡病人,能否使用NaHCO[,3]?

⑥治胃病新药“斯达舒胶囊”,通过调查,了解其成分、用途。

上述课题确定后,学生们兴趣高涨,他们自觉分组利用周六、周日走访医生、病人,了解治疗者的疗效,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写出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

(5)由教材延伸而引出课题

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固着点,不失时机地选择安全性好、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的实验,鼓励学生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如在学习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时,可提出“如何确定水分子的极性”的课题。

(6)调查研究类课题

如《食盐的化学》一节,以氯碱工业这一课题为背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听取介绍、网上查询资料,从开放的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对于调查研究性课题,应选择与社会科技直接相关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人文。如市售补钙保健品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含量的调查,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原理,比较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优缺点,分析太阳能节约电能或热能的量、臭氧空洞与紫外线辐射、土地过量使用化肥、沿海地区加碘盐的食用状况调查等。

(7)科技创新型课题

这类研究性课题主要是让学生从发现问题中提出课题,然后加以研究,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如“海水中船体防腐装置的设计”、“人类与宝石”、“清洁剂的原理及其改进”、“生活污渍的清洗试验”等。

2.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例如:“对市氮肥厂排污现状的调查”课题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为:

(1)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我市氮肥厂主要污染物的现状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为氮肥厂的环保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研究内容:市氮肥厂三废(废渣、废气、废液)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三废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

(3)研究方式:三废的主要成分含量采取取样测定实验研究法;三废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采取调查研究法。

(4)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四周双休日:调查市氮肥厂三废排放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

第五周双休日:市氮肥厂三废的主要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第六、七周:写出调查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5)研究成果形式:市氮肥厂主要污染物的现状及对当地环境影响调查报告。

(6)课题组成员分工:将课题组分成3个作业小组。

3.指导学生开题论证

一般地,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

(1)研究目标是否明确,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如何。

如“对市氮肥厂排污现状的调查”课题,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环保的重要性,进而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调查访谈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三废”进行测定,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研究内容是否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操作过程是否安全等。如,“对市氮肥厂排污现状的调查”,一是对“三废”的主要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二是对当地居民和氮肥厂主要负责人进行采访。研究内容具体,便于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在氮肥厂工程师的指导下,对“三废”取样和测定,是安全可行的。

(3)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可行,研究步骤、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如“对市氮肥厂排污现状的调查”,“三废”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在工程师的指导下采取实验测定法,“三废”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采取调查法,分别利用双休日时间完成,方法可行,时间安排也较为合理。

(4)研究条件是否具备,研究人员的素质如何,能否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等等。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发现过程的模拟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是可行的;如采取实验研究法,则不具备这样的研究条件;又如“南极臭氧洞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具备完成这样高难度课题条件的,不具备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中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文化科技知识的储备也还相当欠缺。

4.研究过程的指导

针对学生运用实验法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

由于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阅历、经验都不够全面,他们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方案设计。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即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就实验的方法、步骤、操作程序、相关的仪器等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设想和说明。

例如:铜与浓硫酸反应后,为什么会有“白色沉淀”。对于这个课题,可引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如下两种假设。

假设一:铜片含有大量杂质。

假设二:生成物的浓度过大,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根据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依据假设一,设计称取一定质量的铜与足量浓H[,2]SO[,4]共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过滤,烘干氢氢化铜沉淀并灼烧至恒重,称量,数据处理。经分析,得出结论:铜片纯度高,假设不成立。

依据假设二,取反应后试管内析出的白色固体,加水稀释,发现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2)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学生在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到可以肯定实验假设的现象与数据上,容易忽视与实验假设不一致的一些证据,出现这种倾向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另外,有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成果,甚至可能会出现编造数据等弄虚作假的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酸、碱、盐一节时,我们搞了一个“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的课题,根据研究方案,首先要对当地降雨的pH值进行测定,结果全班8个小组,测定的结果是清一色的答案——呈酸性,有的组甚至测得的结果竟是3.5。指导老师经过调查发现,各课题小组为了使实验数据有说服力,均调整了实验数据。教师对他们的急功近利思想给予了严肃的批评,给他们讲述了居里夫人等化学家科学探究的故事,然后启发他们修订实验方案,上网查找有关酸雨的知识和数据。

(3)指导学生收集、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卡,按实验时间的先后及时记录现象和数据,在做实验时有什么想法也随时记录下来。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可向学生介绍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等。

例如:“酸雨的形成与防治”课题组的同学从网上查找了2002年10月20日—10月26日这一周的空气质量状况,列出了每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据。我指导他们以日期为横坐标,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据为纵坐标绘制坐标图,结果他们用电脑绘制的曲线图非常鲜明、直观,一眼就能看出哪天空气质量最好,哪天最差,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直观的佐证材料。

5.课题结题的指导

在结题阶段,教师主要是根据实际,对其成果的表达形式予以指导,如论文写作指导、实验报告写作指导、调查报告写作指导等。

如在学习CO[,2]的性质一节时,有几位同学开展了“二氢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在两个密封透明小棚里利用两盆天竺葵做对比实验。经过1个月的实验,他们发现注入适量浓度GO[,2]的那盆天竺葵比另一盆开花早1个多星期,并且花的叶子也更加茂盛。于是他们得出结论:适量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植物的生长。

就这个课题组来说,课题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具备了结题的基本条件,其成果形式应是实验报告,教师可指导课题组从以下几方面完成实验报告。

标题: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问题提出:在学习CO[,2]性质时,教材里介绍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在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于是,我们提出了“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课题。

实验方法:取两盆同等大小的天竺葵(编号为Ⅰ号、Ⅱ号),置于两个同等大小的密封透明的薄膜棚内,定期向Ⅰ号盆内注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使两盆天竺葵享有同等的足量的阳光照射和同等的水分、复合肥养料。定期通风、透气,连续试验一个月。

实验结果:Ⅰ号盆天竺葵比Ⅱ号盆早9天开花,且花和叶子比Ⅱ号盆的要茂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适量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植物的生长。

6.成果鉴定及成果交流的指导

学生课题研究产生成果之后,教师应邀请2—3位专家(本校化学教师)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鉴定既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在充分肯定课题成果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在鉴定之前,教师要指导课题组做好成果鉴定前的准备工作,如资料收集是否完整、数据处理是否合理、研究报告是否完成、答辩的准备是否充分等等,学生课题成果交流的方式主要有:成果答辩、成果报告会、成果展览等。教师对学生课题成果的交流要适时给予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与人协作的方法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新时期化学教师的重要教研课题,以上仅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赐教。

标签:;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