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按需出版的现状、模式与问题研究_数字印刷论文

我国按需出版现状、模式与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按需论文,现状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按需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可以根据作者和读者的需要,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印刷系统和网络系统进行图书的出版发行。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印数限制,实现了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达到了图书出版的零库存,因此也被称为“绿色出版”。按需出版采用计算机系统长期保存电子数据,方便改版、修订,可以远程传输图书数据,有需求地制作,减少运输、邮寄等费用。因此,这种出版方式出现就受到了广大需求者与出版者的关注。

从按需出版实践的开始到相关概念的提出,这种新型的出版方式已经茁壮成长起来。按需出版对出版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专业市场调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指出:电了图书和电子阅读设备将呈现缓慢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应读者要求定制印刷书籍和数字化教材的市场会急剧膨胀,形势将迫使出版商全面而深刻地改革经营方式和革新印刷技术。报告预计在以后5年内,以数字化方式传播的定制印刷书籍、教材和电子图书销售收入将达到78亿美元,占出版业总收入的17.5%[1]。显然,该调查的结果说明按需出版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个性化市场利基点。我国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出版方面突飞猛进,因此,美国的这个调查对我国按需出版的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笔者查阅了中国目前最著名的三大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以“按需出版”为关键词分别得到153篇、50篇、70篇文献。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期刊文章的数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到了2007年,文章数量达到了最高点。二大数据库的趋势基本保持了一致,这也说明按需出版的研究的确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按需出版目前的主要模式

我国的按需出版起源于专业图书或者期刊的出版。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按需出版的尝试。当时,中国专利的申请猛增,专利文献品种太多,大概有四万种,但是每种专利文献的市场销售量平均不足一百册。1993年,经过大量调研后,该社购买了第一台数字印刷设备,开始了按需印刷,当时还没有按需出版的概念出现。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所有专利文献都实现了按需出版,切实做到了以需求确定出版。

继知识产权出版社之后,石油工业出版社以及上海等一些单位也开始了按需出版的尝试[2];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宇航出版社等一些出版单位也以合作的形式加入了按需出版的行列。目前的出版对象一股包括:短版书、断版书、个性化图书、可变数据出版等。

2.1 编辑出版流程

相对于传统图书出版,按需出版主要特点集中在整个过程的数字化与定制化。其主要流程为:申报选题→选题筛选、审批→签订按需出版合同→申请ISBN号→提交原稿及电子文本→编辑加工→审稿→组版(数据装库)→出版发行(刚上宣传)→按需印刷(数字印刷)[3]。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按需出版流程(本研究整理)

前四个环节和传统出版在操作上基本类似,而后三个环节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新方式。最后三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出版社将该书纳入“按需出版图书数据库”(组版)后,通过中国按需出版网等渠道进行公开宣传和销售,并接受读者订购。如果图书实现了销售,出版社将按照合同约定的稿费标准定期支付稿费。如果销售业绩看好,作者还可以同出版社协商,将新书转入大量印刷。

当中三个环节:提交原稿及电子文本、编辑加工、审稿,在传统出版中也会出现,但是在按需出版中更有深刻的意义。比如作者根据技术进步、时代需要对原先的文稿内容加以修改,完全可以通过重新提交电子稿件的方式来完成对最终稿件的控制;个性化定制如同一种图书涉及不问开本,不同颜色,不同装订方式等等,也很容易通过电子稿件进行编辑改造。

当然以上的流程是笔者为了简单起见,按照线形模式做的一种说明。实际运作中,由十数据的可变性与需求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顺序也可能进行调整。比如,组版阶段,有可能作者提供的是pdt文件,要求按照原样复制,那么编辑加工就可以省略,审稿也就相对简单;而网络上的出版发行更是可以根据需要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和石油工业出版社基本按照上述的流程进行按需出版图书的编辑制作。一些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宇航出版社等,他们本身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于是将按需出版作为资源外取的形式加以利用,形成了版权合作按需出版的模式,具体如图3所示。这些出版社在按需出版低成本、低风险的保障下,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按需出版机构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互换,以发行利润分成作为双方的版权费用,实现图书品种上的快速增长,获得大量的可用资源。

图3 版权合作按需出版流程(本研究整理)

2.2 编辑出版对象

目前按需出版的主要对象是个短版书、断版书、个性化图书、可变数据出版物等需求量较小,专业性、个性化较强的图书。短版图书除了大家常见到的正式出版物之外,数据库相关的定制出版、长线图书的出版、高校教材出版、样书、赠书、校样书、试刊等,也都可以归入到短版书的范围内。断版书(以及绝版书)是指已退出流通领域或即将退出流通领域的图书,将它们重新纳入流通体系,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著作权人的作品永不断版、永续流通;另一方面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购书需求。个性化图书、可变数据出版物等也可以视为短版书的特殊类型。图4与图5分别展示了短版书与断版书的按需出版模式。

当今图书市场进入了个性化争夺的时代,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出版风险成为出版者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短版书按需出版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订单来控制数量,通过数字印刷来完成制作,短版书的出现使零库存成为现实,解决了传统出版中小需求量的问题。

图4 短版书按需出版模式(本研究整理)

断版书包括断版、绝书;断版、不绝书,购买难;有版、有书,印数不足;有书、有读者,售购无缘等几种现象。断版书的按需出版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原版再现法与重新排版法。原版再现法需要将原来版本的纸质文献进行扫描,形成电子图片格式,然后进行印刷;重新排版法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接着对电子图片格式的文件进行OCR,然后将识别后的文字进行编辑、排版、加工,最后进行印刷。

2.3 按需出版营销方式

(1)网络营销

在尚未实现异地印刷的情况下,网络平台是短版、断版图书按需出版不可替代的“信息中盘”与“营销枢纽”。这正是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图书发行领域的特点。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立了按需出版网(http://www.cnbod.com/),它与普通网上书店不同,除了经营未断版脱销的普通图书之外,还开展断版书与短版新书的寻找、销售服务。要利用传统的营销发行手段(例如大众传媒或新书上架)做断版书与短版新书的市场营销是不现实的:一是传统营销发行模式的信息流时效性跟不上这两类图书极强的供求变动;二是传统发行“广撒网”甚至是“烧钱”的高成本营销策略相对于只具有特定小众市场,以小成本和小印数为特征的按需出版图书,显得既不必要,也没有可行性[4]。

图5 断版书按需出版模式(本研究整理)

按需出版网开辟了一个传统营销渠道无法进入的市场,在这里,电子商务技术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被充分利用起来。网络作为营销平台,实现了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这正是在传统发行模式下办不到的。通过网络直接销售程序,出版者和客户保持了直接的关联,并且对销售渠道有了选择权。直接销售的选择权也可被出版者用来保持合适数量的存货——零库存。

(2)按需出版与图书馆采访

首先,按需出版为图书馆提供了短版书和断版书,丰富了书源,可使馆藏日趋系统、完整。按需出版使得之前难以出版的短版书、断版书得以出版,包括难以大量销售的学术著作、高校小批量教材、科研报告、课题成果、博士论文、论文集、艺术作品、古籍、回忆录等,其中不少是很有价值的,是图书馆的收藏对象。

图6 读者订购按需出版图书模式(资料来源:http://www.cnbod.com/)

按需出版使得图书馆需要重新审视印刷型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收藏关系。按需出版的图书兼有电子图书与传统印刷文献的优势,它在图书馆中的角色是填补原有馆藏的空白,丰富原有馆藏,并使藏书体系更趋完整。图书馆在购买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同时,也将根据各馆的情况,适当补充按需出版的图书,也有必要审视印刷型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收藏关系,考虑两者的互补性。

按需出版为有价资源永续流传提供了可能。针对图书馆图书因长期翻阅而破损或图书版本较早、纸张发黄等情况,按需出版提供图书的新制作服务。图书馆可将馆藏有价值的图书或孤本授权给它,收录于断版图书书库中,实现有价资源永续流传。[5-6]

3 按需出版的技术基础——数字印刷

按需印刷是按需出版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业务环节之一,没有按需印刷的支持,按需出版就无法进行;而按需出版是按需印刷的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之一,直接拉动了按需印刷的市场需求。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按需印刷不仅与按需出版有同源性,而且还有共生性。作为出版数字化趋势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数字印刷,印刷周期短,甚至可以一册起印,因此成为目前按需印刷的首选方式。

数字印刷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远距离传输和数字化信息高密度存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将数字图书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的一种先进技术。数字印刷不需要经过从胶片到PS版的过程,只需通过计算机终端与数字化印刷设备连接、传输数据,便可直接印刷,省去了制版这一道费时费钱的工序。同时也是即时印刷,开印数量从一本起印,避免了大批量库存的风险,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出版社的退货和库存积压的问题。

3.1 数字印刷的流程

一般情况下,数字印刷的流程包括印前、印中与印后处理三个过程,即数字文件的准备与完善、数字文件的印刷、印刷后的装订三个部分。数字印刷的流程如图7所示。

图7 数字印刷流程(本研究整理)

印前工作是数字印刷的关键所在,一个印刷流程的成败主要在于印前控制的质量。在印前,数据处理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数据内容的改变,排版风格的变化以及其他定制化要求的满足,充分体现了数字印刷的可变性服务方式。同样,在印后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裁切与装订,多品种小批量的印刷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通过数字印刷,作为短版书、断版书、个性化图书以及可变数据出版物的文集、教材或者专利说明书都会很容易地完成定制化印刷,不同客户的多样化的需求都能得以充分满足。

3.2 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区别

按照传统的印刷方式,制版费是固定的,所以印数越多,每本书的制版成本就越少,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这就形成所谓最小经济印数的成规。而一些专著和大学教材一年的需求量很难达到这个最小经济印数,很多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拒绝短版书的出版,因而造成了我国许多学术专著出版难的局面。

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印刷机是单用途设备,印版虽然是印刷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印版成像由独立的工艺步骤完成;数字印刷系统是多用途设备,系统必须配置成像部件,且成像和转印工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成像是数字印刷的必须工艺步骤,而输墨和转印则是系统对于成像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此外,数字印刷系统成像装置的结构和复杂程度取决于成像工艺和图像载体,计算机是控制成像的必需部件[7]。因此数字印刷更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统一管理,从而把打印文件形成整齐划一的信息流。二者的具体比较见表1。

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同时采用数字印刷和模拟印刷的方法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了一种非常良好的互补生产模式。如一些企业采用柔印或胶印技术进行公司标志、产品标识以及商标图案及产品包装的生产,而利用数字印刷的方法,如热转印技术,印刷条形码、产品规格以及其他一些可变的信息。再比如,一些企业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大批量服装图案的印刷,同时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进行个人姓名、号码、地址等内容的印刷。无论企业采用数字印刷还是传统印刷,或者两种印刷方式同时采用,都要从具体的需要出发,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参数,如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印刷生产和处理的速度、室内和户外应用的颜色耐久性、环境因素、成本、色彩和图像的稳定性等。

4 按需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4.1 按需出版与我国当前出版体制

近几年来,我国的出版转制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可喜成绩,但进一步推进改革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据民进中央的相关报告,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尚未形成出版转制总体方案,且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势必延误出版改革;二是国有出版资产授权经营存在操作性障碍;二是转制成本分担政策不完整;四是现行出版业税收政策小尽合理;五是出版宏观市场发育不良,政府职能缺位严重;六是走出去战略缺乏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和具体扶持措施效果不理想。由此看来,推进与繁荣“按需出版”希望依靠我国出版体制重大改革来实现还有待时日。[8]

而关系到按需出版最为迫切的问题是书号控制比较严格,直接导致了按需出版的难产。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发展,对图书出版的个性化需求也明显增多,如对同样内容不同版本图书的需求,如根据特定需要汇编的图书,经常需要改版的、小批量印刷的图书(如教材)等等。按需出版服务灵活方便,对同一内容的图书能够为需求者提供包括封面、字体、字号、纸张、版式、装订等在内的多种选择,甚至可以实现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按需出版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出版,要实现按需出版,就需要大量的书号支撑。事实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对于书号加强管理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按需出版,对短版图书,特别是学术专著的使用书号数量上建议放宽[9]。再如,尽快准许数字印刷企业办理书刊印制许可,目前虽然实际上允许运行,但由于没有正式许可,企业无法参与政府招标等项目。建议修改相应法规中“拥有两台以上对开胶印机”等条款。

4.2 按需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结合

目前国内任何一家开展按需出版的单位,都没有一个自己的有相当规模的数据资源库。以一个出版社或者一个单位来完成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整理工作,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涉及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作为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事业,数字出版方式已经逐渐为广大出版社和受众所接受。目前按需出版的源文件都是代码化或者非代码化的电子文档,如果以按需出版印前力量来完成电子文档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其复杂和艰巨程度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如果把数字出版与按需出版有机结合,前者提供数据内容支持,后者实现按需印刷,而且数字出版的文稿都已经有了版权许可,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了。

当然整个数据资源库的建立过程还需要出版界的通力合作。例如对于短版图书资料库的建立,需要各家出版社的合作和支持;对于断版图书和短版图书的书号使用,需要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明确政策;同时,和兄弟出版社、作者、发行商和印刷方的利益如何分配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拯救断版图书,知识产权出版社与北大图书馆合作,开展了核心中文书目的评选工作,拟从建国以来出版过的约140万种图书中,筛选出大约5万种图书作为图书馆馆藏的推荐书目,据调查会有一定需求。筛选工作已接近完成。但是恢复出版这些图书,涉及大量作者、出版者,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利益,设计一个好的运行模式,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操作层面上的困难。比如对断版书的著作权、专有储版权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找到新的经营模式,才能使图书按需出版真正发展起来。

4.3 按需出版与数字印刷技术

作为按需出版的先行者,知识产权出版社目前规定图书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的数量界限为500-600册,这是由印刷成本所决定的。目前数字印刷设备尚未普及,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价格昂贵,而且,现在的设备提供商一般都实行墨粉与硬件的全保服务并按印张收取服务费的模式。比如,富士施乐的DP180黑白印刷机,每打印一个印张(16个A4面)就要收取印刷单位0.3元左右的服务费,而这基本上与传统印刷的全部费用相当。这样就导致了按需出版业务运行成本偏高,使得按需出版服务和按需出版物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占出版市场份额暂时不高。同时,由于数字印刷的成本偏高,在一些曾经传统印刷的图书进行按需出版的时候,定价的问题又摆在出版者面前。

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是发展数字印刷技术,降低耗材与技术成本,而目前这些要素基本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打破进入壁垒必须靠我们自力更生,许多行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民族产业的振兴,没有民族企业的参与,我们的事业只能受制于人。如果能把印刷成本降下来,比如,图书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的数量均衡点为1000册左右的时候,按需出版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5 结语

按需出版与数字印刷建立了不同于传统出版印刷的经济性规律,即单次印刷的经济性不必再建立在一定规模之上,印刷数量无论大小,平均成本并无显著差异,顺应了个性化市场的发展,开创了小批量、个性化出版的新领域。目前来看,按需出版与数字印刷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传统出版与印刷的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但是,它对传统出版印刷的冲击也正在显现。作者与受众逐渐了解并且接受了这种新的出版模式,按需出版的参与者(包括个人与单位)越来越多,与之相匹配的网络技术和印刷技术环境逐渐完善。

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相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完善,随着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按需出版逐渐会走上高质量、高效率、低能耗、低价格的发展道路。学术界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也应该予以重视,按需出版为中国出版业正处在全面的转型时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大力倡导、努力实践,推动我国的按需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收稿日期:2008-01-03

标签:;  ;  ;  ;  ;  

我国按需出版的现状、模式与问题研究_数字印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