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学科建设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0)04—0121—04
1.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讨论,一般局限于情报学具体问题的技术处理与设想。还没有统观全局的宏观构想与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研究情报学学科建设,应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学原理来考察。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的原因,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个“双律性”的发生结构模式。若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发生来看,它是服从“他律性”的,即由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及其变化所决定;若从社会意识形态形式的发生来看,它是服从“自律性”的,即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为其相对独立的内在发生规律所制约[1]。 “双律”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情报学的发生机制符合“双律性”的发生结构模式。这是研究情报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2.关于情报学的基础
关于情报学的基础的研究,在情报学界有一种倾向:人们总试图从现有的哲学理论中去寻找情报学存在的依据,结果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说到底,情报学的基础有两点:一是实践基础,二是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化信息活动。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这两点之上研究信息活动的社会经济问题及发展规律,并提升为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信息活动的发展,这是建设情报学的根本所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得出对情报学基础的基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建立起来的,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世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世界;二是信息世界。那么劳动也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物体劳动;二是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信息劳动。人类劳动越来越表现为社会化的信息劳动。我们可以把情报过程的基本循环图式描述为:
其中W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对象(劳动对象;K'[S]是社会的或他人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知识结构;K[S]是人(个体或团体)的知识结构;△ I是人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K[S+△S]是K[S]吸收△I后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号表示作用与联系。整个过程表示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类知识结构与世界的作用与联系,是一种社会性的信息活动,主体在活动中获得信息,△I被K[S] 吸收同化形成新的有序的知识结构K[S+△S],形成人与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然后通过交流, 成为社会的知识结构,再反作用于认识改造的对象,从而促进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获得新的信息。而每一循环都使个体和社会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上升为新型的知识结构,使得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这个循环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它很好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新型的联系,它反映的是信息劳动过程。我们把它作为描述情报过程的基本循环图式。它是情报学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的高度抽象化描述,是情报学建设的基石。
我们提出劳动层次的划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层次划分的理论,是面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尽管两个劳动层次紧密相连,但是其分化的趋势已日趋明显,人类正经历着一次新的社会分工。所谓信息社会就是这种分工的表征。 各种信息网络和国家情报系统的发展以及IRM的加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益, 减少了社会生产的盲目性,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述基本循环图式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情形。它反映了情报学发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的社会分工的到来,必然迎来旧学科的分化,新学科的产生。基于上述基本循环图式来建设情报学,适应了所谓“大情报观”的情报学发展趋势,适应了信息社会对情报学的要求。不仅从技术上、经济上,而且从社会学意义上及哲学意义上都昭示着新的社会的科学前景。情报学的未来必将以信息劳动为对象,必将成为布鲁克斯(B.C.Brookes )所预言的新社会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信息劳动过程也可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四个环节在这两对矛盾中演进。只有对这种演进过程有科学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情报的本质,才能建立真正的情报学基础[2]。
3.关于情报学的内容与形式建设
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包括内容与形式建设。情报过程的基本循环图式告诉我们:情报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1 )与情报过程有关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定。(2 )与情报过程相关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研究情报过程的四个环节及不同侧面, 构成了情报学的具体内容:(1)关于生产环节的研究。情报过程表现为信息产品的再生产过程。要研究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生产的投入产出;研究信息产品的产生、内容、特性和结构等。(2)关于交换(传播、流通)环节的研究。 所谓交换环节就是信息产品经过复杂的交流,产生反馈的整个过程。人们在交换中结成广泛的联系。要研究信息产品的收集、传递、存贮和检索;研究信息产品的交流手段、交流内容、交流渠道、交流效果,以及信息流规律和信息系统网络的建设还有交换过程的管理等。(3 )关于分配(组织)环节的研究。信息产品的分配关系体现着生产关系,分配内容表现为信息产品。信息产品的分配包括产出分配、交换分配、消费分配。要研究信息资源的配置、排序、组织管理;研究信息产品分配的特性、标准、规范等。(4 )关于消费(吸收)环节的研究:所谓信息产品的消费是用户吸收信息产品而满足需求的过程。要研究信息产品消费特点;研究信息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研究信息市场的运行与管理。对于这些内容的研究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还反映了情报学形式的基本结构。因为:(1)首先基本循环图式是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直接扩展, 弥补了布氏方程之不足[3],可以回答知识吸收学派不能回答的情报的基本问题, 摆脱了“世界3”理论的困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2)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扩展了科学交流学派的研究领域。科学交流学派的研究内容是面向科学交流过程,改进交流手段,消除交流障碍,提高交流质量,寻求交流的共同规律性。其成果主要是对情报过程的交换环节的研究。但又很少涉及交换中的经济关系。而基本循环图式涵盖了其研究内容,适应了所谓“大情报观”的要求。(3 )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是一种劳动过程。要研究如何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探讨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最优化问题,开拓新的信息技术领域。这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派强调计算机在情报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的思想吻合。(4)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描述了信息交流过程。 对符号、记号系统,信息与语言,知识的表达内容与形式等的探讨,都是信息交流所需要的,是信息产品客观化的手段。这与语言符号学派研究的重点相关。(5 )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吸收了情报螺旋环形结构理论的合理内核。文岳雄同志综合了米哈依洛夫的“广义科学交流体系”和“兰卡斯特的“情报传递循环圈”对情报流的描述和论证,提出了情报螺旋环的四个环节和四个基本原理[4]。
┌────┐ ┌──────┐
│情报产生│--→│超越制造原理│
└────┘ └──────┘
││
┌────┐ ┌──────┐
│情报组织│--→│相关序化原理│
└────┘ └──────┘
││
┌────┐ ┌──────┐
│情报传递│--→│量子传递原理│
└────┘ └──────┘
││
┌────┐ ┌──────┐
│情报吸收│--→│内耗补给原理│
└────┘ └──────┘
这四个环节及其原理是可以嵌入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的框架之中的。(6)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概括了情报学的三个规范。 即面向情报源的S规范;面向传递过程的T规范;面向用户的U规范。(7)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支持了IRM的三维结构模式,IRM是信息的集约化管理,具有三维构架,即技术维,经济维,人文维[3]。但是IRM理论仍然是操作性,技术性的。基于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的情报学有着更宽的发展空间,IRM是其关于情报过程管理的具体形式化理论。
总之,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或以概括统一各学派对情报学的观点。这是情报学集约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由情报学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即由自律性所决定的。
4.关于情报学的公理化概念体系建设
建立情报学的公理化概念体系是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公理化概念体系反映了学科的逻辑结构。情报学的多元化格局说明情报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逻辑体系。但是情报学也有集约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有一个公理化的概念体系来统一情报学的多元化格局。笔者曾提出一个公理化的概念体系的结构起点[5],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定义1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以及关于这些的陈述,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信息是物质联系<=>信息是原象、潜象、显象和符象之总和。
性质1 信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层次的信息(NI), 二是认识层次的信息(KI),三是社会层次的信息(SI)。
定理1 世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即物质世界; 一是信息层次,即信息世界。相应地劳动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物质劳动;一是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信息劳动。
定义2 情报<=>社会化的信息劳动。
定义3 情报过程<=>社会化的信息劳动过程。
性质2 情报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可以用上述的情报过程的基本循环图式来描述。
性质3 情报过程可以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性质4 情报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定义4 知识是信息劳动价值,即情报价值<=> 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定义5 知识结构是人类对世界及其发展的结构的反映
性质5
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使知识结构逐渐与世界及其发展同构的过程<=>情报过程。
定理2
如果将同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同层次划分为波普尔“三个世界”,那么客观知识世界的结构是人类认识活动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结构的反映。
推论1
客观知识世界进化与发展使其结构逐渐与世界及其发展同构。
推论2 客观知识世界是知识结构的客观化形式。
推论3
诸如文献等认识活动的产品是知识(情报价值)积累的客观化形式,是信息劳动的产品,或称信息产品。
在上述概念体系基础上可以统一和建设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由此可以定义情报学其他的概念。是情报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5.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方法与动力
情报学学科建设不能不与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总体方法相关联,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王崇德先生在其《图书情报学方法论》一书中所列的主要方法有: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法;观察实验法;理性思维方法;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法;数学方法;现代三论方法;哲学方法等[6]。它们适用于情报实践及学科建设。 如:从文献统计中得到的定量模型与用数学方法建立的文献计量学模型及其分析,发展形成了所谓文献计量学的主体;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也在理论上解决了对情报系统的认识问题,特别是它的5步建模思想完全适合情报学的建模,对不同对象, 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层次模型,是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要求。所有的方法都不能孤立的被使用,既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是一种方法论的历史,方法论不是规划,而是探索的工具,创新方法和新的概念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谨守单一的方法会妨碍学科的进步。什列伊杰尔认为:“情报学的方法论的任务不仅在于研究现有方法,而且还要通过揭示对象的社会意义的方面来设计新方法。情报学方法论问题与纯哲学问题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报学专家自己的研究领域,情报学家之所以有兴趣反复思考方法问题,是因为在本学科对象之理解中尚有某些自然的不确定性,但这不是情报学的缺陷,而多半可以说是情报学处于集约发展阶段的特征。集约发展使情报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研究特别紧迫”[7]。 这样看来方法论对情报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鼓舞着情报学研究者强烈热情的源泉是人类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统一的科学精神的追求。人类的活动是缤纷复杂的,如果仅仅是将材料一一罗列和陈述,那不会使人有任何美感。因此在同样反映了客观事物规律的条件下,那种最简单的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实的情报活动的某些重要方面事实上能够用简单的模型来表述,并可以严密而精确地分析这些方面的机理。如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基本方程式、布——齐分布定律、情报过程基本循环图式等,表现着简单、统一、和谐、对称、新奇、数学化、层次性、因果性、等价性等科学美的形态,因而被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科学动力,它们各自在科学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一层次的动力是经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它提供一门科学研究的事实根据,指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促使新理论的萌芽和发展,促进学科内容的发展,这是认识层次上的动力。第二层次的动力是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它主要表现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各种理论相继产生、发展,促进科学理论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科形式的发展与建设,这是逻辑层次上的动力。第三层次的动力是科学理论与科学美的感受之间或科学美的形态前后之间的矛盾。这种动力是科学理论得到完善的重要因素,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这种动力对于进行伟大的科学综合,创立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理论体系,实现科学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起着比前两类动力更大的作用,这是方法论层次上的动力[8], 显然情报学的发展中存在着这三种力的共同作用,就目前的发展阶段看,第二层次的力正在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
收稿日期:1999—12—05;收修日期:20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