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7年国际上关于标准化与治理问题的研究脉络论文

1998—2017年国际上关于标准化与治理问题的研究脉络

洪 欢,周立军,郑素丽,杨 静

(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SSCI/SCI数据库对1998—2017年国际上关于标准化与治理的346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从微观和中观角度剖析相关学者和机构的社会关系,对关键词和学科领域进行共现分析得到研究热点,厘清研究演化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上标准化与治理研究热度不断增高,2006—2015年是该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成果丰富;但该主题的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学科交叉特性明显,学者和机构的合作均较少,中国学者贡献较少;标准能够在治理中发挥成效主要通过管理活动实现,近年来标准化与治理的研究视角已上升至组织、政府、企业乃至国际层面,涉及公司治理、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跨国治理、社会管理等主要方面。

关键词: 标准化;治理;CiteSpace可视化

标准在市场竞争、产业发展以及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国际上标准化实践界与学术界普遍认为标准在现代治理理论和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机构、研究人员对标准化和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关于标准化的学术文献主要聚焦于标准的经济效益、标准与政策法规、标准化与创新、标准化与专利等领域[1-5]。对于标准化与治理,近年来不断提出了一些概念、基本观点、发展对策,尤其是在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实践推动下,中国标准化治理问题也得到一些探讨,但从全球研究看,其理论基础、相互作用机理等问题的讨论散落于不同研究主题的文献中,缺乏系统的梳理,研究脉络尚不清晰[6-10]。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1998—2017年间国际上标准化与治理方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厘清标准化与治理的研究轨迹、焦点及趋势,为标准化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本文整体悬挂式钢内筒烟囱的设计模型是仅外筒接地,内筒整体悬挂于悬吊平台上,悬吊平台支撑于外筒上,因而计算传给基础荷载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外筒底部的荷载数据[4]。整体模型下底部支座荷载数据如表3所示。

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分析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将Web of Science(WoS)的SSCI/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选取“Standardization + Governance”“Standardization + Govern”“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Standardization + Administer”4 组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文献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时间区间为“1998—2017年”,剔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以346篇作为研究样本。

1.2 文献的描述性分析

1.2.1 出版时间分布

通过文献出版时间分布指标可反映出学者们在标准化与治理研究的热忱度,同时也体现出相应研究的活跃度及总体趋势。由图1、图2可见,在样本文献中,1998年仅有3篇文献涉及标准化与治理,到2007年之后达10篇以上,2017年达到44篇,显然对该领域的关注在持续增强。若按每4年的发文量进行统计,1998—2001年期间共发表相关文献24篇,2014—2017年增加到141篇,在20年内增长了大约5.87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4.31%,增长趋势更为清晰明显。

图1 样本文献数量的总体趋势

图2 样本文献数量的每4年趋势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名(>10次,累计)如表3所示,可见346篇文献被划分为16个聚类集群,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10的累计达238次。其中,聚类#0的关键词(治理、标准、组织)频次达101次(占42.44%),说明该聚类的文献研究最丰富且研究主题影响最大;聚类#7的关键词(标准化、策略)频次达56次(占23.53%);其他关键词按出现频次依次为“系统”“创新”“标准”“绩效”“管理”。

如表1所示,样本文献的被引总数为5 207次,其中122篇(占样本文献的35.3%)被引10次及以上,207篇(占样本文献的59.8%)被引3次及以上。年平均被引用量反映了在给定年份中发表文献的影响程度, 1998—2017年期间,样本文献年均被引260.35次。其中:1998—2001年期间,共发表相关文献24篇,年均被引197.5次,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因文献发表时间较早,整体看对现阶段相关研究的支撑在减弱;2010—2013年期间发表文献的平均被引达445.5次,相对最高;2014—2017年发表的文献尽管较新,但年均被引也达到124.25次。篇均被引量反映了文献在发表之后至2017年期间的平均影响力,样本文献的篇均被引达15.05次,除2010—2017年外,1998—2009年期间的109篇文献(占样本文献的31.5%)的篇均被引超24次。以上证明,自1998年以来,标准化和治理问题在国际学术界不断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表1 样本文献的每4年被引量

综上分析,国际上对标准化与治理研究的总体广度和相关文献的贡献程度都在增长,研究活跃度提高,关注度持续攀升,随时间推进,该主题的研究内容逐步被挖掘,学术研究也开始重视期刊论文的作用,一些高被引文献对相关研究产生深刻影响,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以及持续性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标准化和治理领域的研究形成一定规模。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作者发文量

样本文献共涉及作者1 041人,其中只发表1篇文献的:有332人是第一作者,当中8人是中国学者;有246人是第二作者,当中8人是中国学者;有165人是第三作者,当中5人是中国学者;发表2篇文献的有18人,当中无中国学者,其中7人是第一作者、5人是第二作者、1人是第二和第四作者、1人是第二和第六作者、1人是第三和第五作者。

2.2 机构发文

2.2.1 机构发文量

学科领域共现反映研究领域的学科构成,可探测和识别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图3所示,样本文献中对商业与经济领域的研究覆盖面最广,至今已有72篇文献(20.69%),研究内容以标准化治理为主,涉及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治理问题、标准制定过程等,包括管理学(42篇)、计算机科学(5篇)、工程(5篇)、政府和法律(4篇)、公共行政(3篇),可见标准化与治理领域的研究与管理学密不可分。此外,样本文献涉及的其他领域依次为保健科学与服务(56篇,占16.09%)、管理(43篇,占12.36%)、计算机/科学(41篇,占11.78%)、工程(39篇,占11.2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7篇,占10.63%)、政府和法律(31篇,占8.91%)、环境研究(28篇,占8.05%)、公共行政(24篇,占6.90%)、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23篇,占6.61%)。样本文献分布在57个领域中,学科范围涉及广泛,这说明该主题的研究尚未被归类为独立的学科来进行单独研究,同时也表明标准化与治理的相关领域存在复杂性、多学科和交叉性的特点,这种特性可能源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以及基础科学、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此外,聚类C也和标准化与治理的研究密切相关,围绕“标准”与“环境治理”关键词共有18篇文献,说明标准作为治理工具较早应用在环境治理中[19-20]。图4中还有46个关键词独立存在,其中有中高频词6个(≥6次)、低频词41个(<6次),说明治理活动与这些关键词的关系正逐渐被挖掘,进一步也得出标准化与治理的效应已传递到组织、政府和企业层面,标准化作为治理的工具应用范围广、涉及因素多,其交叉性、综合性、广泛性显而易见。

下面一共有6种简单的机械,每种机械都有多种用途。为什么说它们简单呢?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只有很少能动的部分。

标准化与治理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国际上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脉络。标准在现代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其产生和实施过程都是治理的主线,开展标准化研究显得尤其必要。学者对包括公司治理、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跨国治理、社会管理在内的6种标准治理模式的研究日益丰富,对标准化治理的研究内容亦日益丰富,研究方向趋向多样化,由最初的环境治理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至今环境治理仍是国内外关注焦点。

关键词共现聚类如图4所示,可见样本文献共出现106个关键词,累计频次达521次,出现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有22个,共计320次(61.42%)。其中: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剖宫产,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艾灸组(n=50)与对照组(n=50)。经统计学分析艾灸组与对照组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详细情况见表1。

表2 样本文献的主要研究机构

2.3 学科领域共现

总之,“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共享,它是人们既担任“消费者”又充当“拥有者”,它把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并实现二者的相互转化,赢得更高的规模效益。它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进行资源配置和需求匹配,以最高的精度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发挥资源自身的价值。“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行是一个取代了传统中介机构,基于自身庞大的供给资源和需求客户实现再中介化的过程,它持续健康发展的成本收益性也是它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共享经济”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图3 样本文献的学科领域共现聚类

2.4 关键词热点探析

2.4.1 静态分布

机构合著网络既能反映出机构间的科研实力对比,也能从网络中看出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及其相互关系[11]。从样本文献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如表2),国际上标准化与治理研究的机构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学(4篇)、代尔夫特理工大学(4篇)、特温特大学(2篇)、埃默里大学(2篇)、剑桥大学(2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2篇)、哈佛大学(2篇)等20家。其中,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合著2篇,特温特大学和埃默里大学合著2篇,其他机构为独立发文。样本文献的聚类结果表明,在2010年后各国相继展开跨国合作,美国、英国、荷兰成为标准化与治理合著研究的主力军,强调标准在国际贸易治理、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12-13]。在上述分析中并未发现中国机构,说明中国在标准化与治理方面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大,未形成较大规模的标准化治理研究体系,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尚未形成;同时也说明中国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了解不深,对研究前沿的跟踪不够及时,国内外机构合著存在明显差距。

聚类A是标准化与治理研究中的最大子网络图,由23个关键词构成,包括113篇文献。最高词频“治理”与“自愿性标准”“认证”“整顿”“趋同”“指南”5个关键词连线紧密,充分体现出自愿性标准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协同治理和私人治理的基本工具,并在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15]。“管理”“治理”“标准化”的连线强度最高,而标准化与治理之间的研究脉络是经由“管理”这个关键词形成,这说明标准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更为本质和密切,而正因为标准化活动本身具有管理的性质,进而在治理中不断呈现其作用并得到关注。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准化活动在企业、战略、市场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网络属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技术标准化的网络演化过程,例如国际标准《社会责任指南》(ISO 26000)、全球报告倡议(GRI)广泛应用于企业标准化管理[16-17]

聚类B是标准化与治理研究中的最大次网络图,由7个关键词构成,包括27篇文献,关键词“政策”“公司治理”“气候变化”的出现表明研究大都从环境问题出发,分析政府环境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行为活动的影响[18]

治理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享的原则,社员一员一票制,调动股东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项目,每个社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长和意愿,去发起组织活动,去开展各种合作。

机构发文量用于区分标准化研究的地域差异,能间接反映研究的空间分布情况及特征。样本文献中发文量达5篇及以上的机构共有13家,主要分布于美国(6家45篇)、加拿大(2家13篇)、荷兰(2家12篇)、英国(1家5篇)、法国(1家6篇)和韩国(1家6篇)。

图4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

2.4.2 动态趋势

1.2.2 被引量分析

表3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名

本文将前6个聚类进行具体展开,由LLR算法得到的聚类标签以及该聚类中关键词的平均引用年份(如表4),各聚类中关键词的时间跨度最长为12年(聚类#1和#2),最短为3年(聚类#5)。

表4 样本文献的前六大聚类关键词分布

各聚类集群中最活跃的6篇文献 如表5所示。其中,Timmermans等[21]的文献引用了聚类#0中31%的文献,同时发现该文献被引频次(205次)远高于其他文献,在整个科学领域内具有较高代表性,认为标准已渗透到不同社会领域的治理活动中,如工业、商业、贸易、电力、商业及生物医学等,由此衍生出相关的社会学话题,吸引了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使得自愿标准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2,22-25]。相较于以往,聚类#0的研究更系统,形式更多样化,成果最丰硕。

表5 样本文献的前6个关键词聚类集群的活跃文献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视图如图5所示,可见聚类程度最高的是集群#0,关键词包括“治理”“经济”“标准”“组织”“环境治理”“合作”等,研究内容涉及组织治理、环境治理。标准作为是一种治理手段[25],在组织中能够实现治理成效,总体呈现出3种动态关系,即标准影响组织的构架和运作、标准由组织主导研发、标准化是组织外化(市场、体制、国际管制)的手段[30]。特别的,标准在环境监管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也十分丰富[31-32],例如ISO 14001国际标准在全球广泛应用[33-34]。集群#1为第二大类,关键词包括“管理”“企业”“科学”“一体化”“ISO”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和标准化治理[26,35]。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标准可以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责任,有助于缩小治理差距,改善组织工作[36],如GRI、ISO 26000等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标准;标准化治理方面,一是标准制定组织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37],二是标准制定过程[38],三是标准制定模式,包括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跨国治理、社会管理等[13,39-43]。从国家(地区)来看,欧盟和美国成为标准化和治理研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ISO对治理问题的关注度高。从研究内容上看,集群#2和聚类#3的文献均是以技术标准为主题,围绕科学技术在生物、医疗、监管方面的应用研究展开,这说明以标准化与治理为主题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泛、视角多元化。集群#4为第五大类,关键词包括“政治”“私人监管”“空间”“保险”等,内容包括政府社会管理、跨国公司治理,如标准与贸易[29,44-45]。集群#5为第六大类,关键词包括“成本”“公司”“创新”“档案”等,以公司内部治理活动为主[20],认为标准作为治理手段推动技术变革与创新发展[46],促进组织内部协调规范,有效管理企业运营。

图5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

2.2.2 机构合著网络

为倡导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空气,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均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3 结论

标准的实施和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本质是技术规则在工业过程、经济发展或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创新技术形成的解决方案最终能够形成规模效应,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标准治理最终产生效用的过程。本文以WoS数据库中1998—2017年发表的标准化与治理领域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以标准化与治理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在1998—2017年间增长了5.875倍,年均增长14.31%,该领域逐步得到关注,并涌现了一批高被引文献。

[3] Jerel A. Rosati,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s quest for global community: beliefs and their impact on behavior,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7, p. 16.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根据现场调研情况,依据《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对金石锰矿周边范围内土壤进行采集,采样点主要集中在农田,也有部分为林地。采样时利用GPS 精确记录每个采样点对应的坐标,观察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记录。周边区域共布设土壤采样点20个,其中包括3个对照点,每个土样由4~6个子样混合,土壤采集深度为20、50、100 cm,采集量为1 kg。

(2)标准化与治理相关研究分散于57个细分领域,内容多元、视角分散,学科交叉明显;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机构之间的合作在2010年之后出现,且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和荷兰,中国的相关研究力度不大,尚未形成全球影响力,研究前沿跟进不及时也不够深入。

(3)标准化与治理领域的研究共涉及106个关键词,其中“治理”“标准化”“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政策”“绩效”等关键词出现相对频繁;关键词共线性分析显示,“管理”“治理”“标准化”的连线强度最高,且标准化与治理之间的研究脉络经由“管理”这个关键词形成,这说明标准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更为本质和密切。

(4)从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看,标准化与治理研究所形成的5个显著的聚类中,最早的聚类产生于2005年,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标准在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中的相关方研究;聚类程度最高的时间跨度为2006—2015年,内容涉及组织治理、环境治理、国际标准在全球的应用等问题。总体而言,标准与治理的研究视角已扩散至标准制定组织、政府、企业、国际等不同层面,标准参与治理活动在公司治理、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跨国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均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SWANN G M P. 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 an update[R].Oldham: Innovative Economics Limited, 2010:1-83.

[2]安佰生.国内规制主权与自由贸易的冲突及解决方案: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及规则发展趋势初探[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 22(3):146-179.

[3]BLIND K. The impact of 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s on innovation[R]//MANCHESTER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RESEARCH (MIoIR).Compendium of evid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policy intervention project.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13.

[4]DONG G CH, LEE H, SUNG T K. Research profiling for‘standardization and innovation'[J]. Scientometrics,2011·88(1):259-278.

[5]PENTHEROUDAKIS C, BARON J A. Licensing terms of 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ases[D].Seville:Joint Research Centre·2017.

[6]俞可平.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J].中国标准化(英文版),2016(1):62-65.

[7]安佰生.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J].中国标准化,2004(7):71-73.

[8]王平.企业标准和现代企业标准化研究:之三:我国企业的标准化[J].中国标准化,2015(6):95-99.

[9]王忠敏.产业变革大趋势下的标准化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7(1):49-51.

[10]方放,吴慧霞.团体标准设定的公共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2):66-75.

[1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2] BUSCH L. Standards, techno-economic networks, and playing fields: performing the global market econom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0,17(3):507-536.

[13] ELIA E A, ZEVENBERGEN J A, LEMMEN C H J, et al.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Domain Model (LADM) as the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Cyprus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CLIS)[J].Empire Survey Review,2011, 45(329):100-110.

[14] FORSBERG E M.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ield of nanotechnology:some issues of legitimacy[J].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2012,18(4):719-739.

[15] XIA J.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China's 3G/4G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institutions, governance, and telecom SOE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2,36(7):503-521.

[16] TOPPINEN A, VIRTANEN A, MAYER A, et al. Standardiz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via ISO 26000: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the forest industry[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23(3):153-166.

[17] VIGNEAU L, HUMPHREYS M, MOON J. How do firms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Proces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dopting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131(2):469-486.

[18] GOULDSON A. Skills constraints and the low carbon transition[J].Climate Policy,2013, 13(1):43-57.

[19] BOSTRÖM M. Regulatory credibility and authority through inclusiveness: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in cases of Eco-Labelling[J].Organization,2006,13(3):345-367.

[20] RAJAN R G. Presidential address: the corporation in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e,2012, 67(4):1173-1217.

[21] TIMMERMANS S, EPSTEIN S. A world of standards but not a standard world: toward a sociology of standards and standardiza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0,36(1):69-89.

[22] LAMPLAND M. Calculating the social: standards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governing[J]. Contemporary Sociology,2012,41(5):640-641.

[23]ESPELAND W. Review: standards and their stories: how quantifying, classifying, and formalizing practices shape everyday life, edited by Martha Lampland and Susan Leigh Star. 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244pp. $22.95 paper. ISBN:9780801474613[J].Contemporary Sociology: A Journal of Reviews,2010, 39(5):589-590.

[24] CHEYNS E. Multi-stakeholder initiativ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limits of the 'inclusiveness' paradigm[M]//PONTE S, VESTERGAARD J, GIBBON P. Governing through standards:origins, drivers and limits. London: Palgrave,2011:318-354.

[25] ARNOLD N, HASSE R. Escalation of governance: effects of voluntary standardization on organizations, markets and standards in Swiss fair trade[J].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2015, 20(3):1-16.

[26] ALTUNTASl C, TURKER D. Local or global: analyz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rporate foundations[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15,32(5):540-575.

[27]FERRANTE S, BONACINA S, PINCIROLI F. Model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processes using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3,43(10):1390-1401.

[28]CASTRO-SANCHEZ E, DRUMRIGHT L N, GHARBI M, et al.Mapping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dental, pharmacy, nursing and veterinar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PLoS ONE, 2016,11(2):1-10.

[29] LOCONTO A M. Models of assurance: diversit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modes of intermediation[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2017,670(1):112-132.

[30] BRUNSSON N, RASCHE A, SEIDL D. The dynamics of standardization: three perspectives on standards in organization stud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33(5/6):613-632.

[31] LANCET T. New glob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emerging linkage between the WTO and the ISO[J].IDS Bulletin, 1999,30(3):8-15.

[32] SHIN S.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hemes: the case of ISO 14001 in China[J]. Issues &Studies, 2005,41(4):141-173.

[33] BERLINER D, PRAKASH A. Signaling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in the shadow of weak governance: the global diffusion of ISO 14001[J].Law & Society Review, 2013,47(2):345-373.

[34] PRAKASH A, POTOSKI M. Global private regimes, domestic public law: ISO 14001 and pollution reduction[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14,47(3):369-394.

[35] CASHORE B, KOOTEN G C V, VERTINSKY I, et al. Private or self-regul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choices in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J].Forest Policy &Economics, 2005,7(1):53-69.

[36] GILBERT U D, RASCHE A, WADDOCK S. Accountability in a global economy: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bility standard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11,21(1):23-44.

[37] MARKUS M L, STEINFIELD C W, WIGAND R T. Industry-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standardization as collective action: the case of the U.S. residential mortgage industry[J].MIS Quarterly, 2006,30(1):439-465.

[38] BOTZEM S, DOBUSCH L. Standardization cycles: a process perspective on the formation and diffusion of transnational standard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33(5/6):737-762.

[39] SHETH J N. Impact of emerging markets on marketing: rethinking existing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7):166-182.

[40] SHEN H. China and global internet governance: toward an alternative analytical framework[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9(3):1-21.

[41] BOSCHKEN H L. Aligning a multi-government network with situational context :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s an organizational systems problem[J].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7, 47(2):189-208.

[42] REINECKE J, MANNING S, HAGEN O V. The emergence of a standards market: multiplicity of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in the global coffee industr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33(5/6):791-814.

[43] OOSTEROM P V, LEMMEN C, INGVARSSON T, et al. The core cadastral domain model[J].Computers Environment & Urban Systems, 2006,30(5):627-660.

[44] SIMONE A-M. Urbanity and Generic Blackness[J].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016,33(7/8):183-203.

[45] GALLAND J P. Big third-party certifi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national regulation[J]. Oncotarget, 2017,5(16):6909-6922.

[46] BLIND K, PETERSEN S S, RIILLO C A F. The impact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 on innovation in uncertain markets[J] Research Policy, 2017,46(1):249-264.

Research on Standard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World from 1998 to 2017

Hong Huan, Zhou Lijun, Zheng Suli, Yang J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Web of Science-SSCI/SCI database,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346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s on standardization and governance from 1998 to 2017.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relevant scholars and institutions from the micro and meso angles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obtained by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words and disciplin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earch is cla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 of standardization and governance research in the world is increasing, and 2006-2015 is a period of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with rich results. However,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topic is scatter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lars and institutions is less,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scholars are less. Standards can be effective in governance mainly through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 and governance has risen to the organizational,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even international level, invol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market governance, government governance, urban governance,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governance; CiteSpace-base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G353.11;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19-0206-07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9.027

收稿日期: 2018-12-05,修回日期:2019-01-2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市场主导制定标准的形成机制研究”(17AGL001)

作者简介: 洪欢(1994—),通信作者,女,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标准化;周立军(1972—),女,河北张家口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郑素丽(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管理;杨静(1978—),女,河北邢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质量信用、创新管理、服务标准化。

标签:;  ;  ;  ;  

1998—2017年国际上关于标准化与治理问题的研究脉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