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全华
广元市剑阁县人民医院 四川 广元 628300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以每组45例对等的患者人数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均于围术期给予感染预防护理模式,对照组45例患者均于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 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5例患者,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实中,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于围术期定向给予预防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切口感染;预防护理;效果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perioperative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ention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urgical patients perioperative infection of incision. Methods: choose 2015 obstetrics the period of February, 2015 to November 90 surgical patients as object of nursing service in 45 patients with equal number two groups, all 45 patients in perioperative infection mode, control group 45 cases with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esults after different mode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of than control group, 45 patients compared with significant,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in reality, in view of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surgery patient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enhanced recovery effect,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obstetrics gynecology; Incision infection; Preventive care; The effect
本研究为选取适宜妇产科手术患者应用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切实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针对性选取了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9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了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及围术期感染预防护理模式,并以对比分析法就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下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手术类型:剖宫产手术3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32例,子宫次全切手术10例,子宫全切手术6例,子宫附件切除8例,系统排除严重肝胆、心肾脏器合并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区间25~57岁,平均(38.1±5.2)岁。对照组45例患者,年龄区间24~56岁,平均(36.2±5.8)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手术类型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即于患者围术期给予术前宣教、术中护理配合、日常用药护理等临床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45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围术期感染预防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如下。
1.2.1 术前预防护理工作
术前护理人员应定向作好手术准备工作,严格依据手术类型,实施术前患者皮肤消毒、清洁,避免患者后续手术操作中,因皮肤准备不彻底而诱发切口感染情况,可以采用软皂液湿敷患者腹部、脐部、会阴部污垢,清除同时采用碘伏实施消毒。备皮操作过程中需要避免患者皮肤损伤,而诱发感染[1]。另外,术前应确保手术室空气流动,并作紫外线消毒,作好空气检测,使之处于无菌状态。而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在术前需要全面做好手部清洁工作,以抗菌药物洗剂作手部抑菌、灭菌,尤其对隐蔽指缝、指甲部位更应以流动清水反复清洗,以降低术中病原菌侵入创口造成感染。
1.2.2 术中感染控制
手术当日医护人员需着无菌衣物、佩戴完备消毒衣帽及口罩进入手术室,手术台区域需严格检测确定无病菌。术中所应用手术工具器械以及废弃敷料等,应及时进行清理更换,在进行患者皮肤切口前,采用无菌纱布进行周侧组织的保护。手术完成后及时清洁皮肤血迹,缝合前后用碘伏消毒,并用吸附性较强的医用敷料进行切口周边围敷,并定时作好敷料的更换[2],以便降低组织渗液情况,促使手术切口保持良好透气性。
1.2.3 术后感染控制
术后,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呼吸方式技巧,以舒适体位休养,分散痛源刺激降低疼痛所致创口感染。并严格做好病房清洁、消毒工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清除病房垃圾,对病区内患者所用物品,如衣物、床铺作定期更换,以此切实避免细菌、病毒滋生。另外,应加强术后患者探视管理,严格控制探视次数,降低外来细菌进入病房,通过上述综合护理防范措施将妇产科手术患者感染风险降到最低[3]。再者,切口护理是有效规避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护理人员需定时进行查房,查看患者手术切口周侧有无红肿出血、渗液等情况,若见切口存在化脓情况,需要及时实施坏死组织刮除,并每日换药1次~2次,应用庆大霉素药物灭菌、抑菌。术后3d~5d,当患者切口炎性渗出物呈不断减少时,能够采用皮肤伤口软膏作切口皮肤涂抹、浸润,避免切口干燥,加速切口的愈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所纳入90例患者手术均告顺利完成,观察组45例患者经围术期感染预防护理干预,仅出现1例感染患者,感染率2.22%,住院6d~10d后均悉数出院,随访2个月,患者康复良好。对照组45例患者中,共计出现8例感染患者,整体感染率17.77%。经持续抗感染治疗后均告康复,住院8d~14d后均悉数出院。两组患者围术期感染率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均导致了恶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尤其是女性群体机体免疫能力相比较弱,遭受疾病侵袭的几率较大,也促使妇产科手术比例的日趋上升。客观来讲,妇产科手术具有着典型的侵入性操作特征,患者不仅遭受着较大的手术创伤,且免疫抵抗力也会进一步消弱,从而在病源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最终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4],亟待于围术期给予科学的护理配合方案,以降低患者术创痛楚同时,减少围术期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构建感染预防护理计划,加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感染防范关注,可有效规避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此从应用感染预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可以知晓,显著低于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有效提升了手术质量及预后康复效果,值得综合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娜,.妇产科手术感染患者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8):43-44.
[2] 包洪丽,温菁.经阴道盆腔手术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5):44-46.
[3] 金博弘.加强妇科管理对于降低术后院内感染的效果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5,(4):47-49.
[4] 田丽,王燕.妇产科手术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98-199.
论文作者:苟全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术后论文; 妇产科论文; 发生率论文; 模式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