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产业化与信息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化与论文,产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冷战后经济发展新的机会
笔者提出如下一种假说:冷战后的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将出现产业化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互补型的经济发展,而且这种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向产业化快速腾飞。从今后到21世纪,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质优价廉的产品的供给能力必将进一步提高,而欧美日等国向上述地区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强。问题是,这些国家究竟能够在多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产业化发达国家应该继续接纳不发达国家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向这些国家提供某些产品服务;另一个条件是,即使亚洲各国实现了产业化,还应继续保持自己的生产能力以及在世界服务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此,即使由于经济增长引起工资及价格相应上涨,也应继续保证提供相对低廉的产品及服务。
笔者认为,上述条件正广泛得到满足。以美国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90年代后发展更迅猛的“信息革命”就是良好的例证。产业化发达国家通过信息革命,在生产以先进的信息通信设备为主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方面不断降低成本并出口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则对此加以有效利用,防止本国生产出口的产品及服务成本上升,从而形成一种没有通货膨胀危险的经济增长良好循环。
1993年3月2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ITU(国际远程通讯联盟)世界开发会议上,美国副总统戈尔发表了笔者称之为“戈尔第一理念”的演讲,即“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系统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 戈尔的演讲明确地表明了笔者前文的见解。
二、信息革命的意义
亚洲飞速发展的产业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而以美国为核心的信息化或信息革命却是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信息革命”这一提法本身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不过是前年之事,笔者的解释是,这场信息革命具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另一个则是可以与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产业革命相媲美的社会革命。
首先探讨作为产业革命的信息革命。18世纪末兴起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一场以钢铁和煤炭的利用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实现了用机械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物质生产。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塑料等新材料、石油及电力能源的利用(内燃机与电动机)为代表。这场技术革命使人们利用汽车、家电等机械(耐用消费品)实现了自我服务。20世纪末正在兴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可以称之为以应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过去被视为价格昂贵、稀少的计算能力、通信频带、周波数等计算机资源变得廉价而丰富,单个计算机的功能可以与以往的超级计算机相媲美,高性能的工作站、微机联成网络后性能更是大大提高。工厂、家庭、办公室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难以提高效率的办公室不定型业务、各种劳动服务部门的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过去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性能逐年大幅度提高被视为必然之事,如今这一观点已经波及到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及服务部门。行政、福利、医疗服务的成本也不例外。这样一来,在产业化发达国家尽管存在老龄化问题,也完全可以描绘出美好的未来的蓝图: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解决政府财政危机,逐步降低国民税赋和社会保障负担率。如果再加上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这一构想将更具现实性。
其次探讨一下作为社会革命的信息革命。近年来美国存在一种认识,担心信息革命会导致“信息富翁”与“信息贫民”之间发生阶级分裂与对立。事实上,产业化进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分化,甚至引起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谁能断言,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类似事态不会发生呢?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信息化进程本身发展平稳的美国,出于对上述事态的担心而采取回避政策。信息革命在其他国家正方兴未艾,各国也将面临同样的课题。
美国这个信息化发达国家对于信息革命的理解在1992年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一年,在美国就如下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即:
(1)计算与通信的数字信号的统一化进展迅速。
(2)建立集中处理广播、 通信及计算问题的基础设施网(全美信息基础设施网,NII)已成为当务之急。
(3)以全美信息基础设施网为基础的网络导向型“新多媒体”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突破性产业。
此外,专门用于科研和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型网络“the internet”(近来被称为开放型数据网络ODN)自1989 年以来迅猛发展,1992年下半年以来更是发生了“质变”。所谓质变,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ODN网络开始提供商业入网服务。第二、 用户范围从初中级教育、图书馆等有关部门扩展到一般企业、团体甚至个人。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本世纪末美国国内将有一亿台计算机并入ODN网络。
1993至1994年,在被称之为“新黄金浪潮”的民间先导权竞争中,围绕NII(全美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具体基本形态展开了激烈竞争。 电信电缆公司力图完成放送型网络的双向化及全方位服务,而电话公司则努力实现交换型网络的广频化(录像传送等)。 竞争过程日益证明,NII只能是以the internet为原型的计算机网络型网络,即ODN型(数据公开型)网络。
作为突破产业的多媒体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20世纪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性产业以及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今后,至少从目前来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企业及政府以提高生产效率将成为主流趋势。信息革命作为新的产业革命,理应首先作为重新组织业务本身的最直接的手段。其次才用于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也就是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间接手段。娱乐方面的应用不过是细枝末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应用领域。
附带提一下,日本的ODN网络也在飞速发展, 本世纪末预计将拥有7000万台计算机。欧洲也存在同样的发展趋势。
三、冷战后世界的第三秩序轴——世界文化(信息)秩序
起源于美国的信息革命,有进一步向世界范围蔓延的趋势。戈尔副总统在1993年末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发表了构筑国内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网(NII)的五项原则。在1994年3月召开的ITU (世界远程通信联盟)世界开发会议上,这五项原则被原封不动地加以采纳,作为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GII)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戈尔五原则可以归纳为三项原则。第一、信息革命具有产业革命的性质,其建设应该主要由民间部门通过竞争加以实现。第二、NII与具有社会革命性质的信息革命相互关联, 其运营应该在保证公开准入(信息源与信息传播手段的自由加入)、全方位服务(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前提下进行。第三是关于政府在具备产业与社会革命两大特性的信息革命时代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措施。管理过分将会引起民间事业萎缩,而管理过松则导致垄断。而且,在以技术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革命过程中,理想的限制水平及形式本身就极难确定,因此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必须是一种能够适应出现新技术、产品及服务、新的社会组织及活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
考虑到这些可能性,笔者在此提出如下主张。
第一、世界秩序除了存在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之外,还存在着可以称之为信息秩序的第三基轴。第三秩序对于其他两大秩序发挥着基础性或者可以说是社会统一基础的作用。只有在社会成员共同具有某种社会性意义和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基于相互信赖基础上的信息交流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构筑其他政治、经济行为及制度体系。西欧是现代文明最早取得成果的发祥地,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共同的文化秩序基础。因此,对于西欧现代社会来说,第三秩序轴的构筑与维持可以不必多虑。之所以在亚洲地区必须意识到现代社会第三秩序轴的存在,是因为一方面亚洲国家独自进行的产业革命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信息化刚刚开始,具有崭新意义与价值体系的社会集团正在兴起。
第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的产业社会,关于理想政治经济秩序的富山学说正在成为主流。该学说认为,通过西方所谓的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实现和平与繁荣是20世纪国际社会所期待的、应有的秩序形态。然而在今天,现代文明成员中不断加入与西欧文化截然不同的地区及人员,尤其是亚洲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中心,因此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认真考虑。
(1)理想的、广域的政治经济秩序应该如何建立。 立足于西欧式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秩序能否理所应当地成为亚洲地区的秩序。
(2)有必要就信息秩序作为第三秩序轴补充政治经济秩序的必要性达成广泛的一致。
(3)亚洲地区与西欧相比具有很大的文化多样性, 理想的信息秩序内容应该是什么。
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 信息秩序应该是基于交流与协作 (collaboration)、相互理解各自的社会文化、 相互接受对方文明的新秩序。毋庸赘言,这绝不意味着任何社会都应当具有同一“文化”。重要的是互相理解相异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尽管让政治、经济等文明制度及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同化最为理想,但还是必须尊重各个社会根据所处环境及历史条件的差异保持和发展不同制度与习惯的自由。
实际上,当前亚洲地区最需要的“统一”既不是政治上的统一,也不是经济制度及政策的一体化,应该是上文中提到的促成活跃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建立在共同信息秩序上的平缓的“统一”。
目前,发展迅猛的信息革命,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具体体现出信息革命的GII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理所当然地应该发挥建立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GII 还具有帮助建立世界信息秩序的作用。
许向东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
* 本文系作者提交给1994年9月6日在郑州中日韩青年未来意识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现征得作者同意,先期在本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