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景论文,策略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情景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建构主义认为,应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适宜的教学情景不但可以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知识课内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情景中理解知识,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理解、加工信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一、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教学情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研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创设教学情景。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教学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化学与材料教学情景设计
[教师讲述]夏天,小明的奶奶在自由市场为他买了一件新衬衣,衣料既白又挺,小明可喜欢了,马上就穿在了身上。可第二天放学回来,小明一进门就嚷嚷:新衬衣穿着很不舒服,课间还没怎么活动,就觉得浑身是汗,还不如那件旧衬衣呢。说着就把衬衣脱了下来。
老师:“今天我把小明新、旧衬衣两种衣料各带来了几块,这节课就请同学们研究一下,为什么小明的新衬衣穿在身上不舒服。先请同学们猜猜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再请大家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索要两种衣料,看看、摸摸,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节探究课就这样开始了。
(二)利用社会问题创设情景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利用化学与社会紧密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景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再应用。
例2 “化肥·农业·环境”教学情景设计
[实物展示]教师先搬上两盆马蹄莲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两盆马蹄莲,它们是同时种下的,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它们的生长情况大不相同:这棵茎秆粗壮,叶色浓绿;而这一棵却枯黄矮小。这是什么原因?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就上来了。可能是种子不同或是土壤不同,可能是缺水或缺少阳光,也可能是施肥情况不同……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
一堂讨论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课就这样开始了。通过讨论,同学们懂得了应科学使用化肥,了解了长期使用一种化肥会使土壤变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景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景设置的好素材。
例3 “原电池”教学情景设计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思考:
[实验]把铜丝(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丝(片)表面有没有气泡发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丝(片)与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丝(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丝(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丝(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现在铜丝(片)上却有氢气产生,这不是矛盾吗?这一下就把同学们的认知兴趣激发起来了。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经历跟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原理。
二、针对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素材、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
(一)知识性教学目标的情景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的。知识具有情景性,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的知识才可能被有效地再应用。因此,基于学生经验的原则在知识性目标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设计上,要先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在其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从而形成实质性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
例4 溶液酸碱性强弱教学情景设计
[实物展示]西红柿、苹果、食醋、酸奶
教师:“上面几种食品酸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做实验:将约1ml白醋稀释了十倍后问道:“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后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有什么方法来确定酸性的强弱呢?”
“用酚酞试液”,“用石蕊试液”。
“那好,请同学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已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更强。”
当两位学生用试管进行实验时,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因为两支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为什么?
“看来,我们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了。”
一连串的问题,从生活中来,激活了同学们原有的知识。当他们用这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又遇到困难,此时改组旧知识,引进新知识——“pH——溶液酸碱性的一种表示方法”就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情景中构建的新知识更有生成的基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技能性教学目标的情景设计
技能既是知识形成的基础,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主要是培养其基本技能,如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简单仪器的连接等基本实验操作。其中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实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长期训练,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情景时,主要是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而不在于让学生通过几次探究活动去获取多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将实验技能的培养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教学目标的情景设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要实现科学探究目标,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形式多样、层次不同。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途径和方法。如此,探究内容的选取和探究情景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探究活动的实效,决定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求教师一定要设计真实的探究情景,探究情景越逼真,学生心理上探究的动机就越强烈,探究的欲望就越大,探究过程的收获就越大。
例5 对“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探究
[创设情景]
多媒体展示:铁及其制品的多种用途,铁制品生锈的多种图片及一块生锈的铁。
请同学查阅资料:全世界每年因钢铁生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
[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
[提出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是:
原因1.与空气接触;设计实验验证。
原因2.与水蒸气接触;设计实验验证。
原因3.与空气和水共同接触;设计实验验证。
[对假设推断]
如果是原因1,那么,铁能与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是原因2,那么,铁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是原因3,那么,铁能与空气和水同时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验证]
[实验1]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放入一枚光亮的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实验2]取一支试管,向里放入一枚光亮的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水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覆盖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实验3]取一支试管,向里放入一枚光亮的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实验现象]一周后,发现实验室1、2中的铁钉都未生锈,实验3中铁钉生了锈。
[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生锈;而当铁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时,才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用与思考]根据铁生锈的原因,提出防止铁生锈的一些措施。
新的探究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