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旅游类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以智慧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黄燕玲,苗钰聪,罗盛锋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数字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当前背景下加快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尤其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智慧旅游行业与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对标专业认证;打造“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育特色人才团队,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推进教改机制创新,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为智慧旅游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智慧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据2019年全球互联网报告统计,2017年底全球约有37亿互联网用户,2018年底达41亿;2019年有 51.8%的互联网流量来自机器人,仅有48.2%的互联网流量来自人类;2018年互联网零售额为2.84万亿美元,预计2019年底将达到3.45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运作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智慧旅游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为旅游者提供高效的旅游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6月教育部强调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目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数字经济推动智慧旅游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加快与重视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4)门楣“名荐天朝”右侧落款时间为“洪熙元年孟冬朔吉(十月一日)”,而圣旨落款时间为“洪熙元年五月十九日”,工期时间仅有5个月,体现了这种急于夸耀的心情。短时间建好牌坊,非富庶人家不可,这恰与孺一房当时的经济实力是匹配的。
二、数字经济内涵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数字经济内涵
2019年6月,日本大阪G20峰会将数字经济作为会议的八大主题之一。习近平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据统计,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27.2万亿元,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31.3万亿元,增长20.9%,位列G20国家经济排名第2(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最早于1996年由Don Tapscott提出,他认为数字经济是“利用比特而非原子”的经济[1];经合组织(OECD)认为数字经济是指数字技术的市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划分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部分;本文认同代表们在G20杭州峰会上对当代数字经济的解释:即把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新兴生产要素,将现代化信息网络作为载体,运用有效的通信技术提升效率,推动结构优化改革[2]。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做出公开认可,随之国内掀起对“智慧旅游”的研究;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10年智慧旅游目标,并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截止2018年11月,文化与旅游部共公布33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从2000年起,我国有较多学者关注智慧旅游,主要围绕旅游业、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几个方面,除了探讨与主题相关的智慧、技术、旅游外,其它相关研究也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国内学者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旅游[3]。国外学者倾向于弱化技术,突出研究旅游的持续发展[4]与旅游者的深度参与[5]等。除了概念探讨,国内学者还对信息技术、智慧旅游系统开发[6]、评价体系[7]及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较少有学者对智慧旅游专业及其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智慧旅游教育研究有待深入,发展智慧旅游景区与智慧城市,不仅需要培养高新技术人员,还需要重视对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国内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有待更新与升级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对教育观念、培养目标与方式等环节的整合,涉及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在新时代,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必不可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内涵的发展。
(一)国内智慧旅游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调整着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智慧旅游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智慧旅游高级应用型人才有以下特质:一是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掌握经济管理、现代旅游、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二是具备从事智慧旅游的专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经过行业的实践锻炼,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进行智慧旅游专业建设,提高旅游教育质量,应全面对标UNWTO国际认证标准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贯彻OBE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持续跟进、不断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许多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院校纷纷启动UNWTO-TedQual质量认证工作,并将它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打造旅游管理类“一流专业”。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人才培养标准化与教育方式个性化相融合,因材施教。
图1 2008—2017年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概况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4.校企实训课程设计方面。课外实操课程不仅包括技术操作训练,还包括对学生的经营决策、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体包括思想道德、基础法律、军事等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了解行业环境与技术水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与指导。另外,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实训课程的考核,不仅可以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还能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二)国内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012年联合国指出,大数据将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大数据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旅游者、旅游地,更体现在高等教育旅游专业的改革上。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综合[9],专业课程按门类进行排列。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板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理类、经管类和专业类等,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体育等必修课程及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国内智慧旅游卓越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一是政策主导推动智慧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2017年3月,“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2015年国家旅游局提倡“旅游+互联网”,国内各省都启动了智慧旅游建设。因此,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也加大了对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二是有助于培养专业特性强的卓越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调整优化阶段,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同时,行业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培养智慧旅游卓越人才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三是有利于实现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平衡。“旅游+互联网”时代来临,将会出现旅游大数据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同时形成对旅游大数据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对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决定着智慧旅游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10]。加快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完善智慧旅游课程体系,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的需求标准对接起来,从而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旅游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交叉融合不足,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对于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应更加强化“平等”的概念,认真倾听学生想法,并就其中的偏颇之处给出引导。同时,可以利用班会、班级活动等情景,为学生描绘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让其对未来阶段心理上有所准备。
(二)课程教学滞后,重书本轻实践
实践课程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必要基础,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操作能力。旅游行业对本科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目前不少高校着重关注专业知识及技能,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如果以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为主,学生的实践深度不够,在面对行业实际问题时,学生将缺乏解决难题的实践能力。师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实践课程的质量,更影响学生们的就业情况。大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甚至还保留着过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类课程数量较少,大部分高校只在大一设置通识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课程形式化严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突出。
(三)新科技融入欠缺,支撑体系待完善
3.交叉融合课程设计方面。交叉融合课程包含技术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增加实验实践课程数量,加大实验实践课时比例,创新教学实践形式,将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建立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重点开发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课程,同时关注旅游业内新兴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课程设置与其他旅游管理类专业不同,技术核心课包括高级语言编程技术与旅游应用、新一代网络技术与旅游应用等,将技术课与实践课相搭配,即学即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五、智慧旅游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对标专业认证
新时代创造新技术,新技术推动新教育。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始于1979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旅游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根据2008—2017年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概况(图1)可知,2008—2012年、2013—2017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总数呈稳步上升趋势;2012年首次出现招生人数负增长,许多学校实行大类分流模式招生,国家开始控制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数量。总的来说,近10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占比不断增长,旅游院校在校生人数呈递减趋势。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而旅游教育出现萎缩,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8]。
(二)打造“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2.通识课程设计方面。通识教育是关于生活各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通识课程并修得规定学分。通识课程包括线下和线上两大类,线下课程由本学校老师开设,智慧旅游方向尽量多开设与数字产业相关的通识课程,课程经过审核后,满15位学生选课即可开班。线上课程为网络开放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课堂问答与课后考试。
图2 “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智慧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方面。专业核心课程由旅游学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认证”标准挂钩的理论课程组合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岗位能力,它包含专业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公共课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是智慧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如智慧景区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行业人才的重要基础。
智慧旅游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特点。智慧旅游专业学生的对口工作单位主要有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OTA及相关的旅游企业,他们在工作中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操技能。因此,高校智慧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还要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培养,突出其专业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旅游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智慧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打造“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图2)。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交叉融合课程和校企实训课程。其中,交叉融合课程又包括技术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高校智慧旅游专业要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应设置与数字产业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数字产业相关的实践平台,其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支撑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内容,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
大数据、互联网等推动着旅游产业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推动着智慧旅游教育的发展。智慧旅游教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子信息技术、GIS技术、云计算等,目前这些技术在智慧旅游教育过程中的普及率、利用率都较低。智能虚拟技术还需要学校政策与师资力量的支持。
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的涌现也要求旅游人才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智慧旅游属于交叉性学科,许多教师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师可能对智慧旅游理论、旅行社等知识掌握不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旅游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开设的课程数量众多,但融合度欠缺,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有待完善。
(1)住房公积金贷款证券化融资模式对资产质量把控较严,更适用于资产池较大的大中型城市。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资产总量不足、资产质量相对偏低,暂时不具备大规模使用的条件。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方向。目前,仅有少数几所学校开设智慧旅游专业,且尚未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桂林理工大学在2015年修订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智慧旅游管理方向,在国内培养出第一批智慧旅游管理本科生;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旅游专业开设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下;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16年开设公共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智慧旅游方向。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融合化、实践性、以人为本等原则,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凸显学校的本土特色。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现实状况为基石,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体系。
据《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地势平坦,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部、中部稍高,东部略低。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土地平均高程在4.0 m左右,东部陈家镇、五滧垦区的地面高程在3.5 m以下,部分低洼地区如裕安北部甚至更低到3.2m。崇明岛目前的调水水位控制在冬春季节2.60~2.80 m,夏秋期间2.70~2.90m。因此,在同样的水位情况下,西部地区河渠的水位仍然较低,但是在东部地区已接近河口线,在遇突发暴雨又未能及时预排的情况下,东部地区更易于受涝。如2013年“10·7”大暴雨,位于现代农业园区北七滧垦区内一些果蔬大包户,因暴雨强度大、雨水未能及时排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现阶段,在乡镇中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分属于两个部门,但是在功能的角度上来看,这两个部门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的,既是相互监督也相互协调的关系。只有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才能实现乡镇财政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在一部分乡镇当中,相关管理部门对于两项工作进行了混淆,甚至出现了一个部门兼顾两个部门工作的情况,如果财政部门独揽本职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就会出现职权划分的问题,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会使得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实施监管工作。
(三)培育特色人才团队,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旅游教育、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字经济对智慧旅游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缺乏智慧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信息技术类课程多由计算机类教师教授。首先,要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旅游背景知识,鼓励教师以智慧旅游为案例授课。其次,旅游专业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及时掌握智慧旅游的最新理论和技能,引导学生使用智能系统,保证教学与需求的协同,完成教学过程的创新与更新。最后,打造特色“金课”,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编写具有新视野的专业教材;以“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后备人才”的模式,建立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制度,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采取“引培结合、内外互动”等措施,围绕专业特色培育人才;通过结对帮扶、转型发展等多种手段培育人才,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深化聘任考核制度改革,建立教学岗位聘任制度,实施分层考核管理,激发教学活力。
(四)推进教改机制创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听取与整合多方(旅游产业和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院校专家等)意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实行主讲教师审核制,教研室定期开展听课、检查活动;构建学校、学院、系室“三级共管”组织管理机构,强化三级督导制度;在确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后,运用“PDCA”循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纠正4个步骤进行质量管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Crawford W.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by Don Tapscott[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6(5):397.
[2]2016年G20峰会官网.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OL].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3474.html,2016-09.
[3]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3-5.
[4]Sweet P.Designing interactive value development[D].Sweden:Lund University,2001.
[5]Buhalis D,Law R.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4):609-623.
[6]王桂花,王东霞,高文华.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智慧旅游供应链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70-172.
[7]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5-6.
[8]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
[9]黄梅芳,齐静文.基于受众分析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S1):59-61.
[10]罗盛锋,黄亚冰,黄燕玲.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论坛,2017(1).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Undergraduat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Taking Smart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HUANG Yanling,MIAO Yucong,LUO Shengfe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
Abstract: Digital econom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ducation.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rt tourism industry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smart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certification of benchmarking majors.To build a four-in-one curriculum system of"theory,accomplishment,technology and practice";Cultivate a team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s and build a first-class teaching staff;The plan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excellent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is aimed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tourism discipline.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smart tourism specialty;course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11-0140-05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25
[收稿日期] 2019-08-21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Z124)。
[作者简介] 黄燕玲(1976-),女,广东四会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心理与行为、休闲旅游、酒店管理。苗钰聪(1995-),女,河北石家庄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罗盛锋(1977-),男,湖南湘乡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智慧旅游、旅游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付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