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小学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一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他们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有时需要学生在明白算术原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把算术原理用抽象的语言一遍遍重复;本来只需要小学生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但是教师非得抓住几道抽象的应用题反复地向他们讲解,他们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三、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刘道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抽象论文; 应用题论文; 作业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