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体系发展策略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统计指标体系发展策略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统计指标体系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统计工作面临着三个问题即“统计什么”、“为谁统计”、“怎样统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统计需求,本文就政府和企业的统计需求及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进行研究。

一、政府统计需求及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公正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力争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必须从总量上掌握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从政府宠观调控目标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统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总量控制的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成果的核算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核算,这是从生产规模、水平和速度等方面描述整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这是统计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其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等指标。

2.根据价格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指数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是传导信息的功能,建立一套完善的统计价格指数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价格指数体系为国民经济价值量核算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为正确计算发展速度、物量指数等提供计算基础。更重要的是为正确衡量通货膨胀率,稳定币值提供依据。这套指数体系主要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减缩指数、工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社会消费价格指数、社会零售价格指数、分行业生产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指数等等。

3.为了满足国家对人口的总量控制,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需建立一套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质量(包括营养、卫生、身体状况、教育程度等)、就业和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和流动状况、出生率和死亡率、生育率等指标。

4.为了满足经济结构优化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设置反映经济结构的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描述经济结构的状况以及演变过程,为政府实施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准备条件。反映产业结构关联的统计指标体系应以投入产出核算为基础,主要应包括投入产出核算表以及三次产业的结构(尤其要突出第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农轻重比例、工业内部结构以及各行业内部结构等等。

5.从合理分配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角度应建立收入分配和生活质量调控指标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分配制度中个人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分配关系的微观表现形式,但这种收入分配过程往往较容易产生不公平分配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分配,使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政府只有通过各种工资政策、税收政策、收入转移政策、最低生活保障线等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用以避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套正确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制定政策提供量化依据。

6.建立国际收支平衡统计指标体系。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形式,在开放型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必然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往来关系。国际收支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及非贸易往来和资金借贷等经济往来结算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情况,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项目等三个方面,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统计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服务。

(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实施间接的宏观管理,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在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满足宏观经济计划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一个国家在年初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都要编制相应的计划,这些计划指标项目都是建立在宏观调控目标基础上的,而指标计划达到的目标是建立在对经济发展的正确预测的基础上的。这就给政府统计部门提出了统计方向即应该对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所涉及到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并进行科学的统计预测,为制定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计划提供依据,也就是说统计部门必须设计一套宏观统计监测预测指标体系,指标选择原则应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为准。

2.为配合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应建立统一的财政税收统计指标体系,这主要由财政税收部门统计为主,指标设计以部门管理需要为基础。统计部门仅对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3.为配合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体制应转变成为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各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金融调控成为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金融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再贷款、准备金、利率、汇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这就要求有一套反映这一系列金融活动的系统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为金融调控服务,为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提供条件。具体统计工作应由金融系统负责。统计部门仅就指标概念、统计范围、统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4.配合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同样需要一系列的统计指标体系,这部分内容主要参照以宏观调控目标为基础设计的统计指标体系内容。

(三)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求管理的需要,应设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统计指标体系。需求管理主要包括投资需求管理和消费需求管理,因而应分别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进行考虑。

1.投资需求统计指标体系。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政府已经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决策权已经不再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这样势必造成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决策多极化,投资资金多源化、投资使用责任化等等。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统计体制和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不能满足政府对投资需求的宏观调控,为了满足政府对投资需求的宏观调控,掌握全社会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效果等情况,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以及投资结构合理化,从投资主体、投资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投资效果等多方面重新设计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尤其是增加房地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更是当务之急。

2.消费需求统计指标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主要从消费规模与速度、消费结构与发展方向、消费与积累等方面着手,实现消费需求的适度规模增长,保持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引导合理的消费结构,健全消费品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制止消费需求的过分膨胀。因而统计部门应从政府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目标上重新设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统计指标体系。

(四)市场经济要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它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金融、信息、技术和房地产等要素市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亟需建立一套反映各类要素市场的数量特征的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满足政府对商品市场及各类要素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市场体系准备条件。

(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庞大的指标群,它综合了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生态核算和科学技术核算等,在指标设计时既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尽可能地将那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当地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要遵循代表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即必须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中选择适当数量的具有代表性以及可比性的因素加以研究。在指标上应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系统与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性指标如人均指标和各种相对指标。不仅如此,我们在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种统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六)为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一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途径,它是由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决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因而正确评价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进程成为统计部门的大事,相应就要求建立一套经济增长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七)从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出发,建立科教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目前虽然对科技统计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科技统计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对科技活动各环节反映不够充分、不够全面,尤其是对高新技术的统计界定、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活动效益、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缺少完整全面的反映。在这方面应该立足于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在研究与发展、技术进步贡献率、教育与培训、科学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我国特色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为正确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对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活动开展得较晚,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不同部门统计活动又相对独立,因而在指标概念、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等都不能统一,统计指标结构分散,这给开展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确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今后应借鉴联合国关于“社会人口指标体系”以及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水平评估中的先进经验,在人口与自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质量等方面加以完善。

(九)为了体现各级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成果,必须设立一套考核政府政绩的统计指标体系,一方面反映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取得的成绩的好环,政府是否完成了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能力。这些考核指标的选择要相当慎重,主要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为基准,指标设置上既要有绝对量,又要有相对量,而且全国必须要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免弄虚作假。

(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直接对企业进行调控,但必须对其实施间接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政府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这主要(除了对其进行必要的行政管理外)从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和监督方面进行考虑,即设计企业经营者综合评价和监督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来定,如企业利润率、企业股票价格、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企业规模等等。

(十一)统计部门本身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综合考核统计数据质量的统计数据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这对当前的统计管理体制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化,各个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虚报、瞒报统计数据是无可非议的,这就给搞准统计数据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尽量减少统计数据水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各个经济指标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设置一套数据质量综合评估系统是很必要的。

二、企业统计需求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一)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决策需要来看,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或决策者首先需要掌握企业各项生产要素等各项资源的占有情况,然后根据市场对某项产品的需求组织生产,并选择分销渠道实现产品价值。其中涉及到企业经营者多项决策,如企业生产决策、产品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生产要素供应决策、质量管理决策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决策。因而,企业统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等各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如劳动力资源总量、构成、质量和各种搭配比例关系,企业厂房、机器设备等占用和利用情况,原材料、燃料供应与储备以及消耗使用情况,企业资产和负债总量、构成、资金周转等基本情况。

2.反映企业生产成果和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绝对值指标主要包括产量、产值、产品销售量、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利润、利润总额以及上交税金等。相对值指标应反映产销衔接程度即价值实现程度如产销率指标、库存率指标等。

3.健全和完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通过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正确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确定企业发展方向,明确目标,挖掘企业发展潜力,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提供定量的依据。

4.建立和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分配统计指标体系。企业收入分配机制一方面影响到企业上缴国家的税利和企业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水平,也是调动和激励职工积极性的基本手段。上缴国家的税利是由国家财税政策所决定,企业应强制性地执行,但是企业留利和职工分配比例是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水平来确定的,因而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活力的重要因素,做好企业收益分配统计工作意义重大。

5.设置企业质量控制统计指标体系。企业产品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自身内在的质量如产品的等级、技术性能、功能等,而且还包括产品外在的质量如产品知名度、外形、包装、广告效果等,另外,产品售后服务水平与质量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质量控制的基本项目,如产品返修率、退货率等,这种产品外在的质量特征以及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在过去满足产品经济管理的指标体系中是很少受到重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

(二)从企业外部环境考虑,要有反映市场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

1.反映企业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产品潜在的和实际市场需求量、产品最大和实际市场供给量、居民购买力、居民消费偏好、商品需求弹性等,通过这些指标判断企业产品的发展规模、发展潜力、赢利空间、产品生命周期、供需缺口等,为企业领导确定产品生产规模,开拓市场,制定最优的产品决策提供依据。当然这些指标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企业专门进行市场调查或者委托其他市场调查部门搜集资料或者根据市场上现成的、公开出版的二手统计资料加工得到。

2.反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状态,除非在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中企业可以享受垄断利润,否则,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企业为了使自己立于产业内部最佳定位,就必须分析竞争压力的来源,认识企业自身的关键强项和弱项。这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有必要对同行业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潜在竞争者的经营情况,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价格、经营策略等进行了解,它有助于一个企业对所在行业进行总体分析、预测产业未来的演变、了解竞争对手和弄清自身的地位,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正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使企业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三)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正确处理企业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企业内部效益和企业外部效益、企业短期发展战略和长期战略等关系。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企业发展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活力既包括反映经济效益的内容,也包括反映企业素质多方面的内容,即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等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现有的经济效益是维持企业活力的基础,而企业活力是将来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前提。决策者只有对企业的发展活力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2.企业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实施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决策者要全面掌握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必然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对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实施与发展(R and D)水平、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科技投入产出效益、劳动者技能等加以全面反映,为企业科技决策提供依据。

三、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在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要以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原则。不同的经济理论对应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所需要的管理信息是不同的。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已从直接的宏观调控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所以满足政府管理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以转变的管理职能为基础,摒弃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满足产品经济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重新构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满足宏观间接调控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而企业已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围绕市场进行独立的生产管理,因而企业统计应以市场为中心,政府只能在宏观政策上加以间接的调控。

其次,正确认识政府、部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政府、部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始。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表现为直接的计划管理,部门和企业都是政府的附属物,统计仅是为检查政府计划执行情况服务的。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市场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等)之间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比较明确。主体行为表现各不相同,对统计的需求各有特点。国家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主体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作为政府内部专门的行业管理机构,部门管理只是政府管理的延伸,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部门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市场主体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体现出间接的宏观调控,即不能对市场主体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对于政府统计我们应理解为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专项统计两个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政府综合统计对政府部门专项统计在统计业务上实施统计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统计根据政府综合统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统计调查方法以及自身管理所需要的指标等要求组织部门统计工作,向政府综合统计上报规定的统计资料。但政府综合统计所确定的部门统计指标和统计调查方法等具体统计业务都必须以部门管理需要为基础,脱离部门管理的统计指标与统计调查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整个政府统计工作一方面是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直接运用统计手段向各个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统计调查,收集宏观调控所需的统计资料;另一方面政府统计利用部门专项统计上报的各部门统计资料实行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而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经济法人,其行为是直接的市场行为,其管理目标是使企业在一切允许的经营范围内即接受政府和部门的间接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机构都是以这个目标为基。企业统计的根本任务应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企业统计不管是由什么组织负责,也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符合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专项统计所规定的范围,怎么做都是无可非议的。也就是说,企业统计指标设计只要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就可以了。

第三,政府统计必须坚持“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统计调查对象日益复杂化,加上统计调查对象的不合作,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要对全社会所有的大大小小的统计对象和方方面面的统计指标都进行统计调查一是不可能,二是没有这种必要,因而建立在产品经济管理基础上过细的统计指标是非改不可的,在重新设计指标时必须要遵循“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

第四,设计指标时应以政府间接宏观调控为准则,以经济活动过程即投入、产出、效益的过程为主线,具体指标应以价值量指标为主,实物量指标为辅,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价格指数体系。

最后,正确处理会计、统计核算指标的统一。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指标体系应是以价值量指标为主,实物量指标为辅,大量的统计指标将来源于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微观价值量核算,也即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有些人认为,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缺乏地位,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的企业统计之所以没有地位,不被企业决策者所重视,是因为企业统计还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企业统计还停留在为政府统计部门提供服务的层次,所提供的统计信息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统计的地位不在于其信息来源的基础,而在于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对企业决策有用。在我们头脑中通常认为企业会计核算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它可以告知企业经营决策者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占有和使用、资金流动的全过程,并且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经济效益以及利润分配等情况。利用会计核算信息基本上能够从价值量上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概况。反过来,统计核算在旧的体制下单纯为政府统计服务,很难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而且统计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在指标口径、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等很多方面不相一致,从而影响了企业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提供没有多大用外的信息的企业统计自然在企业中没有地位了。但这并不是说企业统计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因为企业统计的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并轨是一种必然趋势。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损益方面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应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前景进行预测,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备选方案,真正发挥企业统计的管理决策功能。这就要求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制度的统一,在指标含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方面加以统一,彻底改变现有会计、统计核算信息重叠和相互矛盾的问题。只有这样,企业统计才能真正发挥其固有的管理功能。

标签:;  ;  ;  ;  ;  ;  ;  ;  ;  ;  ;  ;  ;  ;  ;  

统计指标体系发展策略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