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教育硕士 辽宁 锦州 121000
课改后,小学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但不时也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哗众取宠等干扰教学的课堂问题行为出现。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积极认真科学地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一、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一定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开始的,很多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已存在了。要应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管理,避免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1.教师应从自身入手,刻苦钻研业务。教师应在平时积极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扩大认识面。要精通本学科知识,同时还应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将教育教学法的理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2.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魅力,引起学生关注。教育教学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十分重要。要了解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技巧,以保证科学地开展教学工作。要把课堂知识教活,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魅力,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的教学,可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两者有节奏地交替调节,也有利于学生注意稳定性的提高,在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内教师可以进行较为困难的课业或者教材的主要部分。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教师就要运用直观教材、有趣味的语言或其他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无意注意之后,还可以再度引起有意注意。这样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轮换,就可以使课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并可以减少儿童的疲劳。这样,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会得到显著改善。
3.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环境能够影响人的心情,在整洁安逸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因此要确保教室整洁、课堂秩序稳定;在编排座位时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编排,不能单纯地按照高矮顺序、成绩高低来编排,要考虑到优劣互补、人际交往、学习习惯等因素;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合理地设计教学、管理课堂,让课堂教学活动充满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预防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厌恶、歧视差生和后进生,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和爱护,真正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良好的课堂环境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向上,形成班级凝聚力,以此良性循环,从根本上降低了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几率。
4.及时与家长沟通。在很多事情上,教师与家长及时、适当的沟通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长那里得到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等情况,了解学生,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很多问题行为就可以避免了。
5.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课堂问题行为的终极目标是自我管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出发,教会学生自我调控,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自主管理,从而减少学生对教师控制课堂的依赖。在实现自我调控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最好是能够将这些行为记录下来,再进行自我评价,将自己的行为与预先设立的标准对比,看看是否达到这个标准,最后在做出符合标准的行为后进行强化。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再发生。
二、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对问题行为进行暗示。当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可采用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措施来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比如走到问题行为学生的身边停一会儿、用眼神盯着问题行为学生几秒、用手摸一下问题行为学生的头、轻敲一下问题行为学生的桌子等。采取这种方式来调控的一般都是情节较轻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要稍微暗示一下,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做错了,并很快回到听课状态。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又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
2.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当问题行为比较严重时,教师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批评或惩罚的手段。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行为。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就事论事的批评,不能就人论事,更不能因事生事。对于有些比较严重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但如果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会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
三、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1.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中常用的方法。实践表明,利用惩罚作为优先选择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惩罚往往会制造仇恨,这样即使用惩罚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又产生了另一些问题。无论如何,对不良问题行为的惩罚程序,都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将其当作唯一手段。奖励良好行为是上策,对问题行为采取不理会的态度,不久之后得到表扬的学生越来越多。
2.心理疏导。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良好行为,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内化为本身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矫正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内心的压抑、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得以释放,排除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对于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的学生,可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将他内心中负面的、偏激的情绪疏导开来,以帮助他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从根本上转变问题行为。
论文作者:邱芹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发生论文; 批评论文; 方法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