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时代日本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_经济论文

略论小泉时代日本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政策论文,日本论文,小泉论文,成效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3.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5X(2007)03-0006-05

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小泉时代主要侧重于其政治、外交等层面对中国的影响,而对小泉时代日本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经济成就,则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应客观地看待此时期日本经济的复苏及其成效,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更准确地把握今后一个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对此做出正确的评判。

一、小泉执政之初日本的经济态势

日本自1991年4月“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开始步入“平成萧条”期,国民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之中。政府当局虽用尽各种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收效甚微,至小泉执政初期仍未能摆脱萧条状态。

经济增长率停滞不前。小泉执政之前,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总体呈下滑的趋势。1991- 2001年度日本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4%,低于同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长率。此时期日本经济景气的时候可达到3.6%,不景气的时候则为负增长(见图1),这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是鲜有的。对此,美国报刊指出,“日本的名义经济增长率是大萧条期间的1931年以来最慢的”。[1]除此之外,由图1可知,日本经济还出现多次“假复苏”。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和1998年两年的增长率陡然下降,1998年度的经济增长率竟然为-1.2%,刚刚出现的复苏迹象基本消失。虽然 1999年度和2000年度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又一次出现复苏,但又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困境。2001年度的增长率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因此,小泉执政之初,日本经济面临着低增长的现实。可以说,“平成萧条”一直延续到小泉时代。

进出口贸易形势严峻。小泉执政之初,日本外贸经济形势不容乐观。2000年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5.6%,此后迅速下滑,到2001年第一季度时分别为5.1%和5.3%,第二季度则转为负,到第四季度时,进口增长率降至-8.8%,出口增长率也降至-8.7%。[2]

图1 1991-2006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单位:%)

资料来源:1991-2000年数据来源于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IMF;2001-2006年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

外商投资减少,企业倒闭加剧,失业率上升,国内消费不景气。2001年度日本引进外资总额为 174.1亿美元,低于2000年度的282.8亿美元,增长率下降了38.4%。[2]3伴随经济增长的减速,日本企业经营形势又见严峻,许多大型上市公司接连破产倒闭;还有一部分大企业大量裁员,致使日本的失业率大大跃升(见表1)。日本完全失业率于1998年首次突破了4%大关,以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由此导致日本消费需求不足, 2000年度和2001年度消费率出现负增长。

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小泉以前的政府片面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财政收入大量用于公共事业投资,造成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其次,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减税政策与其初衷背道而驰,非但没有达到刺激经济景气的目的,反而大大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政府为了摆脱这种窘境,只能大幅度发行国债以维持财政的正常运转,造成政府债务越积越多,财政赤字扩大,财政状况恶化。2000年度末日本实际国债额为419万亿日元,国家与地方合计则为616万亿日元,几乎是1993年度的2倍,与当年的GDP之比为125.9%。[3]

不良债权大量存在。据日本金融厅的检查结果显示,日本全部金融机构的债权2001年3月为 32.5万亿日元,而2002年3月猛增到43.6万亿日元。[4]不良债权的大量存在使日本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信贷紧缩,容易诱发金融危机,加剧了日本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阻碍了经济复苏。

此外,日元升值也是小泉执政之初日本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汇率波动对萧条的日本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日本经济也受世界经济再次衰退的影响,①加大了小泉内阁改革的难度。

二、小泉时代的经济政策

小泉纯一郎是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和日本自身已持续10年的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上台执政的。他以恢复经济作为改革的重点,提出“没有改革就没有经济复苏”的口号,并宣称改革是没有禁区的。在他执政的5年多时间里,内阁几乎每2个月左右就提出一套对策以求解决日本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使经济步入自律性复苏的正常发展轨道。这些政策主要可分为对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本文着重探讨小泉时代的对内经济政策。

1.刺激经济景气

小泉内阁一改以往通过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代之以处理不良债权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小泉就任后不久便制定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由3部分组成:争取在2-3年内处理不良债权;建立起适合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体制;实行财政结构改革,控制国债发行,减少财政支出。日本政府在2001年4月发布的《紧急经济对策》中提出,不良贷款在今后两三年内必须达到平衡状态,将改革重点放在财政改革和处理不良贷款问题上,作为刺激经济景气的第一步。

小泉内阁的金融改革态度强硬,向银行施压,加大监管力度,制定了明确的处理时间表。2002年10月出台的《金融再生计划》中强调,“到2004年度末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必须从2001年度末的8.4%降至一半,即4%左右。其中2000年9月以前发生的不良贷款在2年以内,以后新发生的不良贷款在3年以内进行最终处理。”[5]

面对每况愈下的财政状况,为彻底扭转财政窘境,小泉内阁在2004年启动了“三位一体”财政改革。“三位一体”改革包括:废除或削减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补助金:废除或削减中央政府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地方交付税;作为补偿,将原来由中央政府征收的部分税源转让给地方。

“反通缩对策”是日本刺激经济景气的另一重头戏。从2002年2月到10月,小泉内阁共出台4次反通缩对策。

股市是经济景气的晴雨表。日本政府于2003年3月发布6项稳定股市的对策,其中包括放宽对购回公司股票的限制,限制“卖空”等行为。为应对日元升值,政府强行干预汇市,大量抛售日元,购入美元;重新恢复零利率政策;并采取与邻为壑的对策,追随美国鼓动人民币升值。

2.健全经济结构

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很重要的原因是结构体制老化,改革跟不上世界潮流发展趋势。小泉内阁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和健全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和结构,重视进行社会经济的结构改革。

企业结构改革。2003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新《商法》,《商法》新增条款规定:大公司董事会下设3个委员会,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经营透明度等。同时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放松对企业并购的规制。为提高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小泉政府对企业终身雇佣制、年工序列制等就业体制和结构进行改革,要求人们转变就业观念,采取多渠道方式就业,以推动企业内部结构改革。

产业结构改革。技术革新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研究开发又是技术革新的基础。小泉时代,日本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力图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IT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2002年7月,小泉内阁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将知识产权立国确定为基本国策。为加速IT产业发展,小泉内阁在“e-Japan战略”的基础上又制定了“e-Japan战略Ⅱ”。2004年12月,内阁总务省又推出“u-Japan战略”。此外,小泉内阁重视经济循环发展,于2003年在《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邮政体制改革。日本邮政一直以来是由政府主控的,雇佣的员工占政府雇员总数的30%,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日本邮政资产规模十分庞大,截至2004年底,日本邮政公社总资产约合 3.6万亿美元,其中邮政储蓄余额超过1.95万亿美元。[6]超过了瑞穗、三井住友、三菱东京、UFJ和里索纳五大银行的存款总额,占日本个人储蓄的3/10,严重限制了民间资本市场的活力。小泉内阁于2005年4月确立了关于邮政民营化的6个相关法案并提交国会审议,②几经波折,邮政改革方案终于在2005年10月14日获得通过。

3.优化投资环境

为吸引外资,小泉内阁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的措施。于2003年3月发布了《对日投资促进计划》,阐释了5项重点政策:进行广泛的内外宣传,向国内外发布信息;完善企业经营环境;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策透明度;完善就业和生活环境;完善地方与中央体制。

日本政府积极实行促进引资的政策,如引进外资的“倍增计划”。在2003年提出了在5年之内使对日直接投资余额达到翻1番的目标,即 2001年为6.6万亿日元,到2006年达到13.3万亿日元。[7]

此外,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泉内阁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FTA的构建,除重视东南亚国家外,同样重视同中国和韩国的经贸往来,3国在能源合作中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小泉内阁还加大了对南亚和非洲国家的ODA援助。

三、对小泉时代经济政策成效的评估

小泉在其近6年的任期内实行了一系列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基本实现了他当初的改革构想。

1.经济持续好转

小泉时代,日本经济自2002年2月触底反弹后,截止2006年底,已持续59个月的增长,超过了“伊奘诺景气”和“平成景气”的增长周期,成为战后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经济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萧条后开始复苏(见图1)。

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1.8%,是日本经济具有里程碑的一年,标志着日本经济新一轮复苏的开始。2004年实际增长率达到2.3%,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水平。2005年度和2006年度日本经济延续了复苏的基调,势头不减,分别取得了 2.3%和2.6%的增长。随着内需的扩大、失业等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的5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5]328

2.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小泉时代,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扩大(见图2)。进口额在经历了2年的低迷和负增长后在2003年度达到38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3%; 2004年度日本进口额增长19.2%,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国内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局面下,出口成为刺激经济景气的重要动力,政府和民间都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小泉执政后,日本出口一直保持着扩大的态势。

图2 2001-2005年度日本进出口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JETRO《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各年版数据整理。

3.外汇储备飙升

随着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也年年高升(见图3)。从年均增长率来看,2001-2005年这5年间的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达到20.9%,特别是2003年度和2004年度增幅更大,分别为44.6%和26.3%。

图3 2001-2005年日本外汇储备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http://courtryreport.mofcom.gov.cn:8080/economy/view.asp? news_id=255

4.企业设备投资持续增长

民间企业设备投资,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出口的带动下,设备投资急剧增长。2001年度和2002年度企业设备投资率均为负,分别为 -5.8%和-5.9%。进入2003年,企业设备投资率终于摆脱负增长,为5.4%;2004年度与2003年度持平。[5]16由于小泉内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05年以来,日本在IT产业的设备投资显著增加。

5.企业倒闭数量明显下降

小泉内阁通过对日本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企业设备投资增加,加之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带动,日本企业效益好转,企业倒闭数量大幅度减少。2002年度企业的倒闭数量为18587家,2003年度和2004年度分别降为15466家和 13186家,分别降低16.8%和14.7%。[5]16截止 2005年3月,企业倒闭数量已连续30个月减少。

6.失业压力有所缓解

小泉执政后,由图4可知2001年度日本的失业率为5.0%,2002年度有所好转,就业人口增多,失业率有所下降。2003年度日本失业率下降了 0.1个百分点,2004年度又降为4.7%,2005年降至4.4%,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2006年度日本失业率进一步下降,5月份的失业率已降至4%,且就业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达 5525万人,创历史最高的记录,[8]失业压力大大缓解。

图4 日本失业率统计(单位:%)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MF.

7.民间消费水平有所恢复

消费疲软、内需不足是长期困扰日本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政策不当,民间消费基本没有增长。 2001-2003年度,日本企业的物价指数分别为 -2.4%、-1.6%和-0.5%;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为 -0.8%、-0.8%和-0.2%。[9]进入2004年后,由于经济回升带动需求恢复、失业率降低和收入增加以及在日本银行强力推行“数量缓和”政策带来货币流通量扩大的共同作用下,各项指标均由负为正,民间消费开始回暖,通缩问题趋于缓解。

8.金融运行趋于稳定

小泉内阁对日本金融、财政的整治是“小泉改革”最具特色的部分。经过改革,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处理在2003年得到改观,整个银行业的不良债权总量明显下降。[10]同时,主要银行不良债权率从2002年9月的8.1%,下降到2005年3月的2.9%,[5]23实现了政府提出的在2005年 3月将主要银行债权率降为约4%的目标。此外,“三位一体”财政改革和邮政民营化等对策的实施,也促进了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

毋庸置疑,小泉时代日本的经济成果显著,为日本经济中长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小泉时代的日本经济在自律性复苏的过程中也仍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

1.过度依赖美国和中国市场

日本经济陷入某种依赖外部需求的状况。小泉时代,日本最重要的2个贸易大国美国和中国,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日本扩大出口提供了机遇,在外需方面支撑着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中两国在日本对外贸易和经济中的地位。今后,中美两国经济一旦风吹草动,经济增长放缓,则日本对中美两国的出口增长将放慢或出现下降,日本经济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的夭折。

2.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

据日本统计局调查显示,小泉时代日本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日本人口增长率为0.7%,勉强维持正增长;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则降至-0.1%,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开始减少。[11]与此同时,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日本新增人口减少,老龄人口增多,将使国家的纳税人减少,社会劳动需求力不足,最终导致劳动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重又会增加养老金、医疗费用的支出,而日本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对退休后生活极为担心,不敢积极消费,造成对内需拉动不够,制约经济的发展。

3.规制大多弱化了日本吸引外资的力度

日本长期以来对外国投资持谨慎态度,对外国资本进入日本市场设置了种种规制。而小泉内阁在这方面虽做了不少尝试,但收效甚微。此外,日本经济改革还存在地区间差距拉大、财政金融风险未消除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泉经济改革的成效。面对小泉时代日本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巩固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的复苏进程,这显然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收稿日期:2007-02-05

注释:

①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05年4月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6%,2001年为2.5%。

②邮政民营化的6个相关法案分别为《邮政民营化法案》、《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法案》、《邮政局股份公司法案》、《邮政事业股份公司法案》、《独立行政法人邮政储蓄及简易生命保险管理机构法案》和《邮政民营化法案实施过程中关于相关法律制定的法案》。

标签:;  ;  ;  ;  ;  ;  ;  

小泉时代日本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