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及通俗的语言,设计和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破除了虚假的意识形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并揭示出了作为哲学命题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作用,给我们留下了若干的启示。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不是对纯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是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最深沉的思考;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老祖宗的话没有丢”;其理论没有受传统意识形态理论框架的束缚,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超越;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三卷著作的字里行间,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它不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密纳发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姗姗来迟,而是“高卢雄鸡”不断地去呼唤新世界之朝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强对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拟就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作一些赘述,以期引起人们的共识。
一、邓小平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注重理论自身的活力,具有独特的理论风格和实践特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党的思想路线端正与否就不仅是党风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说到底,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僵化教条必将导致意识形态的虚假。“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首先是工作重点的转换,还有农村政策、对外政策,以及相应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1〕科学的和虚假的意识形态的根本界限,就在于理论是否和实际相一致。理论的不断创新过程,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不断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过去我们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胜利,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接着又说:“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2〕不仅是没有意义,如果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去谈马克思主义,必定会产生虚假的意识形态。为了防止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邓小平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本身。”〔3〕同时也就避免了形成虚假意识形态的可能。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绝对找不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这能责怪马克思主义吗?否。当然只能责怪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无知。“马克思主义是不会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的”,这是马克思在初创其理论时向全世界宣布的铿锵有力的声音。恩格斯也曾反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对那些自诩为可以包含一切现成答案学说的理论家无疑是一记重棒。包括一切现成答案的理论绝不是科学,最多是神学,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那些企图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寻找现成答案的人,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启示录”。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正是在这一方面深刻告诫我们,“绝对真理的考松鸡”是永远吃不到的。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全面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邓小平破除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得意之作。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破除“两个凡是”,否定“文化大革命”;才能既态度鲜明地批评和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理直气壮地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否则,我们要么至今仍在“文化大革命”、“过七、八年来一次”的怪圈里徘徊,要么就会因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继而否定毛泽东思想而割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此就会失去其立足点。
1.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把“两个凡是”从毛泽东思想中分离出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阐释,而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认为,我们过去搞革命靠实事求是,现在搞建设也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一级要实事求是,而且各级直至基层都要实事求是。然而,对于刚刚摆脱“文革”灾难的中国人民来说,在“两个凡是”的束缚下,思想仍然处在僵化状态。邓小平以政治家、思想家的伟大气魄,率先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跨了“两个凡是”的藩篱。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4〕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毛主席在世,他也不会承认‘两个凡是’”。〔5〕因此,要恢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两个凡是”坚决的从毛泽东思想中分离出去,从此揭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
2.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毛泽东思想中分离出去。
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6〕这个问题正和邓小平所倡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一样,尽管“当时有一些人抵制。”〔7〕但历史一再证明邓小平这样做是正确的,实践也验证了“思想家所以配称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并为它指出道路”(列宁语)的思想。邓小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眼光是深邃的,认为只有否定“文革”的错误路线,批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才能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8〕纠正错误,就是更好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9〕
功绩和错误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只有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才能显现出功绩的伟大,“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10〕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肯定的,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以及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认识不清,或误把它当作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其结果不是动摇对毛泽东思想的信念,就是陷入对毛泽东思想的盲目崇拜,都会遗害无穷。破除虚假的意识形态给我们的启示是:正是由于晚年毛泽东没有把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底而犯下了错误,若要纠正这个错误,靠的仍然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按此方法,邓小平成功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毛泽东思想中分离出去,从而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权威。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破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果。科学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能起理论的先导作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可以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但科学的意识形态关键在于把理想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正是充分体现出二者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有机结合。
1.没有远大的理想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邓小平指出:“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12〕他还进一步说明:“由于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我们干的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13〕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在党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在我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有如此,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时,有些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然而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因为苏东剧变而从此夭折。邓小平对此评价到,“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心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那回事。”〔14〕总之,失败了的是僵化的、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而当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后,社会主义将更为健康地发展。邓小平上述思想,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坚定了人们的信心,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它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典范。
2.不能把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作为可望不可及的无限遥远目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根据,就存在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第一,认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把未来社会区分为不同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并提出过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设想。通向共产主义的每一阶段,既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却也包含着共产主义的若干因素。否认前者,必然夸大现实的共产主义成份,导致空想冒进;而否定后者,则又必然将共产主义架空,导致理想失落。在我国,当人们从“大跃进”时期“一步跨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狂热中,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文化大革命”又重谈“穷过渡”,致使社会主义事业雪上加霜。历史就是如此残酷,我们愈是夸大现实中的理想成份,理想离我们就愈加遥远。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次次地困扰着人们。邓小平及时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适时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的论断。〔15〕茫茫征途,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立足点,并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找到了客观依据。“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16〕邓小平的这一思想辩证地说明了,理想脱离现实就是空想。
第二,“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11〕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8〕物质基础不牢固,社会主义大厦不稳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远处着想,从最近处着手,发展生产力就是理想和现实统一的基础。
3.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真谤就是确立以经济建设为新时期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决定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意识形态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是邓小平思想的核心。经过对“文革”的否定和对虚假意识形态的批判,邓小平认为“搞好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反之“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现实地维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因此,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9〕“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现代化建设”,〔20〕“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21〕“我们现在的总路线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22〕
把经济建设确定为我们的政治路线,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对于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邓小平说:“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23〕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4〕,作为共产主义理想最强大的现实根据,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在于任何空洞的口号。这一认识,是我们能够继续高举共产主义理想旗帜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众多领域内,依谁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把经济建设不仅当作中心问题看待,而且上升为基本路线的高度去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邓小平说:“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离开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5〕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且,这个“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6〕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特别在中国,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更应该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前提。
三、邓小平“第一生产力”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意义
科学命题的产生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与理论的渊源关系。
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着眼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市场经济理论则不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据的,邓小平根据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以上两个论断,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经验事实出发,作片面地理解。勿庸置疑,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作用的加强和市场经济这个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对经济的有效增长,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但是,我们倘若从更高的哲学层次上,去俯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带来的社会作用,则远远大于或超过任何一项技术发明创造所带来的价值。这就是作为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优越性的地方。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起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它扭转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式,如怎样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现状。着眼点不能停留在过去,而应面对现实转向未来。邓小平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27〕在中国人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唯科学技术”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那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的改变确非易事。就是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活动将是盲目的。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因为该论断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是对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规律及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正确反映。史实表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这个资源配置的方式。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和经验,都要借鉴和加以利用。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理论的超前性和预见性。恩格斯有一个著名论断:“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先导。”所谓“哲学革命”,是指哲学学说的变革,是先进的革命的哲学学说取代保守的旧哲学。所谓政治变革,是指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这其中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革命,以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二是指改革,改革是在不触动现实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这里讲的“不触动”是很关键的一词,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也就是说适应是主要的,不适应是次要的,由此决定着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即属这种类型。
以哲学革命作为理论先导,引起社会革命或社会变革,历史上不乏先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哲学命题的先导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对此,我们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同时又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不断推向前进,最后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断完善。
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一切理论都来自对实践的思考,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有明显地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作为科学的理论,应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获得。而这两个论断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论。反过来,以此为科学的指导原则,又使我们能够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文化成果,引进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以及把市场经济的共性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目的是搞好本国经济,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辩证法。科学的哲学命题,内蕴着一个道理:科学的理论一经生成,就能反过来,对变动中的存在形式起到创造性的作用。
结语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以深入浅出的形式,设计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的经济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不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了它的正确发展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切不可以牺牲或忽略意识形态的建设。通过对邓小平意识形态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
1.意识形态工作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
2.意识形态工作要注重建设,要有创新意识。随着当代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才能显示出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和号召力。
3.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不能自我中心论,同时也要防止从单纯的经验事实出发,弱化或取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倾向。
4.意识形态工作要当好社会的“稳定器”,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什么都干不成。
5.意识形态理论不能成为空泛的语句、抽象的套话或形式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要抓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以上几点正是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独特风格。
注释:
〔1〕〔2〕〔3〕〔5〕〔7〕〔8〕〔9〕〔12〕〔13〕〔14〕〔15〕〔16〕〔17〕〔18〕〔21〕〔24〕〔26〕〔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191、147、9、10、255、191、112、110、383、252、137、137、64、255、371、364页。
〔4〕〔6〕〔10〕〔19〕〔20〕〔22〕〔23〕〔25〕《邓小平文选》75-82年,第243、264、138、149、176、213、123、214页。
〔11〕《时代的重托、历史的选择》龚育之、石仲泉文,参见《经济日报》1994年,8月19日。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