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的共时差异分析_副词论文

“到底”的共时差异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时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到底”的义位

汉语口语词“到底”性质多样,用法灵活。它既是短语(表示趋向),又是单词。作为单词,“到底”的义项有多少?每个义项的意义如何概括?都是个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笔者检索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大词典》(下文分别简称“《现汉》《例释》《八百词》《大词典》”),发现它们对“到底”的释义有以下不同:1)《大词典》有“始终;从头到尾”这个义项,而其他三部辞书没有;2)《现汉》《大词典》有“到尽头、到终点”这个义项,而《八百词》《例释》没有;3)《大词典》把“毕竟”和“究竟”合为“到底”的一个义项,而其他三部辞书则分设两个义项。

第一点不同很好理解,因为“到底”表示“始终;从头到尾”义是古汉语中的用法,立足于现代汉语的《八百词》《例释》与《现汉》自然不收。

关于第二点不同,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是《八百词》《例释》都认为“到尽头、到终点”义“到底”是短语(不是词),故不在“到底”这个词条下列出;一是《例释》不收另有原因,即“到尽头、到终点”义“到底”是动词,而《例释》是虚词词典,故不收。两相比较,前一种可能较大。理由是还有“坚持到月底”之类说法。“到尽头、到终点”义“到底”是短语,可以用同义词替换测试验证。

测试一:同义词替换测试。若“V到X”中X可以为同义表达Y替换,而Y是词,则X至少是词(也可能为短语)。反之,则X是词内语素。

“到尽头、到终点”义“到底”中的“底”有时可以为同义词“头”替换,形成“到头”。而其他意义的“到底”绝对不能通过此测试。试比较:

(1)a.这圈跑到底就歇会吧。→这圈跑到头就歇会吧。

b.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大。(《现汉》)→ *到头还是年轻人干劲大。

c.老叔,你快念,到底是怎么回事?(《例释》)→ *到头是怎么回事?因而,“到尽头、到终点”义“到底”中的“底”宜处理为词。那么,整个“到底”就是短语了。

关于第三点不同,我们可以运用测试二、三证明《大词典》把“毕竟”和“究竟”合为“到底”的一个义项是错误的。

测试二:轭式搭配(Zeugma)测试。由于同一个词的不同义位难以在同一语境中相容,同一义位的不同变体可以在同一语境中相容;所以,如果一种语境中同时被激活的某个词的多种意义能兼容,则它们是同一个义位的不同变体。反之,则是不同义位。

假设“毕竟”义和“究竟”义是“到底”同一义位的变体,那么,它们应能通过轭式搭配测试。可事实并不如此,下例是不可接受的:

(2)*我想知道到底谁是警察,所以他不得不查下去。

例(2)中,由于“想知道”的作用,“到底”的“究竟”义被激活;由于“X是Y”这种格式与“所以”的联合作用,“到底”的“毕竟”义被激活。但是,这两种意义互不相容,全句不合格。例(2)只有在回声问(echo)语境中才可以被接受,如:

(3)甲:卢杰一直不想查这个案子,可他到底是警察呀,所以他不得不查下去。

乙:你大点声,我想知道到底谁是警察,所以他不得不查下去。(据电视剧《重案六组》人物对话改编)

这说明:“毕竟”义和“究竟”义不是“到底”同一义位的两个变体,而是两个不同义位,宜分立义项。

测试三:互补分布测试。不同义位在语法功能或词汇搭配层面上具有彼此不同、并且互为补充的组合特征。而不同词义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布空间,可以成为确立义位的重要根据。(王惠,2002:128)因而如果一个词的两个意义在句法分布上呈互补状态,则它们属于不同义位。

针对“到底”的“毕竟”和“究竟”义,我们设计了下面几种句法框架:

框架1:NP~是NP啊,所以Y。 框架2:~V Wh-P呢2? 框架3:~……呢3

“毕竟”义“到底”能进入框架1(见例4a),但不能进入框架2(见例4b);“究竟”义“到底”能进入框架2(见例5a),但不能进入框架1(见例5b)。另外,“究竟”义“到底”可以进入框架3(见例5a),而“毕竟”义“到底”不能(见例6)。所以,“毕竟”义“到底”与“究竟”义“到底”句法分布呈互补状态。根据测试三,“毕竟”“究竟”是两个义位,宜分立义项。

(4)a.人到底是人哪,况且,钱先生是他的好友啊!(老舍《四世同堂》)

b.*到底(≈毕竟)找谁呢?

(5)a.我们同外国政党交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人民日报》)

b.*他究竟是他,所以就坚决不从。

(6)*南方到底是南方呢?四月就插秧了。(据《现汉》改)

测试二、三都证明了“毕竟”与“究竟”是“到底”的两个不同义位,应分立义项。运用测试二、三,同样可以证明独立出来的“毕竟”义、“究竟”义任何一个都不能归入“终于”义。如:

(7)*不知道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你到底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哪个学校?

例(7)中,“如愿以偿”与“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相配合,激活了“到底”的“终于”义,“不知道”和疑问词“哪个”的作用激活了“到底”的“究竟”义。例(7)的不可接受表明“终于”与“究竟”不能兼容,因而是不同义位。同样,例(8)的不可接受证明“终于”义与“毕竟”义也是其不同义位(具体分析略)。

(8)*你到底如愿以偿地是大学生啊,所以说出的话也很文雅。

上文运用轭式搭配测试和互补分布测试证明了“终于”“毕竟”“究竟”是“到底”的三个义项,其中的任何两个都不宜合并。为论述方便,本文把这三种义项的“到底”分别记为“”“”“”。这么标示是为了体现“毕竟”义“到底”和“究竟”义“到底”同属语气副词。只不过后者是疑问语气副词,而前者是评注性语气副词。把介词短语“到底”记为“”。动词短语“到底”共时用例几乎没有,我们只检索到以下两例:

(9)塔在河边山上,河名“斤丝潭”,打鱼人传说要放一斤生丝方能到底。(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

(10)财主偶尔打开儿子的书桌抽屉,看见一堆写满了字的白纸,既非簿记,又非账目,每行第一字大写,末一字不到底,细加研究,知是诗稿。(钱钟书《写在生人边上》)

因此,本文关于“到底”共时差异的论述基本不涉及这种“到底”。

现代汉语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下文统称“语法特征”)。(注:本文原用的标记是“”“”“到底2”和“到底3”。感谢匿审专家指出“毕竟”义“到底”和“究竟”义“到底”都是语气副词,不宜这样分化。本稿接受匿审专家的意见,用“”“”代替“到底2”和“到底3”。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下文会把“”“”分别称为“评注副词”和“语气副词”。这并不意味着前者不是语气副词,而是说前者是“评注性语气副词”,后者是“表示追究的疑问语气副词”。)为搞清“到底”的共时差异,笔者检索了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现汉部分(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1600万字,1995年人民日报1200万字,1993-1997年《作家文摘》1300万字),结果见表1:

表1 现代汉语中“到底”的使用情况

句法位置 “到底”类别出现次数和比例

补语位置(211例)空间用法“”26(12.3%)

时间用法“”185(87.7%)

53

状语位置 非空间用法

句首44(61.11%) 72

(483例)

句中28(38.89%)

358

合计 694

表1表明:CCL中没发现“到底”作谓语的例子;“到底”的空间用法逐渐萎缩。只有补位“到底”中有极少数有空间域用法(211例补位“到底”中有26例,约占12.3%)。合计起来,空间域“到底”占所有“到底”比例只有3.74%。另外,在694个“到底”用例中,报刊用例487个(占70.17%),文学作品用例162个,口语用例35个,应用文用例10个。报刊用例最多。

一 “”的语法特征

考察发现,现代汉语中,“”具有以下语法特征:

第一,句法上要粘附于句中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之间不能插入“着”“了”“过”等体标记。本文把“”的这一特征简称为“粘动”(verb-attached)。(注:这个名称严格说来不太准确,因为在检索到211例“”用例中也有极少数(9例)是放在单音节形容词(如:好、坏、辣、硬)后的。如:

(1)我当然索性要态度好到底。(张贤亮《绿化树》)

(2)这也许还是那一线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钱钟书《围城》)

(3)到六十岁,他明白了,不辣到底,不狠到家,是不能成功的。(老舍《老年的浪漫》)

(4)硬到底,你把人硬跑了,那可不是咱的目的。(《编辑部的故事·谁是谁非》)

但是,鉴于“”粘附于形容词的用例极少且常有特殊的使用条件(如上面的例3中,“到底”和“到家”的对举使用),故用“粘动”而非“粘谓”这个术语。“”粘附于形容词的现象,我们将另文以详。)“”粘附的对象(下称“宿主/host”)最典型的是位移动词(记为“Vm”)。例如:

(11)我如落井,谅必一沉到底,呼号也没有救应。(《干校六记》)

(12)他把油门一踩到底,轿车像离弦之箭,向前猛冲。(《美总统刺客在华落网记》)

例(11)(12)中,“”分别粘附于“沉”“踩”。“”粘附的位移动词还有“走”“钻”“掀”等。次典型的是动作动词(记为“Va”)。例如:

(13)项丽英知道光老王卖瓜没用,一句说到底:必须共同奋斗才行。(《人民日报》)

(14)从初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把这项举措贯彻到底,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人民日报》)

(15)真正的先锋派还是在那块土地上一点一点地感悟渗透,把这种探索精神贯彻到底。(张炜《激情的延续》)

(16)东史郎毫不畏惧,决心同他们斗争到底。(人民日报》)

(17)我是条汉子,胜利失败都没关系,我能屈能伸,斗争到底!(老舍《残雾》)

上五例中,“”粘附于动作动词“说”“贯彻”“斗争”等。“”粘附的动作动词还有“抓”“装”“干”“做”“救”“打”等。不典型的是状态动词、形式动词(记为“Vf”),如“坚持”“进行”。例如:

(18)郜家宝已昏过去两次,可是依然不肯退下去,他要跟别人一样地坚持到底。(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19)要不断抓一些大案、要案,依法从严惩处,把反对腐败的斗争进行到底!(《人民日报》)

(20)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董保存《毛泽东与天安门》,《作家文摘》,1993)

要而言之,“”的宿主从Vm到Va,再到Vf,越来越虚。当然,典型不典型与常用不常用是两回事。对CCL的统计显示:现代汉语中,“”最常粘附的动词是“说”,211个“”中有105个粘于“说”后,占49.7%。其次,是“坚持”,有30例,占14.2%。当然,“”尽管粘动,但它与动词间可以插入“得”“不”,表可能性,如“踩不/得到底”。

第二,语义上,如果“”前的动词是表具体运动方式的位移动词,如“走”“跑”“踩”等,那么“V到底”表示通过某方式运动到终点;如果“”前的动词为非位移动词,如“说”“贯彻”“斗争”等,则“V到底”表示将某活动进行到达到目的之时。同时,还暗含可能存在阻力。比如,例(19)往往暗示言者认为当前进行反腐斗争遇到一定阻力。

二 “”的语法特征

”,《现汉》释为:“表示经过某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例释》释为:“用于陈述句中,说明某种情况最终还是发生了,有时有不出所料的意思。”两部词典的解释基本一致。综合起来,就是:时间副词“”一般用在陈述句中,表示经过较长过程后出现某种结果(《八百词》、史金生(2003)都持此观点),暗示这种结果是施事要实现的目的,强调目的达成之不易。如:

(21)田平到底为他爸争了一回光,先是自豪,而后却沮丧。(《白雾》)

(22)可是开课的第二天包国维到底买来了那瓶什么“康”。(《例释》)

例(21)中,“”强调田平的夙愿——为他爸争光——达成之不易。当然,强调目的达成之不易是“”的典型用法。随着“”进一步语法化,它还会有些非典型用法,如强调结果出现完全在预料中。例(22)中的“”体现了这种语法化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它一方面采用施事视角,强调买那瓶什么“康”是施事包国维要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采用言者视角,强调包国维买那瓶什么“康”,是言者预期会发生的。这两例中的“”还都暗示了某种曲折过程的存在,即有一个田平努力和包国维想办法的过程。因此,“”的词义实际包括主客观两部分。客观义是“某过程持续到最后”,主观义是“强调目的达成之不易或结果出现在预料中”。

句法上,时间副词“”所在句子的谓语中心往往为已然体,而且谓语动词一般是可控动词(如例21中的“争”,例22中的“买”),语音上要重读。下文把“”的这种特征称为“用于表已然的可控动词谓语句”。例如:

(23)我想了很久,到底明白了。(《现汉》)

(24)实验到底成功了。(《现汉》)

(25)我说能完成任务吧,你看现在到底完成了。(《例释》)

(26)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还是说呀笑的,到底把姚大婶逗乐了。(《例释》)

此外,句法上“”粘附的是一个小句,而不是动词。如例(27)中“”粘附的是“来了”这个小句,而非“来”这个动词,因为它表示“(你)来了”这件事是“我等到底(到两个小时的末尾)”的结果。

(27)我等了你整整两个小时,你到底来了。

再具体一点,“”如果处于一个复句之中,它粘附的往往是后续事件句(或曰“结果小句”)。我们把“”的这种句法特征称为“粘后句”。

语用上,“”有以下特征:“到底”分句作为后续分句与前导分句构成顺承复句(如例23、26),但前导分句往往可以省略(如例21、22),因为结果的存在往往蕴涵着过程的存在。“”的这种特征可称为“顺承复句中前句可省”。

三 “”的语法特征

”,《现汉》释为“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例释》释为“用于陈述句中,强调不管条件怎样,某一事物的根本情况仍然没有改变,跟‘毕竟’的意思相当”。这两种解释,都指出“到底”有“毕竟”义,并且有强调作用。分歧在于:“到底”究竟是强调原因,还是强调某一事物的根本情况不因条件变化而改变(即“强调特点”)?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28)放心,瞧她脸都红了,她准还没有结婚呢。没有招待所有店,没店有生产队,有老乡窑洞。到底是个女的,他想,尽管也去过北大荒。(《北方的河》)

(29)我知道你眼里没有你妈,不过到底多活了几岁,吃咸盐也比你多吃几斤,你也该先问问我呀。(《例释》)

例(28)中,“到底”一方面强调:她是个女的,因而生性胆小、害羞这一点不因她曾去过北大荒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强调:她生性胆小、害羞是“我”瞧不起她、同情她的原因。例(29)中的“到底”一方面强调:“我”,作为“你妈”,生活阅历、处世经验比“你”丰富,这一本质不因“你”眼里没有“我”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强调:“我”生活阅历、处世经验比“你”丰富,是“我”得出“你该先问问我”这个结论的原因。所以,《现汉》和《例释》的解释都没错,但都失之片面,因为“”的功能是双向的。在本小句内,它强调某一事物的根本情况(或本质)不因条件变化而改变;在两小句间,它强调“到底”分句与后续分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是强调原因的。目前,学界对此问题也是各执一端。侯学超(1998:131-132)赞同“强调原因”说。史金生(2003)赞同“强调特点”说。《八百词》则取折中观点,把“到底2”释为“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那么,“”的词义究竟怎样描写才较为科学?下文将尝试作出回答。

句法上,首先,“”分句的末尾常有(或可添加)感叹性语气词“啊”“呀”“哪”等。例如:

(30)那案子当事人就是杨震。可是负责审他的偏偏又是卢杰。卢杰一直不想接触此案,可他到底是警察呀,不得不审……(电视剧《重案六组》人物对话)

(31)南方到底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现汉》)

→南方到底是南方啊,四月就插秧了。

(32)同志,不要睡在这里,到底现在是冬天,怕受了风寒。(《例释》)

→同志,不要睡在这里,到底现在是冬天哪,怕受了风寒。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说“”用于感叹句也未尝不可。当然,整个复句仍是陈述语气。“”的这种句法特点与上文所述的它的语义特点可以统称为“感叹事物某种特点足以作为推出某种结论之原因”。这样概括的理由在于:“到底”强调本质不因条件而改变的作用,相对于强调原因的作用,是次要的,是服务于后者的。因为强调本质的恒定,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强调它足以充当导致某种结果、推论的原因。

其次,这一概括也不是完全没有照顾到“”强调本质不因条件而改变的作用,概括中的“感叹性”体现的就是一种兼顾,感叹的是本质的不因条件而变化。由于“”蕴涵有主体对命题(即某一根本情况或本质不因条件变化而改变)的感叹性评价,故我们称之为“评注副词”。“”还具有“粘中句(middle clause-attached)性”,即用在“p,到底q,r”(p、q、r代表分句)这样的语篇格局中。其中,p是言者认为听者也知道的语义背景,或曰“”触发的整个句子的预设。p必不出现,但具有语境可找回性(context-retractable);q必须出现;r中常有(或可补上)“难怪”“所以”等因果关联词语。r在语篇中一般都出现,但也可以省略。本文把“”的这些特征叫做“粘中句”。下面看几个例子:

(33)褚桂芳到底是女强人,遇事不惊。不吭声,动脑筋,想不出主意之前先骂男人。(享福《小巷人物志》之二十二)

(34)那些心存疑虑、担心彭真回来会和他们算账的人也激动得私下议论:“型底是老革命家,胸怀博大,不记前嫌……”(《彭真老母遇难记》)

例(33)中的p是“女强人一般遇事不惊”之类的分句,在句中没有出现;q是“褚桂芳是女强人”;r是“(褚桂芳)遇事不惊”。它也可以说成“所以/难怪(褚桂芳)遇事不惊”。例(34)中的p就是“老革命家胸怀博大”之类的分句,在句中没有出现;q是“(彭真他)是老革命家”;r是“(他)胸怀博大,不记前嫌”。它也可以说成“所以/难怪(他)胸怀博大,不计前嫌”,而且,在听说双方都知道彭真胸怀博大或对某人未记前嫌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第三,“”所在句子的谓语中心往往表示状态(这一特征简称为“与事态谓语共现”)。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既然“”引进的是一种感叹性评价,而评价所针对的往往是现存的状态、属性或已成事实的事件(可以统称为“事态/state of affairs”)。那么,谓语中心自然是具有[+状态]或[+已然]特征的词语。包括形容词(性短语)或判断动词等。如果是动作动词,则必是已然的。如:

(35)她到底是个乡下妮子,既没文化也没见过世面,你怕是难以相中。(《巴黎城内的山东大嫂》)

(36)测验结束后匡鲁彬说,到底是国家队,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是蒋兴权教练严格治军、严格训练的结果。(《人民日报》)

(37)王赓虽然是一介武夫,但肚子里到底喝过西方的墨水。对于陆家所提出的离婚问题慨然允诺。(《陆小曼的第一位丈夫》)

(38)*到底他将要来了,就不要生气了,再耐心等会吧。

例(35)(36)中“到底”修饰的都是判断动词;例(37)中“到底”虽然修饰的是动作动词,但体态标记“过”的存在表明这是已然动作;例(38)的不成立表明“”不能用于未然事态句。“”的这个特点说明“某个成分的语法化往往与跟它同现谓词的一束语义特征(如:[±状态])有关”。(柯理思,2003)

第四,“”所在的句子主语一般不能是第一人称。如例(39)中,“毕竟”不能换成“”,尽管它们词义相近:

(39)“就这么办吧,”我说,毕竟我是丈夫,是一家之主。(《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第五册)

→ *“就这么办吧,”我说,到底我是丈夫,是一家之主。

这是因为“”引入的是感叹性评价,而评价往往是针对别人他事,针对自己的偶尔也有,但往往用在主体自我反思的语境中。如:

(40)她和我不同,我到底是男孩子,一切看得比较洒脱。(琼瑶《我是一片云》)

(41)我到底是一片云,转瞬间就漂得无影无踪。(同上)

第五,“”常位于其所在分句的句首。对CCL的统计显示:72个“”中,有44个用在句首,占61.11%(见表1)。例如:

(42)到底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哥俩一个长住北京,一个常住黄浦江畔,多年不见……(《不怕“触电”的作家》)

(43)我打开一看,大吃一惊,良久未说话,心想,到底是世道变了,一个妃子竟敢向皇帝提出离婚?(《末代皇帝向我侃隐私》)

而且,我们发现,句中“”都可以移到句首。在实际语料中,“”用在句中往往是为了使主语NP与上文衔接。如例(37)中,若不是语篇衔接的需要,“到底”完全可以移到分句首,说成“但到底肚子里喝过西方的墨水”。我们或许可以说,“”更像一个辖谓副词;而“”更像一个谓中副词。

四 “”的语法特征

”,四部辞书一致认为,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追究。那么,“”在疑问句中的分布如何呢?徐杰(2001:174-177)把汉语对疑问范畴的处理手段分为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语音手段。词汇手段指用wh-词表示疑问的方法(如例44);语法手段是指利用重叠(如例45)、加疑问语气词“吗”表疑问的手段(如例46);(注:徐文认为,汉语中根本不存在选择问句,选择问是叠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徐文认为汉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选择问句”,所以没有提及选择问中疑问范畴的处理。)语音手段就是靠句末升调表示疑问(如例48)。

(44)谁会相信你的鬼话?/怎样做你才能满意?

(45)你明天去不去姑妈家?

(46)你明天上街吗?

(47)明天走亲戚你去,还是他去?

(48)你明天去?

我们的观点与徐文稍微有所不同。我们把疑问句分为外部疑问句与内部疑问句。(注:关于外部疑问和内部疑问相区分这一点是语法沙龙上陈振宇师兄提醒我的。特此致谢!)外部疑问句指在命题外部进行操作(如附加句末疑问语气词“吗”、运用疑问语调、加附加问句/tag)构成的疑问句。下面各举一例:

(49)他明天要上学。→他明天要上学吗?

(50)他昨天死了。 →他昨天死了?

(51)他一直对你很好。 →他一直对你很好,不是吗?(注:当然,附加问句本身能否与其他问句并列,值得怀疑。因为附加问的常见形式“对吗/吧?”“难道不是?”“不是吗?”都是从其他手段(比如加语气词)派生来的。为了对“”句法表现有彻底、全面的考察,本文暂且把它独立出来。)

内部疑问句指对命题本身进行操作而从陈述句转换来的疑问句。包括把陈述句中的相关成分用wh-词替换掉或者重叠一下、把两个陈述用选择问标记“还是”关联起来。下面各举一例:

(52)a.爸爸明天去姑妈家。→谁明天去姑妈家?

b.他骑车去学校。→他怎么去学校?

(53)明天你去姑妈家。 →明天你去不去姑妈家?

(54)哥哥明天去姑妈家。+姐姐明天去姑妈家。

→明天去姑妈家,哥哥去,还是姐姐去?

有了“外部疑问句”和“内部疑问句”的区分,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说“”只能用于追究对内部疑问的回答。请看:

(55)a.*你到底来吗? b.你可(注:据江蓝生(2000:71-76),疑问语气副词“可”最早出现在唐五代,多用在诗词和禅宗语录里。一直到宋代,这种“可”用例都较少,其后动词多为“能”和“是”,句末一般没有疑问语气词。到明清白话小说里,疑问语气副词“可”才大量出现,句末开始可以带疑问语气词。)来么?

(56)a.*你到底来?b.你可来?

(57)a.*你总是准时来,到底不是吗?b.你总是准时来,难道/可(注:当然,用于反问句中的“可”与用于是非问中的“可”不一样,前者相当于“难道”,后者无“难道”义,但是根据江蓝生(2000:71-76),后者来源于前者。)不是吗?

例(55)-(57)中的a句都不能成立,是因为“”不能用于追究对外部疑问的回答。只能用于内部疑问句是“”与“究竟”这两个语气副词的共同特点,也是它们区别于其他语气副词(如“难道”“可”)的一个特征(见例55-57中的b句)。既然,“呢”“”都不能用于外部疑问,而且一个是疑问语气词,一个是语气副词,在词类上不冲突,它们就应该有天生的相谐性。就好像“难道”与“吗”一样。因此,例(58)-(60)中的疑问句加上“到底”或“呢”,或者同时加上“到底”与“呢”,句子都能成立,基本意思不变。例如:

(58)a.谁明天去姑妈家呢?/到底谁明天去姑妈家?/到底谁明天去姑妈家呢?

b.他怎么去学校呢?/他到底怎么去学校?/他到底怎么去学校呢?

(59)明天你去不去姑妈家呢?/明天你到底去不去姑妈家?/明天你到底去不去姑妈家呢?

(60)明天去姑妈家,哥哥去呢,还是姐姐去呢?/明天去姑妈家,到底哥哥去,还是姐姐去?/明天去姑妈家,到底哥哥去呢,还是姐姐去呢?

”与“呢”在用法上的这种天生相谐性与它们都表示追究有关。(注:当然,必须指出两种“例外”:1)“呢”可以与询问原因的“怎么”共现,而“”不行。例如:

(1)昨天你怎么没来呢?→ *你昨天到底怎么没来呢?

(2)咦,你怎么来了呢?→ *咦,你到底怎么来了喔?

这可能是因为“怎么”用于询问方式才是无标记用法,而用于询问原因是有标记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是说“怎么”用于询问原因时会触发一定的预设。如上例中言者这么问是因为他预设你昨天应该来。所以,与“为什么”相比,“怎么”询问原因时带有言者不满或惊讶的主观情态。其实,“怎么XP?”是一种假性疑问,真正的话语功能是责备或惊叹。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言者问“昨天你怎么没来呢?”时,他可能更希望的是你说“抱歉”“对不起”之类的话,而你误解他在询问你昨天没来的原因,给出一大堆主观解释,这时言者可能会说:“你还挺有理的”。这些都表明用“怎么”询问原因不是言者的本意,这样就更没必要用“”追问原因了。故上举例句加上“”不合格,加“呢”能成立。这是因为这些例句中的“呢”不是表追究语气的“呢2”而是表示言者情态的“呢3”。2)“呢”可以用于语境问,而“”不行。如:

(3)你爸买了块手表,你妈买了条围巾,那你呢?

→ *你爸买了块手表,你妈买了条围巾,那到底你呢?

这里的“呢”同样不是“呢2”。因为“呢2”去掉后,句子仍表示疑问,只是语气有点直率生硬。而这里的“呢”去掉后,句子的疑问语气就不存在了。整个句子也不能完句。所以,这里的“呢”问句是一种外部疑问句。根据上面的论述,“”自然不能与它共现。)基于“”表示追究时“有强调作用”(高书贵,2000),“”往往与“是……的”构成的事态句(详见袁毓林,2003)有着较高的相谐性。例如:

(61)到底谁昨天打了你?→是谁昨天打的你?/是谁昨天打你的?

(62)你到底什么时候来北京的呢?

→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北京?

当然,有两个条件:只有未然事态句才可以与“”存在上面的变换关系;当追究的疑问点在宾语上时,不太好用“是……的”结构转换,因为“是……的”结构是把宾语排斥在焦点作用范围外的(袁毓林,2003)。

另外,考察发现:在句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是尽量靠近疑问成分,即具有“粘疑(interrogative-attached)性”。(注:“”的这种粘疑要求是宽松的,因为:第一,必须在句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不能说“*你是到底什么人?”第二,虽然“到底”句法条件允准的情况下,常粘附于疑问成分,但也可以与之离析开来。而英语中追究标记on earth,in the hell,under heaven等则与Wh-词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Wh-词+追究标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词汇化了。比如,“Wh-词+in the hell”可以说成“Wh-词+the hell”或“Wh-词+in hell”。黄正德(2006)在谈到汉语特点时,就曾提到汉语没有“who the hell,what the hell”类词。)比如,例(63)中,a句尽管合格,但没有b句常用。

(63)a.到底你打了谁?

b.你到底打了谁?

由于“”粘疑,而疑问成分因固有一个焦点的语义特征(石毓智,2001:176)而成为句子的焦点且语音上重读,所以,“”的粘疑性,说到底,就是焦点标记作用的反映。因此,它必然与焦点标记“是”有点类似。事实也是如此。“”往往可以被焦点标记“是”替换或者与它共现。例如:

(64)到底谁在街上打你了?→是谁在街上打你了?→到底是谁在街上打你了?

(65)你到底在哪里被打了?→你是在哪里被打了?→你到底是在哪里被打了?

(66)你到底在那买什么了?→你在那买的是什么?→你在那买的到底是什么?

(67)我们到底什么时候去的呀?

→我们是什么时候去的呀?→我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去的呀?

当然,反之不然,因为“”标记的焦点和“是”标记的焦点有一点不同:“是”可以标记任何焦点;“”却只能标记疑问焦点(当然,还必须在内部疑问句中)。所以,下面的例子中的“是”不能换成“”或与它共现。

(68)我是在街上见她的。→ *我到底在街上见她的。→ *我到底是在街上见她的。

(69)是她先惹我的。→ *到底她先惹我的。→ *到底是她先惹我的。

”总是预指(而不能回指)句中的疑问点。例如:

(70)分手后的十几年中,我经历了很多。我是慢慢才搞明白了我从属于哪一个家族,有着什么样的血脉——我、我们——而“我们”到底又是谁……(《柏慧》)

(71)不知道这到底是因为我清醒了呢,还是更迷糊了。(《例释》)

(72)你到底来不来?

(73)A:(*到底)帽子呢?B1:在桌上呢!/B2:那就更不想买了。

例(73A)加上“”不合格,是因为这是个语境问句,“呢”不是真正的疑问点,真正的疑问点是被省掉的“(在)哪里”。例(73A)可以有多种回答就是因为其中的“呢”并不表确定的疑问,不能简单地与英语中的where对应。如果答句是B2,它又与what about对应了。总之,“”的指疑要求就得不到满足使(73A)中不能加上“”。另外,“”的语义指向必须是预指型的,也就是陆俭明、马真(1982)所说的,“到底”必须指向其后的疑问成分。所以,例(74)不合格:

(74)*谁到底打了你?

”的上述两个句法特点可以统称为“预指疑问点”。

语用上,“”往往是用在一段对话或段落的最后,对上文所说有总结或关联作用。如下面的例(75)往往是言者已经就“三的二次方是多少”这个问题和对方进行了一些会话,但仍然得不到确切答案之后才说的。

(75)父:三的二次方是多少?

子:八。不对,是九。也不对,是六……。

父:到底是多少?

例(75)中,“”除了使父亲想知道儿子给出什么样的最终答案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还兼起一种语篇关联作用。去掉“”,对话就很不连贯。关于“”的所有语篇分布与功能,我们将另文以详。

五 余论

根据上文的考察,“”“”“”“”在共时平面上有如下差异(见表2)。

四种用法的“到底”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差异?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到底”的语法化历程如何?能否找到一种理论,既能对“到底”的语法化历程作细致精确的刻画,又能为“到底”的上述共时差异提供统一的解释?对这些问题,张秀松(2007)已另文以详。

表2 四种“到底”的共时差异

句法特征 语义特征

语用特征

粘动运动(以某方式)抵达终如果粘附的动词表活动,常

点或活动达到目的 常暗示该活动存在阻力

粘后句;常用于表已然的可控动强调目的达成之不易或

用于顺承复句,前句可省

词谓语句结果出现在预料之中

粘中句;只能与事态谓语共现;感叹事物某特点足以作

常用于二重复句,前段必

句子主语一般不是第一人称为推出某种结论之原因

隐;后段可省

粘疑;只能用于内部疑问句;预追究问题答案 通常用于一段话语或段落

指疑问点

的最后

标签:;  ;  

“毕竟”的共时差异分析_副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