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玉坤[1]2011年在《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科技英语的翻译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的汉译研究成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点,备受关注。本研究在神经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专门用途英语和新术语学流派相关理论的框架内,通过从不同科技专业、不同形式文本、不同编写年代及不同来源渠道的多种语料中选取数量较大的科技英语隐喻词汇作为自行标注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SPSS软件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多种层级对应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描写、分析与解释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并详尽梳理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从认知研究这一新视角全面揭示并明确提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应“认知对等”这一新翻译理论,合理构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概念整合这一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系统揭示并阐释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认知照意汉译、认知照音汉译和认知照形汉译叁大系统翻译策略、23项照译分策略和38种具体照译实践方法。各章要点如下: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框架。第二章综述科技英语词汇、科技隐喻和科技英语词语汉译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视角对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提出反思。第叁章阐释喻义神经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而提出“认知对等”这一新隐喻翻译理论,构建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第四章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语料的来源与选择情况,阐述综合语料库和专业分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五章首先概述认知视阈下科技隐喻词语的词性分类、喻义类属、概念隐喻分类及喻义产生模式类型,然后依据SPSS软件定量分析统计数据对科技英语隐喻词汇4个层面30种喻义来源、2个层面13种主要喻义心理运作映射模式及3个层面38种喻义认知构成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和详细分析,从认知隐喻这一新视角阐释隐喻的意义构建。第六章首先探讨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意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3个层面6种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及其19种具体照译方法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七章首先简述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的历史、现状、原则及适用范围,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音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9种具体认知照音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八章首先探究科技形象思维、形象语言、形译的历史、现状、优势及原则,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形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7种具体认知照形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九章首先分析认知语境与喻义识解及其翻译策略的关系,然后阐明新的科技语言文化因素观及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讨论语言系统语境、语篇情景语境和情景类型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影响作用,进而指出语境对科技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喻义翻译策略选择影响作用的特殊性。第十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具有下列九点创新之处:(1)开辟多层面认知分析新研究视角从认知视阈出发,对科技语言喻义生成及其翻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开辟了一个科技语言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2)搭建多元认知联系的新理论框架以大脑语言信息加工神经元系统、关系网络神经模式及词语认知习得神经模式等神经认知理论为依托,阐释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由此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及二者的相容互补性,使概念隐喻映射与整合具有了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物化形式,有助于加深对隐喻认知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3)引入多维度定量分析新研究方法以往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大多通过内省法、定性研究、文献译例或个人翻译经验来说明科技英语汉译的相关问题。本文重点引入了科技英语汉译定量系统研究新方法,从横跨40年的多种专业词典和语篇中选取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层级多种对应关系的定量研究、定性分析和例证阐释。这为科技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引入了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论更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4)提出认知对等新翻译理论明确提出科技隐喻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源语与目的语隐喻词汇喻体与本体意义映射对等的相似度,其翻译原则是实现认知对等。(5)构建概念整合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突破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的传统主流研究模式,依据神经认知、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了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6)设置喻义认知研究新分析模式使用计算机软件和语料库从认知视角深入分析科技英语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7)阐释科技英语喻义照译新策略系统运用层级概念,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含义特征、语音特征和形象特征这叁方面与认知理解的联系入手,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揭示科技英语喻义翻译的内在规律,阐释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认知照音、认知照形叁大系统汉译实践策略。(8)阐明科技语言新文化因素观认为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是动态的,其变化趋势是差异日益缩小。由于共识性文化的存在,融合性文化的形成和专业性文化的相通,文化因素对于科技语言翻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9)修正认知隐喻学和理性逻辑主义的科技语言观本文的定量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类科技专业词典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为23%,最少的为9.17%,最高为49.8%;在各类科技专业语篇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约为8.71%。这远远低于M. Black“语言基本是隐喻的”和G.Lakoff“日常语言70%是隐喻的”论断,这对其“科学思维越是抽象,越需要隐喻思维,越需要用隐喻语言表达,隐喻出现的频率越高”的观点提出了反证。因此对科技语言采取认知隐喻学与理性逻辑主义哲学的折中语言观,可能更为客观合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有:(1)为科技语言研究、喻义分析及科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引入了心理认知机制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开辟了新研究领域。这有助于促进翻译学、术语学、词典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与认知科学的有机结合。(2)为科技英语词语汉译实践提供新的指导理论、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我们对科技翻译的本质、标准、过程和策略进行新的思考,有助于从词语、语句、语段、语篇、功能等各层面各维度对科技英语及其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3)为科技英语术语翻译及汉语术语定名提供新的理论、原则及方案,对术语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4)为科技英语单语/双语词典的编写提供新的思考、原则和方法,应运用科技词语的认知理据、认知对等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规律指导单语/双语科技词典的编纂,使词典对语料的处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与习得,有助于科技语言学习者对科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推导,帮助学习者优化学习策略。(5)对改进科技英语教学及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有新的启发。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刘万平, 刘小洋, 刘超, 黄贤英[2]2016年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本文明确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并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余静芬[3]2012年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英语也日益成为了很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从而可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的计算机资料学习阅读及翻译奠定必要的基础。但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因为专业性太强,难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枯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地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成为了当前有关学校和老师必须要深思的重要课题。
贾真[4]2010年在《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作者对计算机英语课程的一些教学经验。通过比较、分类、构词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专业词汇和术语。通过选择覆盖范围广,难度适中,实用性强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对阅读科技文章产生兴趣。在课程中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能力培养。
王玉丹[5]2002年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量化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计算机程序对现行若干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本中的词汇与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进行量化分析及比较,从构词法角度研究并归纳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中高频词(出现频率高于平均频率的词汇)与六级词汇之间的关系。计算机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表明六级词汇仍然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核心。掌握好六级词汇对计算机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高频词中大量六级以外词汇的存在,并且一些六级英语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仅靠六级词汇量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响[6]2012年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从分析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入手,文章阐述了当前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并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开发校本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扩大校企合作力度及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田延明[7]2012年在《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把图式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相结合来构建语言多个维度中存在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以往的关于语法规则的研究要么停留在语法规则的表面,强调语言的形式化的操作,要么只是聚焦于交际者的心智空间,抽象地论证语言的心智加工过程,没有充分挖掘语言形式表征背后存在的认知理据。本文在图式理论和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探究语言各个维度存在的离散-连续认知表征现象,识解语言连续变化表征背后的认知理据,最后构建了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为多维度对语言进行认知识解提供了可操作的认知模式。应用图式理论研究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图式可以为我们解读语言各个维度存在的离散和连续现象做出合理和有效的解读。图式是人类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反复的反应就会形成图式、图式是相互作用的认知结构。图式具有重复性、可激活性、层次性、网络性、动态更新性、具象到抽象的级阶性。图式具有预测、推理、选择、计划提取和组织记忆的功能。由此可见,图式是我们有效解读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的平台。范畴是概念单位;范畴表征的是一系列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类似的体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发展关涉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我们对于一些关于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将其归入不同的范畴,然后用语言来反映这一事实。范畴化就是指语言范畴得以建立的认知过程。范畴由成员组成,是灵活的,其边界是模糊的,有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具有典型性,故称其为原型。语言范畴是由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过渡的连续统。有证据表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使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范畴化。范畴是概念群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形成等级关系、整体部分关系、框架和认知域。隐喻和转喻是一种互补认知思维方式,通过隐喻和转喻使得语言范畴的延展成为可能。以上所述的图式和范畴化的理念成为了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本文的基本理论假设如下:·语言离散-连续图式模式是基于以下认知操作机制建立起来的:识解(观察框架、信息表征的精密阶、视角、交际信息的主-客体性级阶、事件情景阶段的心理扫描、静-动场景扫描、突显);语言编码者心智空间的建构、语言解码者的心智空间推定。·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语言解码和编码的重要认知模式。离散和连续图式认知方式具有互补性,既要把握语言图式的相对离散性,又要认清图式成员特征发展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语言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机制在语言中有多维度的表征。这使得语言学习者能够以一种辩证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语言,探索语言的奥秘。探究语言系统的规律只靠语言自身是难以诠释清楚的。我们必须在现实世界和人的认知方式中来挖掘认知模式产生的根源。·语言的语法是基于用法的,因为语法为言者呈现某一场景提供了多样化的结构选择。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明确划分语言各维度范畴之间的界限,即把握语言图式的离散性,找到语言中的规化内容,又要以连续的观点探究边缘成员的特点以及非范畴化现象,为探究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理据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发现:·提出了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模式。这一认知模式对于我们学习和探究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弥补以往语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在语言的每个维度都构建了可供语言学习者选择的原型语言图式,也会构建边缘图式。并识解其存在的认知理据。·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意识。没有对这一认知模式的深刻认知,就是当前外语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用连续的观点来观察、研究语言,我们将无法解读语言各个维度存在的大量的异化的、非常规现象。更无法解读语言范畴连续性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语言各个维度范畴动态演变的连续统。这可以使语言学习者以语言离散-连续认知模式为参照点,理解和分析语言中的大量的规化和异化的现象,为语言的理解和输出找到合理的认知理据。让语言学习者把握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理据关系。从而克服语言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表现轻能力的弊端。·厘清语言范畴内部要素间以及语言各个维度间的关系。以表征事体的名词和表征事体关系的动词为中心,分别建立了名词的指称、数化和属性表征的连续统,同时又以表征事体关系的动词与表征事体的名词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事件、体、时态、情态和语气表征的连续统。名词语言范畴连续统和动词语言范畴连续统的互动,为语言实现情景表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提炼大量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自己系统性的反思。·通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发现学生解码和编码阶段出现的语言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动因;通过归纳总结自己的反思和对语言的认知规律思考。·借鉴认知心理学的会聚性证明法来观察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加工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用自我内省法探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是十分有效的。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和广大外语教师来说,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亲身体验和对学习过程的深刻体会,有助于重新认识英语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照他人的经验及有关理论,可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识解是语言信息加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为交际者建构心理空间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概念范畴与语言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洞察语言范畴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以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模式解读语言,语言的语法表征了母语交际者全部的母语词汇范畴知识和语法结构知识。现实、认知和语言叁要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任何一个要素的解读都离不开另外两个要素的支撑。
刘丽娜, 高嵩[8]2000年在《航海英语词汇的量化》文中研究说明词汇同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词汇的量化可以将教师的指导决策同学生有效的阅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运用语言统计原理和计量词汇学理论可对航海英语词汇进行了量化分析。航海英语词汇的分级是在利用计算机对六十七万词次的航海英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相关语料中的分布,确定四级以外航海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专业词汇。研究结果表明,达到四级标准的学生仍需掌1000余超四级词汇才能满足专业英语阅读的基本要求。
陈艳新[9]2016年在《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英汉互译的衔接问题。以往研究表明,在汉语和英语教学中衔接手段习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英译汉的平行语篇中,一个衔接词可能与多个目的语衔接词相对应。现有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对句级层面的衔接手段差异已经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但是把英汉衔接手段置于语篇中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因此本文力求在英语和汉语本体衔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并借助语料库大数据手段,在一定数据库规模基础上统计出英汉衔接表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和解释英汉衔接表达的规律和机制。具体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与相应的衔接语义之间的关联出发,通过对英汉平行语篇中衔接手段不匹配的语言现象的统计和描述,考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衔接要素是如何与其它要素产生关联并形成具体衔接表达形式的。本文通过对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对衔接研究本身以及英语、汉语本体有所贡献,同时对于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度、语言教学实践做出贡献。本论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从语篇、衔接和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叁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呈现出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只有在语篇范畴内展开的衔接研究,才能发现衔接的功能属性和生成机制。由此,语篇层面的英汉衔接对比研究除了近距离观察衔接手段“一对多”的语言形式差异之外,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和衔接机制问题。从文献上看,现有的英汉衔接对比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总得来说依赖于自省的、宏观的、定性的分析较多;客观的、系统的、量化分析较少。究其原因,这与语篇层面展开衔接调查所涉及到的复杂语境因素有关。如何构建适合语篇层面衔接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成为推进研究的关键,这也成为第叁章和第四章的研究脉络。第叁章构建适合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的交互理论框架。“交互”这个概念是本文开展研究的轴,从作者—读者(译者一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天然交互关系到功能视角下的语篇对话本质,从语用学视角下对潜在读者可接受度的考虑到社会认知语用学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分析,都揭示了不能把语篇层面的衔接对比研究当作单纯的语言形式对比研究,衔接是承载多重功能的语篇意义载体,是能够反映作者意图的显性语言形式。由此,本文首先立足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述翻译转换行为的天然主体间性,从理据的角度诠释翻译转换行为是英汉平语篇中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其次基于翻译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中的衔接研究成果,提出衔接手段的生成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1)衔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作者(译者)的洞见能力、其对主体间性的参与能力,以及在交互衔接手段选择的创造性能力等多个方面。2)这种在衔接手段生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交互视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衔接生成基础。第四章主要介绍用于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语料库建设流程。包括语料简介、语料库设计与交互研究、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于本研究的自建《金融时报》语料库的建库流程。对翻译汉语语篇的研究显示,译者不仅对衔接要素进行了省略,还主动插入了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本研究把这种发现作为两个相关现象的证据:1)英汉平行语篇中显示出来的频次变化,体现了不同语言系统在相同语篇语境下衔接使用的偏好和趋势。2)语篇参与者(译者)作为连接英汉不同语言系统的唯一跨文化专家,英汉平行语篇中显示出来的频次变化与译者的主动选择密切相关。第五章基于平行语料库和参考语料库的数据分析。依据语料库分析软件Paraconc对《金融时报》建立的平行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对平行语料库中的交互衔接手段: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的频次统计和一致性(concordance)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发现翻译汉语语料库中指示词的出现频率高于原文语料库和对比汉语语料库;翻译汉语语料库中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与英语原文语料库较为接近,而把这一数据与参考汉语语料库相对比时,就会发现这一数值明显偏高;“增补、时间、选择”这叁类连接词在翻译汉语语篇中省略频次较高而插入频次较低。“因果、假设、转折”这叁类连接词的省略频次较低而插入频次较高。这一研究结果显示了英汉语言系统中指示、人称代词和连接词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共性和趋势差异。第六章结合衔接手段量化分析结果展开语境和案例分析,以同一语篇语境下的英汉平行语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衔接手段为分析对象,突破以往研究中主要以归纳汉语衔接词与英语衔接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局限,尝试剖析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从衔接生成机制的角度阐释英汉衔接在语用方面的特性。另外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还体现在英语原文库、翻译汉语译文库和相关汉语参考文库的频次占比情况上,这一差异为揭示衔接生成需具备交互视野提供了佐证。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同时阐释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相关后续展望。本文的创新和特点:首先,交互研究始于口语语篇,说话者和读者之间的交互是天然的,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书面语篇。通过对翻译转换行为的语言哲学思考和衔接语言学理论研究,衔接手段的生成过程可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衔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作者(译者)的洞见能力、其对主体间性的参与能力,以及在交互衔接手段选择的创造性能力等多个方面。二是这种在衔接手段生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交互视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衔接生成基础。在理论分析中,找到交互研究与英汉语篇衔接之间的语言学关系。其次,经过语料库的调查分析,使得英汉语篇形合意合研究得到了直观性实证。英语的显性衔接手段在汉语平行语篇中进行了大量省略,这可以看做是对汉语意合行为的妥协,但调查还发现了翻译汉语语篇中不仅对衔接手段进行了省略,还有显着的插入行为,这是对译者作为语篇参与者直接影响语篇意义的佐证。因为语料库方法对重复的频次统计有着准确高效的研究特点,这使得本文的衔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再次,本文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对英汉平行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展开频次统计,突破以往研究中主要以归纳汉语衔接词与英语衔接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局限,尝试剖析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从衔接生成机制的角度阐释英汉衔接在语用方面的特性。之前有关作者和读者的交互问题多局限于定性方面的讨论,原因有二,一是难于找到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界面;二是没有开放的平行语料库。因此,本文以翻译转换行为作为研究界面,自建《金融时报》20余万字经济类平行语料库,并对此库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基于数据库的研究发现与交互研究视角相结合,致力于语篇层面英汉衔接生成机制和语用规律的解释。最后,汉语语篇当中对衔接机制的研究远不如英语中那样普遍。在本研究当中,本文在翻译汉语语篇中深入调查了叁类衔接手段: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的使用规律,并对平行语篇中叁类衔接的差异做出了详细描写和解释。在同一语篇语境下,叁类衔接手段互相配合,显示出了一致的交互趋势。
马莉[10]2012年在《国外开放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给当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兴起及其快速的发展使得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传播到更加广阔的地域,而不用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开放的教育资源中,许多优质的源自于欧美地区的资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教师萌发了将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运用到《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来的想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于国外的专业知识,即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资源是原汁原味的英文资料,确保了英语学习语境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本研究中笔者作为观察者全程参与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09级本科生专业英语这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分别采用了参与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单组前后测实验法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通过半年的参与观察以及前后期的研究,笔者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来自于学生和教师的一手资料,在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出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困惑以及他们对该课程学习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喜好和想法。这些资料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撰写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我国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开放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中的应用方案,包括笔者在教学实践开展之前的调研以及教师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选择。第叁部分是本研究中质性研究的部分,主要阐述了笔者参与观察和访谈的详细过程,并且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概括和分类总结。第四部分是本研究中量性研究的部分,主要阐述了问卷调查和前后测实验的研究设计,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和讨论,笔者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就开放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发现学生普遍认同并且接受将国外的开放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学期初以及学期末的前后测数据也显示学生在专业术语方面有着显着性差异,而阅读方面差异则不显着。同时,本研究还就开放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中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反思。最后,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教学实践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再应用模式,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 卜玉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 协同创新理念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 刘万平, 刘小洋, 刘超, 黄贤英. 福建电脑. 2016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究[J]. 余静芬. 才智. 2012
[4]. 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贾真. 计算机教育. 2010
[5]. 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量化分析[D]. 王玉丹. 大连海事大学. 2002
[6]. 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 李响. 职业教育研究. 2012
[7].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D]. 田延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8]. 航海英语词汇的量化[J]. 刘丽娜, 高嵩.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0
[9]. 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D]. 陈艳新. 吉林大学. 2016
[10]. 国外开放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马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语料库论文; 科技论文; 量化分析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专业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