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对脑出血患者预防便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2月在神经内科及脑外科住院的84名脑出血患者,按住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腹部按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便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腹部按摩可降低脑出血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便秘的发生。
【关键词】 腹部按摩;脑出血;便秘;预防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370-02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1]。脑出血的患者因需卧床3~4周,易造成排便困难至便秘,若不及时处理,极易诱发脑出血、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同时增加患者死亡率。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是脑出血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按摩是中医治疗便秘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2]。现将神经内科及脑外科脑出血患者,通过腹部按摩预防脑出血便秘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2月在神经内科及脑外科住院的84名脑出血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且自愿参加本研究。其中男55例,女29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46±8.59)岁。入选标准:(1)意识清楚,正常饮食,无便秘史;(2)肠道无器质性疾病;(3)出血量小于40ml;(4)血小板计数正常。基底节区出血38例;外囊出血4例;丘脑出血5例;基底节区或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2例;脑室内出血14例;小脑出血1例。按住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入院后第一天通过评估选择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按住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在神经内科及脑外科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同时进行腹部按摩。
1.2.2常规治疗护理
(1)心理护理: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如排便的目的和意义及便秘引起的后果,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2)饮食调理:给予合理膳食,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3)排便护理:指导、督促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具体时间,形成正常排便反射,以适应床上排便;(4)用药护理:一些保护胃黏膜药物均有导致便秘的作用,可给予乳果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服用中药调节肠道推进功能,改善症状,防止便秘;(5)口服缓泻剂:入院后3d未排便者可给予缓泻剂;(6)活动指导:可定时翻身、床上活动、指导腹式呼吸等,以增加胃肠运动,促进排便。
1.2.3腹部按摩治疗
责任护士按摩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相关健康宣教,说明按摩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协助排空小便,取平卧位,腹部放松,操作者双手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患者左上腹部通过大鱼际肌和掌根用力,从患者左上腹部开始按摩,沿着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直肠方向顺时针按摩30圈,再双手交换逆时针以同样的方式按摩30圈,力度适中、均匀、柔和,由轻到重逐渐加压,使腹部下陷1~2cm,持续按摩15min,同时注意保暖,在空腹或餐后1h进行,2次/d,7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3个疗程。
1.2.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诊断标准[4],比较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观察患者排便的间隔时间及粪便的性状,患者每2~3d或更长时间排一次,无规律,粪质干硬,伴有排便困难感者评估为便秘;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不超过2d,粪质柔软,无排便困难者评估为大便通畅。
1.2.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简明统计软件CS 14.0进行比较,对数据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便秘的发生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 (1)脑出血患者要求绝对卧床3~4周,长期卧床引起食欲降低,进食量减少,胃内空虚,肠腔压力低不足以刺激胃肠道黏膜,致使肠蠕动减弱,造成水分在肠内吸收过多,排便时间延长及粪便燥结[5];(2)排便习惯及姿势的改变,便器训练使用不当,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下降;(3)患者长期服用降压、降脂、止痛药物,抗胆碱能制剂、抗癫痫药、钙离子拮抗剂等,可使肠道平滑肌松弛,引起或加重便秘;(4)中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弱,排便肌群收缩力减弱,消化腺萎缩退化,分泌功能降低,腹肌松弛无力,使大肠内的粪块停滞时间延长,导致便秘发生。(5)意识清楚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恐惧心理,使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从而易致便秘。脑出血患者发生便秘时,因大便干结,须用力排便,易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升高,导致原发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6]。同时便秘还可使含氨、胺类和其他有毒物质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促进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3.2 腹部是胃肠之居处,任脉、冲脉、带脉循行之处,人体气血、阴阳升降之通道。按摩腹部可健脾胃和通肠便,不仅可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强肠的蠕动,而且还能对全身脏腑的功能有调整作用[7]。同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增加小肠与大肠推进型节律收缩,使小肠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减少便秘的发生。腹部按摩时可通过手指的直接作用力促使胃肠管腔发生形态改变和运动,促使其内容物的运动和变化,即促使胃肠蠕动的速度加快和力量加大,从而加快胃肠内容物的运动排泄过程,同时,还可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起到补益脏器的作用。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缓和、轻微、连续的局部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而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肠管蠕动增加,肛肠内括约肌松弛,有助于排便[8]。从上述表1中可明显看出腹部按摩组发生便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按摩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腹部按摩用力轻,不能有效地推动粪团运动及腹部按摩时间不到位(由护士亲自操作腹部按摩,由于护士人数不足,工作量超负荷,不能保证按摩时间到位),达不到排便的目的,因此效果不明显。
3.3 常规治疗护理组以使用缓泻剂预防便秘为主,如采用果导片、酚酞片、麻仁润肠丸、开塞露等治疗。果导片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且服药即泻,停药复结,长期服用有依赖性;应用酚酞片0.2g后容易发生腹泻,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便;麻仁润肠丸为中药制剂,效果缓慢,患者口服后24h内有效率为0;开塞露对少部分大便量多且质地软的患者有效,而对大便干结且因进食少大便量少的患者效果差。因此,单纯用缓泻剂治疗仅可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便秘,不能达到长远性康复的目的。现代医学报道经常服用泻剂可影响结肠神经系统和动力学,致使肠道应缴能力减弱,加重对药物导泻的依赖性,造成医源性习惯性便秘,使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终上所述,通过腹部按摩及常规护理措施,使脑出血患者在卧床期间能够顺利的进行排便,减轻患者由于排便引起的血压升高而减少再出血的几率,又减少对药物依赖的发生,有效降低了脑出血便秘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未发现1例病人因为腹部按摩产生不良反应,所以腹部按摩安全、有效,护理人员能很好掌握,同时也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指导,进行后续的家庭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长期自我保健,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
[2]周生余,何良爱,徐立升,等.综合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便秘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894-897.
[3]杭雄文.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1993:36-15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5]王维治,罗祖明.脑出血.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151.
[6]梁运莲.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2969.
[7]马雪晶.康复按摩治疗便秘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09,7(9C):2479.
[8]张燕,张玉丽程彦琴.按摩指压法治疗虚证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97-98.
论文作者:余晓凤,况世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腹部论文; 目的论文; 大便论文; 结肠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