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跨世纪世界经济会球化的主导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跨世纪论文,主导论文,趋势论文,会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以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国际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区域集团化、团块层化、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网络化的作用和带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整个经济生活,从生产、交换、分配到消费,都具有全球的性质;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绩效的增长,都离不开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既指国别经济、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全球化,亦指国际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TNC[,s])主导化的推动下,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笔者认为,跨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有以下主要发展趋势。
一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二战结束到90年代初,世界经济存在着两大块,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社会主义世界经济。随着冷战的结束、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前苏联的解体及东欧的剧变,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以及一些自称“社会主义”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如印度、缅甸等),原先建立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在的各种弊端不断暴露出来,经济停滞不前,相继陷入困境。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未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致使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滞后,全要素生产率(TP)难以提高。因此,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经过痛苦的反思和摸索,相继放弃了这种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70~80年代,就有一些自封的“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转而搞市场经济。随后,前苏联、东欧国家、中国、越南等亦向市场经济转轨。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LDC[,s])本来就搞市场经济, 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经济转轨进程的深化,世纪之交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二是自由贸易全球化。二战以来,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一直致力于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实现自由贸易。80年代后半期以来,虽然美国和欧洲保护主义有些回潮,但是自由贸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使世界贸易自由化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有许多国家放松了对重要部门(尤其是服务部门)的管制,如美国放宽了对电讯业的管制,实现电讯业的自由化。自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我国实行了外贸体制改革,多次单方面降低上千种税目、税号商品的进口关税,取消了出口补贴,在国际协商或区域协调过程中作了许多实质性承诺,拆除了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NTB[,s])。从1986年开始, 越南在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亦发展得很快;原苏联、东欧国家亦不例外,其中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已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关贸总协定(GATT)连续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 涉及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贸易自由化领域不断增加。1986年9月20 日启动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范围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大块,涉及关税、非关税措施、热带产品、自然资源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关贸总协定条款、保障条款、多边贸易谈判协议和安排、补贴与反补贴措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总协定体制作用、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 经过7年多的艰苦谈判,最后达成了涉及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一揽子协定,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1996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首次在新加坡部长级会议探讨了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通过协调,减少了反竞争的习惯做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诸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亚太经合组织(OECD)、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贸易集团亦致力于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并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亚太经合组织,该组织不仅致力于推进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而且还致力于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随着下世纪初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发展及相互加强合作,自由贸易全球化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跨国公司全球化。跨国公司是生产、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生产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跨国公司(TNC[,s])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生产设施,跨国界地配置资源,从事国际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70~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扩大。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至少有4万家, 有股权关系的国外分公司、子公司25万家,其全球销售额达5.2万亿美元。 跨国公司本身奉行全球化战略,通过其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组织了1/3的世界生产、1/3的世界贸易(Welthandel)和80%的技术转让(Die Techische überlassung);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拥有诸如优势技术、差异产品、管理诀窍、先进营销技能、技术创新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同时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时, 对地域选择拥有区位特定优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全球化一是指其数量、规模全球化,二是指其经营战略的全球化。随着生产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的上述两类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强。此外,在世纪之交,跨国公司比较突出的全球化是母国区位分布的全球化。70年代以来,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向全球扩展外,亦出现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LDC[,s]) 的跨国公司,其中全球化战略实施得比较成功的是韩国的跨国公司。韩国有些公司(如三星、大宇等)已经发展成了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原苏联、东欧国家的企业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亦开始开展跨国经营,朝跨国公司发展;东盟(ASEAN)、南非、印度、拉美亦出现了许多有发展前途、 经营绩效好的跨国公司。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亦有许多企业开展国际化跨国生产经营,中化、五砂、首钢等公司跨国生产经营实绩比较突出。总之,跨国公司的母国不仅有发达国家,亦有发展中国家;不仅有资本主义国家,亦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有大国,亦有小国;跨国公司的母国遍布全球各地。在世纪之交,不仅跨国公司数量、规模、经营战略、母国区位的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强,而且其国际兼并、冲突的全球化亦将出现。跨国公司主宰了世界经济、贸易和技术的发展,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其他趋势无不与之有关。
四是技术全球化。技术进步是国家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跨国公司化的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不断升级;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抢占世界经济的科技制高点。如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拥有技术优势,但仍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Die Technische Neuerung), 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科技产业,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优势技术是跨国公司重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和竞争优势,因而跨国公司一方面将大众化的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的企业,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新技术,以保持这种极为重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改善经济增长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一方面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开展技术创新,改进引进的国外技术,将其尽可能快地转化成为直接生产力。随着经济实力和技术总体水平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加入了全球技术竞争的行列。在技术全球化过程中,不仅包括技术发展的全球化,而且包括技术竞争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技术全球化。因为跨国公司奉行全球化经营发展战略,有强大的实力执世界科技之牛耳,尽管其技术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但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本身势必促进技术全球化。当然,技术的全球化亦表明各国技术实力的发展极不平衡。
五是信息全球化。80年代初,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认为世界将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一书中,将信息社会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此外,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预测与前提》、《未来的震荡》等书,奈斯比特的新著《亚洲大趋势》,都论及了信息社会。虽然许多国家尚未进入工业社会,有的国家(如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是人们已亲身体验到了信息社会的来临。电子邮件、国际互联网(Internet)已逐步普及。不仅因为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变化,需要在全球范围使用信息;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出现了神奇的信息传递载体和通道,因而任何信息,只要需要都能成为全球性信息。信息全球化一是指全球信息数量不断增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二是指因信息技术的进步,任何信息都可能具有全球性。信息全球化浪潮来势凶猛,很快席卷世界各地,而且后劲甚足,在世纪之交将以更快的步伐发展。可是,尽管信息是不可选择的,但是信息的使用却是可以选择的,即信息有其需求。C·英依西在美国《外交政策》 1997年夏季号(英文)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信息村之神话》的论文,指出一方面是全球信息量急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大众对国外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大滑坡。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步入了一个信息污染的社会。因此,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效应,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二律背反”现象。
六是生产全球化。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生产全球化的进程就已启动,当时主要表现为资本、生产的国际化。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诞生了巨型垄断性多国企业—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的产物。二战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生产经营,加速了生产国际化进程,推动了生产全球化。由于跨国公司母国区位分布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因而生产全球化在质上、量上、范围和规模上都会有跨世纪的飞跃。
七是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主体是跨国公司,因而跨国公司全球化可能就意味着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撇开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不谈,国际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东道国和母国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效应,但积极效应居主导地位,因而三者都积极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由于国际直接投资对受资国有积极的资金、就业、增长、贸易、技术、管理、营销效应,发展中国家一般愿引进外来直接投资(FDI )。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和中国)都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一方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亚洲发展中国家1996年吸收外来直接投资81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5%,其中中国423亿美元,新加坡94亿美元,印尼80 亿美元,马来西亚53亿美元,印度26亿美元,占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2/3,其中来自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占亚洲发展中国家外来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0%。我国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力度最大,迄今已累计利用外国直接投资3000多亿美元。199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达457亿美元, 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90%。此外,拉美国家、前苏联、东欧经济转轨国家亦积极引进外来直接投资,有的还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见,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投资国、接受国、区域、规模、范围都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尽管最近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可能会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的方向,但是对跨世纪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性质、规模不可能有实质性影响。因此,在世纪之交,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八是销售全球化。销售属于生产总过程中的交换范畴。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之路,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努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开拓国际贸易新领域,许多国家的企业都离不开国际市场,离不开国际销售渠道,因而其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的销售日益具有全球的性质。其产品和服务销售具有全球性质的企业不断增多,销售具有全球性的产品和服务亦不断增加,此乃第一层次或低层次的销售全球化。较高层次的销售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奉行全球生产经营战略,在内部和外部全球市场提供服务和供应商品,使其整个销售过程都具有全球的性质。由于所有跨国公司都奉行这种战略,因而其销售全球化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组织纪律亦很严密,所以,能够极大地推动销售全球化过程。在世纪之交,世界性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自由化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因此,销售全球化将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九是研究开发全球化。这一趋势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争夺国际竞争的科技制高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研究开发(R&D)投入力度,发展和提高本国的科技实力,以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二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各种类型的企业都纷纷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增加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不断增大,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战略有了新的动向,过去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在母国,总公司或公司总部向国外分子公司转让或转移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亦开始分散其研究开发,在许多东道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追加研究开发(R&D)费用,有力地促进了其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的全球化。本来跨国公司奉行全球化战略,即使没有研究开发区位分布分散化趋势,本身亦表明其研究开发全球化趋势;有了后一种新倾向,将使这种研究开发全球化趋势如鱼得水,有了更大的发展。因此,在跨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研究开发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
十是消费全球化。由于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不断地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不仅生产、分配、交换跨越国界,具有国际化,而且消费亦逐步成了全球性的了。在当今全国,人们每天使用的东西和吃的东西,如衣服、饮料、家用电器等,不少都是进口或三资企业的产品。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消费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其他发展中国家亦有类似趋势。至于发达国家,消费全球化程度更高。上述生产全球化、自由贸易全球化、销售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趋势都是消费全球化的必要因素,而跨国公司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则是消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各国都有很多机遇,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国对上述全球化趋势,既不要热衷追求,亦不要回避参与。参与这一进程,虽不能避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但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大众福利水平亦终将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因此,正确的对策是:不回避,不热衷,要参与。
标签: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