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师专生恶教心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专论文,贫困地区论文,心态论文,生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界定
所谓恶教心态是指人们轻视教师,不愿报考师范,不愿选择教师职业或者不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的各种想法、态度、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恶教心态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也与个人、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漠视、偏见、心理拒斥和行为方式的否定,这对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本文试就贫困地区师专生恶教心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和化解这种不良心态的种种措施。
二、从高考志愿看贫困地区师专生的恶教心态
贫困地区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将来绝大部分毕业后也要回到乡村中学任教,所以,学校区位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去向,他们能够自由选择的范围和机会都相当少。作者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当问到“你是否愿意读师范院校?”和“现在录取的学校是你的第几志愿?”时,回答结果见表玫一和表二:
表一:你是否愿意读师范院校?
回答内容
人数 %位次
愿意,很喜欢当老师
18 12.94
愿意,但谈不上喜欢
50 35.71
不愿意,为了升学,只好填师范 26 18.63
心里实在不愿意,但已被录取,没办法36 25.72
家庭经济困难,不愿再补习,为了跳农10
7.15
门,没办法,只好如此表二:现在录取的学校是你的第几志愿?
回答内容 人数%位次
第一志愿 41
29.32
第二志愿 17
12.14
第三志愿 44
31.41
没填写,因填了"服从"调配而被录取
33
23.23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真正愿意当教师的仅占12.9%,位居第4位,而明显具有不愿意当教师倾向的占了51.4%(18.6%+25.7%+7.1%),相当一部分学生愿意当教师(35.7%),但没有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从表二中也可以看出,只有1/4强的学生真正愿意当教师,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第二、第三志愿或通过调配录取进校的。这反映了他们对中学教师这种职业的复杂的心态,他们报考师范院校的心态很复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就业型
在贫困地区,这种类型的考生比例最大,即使是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50%。原因很简单,师范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中小城镇,如果不升学,他们很难找到固定的职业。在我国目前正规大学生数量仍然很少的情况下,考上大学,只要能够正常毕业,一般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拿工资,吃皇粮,这对于跳农门心切和担心找不到工作而待业的中小城镇学生来说,读师范院校甚至师专,也不失为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选择。作者曾对本校某系做过深入的调查,从调查中发现该系95级43名新生中,除7名保送生外,在36名普通生中,有15名为往届生。在往届生中,城镇往届生2人,农村往届生13人。从性别来看,往届女生占8人,往届男生7人。由于往届生高考压力较大,担心考不上,所以,填写志愿时往往比较保守。在各类院校中,师范院校的风险最小,录取的可能性最大,特别是往届女生,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更多。
在该班的43名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共38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15人,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喜欢填报师范志愿。例如,该班36名普通生中,男生18人,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和服从调配四栏中的人数分别为5人、6人、1人、6人;而18个女生中,第一、第二、第三志愿报考师专以及服从调配的人数分别为10人,4人、3人和1人,与男生相比,女生更不愿意接受落选的事实。另外,在往届生中,填报第一志愿的有12人,占往届生总数的80%。这说明往届生(特别是往届女生)之所以填报师范院校,担心落选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在该班36个普通生中,第一志愿填师专的农村学生有14人,城镇学生仅有1人。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学生为了升学和就业,填报师范院校的倾向比城镇学生大得多。
从对该系其他年级学生报考情况的比较分析,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详见表三、表四和表五:
表三:化生系90—95级普通生(不含保送生)录以情况比较
年级
人数第一志愿
第二志愿
第三志愿
调配(服从)
男
女
男
女
男
女男
女男女
90级 298
12360 0011 5
91级 24
123042 2315 7
92级 25
157563 45 8 2
93级 23
12
11503 32 9 2
94级 28
14
13753 32 7 2
95级 18
185
1064 13 6 1
表四:第一志愿报考本校(师专)的考生类别比较
年级 90级 91级 92级 93级 94级 95级
类别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应 城应 00
00
00 0 0
1 9.1 0 0
生 农应 7 43.8
2 18.2
4 18.2 650
5 45.5 3 14.3
往 城应 4
20
00
2 11.1 4 17.4
3 10.3 2 13.3
届 生农应 4
20
1 4.2
6 33.3 6 26.1 11 37.9 10 66.7
表五:普通生第一志愿填报师专的不同性别比较
年级
90级 91级 92级
93级94级 95级
性别 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12 41.4
3 12.5
728
11 47.8 13 46.4
5 27.8
女 3 37.5
00
5 33.35 41.7
7
50 10 55.6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男生第一志愿报考师专的人数有波动,但这几年总的趋势是减少;而女生第一志愿报考师专的人数比例却逐年上升。城市应届生第一志愿报考师专的比例一直很少,城市往届生报考师专虽有一定比例,但亦有减少趋势,而农村往届生报考的比例却明显上升。
2.理想型
在师范生中,确有一部分人把当教师看作自己的人生理想,虽然,他们也深知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工作辛苦,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都无法有大的改观,但是,为了发展山区的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他们甘当蜡烛,无私奉献。
3.投机型
在师范(专)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当初并不真心愿意报考师范专业,只是由于自己成绩平平,无法高攀重点院校或其他院校的热门专业,所以,只好填报师范院校,目的是要一张文凭,将来是否当教师倒也不一定,一旦有机会马上改行。抱这种想法的人,在有一定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学生中更多。
4.失落型
部分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高考发挥不好,成绩不够理想,因为担心落榜,所以才填报师范志愿。在他们当中,虽然不一定讨厌当教师,只是他们觉得当教师并非其最佳选择,因此心理总觉得有些不平衡。这一类型在心理素质不太稳定的师范生中很普遍。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职业虽然仍有她独特的魅力,但是,相当部分学生对教师职业却难以认同,甚至表现出一种畏师和轻师的心理倾向,即恶教心态。
三、恶教心态形成的背景分析
学生恶教心态的形成,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与传统文化有关,也与社会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道德价值的重建有关。
(一)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种“身份社会”,这一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正如林语堂所说,是一种“名分之学”。官本位思想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这是轻师的深层文化土壤。这是因为,在这种社会中,“身份”被赋予了一种尊卑意义,而其职业意义则被消解殆尽。
虽然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这主要是一种规范的理想(即应该如何的逻缉推理),实证的历史 (即已经如此的现实过程)却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传统的反面,“尊师重教”只是传统背景下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汉代以前的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到南宋末年降至极端低下的地步,当时便有“九儒十丐”〔1〕之说。“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儿王”所反映的正是教师地位的低贱。的确,重教的传统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但重教并不意味着尊师。对于一般人来说,重教是因为读书可以入仕。只有那些科场失利,仕途无望的儒生们才“落草”于塾馆之中。所以,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有好教师,却不希望自已的子女当教师。这一现象至今仍然存在着。
因为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所以,如今的高中生大多不愿报考帅范院校(特别是师范专科学校),而报考者大多不是优秀生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师范院校(特别是师专)生源严重不足,新生素质下降,从而导致小鸡生小蛋,小蛋孵小鸡的严重局面。表六是作者对所在学校某系近年招生情况的统计,从中可以略见一斑。
表六:广西某师专化生系90—95级新生高考录取情况比较
比较 化学科全 专业(化学) 化学科全 化学科全 全班平 区定最低
项目 班平均分 科及格率 班最高分 班最低分 均总分 录取分数
90级 59.75 65.6% 8246412.2462
91级 62.97 70.97% 8047450.4473
92级 68.10 88.57% 8645452.2485
93级 58.50 53.33% 7440 413450
94级 62.50 60.53% 8347432.2457
95级 90.10/60.06
50.00% 113/75.33 62/41.33 424.3 467
注:1.95级高考实行“3+2”方案,每科总分为150;
2.上表中斜线后的数字为折合成100分制的成绩;
3.因95年我区的高考实行“3+2”新方案,故统计单科成绩时,以150×60%=90分为及格。
(二)师范院校现状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统计〔2〕,我国现有师范院校251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本科院校78所,专科学校173所。在校生数共594053人,其中本科生225842人,专科生368211人。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办学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如今亦困难重重。
1.经费紧张
经费紧张可以说是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所列,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国为2.5%,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4%,高收入国家的5.7%相差甚远,而且低于世界平均的3.6%,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2.6%的水平,仅居世界第98位〔3〕,这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在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中,人头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作者所在单位亦不例外,经费紧缺成了学校的最大困难,由此而引起的诸如教职工思想不稳定,自动离职或申请调动等等,使得校领导焦虑不安,压力重重,而又别无良策。部分教职工,抛弃专业学业,涉足商海。这种种捉襟见肘的窘境,使作为未来初中教师的学生们看到了,更感到自己作为师范(专)生的悲哀,恶教心态油然而生。
2.实验条件差
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添置新的仪器设备,旧的仪器超期服役,这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许多研究生不愿到师范院校(特别是师专)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范师范院校的实验条件差,无法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作者所在的单位,由于地处贫困山区,每年上级下拨的经费十分有限,学校为了改善师生的居住条件,基建资金往往是东筹西借,负债过日子,无法在教学仪器设备方面有较大的投入,所以,生均仪器价值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直到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第一次投标的仪器陆续到位后,办学条件才有了较大的改善。
实验条件差,也是学生不愿报考师专,师专生不安心读书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他们觉得在其他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或重点大学)办学条件优越,个人可以受到更好的熏陶和训练,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3.教师外流严重
这些年来,教师外流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教师纷纷流向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开放城市。据统计,93—96年间,我校流失的教师多达50人,而且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还有部分是刚毕业分配到校的新教师。而同期 调进或分配来的教师仅有30多人。人不敷出,致使部分系科教师缺编严重,以致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同时,在学生中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学生看到高校教师尚且留不住,他们回到乡村中学后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觉得前途暗淡,无心向学,更加不愿当乡村中学教师了。
4.学术水平及社会知名度不高
师范性和学术性何者优先的问题一直是师范院校办学方向中,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过去,囿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高师院校一直实行所谓封闭型(定向型)的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性而学术性重视不够,致使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专科学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俗话说:良师必学者,所以,师范院校不仅不能降低学术性,而且应该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学术性。由于办学方向的偏颇,加上经费紧张,科研投入少,专业面狭窄,学科交流少等原因,师范院校科研成果少,社会知名度不高,因而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5.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
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专业学科设置由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管,办学单位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不能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从而造成供求关系的脱节,也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浪费。作者所在的学校是桂西北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共有六个系七个专业,其中六个为师范专业,一个为非师范专业。桂西北属于贫困山区,经济文化落后,人才缺乏,特别是财经、法律、计算机、机电、化工、冶炼、食品、轻工等专业的人才更为缺乏,外地的毕业生不愿分进来,即使分来了也留不住,但是,我们又无法增设这些专业。相反,有些专业如政治、化学等又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分配困难。所以,人才供求的矛盾一直不能解决。一方面,社会紧缺的人才我们无法供给,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已经相对饱和的专业人才又大量积压,无法寻求销路。这种状况,必然会给师范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剧了师范教育的危机。
(三)现实生活的影响
现实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强烈的畏惧心理。这主要是因为:
1.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教师的经济收入少,生活待遇差是一个一直困扰广大师范生的重要因素。尽管党和国家想了许多办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但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许多钱来搞教育投资。据报导:1993年,中国教育的预算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2.7%,仅比92年增长0.3%,但是,35个大中城市的物价增长已超过15%,加之入学青少年不断增加,所以实际教育投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负增长〔4〕。15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增长了2.7倍,而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和年招生数则增长了3.5倍,总的教育经费年年增长,但平均到每一个学生的经费则很少〔5〕。另外,教育是一种基础产业,产生效益的周期较长,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宁愿花钱建楼堂馆所,也不愿花更多的钱去办教育,所以,打白条,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时发生。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教师的经济地位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是很低的。这不仅严重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加剧了师范生的恶教心理。
2.教师职业的崇高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作用已为广大群众所认识,但是,教师的崇高和伟大,与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生活待遇差及经济地位的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经济收入的低下,决定了他们实际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与教师职业的性质是极不相称的,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势必会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同,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拒斥作用。
3.社会不良舆论导向的影响,严重干扰学生对教师职业的选择
我国既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有轻师、蔑师的不良习惯,特别是十年文革,教师被贬作“臭老九”,这在年轻一代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并且严重干扰了学生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家长、亲友的意见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填报高考志愿,实际上是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如果考生本人喜爱教师职业,并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愿望,但是遭到家长、亲友及周围人的极力反对,很可能会完全改变他自已的态度。社会上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有本事的去赚钱,没本事的去教书”。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纷纷从事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行业,教育的先行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经济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决定一切成了人们衡量一切事物是非得失的标准,这种功利主义的行为价值观导致学生职业选择的实用主义。
4.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的反思以及种种西方思潮的冲击,彻底地动摇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重建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再加上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调整的不平衡,知识贬值,脑体倒佳,分配不公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使得许多学生觉得读师范、当教师吃亏,没出息,而师范生自身也觉得低人一等,形成了所谓的“师范情结”〔6〕。
四、恶教心态的引导与化解
(一)正确认识师专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国民素质差,文盲、半文盲人数达2亿左右。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搞现代化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教育的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2月14日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强调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7〕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教育和教师,师专是初中教师的摇篮,担负着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大批合格初中教师的光荣使命,所以,其作用极为重要,任务十分艰巨。只有正确认识师专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增强师专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畏师心理,消除恶教心态,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这种职业。
(二)加强立法,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生活条件及经济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教师的经济地位问题,是造成学生不愿读师范,师范生不愿当教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一再声称要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但是,往往是许诺的多,落实得少,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反而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这一现状何时得以改变,可以说是是师范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之一。列宁早在20年代就指出,应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8〕纵观一些西方国家师范教育的发展,它们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日本战后通过教师立法,提高了教师的地位。教师的资格和应有的要求一经确认,其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相应也得到了保障,所以教师职业在日本被视为“神圣的”热门的职业。虽然战后的日本财政困难重重,各行各业都减薪,而唯独教师例外。今天,日本教师待遇优厚,工资一般都高于相同类级的文官,其平均工资收入亦为全国平均数的2.4倍。教育投资的保证,不仅使日本的教师拥有与工程师同样重要的社会地位,各级教师每出现一个空缺,平均就有五人申请替补,甚至1980年东京都选录小学教师时,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为17∶1〔9〕,而且使日本迅速由智力大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相反,美国前些年由于教师待遇偏低,大学生纷纷涌人经济企业领域,“只有成绩差的才去当教师,”造成美国教师一度缺乏,致使朝野各界认为,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10〕同时,很能说明问题的是,美国后来提高了教师待遇,1987年大学一年级新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当教师的,已由1986年不足6%上升到9%。〔10〕。
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讨论并通过了《教师法》,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法律保证。《教师法》还规定,我国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该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但是,象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很多钱来投资办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教育放在忧先考虑的位置,并制订一些法规,规定在各地开发的各种项目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投资。这样,广开财路,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也会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特别显贫困地区师专生的恶教心态。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广泛接触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不愿报考师范专业,与种种因素有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变学生恶教心态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我们应当正视现实,强调教师品质的另一方面,即教师人生的悲壮,立即奉献精神。教师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列宁也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课程是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除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外,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进行实习、考察,让他们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由于缺乏教师,大批学龄儿童无法上学;由于经济困难而导致大批儿童失学的真实情况。通过耳闻目睹的事例激发学生们从事教师工作,改变山区教育落后面貌的热情。
(四)搞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
1.提高教师就职水平,实行教师证书制度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所以,对于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应有更严格的要求,如实行教师证书制度。对教师职业的严格要求和高工资福利待遇,既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也有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真正提高,可以吸引一大批有志青年报考师范专业,也可以消除师范生的恶教心态。
2.鼓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提前单独招生、招定向生及预科生等,使一些愿意当教师的人有机会进入高师学习,这样,可以扩大生源,挑选素质较好的学生。据报道,国内某些地方还设立特别奖金,奖励本地被师范院校录取的学生,并派人将奖品专程送到每个师范新生手中,这一举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师范院校的声誉,还使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12〕
此外,师范院校可以实行“贷学金”制度,以吸引一些成绩优秀而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
3.实行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的模式,走出自我封闭的旧格局
高等师范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系统都必须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否则就不能发展。所以,师范院校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合,才能增强办学活力,维持生存。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培养学科带头人,稳定教职工队伍,提高学术水平。针对师范院校对社会人才需求反应滞逅的情况,高师院校必须调整学科结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市场经济,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格。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师范院校竞争力的增强,无疑会使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增强了自信心。
4.改革毕业分配制度,实行一门进,多门出,优才优用
师专毕业生,大部分要到乡村中学任教,工作条件艰苦,调动困难,改行更难。所以,学生们总觉得进了师专就没有奔头了,因此得过且过,无心向学,学风差,纪律散漫。要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完善“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这样有利于公平竞争,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师范院校学风的好转。(2)经济杠秆调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定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3)优才优用。师范生成绩优异者可提前毕业,工资报酬从优;反之,成绩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工资报酬也相应减少。(4)实行岗位培训和保送进修制度。优秀毕业生到中学后,有机会到高一级的学校进修学习,提高业务。对于那些优秀的在校生,也可以保送到高一级的学校学习。(5)实行义务服务期限制,改变目前学生毕业分配定终身的状况,给毕业生规定一定的义务服务年限(义务期一般可以定在比师范生在校读书时间多一、二年为宜,)义务期满后,不愿当教师的可以调离教师岗位,愿意留下来的,可以给予精神物质鼓励和晋升机会。这样,既可消除学生就业的顾虑,稳定教师队伍,也可以吸引大批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
五、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师专生恶教心态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引导和化解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全社会切实重视师范教育,尊师重教,有效增加经费投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各种不合理体制,加强引导,改进工作方法,教师职业一定会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范(专)生也一定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
注释:
〔1〕见(宋)郑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懦、十丐”。
〔2〕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签》,1993,P6。
〔3〕见《高教研究》周报,1993/32,P5。
〔4〕见《高教研究》周报,1993/32,P5。
〔5〕见狄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举措“双轨制并轨”试点,《中国高教研究》94/(7),P22。
〔6〕见孙传宏“师范生的‘师范情结及其消解,”《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3)”
〔7〕见《中国高教研究》1994/(3),P94。
〔8〕列宁:《日记摘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P675
〔9〕陈舜礼:“教育的危机,民族的危机”。《群言》、1988年第9期。
〔10〕“美国的教育大辩论”,《中国教育报》1984年11月20)日,第4版。
〔11〕周满生:”美国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的状况正逐步改变”,《中国教育报》、1987年6月4日,第4版。
〔12〕云鹤:“从给师范新生发特别奖说开去”,《光明日报》,1987年5月1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