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要素传导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机制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8)07-0016-03
传导机制已经成为当代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常用术语,然而,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流动的传导机制却还鲜有见诸笔端。实际上,这种传导机制在学术界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的宏观决策过程中始终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内涵
在目前,经济学意义上的要素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技术要素等单要素传导机制。而作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要素如何实现合理流动?需要怎样一种传导机制?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如何定义区域经济要素传导机制,则尚未有所定论。本文试图从以下五方面对区域经济要素传导机制进行探索与描述。
(一)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概念
所谓传导,从词义上可以理解为:“传”是传播、传递某种信号(或信息),“导”是引导或导向,具有方向性作用。笔者的理解,区域经济要素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政府以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方针、制度法规、规划措施等为工具,发挥市场对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类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方向、速度与流量,促进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既定的区域发展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
(二)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构成
1.区域要素传导机制主体。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个人三个层次。其中政府是宏观政策、措施、法规等的制定和组织者,即宏观主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是在微观领域要素传导过程中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
2.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工具。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传导工具主要是指由政府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制定的能够影响要素流动方向、组合、流量等各类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规划、措施等。
3.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客体。区域要素传导机制中的客体实际上就是传导机制的对象,主要是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如:资本、人力、技术、自然资源、信息等。
4.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媒介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运行中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要通过传导工具借助于媒介体才能产生。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媒介体主要就是金融市场、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
5.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目标。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目标因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策者的战略思维会有所不同。因此,也可分为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阶段性目标服从于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对要素传导的不同作用清晰可见。长期目标,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生产目的而言,我国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长期目标应锁定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要素传导机制与要素流动机制
要素传导机制与要素流动机制是一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都是对要素流动现象与规律的描述。它们的区别主要是要素流动主导作用的不同,要素流动机制是涵盖由各类诱因导致要素流动的(包含完全由市场主导的、由政府主导的或是交互作用形成的)流动机制。也就是说:要素传导机制是要素流动机制的一种类型。
(四)要素传导机制与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不可否认,市场交易的情况也会通过信息网络对各类要素产生一种传导作用,它是要素流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在引导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构建政府主导型要素传导机制的重要基础,但市场对各类要素的传导作用不能成为我们所要描述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全部。因为,市场机制在公共产品的生产、经济长远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存在局部失灵的地方。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区域政策就是为了熨平由市场失灵带来的经济波动与区域发展失衡而作出的。同时,离开了市场机制,政府的要素传导机制必然失灵,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将被迫退回到计划手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所要构建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是一个以发挥市场机制对传导要素流动的基础性作用,以正确、科学的政府宏观经济、区域经济政策为主导的综合性的传导机制。
所谓要素传导机制的政府主导性是指政府作为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主体,是从政府作为宏观政策、措施、法规的制定和组织者而言的。政府的宏观决策必须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机制的作用是透过要素市场活动体现出来。政府只是引导要素合理流向,制定市场游戏规则者,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运用行政手段对要素进行分配。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政府主导性实质上是政府服务经济职能的一个体现。
(五)区域要素传导机制实现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实现方式。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来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一般地说,一定的地域范围按其经济的不同发达程度都可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或亚发达地区)。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存在着明显差距的东、中、西三大地带。
从区域发展差异角度看,区域要素流动的流向可以分为正向流动、逆向流动与平行流动。所谓正向流动主要是要素(如资金、人才、技术等)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主流,也是发达地区的辐射现象,要素的正向流动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素的逆向流动也叫“回流”,即要素(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某些要素的“回流”在短期而言确实对欠发达地区会有一定的不利甚至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资金、人才流失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是,要素的“回流”对欠发达地区有利有弊,如劳动力的“回流”,则也能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利用率。要素的平行流动,指要素在发达地区之间或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横向流动,总体上看,横向流动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比较优势的发挥。正向流动、逆向流动与平行流动都是要素传导机制的传导途径。
二、建立与完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必要性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并不是任何要素流动都具有积极作用,要素流动政策是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利于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要素流动是合理的流动。按笔者的理解,要素流动的合理性基本标准大致有:一是要素的效用要得到最大的发挥,即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二是要素的组合要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要素的流向要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四是要素的运作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五是要素的消耗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五个标准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同时,难以达到帕累斯托效率准则,同一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实施效果不同,对不同地区利益也不同。因此,存在一个相机抉择的问题,有时,甚至取决于谈判来确定。为了保持要素流动的合理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政府建立与完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具体地说:
(一)加快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
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的区域分工日益加强,使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活动越来越要求要素突破地域的界限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无障碍的自由流动。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也有增多的趋势,需要加快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要素突破地域的自由流动,又是创造更多的财富,成为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如国内的长三角地区就是在要素的加快流动中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华社记者慎海雄、李荣把长三角的这种发展形象的称之为“流动的长三角”。显然,加快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防范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要素的盲目流动形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与人民的生命健康的威胁
完全的市场机制不能保证要素流动的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要素流动的驱动力来自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根据市场的导向向利润高的产业、行业与地区流动,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危机埋下了隐患。如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矿难频发等等。诸如此类,均不符合党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为了防范要素盲流的消极作用,需要通过对要素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来引导要素在市场机制中合理流动。
(三)合理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
合理的区际要素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区际要素流动与区际贸易具有相同的效应,即通过区际要素流动能够实现要素与商品价格均等化,从而实现要素商品收益的均等化,有利于提高区际利益和协调区际关系,因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学的这个结论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区际要素流动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它的一些假设基础却显得较难以满足: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最优的资源区域分配能使全国利益最大化等。现实中,由于区域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在市场主导的区际要素流动常常导致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在加快了一些优势地区的发展的同时又拉大了另一些地区的差距。
因此,要加快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区域政策为工具,来引导要素在区际的合理流动,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美国政府在20世纪的20年代与50年代力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所形成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促进了各类要素流向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西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阿巴拉契亚地区,从而才有效地缩小了美国三大地区的发展差异,形成了美国今天的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局面。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合理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
(一)正确选择区域经济政策工具是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先决条件
1.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分类。(1)传统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经阿姆斯特朗与泰勒改造的分类方法代表了传统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理论的主流,他们把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成三个大类:一是微观政策工具,包括劳动力再布局政策、资本再布局政策两个部分;二是宏观政策工具,包括贸易、财政和货币政策向区域下放与中央宏观政策调控两个部分;三是协调政策工具,包括辖区内的协调和辖区间的协调两个部分。缺点在于区域经济与一般经济的边界模糊。(2)功能性质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这种分类把区域经济政策工具按功能分成奖励工具和控制工具两大类。奖励工具(又称胡萝卜政策)包括:拨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间接援助:基础设施、工业和科技园区。控制工具(又称大棒政策)包括直接控制:禁止;间接控制:许可证、税收。这种分类边界清楚,功能明确,对要素流动的导向性十分清晰。它的缺点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区域政策协调工具。
2.正确选择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与工具组合。从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选择功能性分类方法的改良型体系,即:包括奖励工具、控制工具以及协调工具在内的这样一种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组合体系。(1)运用奖励工具是改善问题区域(主要是落后地区与萧条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必要条件,是引导各类要素流向问题区域的原动力,根据国内外对问题区域的援助实践,单凭运用直接援助的奖励工具并不能完全解决要素流向与问题区域的发展问题,必须认真、慎重的选择直接援助工具。间接援助主要的功能在于优化问题区域的投资环境以吸引要素的流入,一般地说,只有直接援助与间接援助的有机组合,才能较为有效的发挥要素的导向作用。(2)运用控制工具主要是限制膨胀区域的发展。所谓膨胀地区是指经济活动过于集中,产业布局过于拥挤的区域,如无正确的政策调整,容易沦落为萧条区域。运用控制工具要注意区域发展条件和格局的变化,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膨胀病”尚未成气候,但需要谨慎使用控制工具以未雨绸缪。(3)区域政策协调工具的运用主要是协调各种区域政策工具间的矛盾。而区域政策协调工具主要是区域政策基金工具,将各种区域政策资源纳入一个基金框架进行统一安排,是协调各种区域政策工具间的矛盾的好方法。在区域政策越来越显重要的我国,应该将其纳入整体框架内加以考虑。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制定全国与各区域的经济规划,发挥区域经济规划对要素流向的引导作用
1.区域经济规划具有引导要素流向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说到底,区域经济规划是一组生产要素现在和未来在特定区域配置或部署的问题,它以现实的各类要素的组合为基础,根据发展条件和环境变化来安排未来时期的要素组合、配置。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调整必然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方向、规模、水平的变化,以及该区域的重新定位,成为本地区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性行动纲领和发展依据以及吸引域外企业与要素流入的契机,从而引导要素在空间的流动。因而,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对于引导要素合理流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2.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制定全国与各区域的发展规划蓝图。由于区域经济规划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和资源环境的变化,所以它是一个含有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衡量区域经济规划的科学性的标准大体上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独创性。每一个特定的区域都有特殊的自然禀赋、区位、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根据发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资料来推进规划的进步。二是集体性。通过集思广益制定出来的规划方案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一般也是比较合理的。三是无私性。没有个人利益掺杂其中的规划才能保持其科学性。四是普遍性。即对区域发展中的现实材料如统计、预测资料的把握要有普遍的科学性。五是更替性。规划的实施过程是可以证伪的,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和修正规划者的观念,从而不断接近真正的科学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大体上可分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空间规划。每一个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难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并不是全局或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以指引地方的区域发展规划,为了防止地方领导在错误的政绩观与利益驱动下,制定不科学的发展规划,我们必须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准则,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全面小康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区域发展规划对要素合理流动的导向作用。
(三)加快各类要素市场的培育,加快要素的自由流动
发达的要素市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对优化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1.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藩篱,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在现阶段的区域经空间结构还具有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特征,行政区的特征主要是强调“限制性”,即在行政区管辖边界的内外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政策差别与贸易壁垒。要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藩篱,总体上看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政区划改革;二是建立合理的经济区区域组织;建立全国的统一大市场;三是统一城乡户籍等。宏观政策的指向是消除行政区划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阻力。建立经济区域是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的良策,经济区发展强调的是“开放性”,它要求在不同区域之间保持信息通畅、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形成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2.理顺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市场机制发挥在要素合理流动方向上的配置功能。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低估,基础性要素市场发育不良问题。
我国要素市场价格机制扭曲,主要在于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其中包括货币要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低估。从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看,除了劳动力价格较低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一般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原因外,目前我国的土地、货币价格均非市场化机制下形成的价格。因此,理顺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资源定价机制,尽快实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由价格制定者到市场环境建立维护者的角色转换,更多地利用市场无形之手调配资源,培育要素市场体系,是完善要素传导机制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实现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通过区域间合作的加强,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要素流动的推动力来自于利益驱动,推进区域合作与要素流动是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区域合作的同时,不能不提到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与分工问题。主导产业或产品结构的雷同,带来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只有区域间的主导产业错位或互补的条件下,区域间的合作才能上升为主流。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商品贸易和各类要素的相互流动。
(五)培育更多的增长极,形成多级区域增长极链
从增长极理论看,增长极的极化与辐射是要素流动的主导力。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资源、要素分布极不平衡。尽管我国的国家级、区域级以及大小不等级别的经济增长极体系框架已基本成型。由于许多增长极本身的极化远未完成,辐射能力不强,要素传导机制的不完善,各增长极的辐射区域基本还处于相对独立状况,相当大的区域尚未能接收到大级别增长极的辐射,这些地区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洼地。导致区域差距逐步拉大。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培育更多的增长极,特别是加强这些区域洼地中或临近的有比较优势城市的培育,发挥在它们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二传手作用,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互动,从而使各级增长极的辐射圈形成像五环旗那样环环相扣,最终覆盖全国的增长极链。
四、实现要素的安全、高效传导与要素传导风险控制
建立与完善区域要素传导机制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有效地实现要素传导,并有效的控制这些传导,防范因某些制度性缺陷、市场不可测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对要素传导过程带来的风险,首先要从以下两方面完善要素传导的风险控制机制。
1.完善法制建设,引导要素流动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在发挥市场引导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与防范市场失灵所带来的风险,必须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市场游戏规则,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素的合理流向。我国已出台了众多与要素流动相关的经济法规。但法制建设尚未完善,仍需不断予以完善。从而使得政府对要素流动的传导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提高对要素传导全过程的可控性与可操作性。
2.加快资源、要素流动的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由于市场失灵发出的某些错误信息会导致要素的流动失去理性,直至资源的浪费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资源、要素流动的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就是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下的一种反应机制。主要是要素流入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负荷状况;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紧缺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衰竭;要素大量流入的传统产业、产品受到域外技术创新与低成本替代产品所带来的冲击与威胁;产品的市场容量与供求关系所隐含的危机等等,都可能导致经济社会的局部甚至全局的震荡。政府要充分调动公共资源、社会行业机构力量,加强对国内外的要素流动、市场供求、资源环保、科技情报、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景气度等诸多方面的动态监测,运用各类信息渠道,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维护区域要素安全、高效的流动。
[收稿日期]2006-10-08
标签:要素市场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