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党的执政及执政方式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对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帝产生着不同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从当前的状况看,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民族传统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日趋加剧。全球化对国家制度、国家主权和安全、国家经济体制、思想文化的挑战,实质上是对党的执政力、执政方针、执政政策和执政方式的挑战。
一、全球化发展对国家主权带来了一定影响
主权是指在一定领土和人口之内的最高权威和最高权力,这种最高权力具有排他性。主权包括政治主权、经济主权、领土主权、属人主权和对外主权。全球化的发展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
1.国际组织在世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家主权部分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政治合作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国际间的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已建立的国际组织达3万多个,其中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达4千多个,这些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和WTO组织的活动在国际舞台日显突出和重要。对世界各国主权的发挥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约、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非洲联盟等对所属国的主权都有一定影响。欧元发行后使欧盟参与国的货币发行权都已丧失。
同时,国际间非政府组织活动增多,对国家主权的行使有一定影响,如国际奥委会、红十字会、世界经济论坛、罗马俱乐部等,他们的活动和作出的决议,对世界各国自由行使主权都有一定的约束力,我国同样不能例外。
2.跨国公司投资经营活动日益增多,严重削蚀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
经济主权是国家最主要的主权,对它的影响可以波及到其它主权。目前,世界上至少有35万家跨国公司,17万家子公司,其中排在前100位的跨国公司掌握着3.1万亿美元的资金。它们在海外主权国家的投资,直接影响着受资国的经济主权,接受了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家,一般得到了技术进步、生产条件改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好处。受资国的政府和人民在品尝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奶酪中慢慢地淡化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这种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削蚀力使人往往难以觉察,其危害性更大。
目前,在我国投资的外国公司已达39万多家,入注资金4000多亿美元。截至2001年12月有400多家外国银行落户中国,其中300家开始营业。我们应当承认,跨国公司的入住和金融巨头的落户,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发展规划等经济主权必然产生影响。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大、经营活动的频繁,对国家经济主权方面的绝对权力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3.全球性问题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
随着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出现了人口爆炸、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贫困和饥饿等全球性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然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它要求地球上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民族都要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准则,从人类子子孙孙的生存与繁衍出发,保护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地球、节制生育、控制人口。使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主权国家必须要在经济主权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各自的共同努力,获得有效的解决。
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仅大大便利和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交往,而且便利了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贩运等全球性的犯罪活动。国际犯罪分子利用全球化提供的便利条件和各国管理上的空隙与错位,更加猖獗。同时国内犯罪与国际化犯罪及反华势力相勾结,增加了国家打击与治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国际东突分子在我新疆地区多次制造爆炸事件。
此外,全球化为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缝隙。他们常常通过这些缝隙推行所谓的“人权至高无上”、“人权大于主权”的霸权主义,肆意践踏别国主权,蛮横干涉别国内政,使其他国家的部分绝对主权受到冲击,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稳定形成了一定压力。
二、全球化发展加剧了西方腐朽思想和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侵蚀与渗透
1.全球化的发展为西方腐朽思想和强势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当今时代的传媒手段和通信技术,使人类的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电子通信技术、图文传真、程控电话、高清晰度电视,以及互联网、宽带网、信息高速公路,再加上航空、航天技术,高速铁路和公路网的建设,把现代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揭开了信息时代的序幕,使全球化的轮廓清晰显露,也就是马克思构想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时代真正降临。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预见:为了攫取最大程度的利润,“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取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消灭空间,也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程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来更多地消灭空间。”(注:《马恩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33页)
2.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传入
全球化时代的通信技术,一方面使人类的一切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另一方面加速了西方腐朽思想和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侵蚀和渗透,许许多多黄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等不健康的文化垃圾随着互联网、宽带网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网络传输系统,呈现在网民的荧屏前,毒化着人们的思想,为我们抵制西方有害思想和文化垃圾增加了难度。
我国加入WTO后,文化市场逐步放开,西方影视及其它文化制品大量涌入。IT产业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迅速向世界扩散,我国也不能幸免。据报导,仅美国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就占互联网传播信息总量的70%以上,我国上网的“中文信息”微乎其微。这对我们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难度。
强势文化的广泛传播,是全球化条件下通信技术和传媒手段持续高速发展的结果。目前,西方强势文化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在不少领域已占据了统治地位,进入了文化生活的主流。如:米老鼠、唐老鸭、好莱坞、基尼斯、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等等,成为人类共知共享的文化氛围,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青年的文化情趣和精神风貌。除了娱乐文化之处,西方的企业文化、科学文化、技术文化、商贸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体育文化等都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强的渗透力。随着强势文化渗入,西方思想文化中的糟粕也必然要趁隙而入,腐朽的精神垃圾和黄、赌、毒等丑恶的东西都可以随时渗入。关键是要建设好腐朽文化和精神垃圾渗透和传入的“防火墙”。
3.全球化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侵蚀与渗透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他们评判世界、评判社会的标准是以资产阶级利益和个人利益为圭臬的。他们主张的是“一切向钱看”和享乐主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准则,一切服从服务于人民利益,倡导的是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的处事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是无产阶级价值观的本质体现。
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使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加速传播,腐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头脑中的“一心为公”的阵地被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慢慢蚕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和求利原则,不断冲击着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堤岸,它名正言顺地诱发着人们的贪婪和无度索取的心理,甚至使个别人头脑中的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堡垒被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炮弹所击毁,走向犯罪的深渊。
4.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与渗透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它刚一诞生,就被资产阶级视为仇敌。150多年来,资产阶级反动派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诽谤、歪曲、诬蔑和攻击。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者转换了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和平演变”的策略,1988年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战略。1989年老布什提出:要用二、三十年的时间“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战争”以及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等。资产阶级的政要和反动文人提出了“限界论”、“过时论”、“学派论”、“枯竭论”、“失败论”等,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他们断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营养已经枯竭;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产物,也将在20世纪内灭亡。
当今时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的“福利国家”和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等非马克思主义十分流行,它们主张改变公平观念,即由原来注重伦理上的公平转向注重效率上的公平,由福利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变为机会救助(提供就业机会),由“福利国家”转变为“投资国家”。这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观点随着全球化的潮水涌向世界各地,我国同样不可幸免。全球化的大潮助长了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的侵蚀与渗透,对党执政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产生着削蚀与淡化作用。我们一定要加倍提防,决不允许让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和肢解我国的图谋得逞。
三、全球化发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政府是党执政的载体和窗口,政府的行为和管理方式体现着党执政的旨意和方式。
全球化要求政府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营规律相一致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政府只能适应它、引导它、调控它,但绝不能阻碍它、抛弃它。从这个角度出发,判断政府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全球化对政府行为和管理方式的具体要求主要是:
1.全球化要求建立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营中的作用
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提出:“中国加入WTO最难的是政府入世”。政府要真正适应“入世”的需要,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就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然而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首先是“党政职能”分开,没有党政职能的分开,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也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党政职能分开,就是说党委既不能包揽一切,以党代政,政府又不能越位,否定党的领导。党政职能混淆,不仅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还会造成两个管理经济和社会的中心。两个管理中心的存在,必然会产生矛盾,必然会增大社会管理成本,必然会出现事倍功半和低效率。
要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就必须深化机构改革、搞好精简和人员分流、建设“统一、高效、精干、廉洁”的政府。同时,还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和提高他们自主适应、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积极竞争与迎战风险的能力。
2.全球化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要求管理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全球化时代,政府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阻滞性因素。关键是政府职能和作用的适宜度。过多、过细和直接管理,往往把企业管死,把市场治死。要把企业和市场搞活,政府职权行使必须合理,政府管理必须适度。政府要正确行使权力和正确发挥职能,首先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定位的内函包括:(1)调控宏观经济,保持总量平衡;(2)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3)保持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4)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5)兴办社会公益事业;(6)处理国家外交和外事;(7)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8)保障公民权益。
在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最主要的责任和职能就是为社会和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诚信服务,而且是可供选择的、连续的、无缝隙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的服务。服务的项目主要有:
政策服务:通过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规则与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通过完善的政治法规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及合法权益。
市场服务: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市场的竞争与有序运行。
信息服务:建立良好的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和信息港,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人才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保护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利用。
金融服务:建立完善的银行、证券和保险服务体系,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并监督其作用。
基础设施服务:主要是搞好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各类软环境和各类硬环境。
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注意简政放权和减少审批环节,由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
3.全球化要求政府的管理重心由程序型向绩效型转变
工业革命时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形成了官僚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泰罗,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为这一模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这一模式有助于决策的确定性,有助于管理的制度化、程式化和可操作性。在工业化时期,这种政府管理体制和模式显得效率、效益皆佳,所以延用至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官僚制这种工业化时期最有效的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暴露出行动迟缓和程序繁琐的弊端,并且这种模式捆住了企业和员工的手足,影响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决策往往失去最佳时机或贻误商机。经济全球化的实践证明:官僚制是一种低效率的过时的管理体制,根本不适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全球化发趋势要求政府决策必须做到准确、及时、科学。要求政府的管理重心必须由关注程序向关注绩效转变,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计成本、不管效益,只注重程序的等级性、层次性的管理模式,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绩效第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4.全球化要求政府组织由聚合型结构向分散型结构、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扁平式网络结构转变
我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庞大的“官本位”式结构。这种组织虽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构,但都属于“官僚制”管理模式范畴。这种结构模式的一大弊端就是机构本身具有自我膨胀的因子。这就是我国政府机构长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而且越来越臃肿、越来越膨胀的体制原因。随着组织机构不断膨胀,管理层次越来越多,机构也变得越来越僵化。
我国的政府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型”或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容易集中意见,容易形成决策,政令畅通,时效高。这种结构的缺陷是: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和权力腐败,容易造成低效率和“政府失灵”,不利于发挥金字塔底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官僚制模式在工业化经济时期是相对有效的,也是基本相适应的。但这种体制和模式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已相形见绌,根本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而“电子政务”体现了全球化要求政府行政公平、公正、透明、民主和高效的原则。建立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扁平式网络结构的政府组织是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能力已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优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职能作风的转变,这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四、全球化发展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带来了严峻挑战
1.经济全球化把知识产权制度推向了新阶段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专利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知识和技术交流日趋国际化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越来越高。立法也越来越严密,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增强本国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发战略。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大肆聚敛世界财富,极力盘剥欠发达国家。1999年美国知识产权出口收入达370亿美元,仅IBM公司一家就从知识许可权输出中获利10亿美元。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竞争是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焦点。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成果只有知识产权化了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谁拥有了知识产权,谁就拥有了财富和市场,谁就能创造较强的经济实力。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态势,打破了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标准主要由各国自主确定的传统格局,被纳入到WTO管辖范畴,成为WTO组织的三大支柱之一。
2.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刚刚起步,极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还很幼稚,特别是公民对国际知识产权法规十分生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我国在实施863计划的15年中,科技立项6908项,发表论文47000篇,申请专利却只有200项,占论文成果总数的0.4%;“九五”科技攻关取得20000多项成果,申请专利只有1000项,占成果总数的5%。由此可见,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九五”期间虽有较大进步,但仍处在低水平阶段。
从我国的知识产权市场看,外国的专利技术几乎垄断了我国的市场。据统计:1984-1990年间,外国人在我国申请的专利所占比例高得惊人,在技术信息领域里占90%,在计算机领域占70%,生物领域占87%,医药领域占61%,通讯领域占92%,半导体领域占90%。为此,我国每年要向国外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3000多亿元,仅DVD一项,近3年就需支付2.2亿元。
同时,我国的企业和技术发明人等知识产权拥有者又不善于运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就连我国传统的知名医药“人丹”、“牛黄解毒丸”等都被日本和南韩人在世界其他国家抢先注册了专利,得到了专利批准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与竞争是我国面临和要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五、全球化发展对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带来了新问题
1.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使工人队伍的比重在公有制企业中不断下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迅速增加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白领工人的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又自然地排挤了工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产的重组,不少单一公有制企业转制为合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使国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比重相对下降。由于公有制企业比重的相对减少和下降,影响到公有制工人队伍的相对减少和下降。随着企业的转制,工人身份也随着改变,原来公有制企业的工人改变为“合资”、“三资”或“民营”企业的工人。
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造成了公有制企业大批工人下岗分流。基于以上原因,公有制企业工人比重不断下降。相反,非公有制企业工人随着非公制企业的迅速崛起而快速增加。据载,到1997年6月底,全国城镇职工为14671.5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10849.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00万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2876.9万人,减少77.3万人,合计减少177.3万人;各种合营和外资经营及其他经济单位职工945.2万人,增加了3.5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500万人,增加170万人。由于公有制工人队伍比重的下降,影响到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下降和历史主动性的发挥。
2.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层化现象
由于经济全球化疾速发展的趋势和诸多因素的综合,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分化和分层,初步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主要有:(1)管理者群体,是指企业经理人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企业职员;(2)科技工作者群体,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3)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群体,主要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育界、医疗卫生界等员工;(4)普通工人群体,主要指企业的一般员工;(5)困难职工群体,主要指城镇下岗工人,他们已占工人阶级整体的4%-5%;(6)打工仔群体,主要指进城打工的农民群众,他们已有8000多万人,所占比重不小。
由于工人阶级内部层化现象的加剧,各群体之间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差距日趋拉大,致使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增加。同时,使整个阶级的认同感相对弱化,一些企业家、公务员和知识分子表现出优越感,不把自己与工人等同看等。在一些人的眼里,“工人”成了文化素质低下的代名词,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人阶级的同一性已不复存在。
3.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了工人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流动性的增加
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劳动力市场的深度开放,加速了工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的流动,增大了工人就业的空间。中国工人既可在国内公有制企业、联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就业,也可到国外各类企业就业;外国人既可在本国企业就业,也可经批准来华到各类企业就业;还可以自谋职业。同时,就业方式由原来的单一分配体制转变为招聘制、合同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
全球化发展使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不再是单一的国内市场的产物,而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的是世界市场的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由劳动力低价位的地区和单位向高价位的地区和单位流动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求本索源,劳动力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是资本的本性和价值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经济全球化导演下的“新图景”,也是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工人流动的频繁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大大减弱。过去工人是“单位人”,现在转变为“社会人”。由于工人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致使在部分工人中产生了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分散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工人队伍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开始下滑,工人阶级的整体凝聚力有所减弱。
4.全球化发展对工人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开辟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的创新和储备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过去劳动产品成本的85%要付给活劳动,现在软件产品成本的70%要付给知识产权所有者。同时,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驱使,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性、知识性显著提高。一方面高技术工种日益增多,普通工种日益萎缩,另一方面技术工种的知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低文化结构的工人就业也越来越难,而且低知识低技术工种的劳动报酬相对较低。从而,工人队伍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转向了知识武装,进一步重视了知识技术的学习。
经济全球化是追求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的一种经济机制和经济形态,使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一般产品向名优产品转变是它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实现利润最大化。许多企业实行了车间和班组的成本核算、个人劳动定额、按件计酬、依据定额和质量完成情况进行奖罚等等,这就助长了工人追求实际利益的心态;只重视个人的利益预期,不重视企业的利益预期,甚至在部分工人中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淡化了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总之,全球化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价值取向在获得积极效应的同时带来了副产品,严重影响着工人阶级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主动性的发挥。
标签: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全球化论文; 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