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现状的思考_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对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现状的思考_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现状省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基本理论论文,学科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8-0011-05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学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困境中,迈上了艰难的重建之路。在这一重建过程中,其饱受话语危机折磨,这种折磨主要来自于职业教育学内外交困导致的学科信心危机。就外部因素而言,面对社会转型大背景,职业教育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自身“二流教育”的现实也必然影响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就学科理论而言,问题中心导向的研究范式却不能真正解决社会转型期职业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要改变职业教育学的处境,职业教育理论界必须改变目前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厚积薄发,以求得对职业教育学困境的根本改变。进入21世纪,随着本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科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悄然兴起,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开始从“自在”走入“自觉”和“自为”期。

一、历史之脉

最初理论界对职业教育学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发展历程方面,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李晓玲的《中国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2)],杨绪利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以及米靖、陈豪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职教通讯,2005(7)]等。

“职业教育学科论”一词最早出现在《职业教育学通论》中。该书对职业教育学科形成与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原则,并尝试以“范畴法”构建了职业教育学科体系。①随后,理论界开始了对职业教育学科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研究,除了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历史持续关注外,②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了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如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以及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探讨。这方面论文和著作主要有:姜大源的《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6(1)、(4)],周明星的《职业教育学对象、体系与范式的反思》[职业技术教育,2006(25)],刘春生、张宇的《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与学科理论构建——兼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职教论坛,2006(8)]等。

随着四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的召开,职业教育学科研究逐步统一到了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正途上。这主要体现在2006年以来系列论文的发表,如:周明星的《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高等教育研究,2008(3)],唐林伟的硕士学位论文《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兼论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唐智彬、陈波涌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与策略——学科规训理论视角》[职教论坛,2007(6上)],姜大源的《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马君、陈士俊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走向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24)]以及余婉娜的《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综述》[职教论坛,2007(8上)]等。这些论文除继承了以往职业教育学研究成果外,突出的特点是表现出更大的系统性,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已经包含了理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制的双重含义。

学科论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既是时代精神孕育的结果,又总是处于过渡和发展状态。随着职业教育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积累以及职业教育学科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职业教育学科的认识也会不断走向深入。可以说,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正经历着一个由表及里、由浅渐深、由简单到相对系统的过程。

二、现实之困

从学科规训理论看,学科和规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学科的确立与完善化,同时意味着与该学科关联的相应一系列规训制度的形成和建立,而学科也正是依赖于一套独特的规训制度得以成为成熟的学科的。[1]因此,学科的发展包括学科内部层面“规范体系建构”和学科外部层面“制度建设”的双重涵义。由于篇幅的局限,本文将重点从前者,即关乎职业教育学科独立性的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的梳理

学科历史编纂是学科研究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站在学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构造学科的历史意识、集体记忆和学科身份的。[2]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的梳理,有“通史”和“断代史”两种: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发展给出全景式的描述,或仅对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学科的短期发展又进行切割分段。例如,有论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职业教育学的孕育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2)职业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3)职业教育学的创立发展阶段(辛亥革命至今)。每个阶段以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系统性程度为表征。③又如,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但研究视角和具体特征描述则不尽相同。有研究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中国当代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认为从历史经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教育学恢复阶段;(2)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学的发展阶段;(3)21世纪初的职业教育学的新进展。从职业教育分支学科的发展,即学科纬度来看,论者主要梳理了职业教育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④而有研究者则从学科外部的制度建设和内部理论体系构建两个方面梳理了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认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学科恢复期”(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学科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和“学科反思期”(2000年至今)。⑤

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状况的梳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学科发展背景。其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职业教育思潮兴起促进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第二是政府采取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化。其次是著作成果研究。从相关研究者的梳理看,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类理论著作、译作、辞典共计93种,其中职业教育原理类著作15种。论者认为,这些著作建设总体的原则是“学习、译介西方论著与自我创新结合”,其发展脉络体现了“借鉴——效仿——实践——反思———理论总结”的历程。再次是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论者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职业教育著作普遍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分支或部分来看待,因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趋势则体现出“重视职业心理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强调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特征。⑥

对学科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明辨学科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研究传统的逻辑演进,替学科现状辩护或对之提出质疑,为现实的研究者提供学科认同和社会认同,为潜在的研究提供学科的英雄系谱、概念系谱和经典系谱。[3]观照这一一般性目的,我们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学科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尚有待加强。从应然状态看,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多以“厚今式”的“辉格史”为主,缺乏对学科现实的反思与批判;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跨度有待拓展;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历史研究凤毛麟角;对国外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更为罕见。从研究现状看,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如就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期看,研究者们都或隐或现地采用了所谓“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与方法。但仔细观之,其逻辑似乎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逻辑相吻合,还是应该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制的逻辑相对照?这恐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也必然引出我们对另外一个问题的质疑,即对改革开放三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是否恰当。

(二)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相关论者主要提出了三种基本方法论:(1)逻辑起点论。这种观点认为,建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首先应把握其逻辑起点,然后从逻辑起点出发,运用逻辑手段,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已提出的逻辑起点有技能训练⑦、工作知识⑧、职业⑨等。(2)问题系统论。欧阳河、刘显泽等人认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上首先要找出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然后通过对基本问题的研究推演出职业教育非基本问题,从而构建整个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大厦,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⑩(3)范畴水平论。这一种观点认为,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是学科范畴的确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逻辑推演轨迹,形成系统的范畴体系。(11)

有研究者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出发,做出了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的探索。首先,认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为“职业生活的从业素质”。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论者初步设想了职业教育学应该包括的内容:“德育等人才培养过程”是核心领域,由职业生活的实际要求可以衍生出“人才结构”、“学制体系”和“职业指导”等。而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则不宜归入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2)也有研究者基于职业教育学的“职业”性质,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应该具备的特征。但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地回答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有关职业的研究;二是关于职业学科的研究;三是关于职业教育论的研究。(13)

由以上梳理可见,不同的方法论基础应该可以构建出不同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也不应是唯一的、万能真理性体系,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释框架。因为社会科学不存在客观的学科体系,“无论人们怎样真诚地追求普遍性,迄今为止,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期待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4]构建学科体系只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学科自身的研究,使人们清晰地认知当前的研究活动,发现未研究的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对学科的划分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人们的出发点不同或视角不同,对学科体系的划分也不同。但从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教材体系的现状看,研究者宣称的不同方法论却构建了近乎相同的学科体系。它们明显地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经验性”(即经验体系的职业教育学)、“临摹性”(普通教育学的翻版)和片面性(即学校职业教育学,存在着对企业培训、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形式关注的缺失)。这样的理论体系不管在形式上多么完美、逻辑上多么自恰,对于职业教育实践的解释力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三)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探讨

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即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5]但由于“范式”(Paradigm)一词的极大抽象性和复杂性,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对其含义存在着分歧。有研究者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共存在三种不同职业教育范式类型。一是“起点范式说”。此种观点基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起点把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分为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二是“方式范式说”。此种观点基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叙述方式,认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研究存在有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两种。三是“取向范式说”。此种观点从研究取向来探讨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即本土取向研究范式和实践取向研究范式。[6]

尽管如此,统一而独立的研究范式对于学科独立之重要性仍不可小觑。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7]“范式”一方面反映了维持科学共同体的形而上学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实践的约束,相应的范式所带来的规训制度维持着学科的完整与稳定。[8]职业教育学范式的“多样性”证明了学科独立性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理论工作者之努力。职业教育学独立而富有特色研究范式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也有研究者对职业教育研究范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认为职业教育研究未来的研究范式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14)对于“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有两点需要质疑:第一是“跨学科”;第二是“问题中心”。针对跨学科研究,笔者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学还没有真正的跨学科研究,所谓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只不过是职业教育研究者“一头热”的呼吁。谁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呢?如果是职业教育研究者,那么我们要“跨”到哪个或哪些学科去?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研究者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充其量是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对职业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但职业教育学研究共同体学术背景的单一性必然造成这种多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如果是其他学科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学进行跨学科研究,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职业教育在教育学大家族内尚且倍受歧视,又有哪个学科愿意进行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连理?其实,跨学科研究之难,是社会与人文学科的顽疾。有研究者从学科规训的角度对这一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曾经的跨学科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衰微不是因为理智关怀或社会关怀的差异,而是源于既定的学科制度的路径依赖。既定的学科制度壁垒往往使跨学科研究者处于边缘地带,他们无法轻易地重建自身的学科认同,同时又被界定为学术越轨者。[9]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研究者,以及想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其他学科研究者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就“问题中心”而言,笔者认为其表述也不甚妥帖,因为任何研究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研究”至多是职业教育研究对象的一种表述,而不能作为一种“范式”,或者出现在表述“范式”的用语中。

(四)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划定的“势力范围”。学科制度化进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每个学科都试图对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进行界定,尤其是要说明它与那些在社会研究方面内容最接近的学科之间究竟有何区别。[10]学科自身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逐步把握而不断走向成熟的。目前对职业教育研究对象的捕捉,归纳起来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现象说”。即认为客观的职业教育现象是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刘鉴农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特有的领域就是客观的职业技术现象,这就是它的研究对象。”(15)(2)“关系说”。即认为职业教育学是研究其内外部各种关系,如纪芝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①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之间的联系,即其外部关系。②职业技术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16)(3)“问题说”。即认为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的,如张家祥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17)、刘合群的《职业教育学》(18)均持这种观点。(4)“规律说”。即认为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如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编著《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等持这种观点。(19)

以上有关职业教育研究对象的四种说法,目前要确定是哪一种似乎还有些困难,但认真推敲,部分表述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把职业教育现象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必然会缩小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围,因为这一概念排除了形形色色的职业教育观念、理论与知识,而它们事实上都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职业教育规律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目标,而不是其直接对象。就“关系说”而言,“关系”更是涵盖在职业教育“规律”下的概念。

比较复杂的是“问题说”。从理论上讲,任何研究都要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重建至今,一方面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学理性,另一面职业教育研究要解决社会转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这逐渐养成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研究范式”。这一“范式”能解决问题固然好,但面对现代市场化的影响,“问题研究范式”逐步沦落为“功利研究范式”,甘愿长年坐冷板凳的形成体系成就的研究者很难出现,这部分造成了职业教育学科不成体系的现状。可见,针对“问题研究”我们是应该警惕的。至少“问题”的来源不仅要考虑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当下的情况还要考虑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以实现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

三、未来之路

从目前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现状看,其基本处于“觉醒”阶段,对关乎职业教育学科独立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理论界还在“百家争鸣”。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职业教育实践的检验。根据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职业教育学科研究应该突出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是创新性。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学科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规范学科理论体系,指导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并最终促进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目前,职业教育学科的个性特征还不明显,学科体系与普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同化现象严重,学科地位还没有最终确立。面对如此情况,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虽然“百家争鸣”,却缺少明显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涉局面。职业教育学学科共同体必须树立学科尊严,培养创新精神,构建职业教育的独立学科体系,构筑属于职业教育研究者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二是系统性。随着职业教育学科意识日益增强,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入。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职业教育学科建制研究,而且还应包括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两者内部诸要素的研究。就职业教育学科而言,目前尚缺少职业教育学科制度研究,以及在职业教育学科规训制度下,职业教育学科知识发展的状况研究。系统性应该成为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把握的另一个指导性原则。

第三是理论性。学科理论研究的理论性是不言自明的,但从目前职业教育学科研究论文对学科理论“只言片语”的表述看,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理论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需要一般学科论、哲学认识论、知识社会学等方面系统理论知识的指导,还需要借鉴相关新兴学科的学科理论以及国外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经验。要把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推向深入,研究者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学科的实际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注释:

①(1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18.

②这方面论文和著作主要有姜大源等的《职教“学”的成长——关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报告》[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6(6)],周明星、唐林伟的《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教育研究,2006(9)],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制度构建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以及米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等.

③杨绪利.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

④米靖,陈豪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职教通讯,2005,(7).

⑤周明星,唐林伟.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6,(9).

⑥宫雪.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米靖.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J].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⑦王川.试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⑧和震.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7).

⑨肖化移.职业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向[J].职教通讯,2005,(7).

⑩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提出[J].职教论坛,2003,(17).

(12)刘春生,张宇.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与学科理论构建——兼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J].职教论坛,2006,(8)(综合版).

(1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14)余婉娜,饶异伦.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范式: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0).

(15)刘鉴农,李澍卿,董操.职业技术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4.

(16)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9-20.

(17)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18)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19)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

标签:;  ;  ;  ;  

对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现状的思考_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