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重要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们高度重视城市道路设计建设,并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并投入大量的技术人员于这项研究中。本文将重点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道路设计、海绵理念的具体应用以及海绵城市的优点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海绵城市
随着城化市的不断发展,道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渗透能力,这就导致了,城市在暴雨季节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排水压力以及水资源流失等问题。这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加强对城市的建设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理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排水,晴天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通过自然途径与人工干预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将雨水资源进行积存、渗透,提高水资源的储蓄和下渗能力,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具有可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筹协调,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率和减轻城市内涝等特点。
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要点
1、道路总体设计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中道路总体设计的要求较高,总体设计不可以破坏河流、森林、植被以及绿化等自然生态环境,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才可以建设海绵城市。在降低施工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利用,避开河流、森林、植被、湖泊和绿化等区域,实现对城市路线的合理设计与规划。依据城市的空间布局,加大对城市森林、绿化以及人行道的利用,通过城市道路的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不断实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2、道路路面设计
传统的道路设计采用路面倾斜的方式进行排水,路面的倾斜1.5%~2%,水通过重力的作用自动流入到下水道中自行排水。海绵城市设计也是利用水的自重和路面的高度差,使得水能够顺势流向比较低的路面。同时,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道路高,才能更好的帮助排水。另外,绿化带的下方安装排水管,在下雨时,可以将雨水进行收集,将收集的雨水首先用于植被灌溉。同时安装渗透装置,灌溉剩余的水通过渗透装置,渗透到地下用于补给地下水资源的短缺。
3、道路结构设计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不仅只是用于城市排水,需要考虑吸水、蓄水、排水、渗水等多种问题。雨水可以直接通过路面缝隙直接渗透到地下,再通过排水盲管收集起来将雨水排走,已达到减少路面积水的目的;通过路面缝隙的渗透,渗透到地下,既可以补充地下水也可以起到减少路面积水的作用。这两种方法只能够进行简单的排水,减小地表径流系数,但不能实现有效的渗透、蓄水及净化等功能,导致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将雨水直接渗透到路基土层中再排出。因路面性质的不同地表径流系数也会不同,渗透指数也会不同。但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对路基土壤的渗透指数要求很高,对于交通繁忙的城市,是无法达到标准渗透指数的,这就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中的合理应用
1、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应用
通常,我们会采取引流的措施将道路上的水引入到绿化带中,但是当城市中的绿化带不充足时,对雨水的处理效果就会变差,形成城市内涝。因此,市政建设中,应采取合理措施解决绿环带面积并不足的问题,并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城市道路建设中,确保雨水能够被引入到绿化到中。为了防止雨水下渗对路基和路面的结构稳定性造成危害,我们需要在选取植被时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土壤以及地水分布状况合理的选取适合当地绿化带中种植的植被,尤其要选取耐污染和耐淹能力较强的乡土植被。
2、对于人行道的改造应用
对于人行道的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开展城市道路建设,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建设。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铺设透水砖,加大对透水砖的使用和推广,并将城市生态排水技术运用到其中,利用透水砖的排水性,使得城市路面排水达到理想的排水效果。
3、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路面交通设计。城市路面交通设计时要有效的引进海绵城市理念。先从人行道结构上看,透水砖的厚度为5cm、混凝土的厚度为10cm,碎石层的厚度为10cn,同时透水砖是由矿渣料和废陶瓷制成,将透水转铺设在人行道表面不仅能够起到渗水的作用,还能起到保护土壤,防止地表硬化,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机动车道进行规划时,我们可以铺设透水性好的理清材料,也要做好路面防滑。在城市道路建设的中,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其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也由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4、边坡支护的应用
边坡支护能够更好的保证生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进一步降低因路面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城市中的的山坡都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边坡支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取植树、种草的方式,依据当地气候种植特定的植被,提高对水资源的吸收和储蓄。同时还采用网格式种草、取窗式种草等手段来保护土壤的渗透性,更好的建设海绵城市。
四、建设海绵城市的优点
1、补充地下水
传统道路系统中,为了防止发生城市内涝,将雨水汇集到地下排水系统中,并快速排入江河、湖泊、大海,大部分雨水通过快排的方式被大量的排出,导致雨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地下水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同时伴随着人口增长、工矿企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海绵城市道路,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并渗透到地下,使得地下水获得到有效的补充。
2、改善环境
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将会给河流、湖泊、大海带去大量的垃圾、重金属等,由此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的缓解了这个问题,雨水经过路面渗透到地下,有效的减少雨水对路面垃圾的冲刷与携带。同时土壤的层层过滤,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这使得渗透到地下的水资源中污染物的含量降低,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另外,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路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海绵城市道路渗水量增大,使得土壤中所含水分增加,水分蒸发降低路面温度,更好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减轻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压力
城市排水主要依靠地下排水设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路面硬化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弱,雨季来临时,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海绵城市道路能够大幅度的降低雨水的洪峰流量,并大幅度的提高了雨水的下渗能力和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积水的现象出现,从而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结语: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缓解地下水资源短缺,以及降低对地表径流河流、湖泊、大海的污染。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专业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全力参与。同时,在整个海绵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完整的雨水循环系统,让海绵城市道路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常清;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若干关系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5年08期
[2]王文亮;李俊奇;车伍;赵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08期
[3]黄黛诗;王泽阳;曾如婷;生态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海绵城市规划研究——以厦门鼓锣流域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S1期
论文作者:胡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路面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内涝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