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各地论文,力学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知识点分布
二、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特点分析
1.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以学科的主干知识为主,从概念上看主要考查:力、功、波;从运动形式上看主要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或类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波动);从规律上看主要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1(上海卷4) 如图1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中,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沿直线ON斜向下运动,直线ON与y轴负方向成θ角(θ<π/4)。则F大小至少为______;若F=mgtanθ,则质点机械能大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图1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力的最小值分析及机械能变化的量度,设计精巧。根据质点运动情况可判断合外力的方向,进而确定F的最小值;质点机械能增减要看除重力外其他力对质点做功的正负,限定条件θ<π/4为F力对质点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埋下伏笔。要求考生概念清晰,力的分析熟练正确,隐含条件挖掘充分。
例2(广东卷20) 题略。
命题解读 本题涉及了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动能定理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点,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判断两个物体间是否相对滑动,可以先假设,后求出各自加速度,再比较推理就可以得出结论。
2.对非重点部分注重对重要的物理知识的考查
例如,振动和波重点考查了简谐运动的两个模型(弹簧振子、单摆)及波动图象;万有引力定律重点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例3(上海卷22) 有两列简谐横波a、b在同一媒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2.5m/s。在t=0时,两列波的波峰正好在x=2.5m处重合,如图2所示。
图2
(1)求两列波的周期。
(2)求t=0时,两列波的波峰重合处的所有位置。
(3)辨析题:分析并判断在t=0时是否存在两列波的波谷重合处。某同学分析如下:既然两列波的波峰存在重合处,那么波谷与波谷重合处也一定存在。只要找到这两列波半波长的最小公倍数,……即可得到波谷与波谷重合处的所有位置。你认为该同学的分析正确吗?若正确,求出这些点的位置。若不正确,指出错误处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命题解读 本题涉及了波的传播和叠加,明确叠加时质点位移求法。特别重视对考生从图象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例4(全国卷Ⅱ25) 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轨道绕月飞行。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用M、m、R、、r、和T表示,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计算有关人造卫星的运动问题。其方法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使一个天体绕另一天体做圆周运动,利用比例法求解较为简便。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天体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3.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直击中学教学的薄弱环节
中学教学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重理论、轻实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重学科知识,轻联系实际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考命题,更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5(北京卷20) 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的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定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3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图3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A.当θ°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当m≥M时,该解给出,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命题解读 本题属于错解辨析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掌握的清晰、准确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当然也能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对平时做题不求甚解,分析过程不严密、不透彻的学生提了一个醒,是一种很好的题型。
例6(广东卷16) 题略。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了探究“动能定理”的方法和步骤。本题用到的全是已学过的知识和使用过的器材,如果能深刻理解类似实验的原理、设计方法,能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是不难解决的。而靠死记硬背课本的原理和方法确实是不能奏效的。
4.注重重要的研究方法的考查
如合成和分解的问题、理想化模型、图象法、估算法、探究法等。
例7(天津卷19) 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的作用力为,B对A的作用力为,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4所示,在此过程中
图4
命题解读 本题侧重于考查受力分析、图解法、整体法与隔离法等。正确熟练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图解的方法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设计情境、在动态情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体法和隔离法的交叉使用又是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5.物理实验的考查,侧重于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1)实验多源于课本,所给的情景和要求跟课本是不同的,是教材中的变形实验。
(2)注重基本实验仪器的考查。
(3)注重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考查。
(4)强调实验方法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利用基本的实验原理方法独立完成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5)加大了设计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考查力度。
例8(全国卷Ⅰ1) 如图5(见下页)所示,两个质量各为的小物块A和B,分别系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已知,现要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5
(1)若选定物块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中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
①物块的质量;
②物块A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③物块B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④绳子的长度。
(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①绳的质量要轻;
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______。
(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______。
命题解读 此题为一道创新实验题,它实际是由课本实验延伸而来的,但高于课本中的实验,也考查了考生创新实验能力。这类试题要求对教材中的实验原理深刻的理解、对实验方法能迁移和灵活运用。此题的第(3)小问要求“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
图6
图7
例9(四川卷22) 一水平放置的圆盘绕过其圆心的竖直轴匀速转动。盘边缘上固定一竖直的挡光片。盘转动时挡光片从一光电数字计时器的光电门的狭缝中经过,如图6所示。图7为光电数字计时器的示意图。光源A中射出的光可照到B中的接收器上。若A、B间的光路被遮断,显示器C上可显示出光线被遮住的时间。
图8
图9
挡光片的宽度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结果如图8所示。圆盘直径用游标卡尺测得,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可知,
(1)挡光片的宽度为______mm。
(2)圆盘的直径为______cm。
(3)若光电数字计时器所显示的时间为50.0ms,则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为______弧度/秒(保留3位有效数字)。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了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和如何测定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实际上是课本实验的迁移运用,要重视对实验的研究,培养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的能力。
6.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居高不下
(1)较繁的字母运算或数字运算
(2)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问题
(3)对于图象的要求
例10(广东卷10) 题略。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对物理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物理图象定量计算时,要搞清图象所揭示的物理规律或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要善于挖掘图象中的隐含条件,明确有关图线所包围的面积、图象在某位置的斜率(或其绝对值)、图线在纵轴和横轴上的截距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所描绘的物理过程,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计算求解。
例11(四川卷25) 如图10,一倾角为θ=45°的斜面固定于地面,斜面顶端离地面的高度=1m,斜面底端有一垂直于斜面的固定挡板。在斜面顶端自由释放一质量m=0.09kg的小物块(视为质点)。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当小物块与挡板碰撞后,将以原速返回。重力加速度。在小物块与挡板的前4次碰撞过程中,挡板给予小物块的总冲量是多少?
图10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了动量定理和功能关系以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动量的矢量性以及功能关系的整体性。从物理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也是本题要重点考查的能力。
7.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实际的背景命题;模型化问题的实际价值。进一步关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学科前沿,重大成果、重大事件,注重运用物理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例12(广东卷12) 题略。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中的应用。这几年航天事业在我国取得高速发展,这块知识对考生的考查尤为重要,不管是全国那个省份,这是必考内容,所以,关注航天动向,有利于我们的备考。
例13(重庆卷20) 某地区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率分别约为4km/s和9km/s。一种简易地震仪由竖直弹簧振子P和水平弹簧振子H组成(如图11)。在一次地震中,震源在地震仪下方,观察到两振子相差5s开始振动,则( )
图11
A.P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B.P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C.H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D.H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地震波有关的知识。就在高考前夕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本题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8。传统题翻新,转换角度设问
对物理思维含量高、主干知识、学生易错的典型过程等反复命题。高考试题并不回避陈题,陈题新编,立意新颖。
例14(全国卷Ⅰ24) 图12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长为l。开始时,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黏性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小球继续向左摆动,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求:
(1)从滑块与挡板接触到速度刚好变为零的过程中,挡板阻力对滑块的冲量;
(2)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绳的拉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
命题解读 本题的情景是学生熟悉的,只是对传统题的深化。所以对传统题在复习中也不要有意回避,找出题目的亮点,对题目的不足点予以改造使题目具有新意,找出题目的创新生长点予以发展使题目焕发出生机。
三、对以后物理教学的导向
从08年高考物理试题来看,今后物理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坚持以考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原则,重点考查学科重点和主干知识,强调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获得,包括自然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获得。学生要考出好的成绩,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试题中能力的考查总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实现,而这两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平时教学中打下厚实的基础,以及培养灵活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物理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008年的物理试题更加注重考查了能力,试卷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容易题、难题进一步减少,使优生的成绩进一步提高,差生的成绩进一步降低,使扎扎实实学习、不断进取的学生成绩提高。从试题的情景和设问角度来看,多数试题考查的能力点突出,用意明确,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体现出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
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知识形成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质疑、探究、反思、总结来巩固双基知识并提高能力,使学科素养逐渐提升。
3.联系实际,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角度让考生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重视从联系实际的侧面上把握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上培养考生能力。
学习理解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对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的分析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4.重视实验教学(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而高考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总是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在教学和复习中,首先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还应认真做好《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实验,明确考试大纲对实验内容和能力的要求,对每个实验都要从实验原理和方法、仪器的选择和测量原理、控制实验条件、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综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学习的积累,要靠不断地进行实践、归纳、拓展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