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2005年中国企业管理者跟踪调查报告(下)_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2005年中国企业管理者跟踪调查报告(下)_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经济形势论文,之二论文,国企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企业经营者对经济环境和改革热点的判断

(一)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1.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趋于好转

前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比2004年“好转”,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5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2005年所在地区基础设施好转的比重高达66.6%,比东中部地区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说明近年来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见表27)。

表27 基础设施环境变化情况(%)

好转 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总体

60.8 33.45.8

55.059.2

东部地区企业

60.1 35.04.9

55.259.8

中部地区企业

58.5 33.38.2

50.357.1

西部地区企业

66.6 27.85.6

61.060.5

关于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治理生产污染取得了初步成效,污染排放呈减缓趋势(见表28)。

表28 对企业污染治理成效的评价(%)

污染排放 污染排放 基本 污染更

明显减少 有所减少 未变 严重

总体

16.6 37.0 40.1 6.3

东部地区企业

17.1 36.6 39.7 6.6

中部地区企业

15.9 34.3 43.6 6.2

西部地区企业

15.8 42.1 36.8 5.3

2.政府行政审批手续有所简化,办事效率有所提高,行政干预有所减少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4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有所“提高”,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26.7个百分点(见表29)。具体到政府行政审批手续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情况有所“好转”,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8.7个百分点(见表30)。

表29 政府办事效率变化情况(%)

提高 未变 降低 提高—降低

总体

40.2 46.3 13.5 26.7

东部地区企业

40.1 48.2 11.7 28.4

中部地区企业

40.2 44.2 15.6 24.6

西部地区企业

40.6 42.5 16.9 23.7

表30 行政审批手续变化情况(%)

好转

未变

变差 好转—变差

总体

40.4

47.9

11.7

28.7

东部地区企业

40.8

48.1

11.1

29.7

中部地区企业

39.0

49.6

11.4

27.6

西部地区企业

41.2

44.6

14.2

27.0

关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情况有所“好转”,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42.6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相对来说有更多的经营自由度(见表31)。

表31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经营变化情况(%)

好转

未变

变差 好转—变差

总体 50.2

42.2

7.6

42.6

东部地区企业 49.2

43.5

7.3

41.9

中部地区企业 51.3

41.3

7.4

43.9

西部地区企业 51.8

39.0

9.2

42.6

大型企业 47.6

43.1

9.3

38.3

中型企业 50.9

41.6

7.5

43.4

小型企业 50.3

42.5

7.2

43.1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42.5

46.1

11.4 31.1

其中:国有企业43.7

45.6

10.7 33.0

非国有企业

51.5

41.5

7.0

44.5

其中:私有企业53.1

38.0

8.9

44.2

股份有限公司 53.9

38.7

7.4

46.5

有限责任公司 50.5

42.7

6.8

43.7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49.6

47.7

2.7

46.9

民营企业 53.4

40.1

6.5

46.9

上市公司 43.4

45.8

10.8 32.6

3.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有待改善,融资难亟待解决

关于市场秩序,本次调查涉及了地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部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等问题。

关于地方保护现象,调查结果显示,3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有所“好转”,60%认为“未变”,8.2%认为“变差”(见表32)。 企业产品在外地销售时是否遇到行政限制直接反映地方保护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77.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遇到限制,22.3%认为曾遇到过行政限制。分地区看,企业产品在东部地区销售受到的行政限制明显少于中西部地区。从具体的限制措施来看,调查结果显示,相对较多的是“需办理不同于其本地产品的审批手续”和“实行不同的质检、技检标准”;其他措施按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额外收费或实行不同的税费标准”、“禁止或限制入境和销售”和“遇到不同于其本地企业的价格限制”(见表33、表34)。

表32 地方保护变化情况(%)

好转

未变 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总体

31.8

60.0 8.223.612.7

东部地区企业

30.6

62.4 7.023.612.4

中部地区企业

35.7

54.5 9.825.915.7

西部地区企业

30.4

59.5 10.1

20.310.8

表33 企业产品在各地销售所受到的行政限制情况(1)(%)

地区有

没有

地区

有 没有地区有 没有

总体

22.3 77.7

上海

19.8

80.2海南27.8

72.2

东部地区企业

20.0 80.0

江苏

16.1

83.9重庆35.2

64.8

中部地区企业

25.3 74.7

浙江

17.3

82.7四川25.5

74.5

西部地区企业

26.9 73.1

安徽

22.1

77.9贵州31.1

68.9

北京

22.8 77.2

福建

17.7

82.3云南25.0

75.0

天津

21.5 78.5

江西

15.9

84.1西藏

100.0

河北

21.5 78.5

山东

23.7

76.3陕西27.2

72.8

山西

32.5 67.5

河南

28.4

71.6甘肃25.0

75.0

内蒙古 32.5 67.5

湖北

19.8

80.2宁夏34.5

65.5

辽宁

22.8 77.2

湖南

28.2

71.8青海27.3

72.7

吉林

29.2 70.8

广东

18.3

81.7新疆4.295.8

黑龙江 19.4 80.6

广西

28.9

71.1

表34 企业产品在各地销售所受到的行政限制情况(2)(%)

地区

规模

经济类型

企业类型

总体

东部 中部 西部 大型 中型 小型 国有及国

其中:上市公司

有控股 国有 非国有 民营

需办理不同于基本地产品的审批手续

42.9

45.1 39.7 41.3 39.4 43.4 43.7 37.9 39.8 43.746.9

35.0

实行不同的质检、技检标准

38.2

41.8 31.5 37.1 25.2 38.0 44.5 25.6 21.8 41.843.8

20.0

额外收费或实行不同的税费标准

27.8

27.6 27.2 29.4 26.8 31.4 23.1 24.2 21.1 29.231.0

10.0

禁止或限制入境和销售

23.5

21.1 29.9 21.7 29.1 24.0 19.8 32.9 36.1 20.119.5

15.0

遇到不同于其本地企业的价格限制 17.3

14.7 20.1 21.0 21.3 18.9 13.8 25.1 27.8 15.214.4

20.0

其他形式的限制措施 15.5

15.5 15.8 15.4 17.3 15.3 15.4 18.7 19.5 14.714.6

10.0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2.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59.8%认为“未变”,7.4%认为“变差”(见表35)。

表35 知识产权保护变化情况(%)

好转 未变 变差 好转—变差

2005年2004年

总体32.8 59.8 7.4

25.4 31.2

东部地区企业32.0 60.1 7.9

24.1 31.0

中部地区企业34.0 59.3 6.7

27.3 28.6

西部地区企业34.2 59.1 6.7

27.5 34.7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54.3%认为“未变”,16.8%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12.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4个百分点(见表36)。

表36 外部信用环境变化情况(%)

好转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总体 28.954.316.812.116.1

东部地区企业 27.855.716.411.414.4

中部地区企业 32.051.616.415.518.6

西部地区企业 28.852.818.410.318.5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24.456.918.75.8 11.2

非国有企业

29.854.016.313.517.6

其中:私营企业37.744.118.219.527.9

股份有限公司31.553.115.416.015.3

有限责任公司28.155.316.611.415.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1.156.312.618.514.2

关于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满意的略占多数。但不同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的满意程度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认为“满意”的比重相对较大,表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亟待完善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见表37)。

表37 对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法制环境的评价(%)

不满意

满意

非常不比较不 小计说不清比较非常小计

满意 满意 满意满意

总体7.1

28.936.019.4 43.90.7 44.6

东部地区企业6.1

25.932.020.3 46.80.9 47.7

中部地区企业7.9

34.442.315.8 41.50.4 41.9

西部地区企业9.2

32.241.421.3 36.60.7 37.3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6.7

33.139.820.2 39.50.5 40.0

非国有企业 7.4

27.835.219.1 44.90.8 45.7

其中:私营企业

6.4

21.728.123.2 48.10.6 48.7

股份有限公司8.9

30.639.518.2 41.31.0 42.3

有限责任公司6.6

28.935.519.9 43.80.8 44.6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8

21.427.217.9 53.61.3 54.9

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63.6%认为“未变”,13.3%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9.8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9个百分点(见表38)。

表38 公平国民待遇变化情况(%)

好转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总体 23.163.613.39.8 20.7

东部地区企业 21.565.413.18.4 22.7

中部地区企业 26.061.312.713.317.0

西部地区企业 24.960.514.610.319.7

大型企业 22.368.88.9 13.413.8

中型企业 23.862.613.610.220.9

小型企业 22.363.214.57.8 24.6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21.265.413.47.8 16.4

非国有企业23.463.013.69.8 21.2

其中:私营企业 28.558.712.815.731.7

股份有限公司 24.463.512.112.320.0

有限责任公司 21.963.514.67.3 18.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28.165.16.8 21.323.8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表明,过去的1年,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取得的进展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尚有不小的距离(见表39)。

表39 市场准入限制变化情况(%)

好转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总体 34.058.17.9 26.133.2

东部地区企业 32.560.07.5 25.033.8

中部地区企业 36.055.48.6 27.434.2

西部地区企业 36.255.88.0 28.231.1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30.461.38.3 22.127.6

非国有企业34.358.07.7 26.634.8

其中:私营企业 40.152.97.0 33.142.1

股份有限公司 33.062.14.9 28.135.4

有限责任公司 34.056.99.1 24.932.7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3.261.85.0 28.229.9

在所选14项关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中,企业融资环境是唯一一项企业经营者认为“变差”的比重高于“好转”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当前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9.2个百分点,与2004年的情况差不多,比2003年的情况趋紧(见表40、41)。

表40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情况(%)

好转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基础设施环境 60.833.45.8 55.059.2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经营 50.242.27.6 42.5-

技术创新支持 41.052.76.3 34.742.9

行政审批手续 40.447.911.728.731.1

产品出口服务 32.762.15.2 27.5-

政府办事效率 40.246.313.526.722.1

市场准入限制 34.058.17.9 26.133.2

生态环境状况 45.035.519.525.5-

知识产权保护 32.859.87.4 25.431.2

地方保护现象 31.860.08.2 23.612.7

外部信用环境 28.954.316.812.116.1

公平国民待遇 23.163.613.39.8 20.7

经营者人身安全28.152.719.28.9 -

企业融资环境 13.750.635.7-22.0

-26.5

表41 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

宽裕 正常 紧张宽裕—紧张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总体 5.3

40.2 54.5 -49.2

-51.9

-40.0

-53.0

-54.2

东部地区企业 5.4

43.9 50.7 -45.3

-45.9

-32.2

-44.6

-47.3

中部地区企业 5.6

34.0 60.4 -54.8

-59.6

-48.4

-59.1

-63.0

西部地区企业 4.7

35.5 59.8 -55.1

-59.4

-50.8

-61.5

-60.8

大型企业 8.9

42.7 48.4 -39.5

-42.8

-28.1

-44.8

-50.5

中型企业 5.1

41.1 53.8 -48.7

-52.7

-40.5

-52.1

-54.3

小型企业 4.1

37.9 58.0 -53.9

-55.5

-48.6

-58.6

-56.8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7.3

37.1 55.6 -48.3

-52.4

-45.3

其中:国有企业 7.2

34.5 58.3 -51.1

-53.3

-40.7

-60.0

-63.5

非国有企业5.0

41.4 53.6 -48.6

-51.4

-37.2

-49.7

-47.6

其中:私营企业 3.8

42.3 53.9 -50.1

-53.8

-45.0

-50.2

-49.5

股份有限公司 6.1

43.0 50.9 -44.8

-48.8

-26.0

-40.0

-45.0

有限责任公司 4.5

39.0 56.5 -52.0

-52.5

-38.8

-55.2

-57.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9.0

51.8 39.2 -30.2

-45.8

-19.7

-21.1

-22.4

民营企业 4.1

40.3 55.6 -51.5

-53.7

-39.7

-52.0

-53.3

上市公司 12.9 48.3 38.8 -25.9

-25.2

-3.2-19.3

-20.7

4.技术创新、出口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的拓展方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关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调查结果显示,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34.7个百分点(见表42)。

表42 技术创新支持变化情况(%)

好转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2005年 2004年

总体 41.052.76.3 34.742.9

东部地区企业 42.451.95.7 36.745.4

中部地区企业 39.454.46.2 33.241.1

西部地区企业 38.153.08.9 29.238.8

大型企业 41.952.85.3 36.643.5

中型企业 43.550.95.6 37.943.5

小型企业 37.455.07.6 29.842.0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37.756.36.0 31.738.9

其中:国有企业 37.056.46.6 30.440.2

非国有企业41.851.96.3 35.543.6

其中:私营企业 47.446.36.3 41.148.7

股份有限公司 43.748.97.4 36.342.2

有限责任公司 40.453.75.9 34.541.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9.557.33.2 36.344.9

民营企业 42.551.06.5 36.045.7

上市公司 45.150.04.9 40.250.0

关于对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服务方面,调查结果显示,3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7.5个百分点(见表43)。

表43 产品出口服务变化情况(%)

好转未变变差好转—变差

总体 32.762.15.2 27.5

东部地区企业 33.861.34.9 28.9

中部地区企业 31.164.84.1 27.0

西部地区企业 30.761.67.7 23.0

大型企业 31.164.34.6 26.5

中型企业 33.960.45.7 28.2

小型企业 31.863.54.7 27.1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28.166.45.5 22.6

其中:国有企业 25.867.76.5 19.3

非国有企业34.260.94.9 29.3

其中:私营企业 42.952.15.0 37.9

股份有限公司 34.261.34.5 29.7

有限责任公司 31.963.05.1 26.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5.059.45.6 29.4

民营企业 35.060.05.0 30.0

上市公司 32.065.32.7 29.3

调查表明,社会对企业在技术创新、出口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资源瓶颈制约依然严重,企业经营方式亟待转化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成品油及煤炭紧张状况有增无减,铁路运输与2004年的紧张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见表44)。

表44 钢材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状况(%)

趋于缓和变化不大更加严重不清楚

钢材48.337.96.3 7.5

电力27.745.825.31.2

成品油 4.0 23.367.94.8

煤炭12.136.840.011.1

铁路运输12.853.418.515.3

事实上,目前的资源瓶颈压力与企业粗放的经营方式密切相关。从企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情况看,过去一年里,企业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没有明显进展。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发展中的粗放型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亟待提高,企业经营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见表45)。

表45 企业单位产出的投入变化情况(%)

减少 基本增加

明显减少 有所减少 小计 未变 有所增加 明显增加 小计

能源 2.9

21.3 24.2 41.4 26.3 8.1

34.4

原材料1.5

14.4 15.9 49.3 26.5 8.3

34.8

水2.8

17.8 20.6 60.1 15.8 3.5

19.3

资金 1.8

10.6 12.4 26.6 47.3 13.7 61.0

人力 2.4

21.9 24.3 42.4 27.8 5.5

33.3

三、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紧

经过1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企业经营者也从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见表46)。

表46 对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松紧程度的评价(%)

偏紧合适偏松

总体 36.041.222.8

东部地区企业 35.741.922.4

中部地区企业 36.241.122.7

西部地区企业 36.539.424.1

大型企业 34.642.722.7

中型企业 38.638.522.9

小型企业 33.244.122.7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34.740.624.7

其中:国有企业 33.642.024.4

非国有企业36.541.022.5

其中:私营企业 33.742.324.0

股份有限公司 39.140.020.9

有限责任公司 38.840.221.0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29.144.026.9

民营企业 38.540.421.1

上市公司 33.346.520.2

2.对房地产调控成效持肯定态度,同时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积极的评价。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和“增加信息透明度”,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和“增加土地供应”(见表47)。

表47 有关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有效性(%)

非常有效 比较有效 没有效果 非常有效+

比较有效

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 42.6 46.5 10.9 89.1

限制新房转手交易39.1 44.8 16.1 83.9

开征房地产税22.2 57.9 19.9 80.1

增加信息透明度 22.1 54.6 23.3 76.7

提高房贷利率11.3 60.6 28.1 71.9

增加土地供应20.7 47.1 32.2 67.8

人民币升值 5.6

36.1 58.3 41.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多数地区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其中,超过4 成的上海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本地房地产价格将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1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根据企业经营者的判断,总体来说多数地区房价仍呈温和上升趋势,而部分前一时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可能进入调整阶段(见表48)。

表48 对2006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的预计(%)

地区 上升持平下降上升—下降地区上升持平下降上升—下降

总体 53.634.012.441.2 福州59.337.03.7 55.6

东部地区企业 48.836.015.233.6 厦门69.613.017.452.2

中部地区企业 61.331.17.6 53.7 济南58.627.613.844.8

西部地区企业 60.530.49.1 51.4 青岛63.130.46.5 56.6

北京 70.624.35.1 65.5 郑州61.335.53.2 58.1

天津 70.828.11.1 69.7 武汉78.313.08.7 69.6

石家庄48.445.56.1 42.3 长沙52.342.94.8 47.5

太原 48.036.016.032.0 广州51.638.79.7 41.9

沈阳 66.723.89.5 57.2 深圳73.816.79.5 64.3

大连 80.016.04.0 76.0 南宁54.527.318.236.3

哈尔滨50.031.818.231.8 重庆59.325.914.844.5

上海 23.436.440.2-16.8 成都70.022.08.0 62.0

南京 31.339.529.22.1

贵阳66.628.64.8 61.8

苏州 44.834.320.923.9 昆明75.025.075.0

杭州 31.947.820.311.6 西安55.037.57.5 47.5

宁波 29.129.141.8-12.7 银川47.623.828.619.0

合肥 60.832.17.1 53.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1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3.4 %的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80.4%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1.6%用于“出租”,8%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见表49)。

表49 企业经营者熟悉的人当中(限企业所在地区域内)

所购住房目前多数

是 否 情况下的用途

自住出租闲置

总体 83.416.680.411.68.0

东部地区企业 81.518.579.211.79.1

中部地区企业 84.415.680.411.77.9

西部地区企业 88.811.284.410.84.8

大型企业 87.212.880.810.58.7

中型企业 85.314.780.810.98.3

小型企业 79.420.679.512.97.6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85.414.685.09.4 5.6

其中:国有企业 85.814.284.59.3 6.2

非国有企业82.817.279.711.98.4

其中:私营企业 79.120.974.313.911.8

股份有限公司 85.314.779.311.79.0

有限责任公司 83.216.881.710.87.5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82.117.977.515.47.1

民营企业 82.717.378.012.29.8

上市公司 84.515.578.914.17.0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股权分置改革谨慎乐观,期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并在垄断性行业及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对于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尚未见效,4成左右的人认为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尚未见效(见表50)。

表50 对近两年来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评价(%)

调查年份 效果很好 效果较好 有些效果 尚未见效 效果较好+

效果很好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2005年5.8

28.4 49.9 15.9 34.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4.4

25.4 52.2 18.0 29.8

2004年3.7

42.2 44.6 9.5

45.9

政府职能转变2005年4.6

24.8 53.4 17.2 29.4

2004年0.9

23.7 59.3 16.1 24.6

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3.6

25.1 53.9 17.4 28.7

2004年2.5

36.4 49.2 11.9 38.9

国有企业改革2005年3.6

20.4 51.1 24.9 24.0

土地制度改革2005年3.0

18.4 50.5 28.1 21.4

投资体制改革2005年1.5

19.2 53.2 26.1 20.7

2004年1.4

30.2 53.3 15.1 31.6

财税体制改革2005年2.1

13.8 45.9 38.2 15.9

2004年1.7

20.2 53.4 24.7 21.9

金融体制改革2005年1.6

13.8 44.5 40.1 15.4

2004年1.1

18.3 52.6 28.0 19.4

垄断性行业改革 2005年1.5

9.4

37.4 51.7 10.9

2004年0.4

12.3 50.2 37.1 12.7

为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股权分置”问题,决策部门2005年4 月以来逐步推出了股权分置的改革方案。对于此项改革是否能解决股市的基本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见表51)。

表51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否能解决股市基本问题(%)

能 一定程度上 不能

可以

总体 3.1 75.521.4

东部地区企业 3.1 72.724.2

中部地区企业 2.6 79.218.2

西部地区企业 3.7 80.216.1

大型企业 4.9 72.123.0

中型企业 2.7 76.520.8

小型企业 2.8 75.421.8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3.2 74.622.2

其中:国有企业 2.6 72.624.8

非国有企业3.2 76.020.8

其中:私营企业 4.9 73.921.2

股份有限公司 4.1 74.221.7

有限责任公司 2.5 77.420.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4 69.127.5

民营企业 3.0 76.320.7

上市公司 8.4 69.921.7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3项改革时,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类似,2/3以上的企业经营者首选政府职能转变,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寄予很大期望。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制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打破垄断的迫切期待。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企更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国企则更关注产权制度改革。

调查表明,金融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最关注的融资问题,直接关系到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成熟,确实亟待取得突破。而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从数量上来看不断减少,但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来看仍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来说,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见表52)。

表52 对有关改革紧迫性的判断(%)

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企业类型

总体2004国有及其中:

总体东部中部西部大型中型小型国有控国有非国有民营上市

股 企业公司

政府职能转变66.982.365.468.469.865.467.666.569.6 69.366.4 66.867.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7.553.136.937.639.242.737.835.044.7 46.435.7 32.947.7

金融体制改革32.028.332.233.429.126.430.336.416.9 15.035.6 39.527.9

垄断性行业改革 30.920.231.127.035.426.630.932.530.4 30.430.8 31.420.9

财税体制改革30.235.033.426.025.123.931.631.421.6 21.232.2 34.126.7

产权制度改革25.745.125.227.624.839.626.718.942.9 42.322.2 16.739.5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25.3-

26.325.122.316.921.933.08.3

8.2 29.0 35.09.3

国有企业改革21.5-

18.826.324.632.822.515.644.6 47.216.1 10.336.0

投资体制改革12.610.411.814.313.112.413.112.29.6

8.7 13.6 14.410.5

土地制度改革8.6 -

10.07.1 5.6 8.0 8.9 8.4 5.9

5.9 9.2

8.8 7.0

顾问:王梦奎 陈清泰 魏礼群 李德水

侯云春 鲁志强 李克穆 谢伏瞻

许善达 邵 宁 邱晓华 丁俊发

任泽民

调查主持:李 兰 陈全生 熊志军 郑京平

陈 重

调查指导:王佩亨 韩永文 李建明 毕雪融

王子先 余明勤 杨元伟 陈 淮

余 平 金磊夫

报告撰写:潘建成 李 兰 韩岫岚 郝大海

郑明身

数据处理:王建平 桂晓鸿 张武军 王 铮

王 剑

参与讨论:卢中原 丁宁宁 张文魁 樊 纲

茅于轼 黄卫平 李晓西 王珏林

张 泰 李燕斌 张 斌 尚建华

李维双 杨正位 何龙灿 刘美芝

彭泗清 王云峰 谭祝平 李文志

标签:;  ;  ;  ;  ;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2005年中国企业管理者跟踪调查报告(下)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