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背景论文,功能论文,农业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 (1999)05—05
1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所谓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side)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是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的,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施并具有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它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等决定了都市农业与其他地区农业相比,更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1 都市农业是无城乡边界的农业(城乡融合性)
一般来说,为充分利用交通、信息、能源等资源,工商业都集聚在大城市,而农业则分散在广阔的农村。自古以来,城乡分界可谓泾渭分明。随着世界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展,在原先城市的同一新城区保留着不少农田。如日本大城市内的“插花型”农业。另一方面随着大城市群的出现,相互紧密联系的城市纵横交错,因而形成了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城市和农村浑然一体,产生了许多农村中的“城镇”和“工厂”,以及都市里的“村庄”和“田野”,传统的城乡布局被突破,城乡界线已日益模糊了。都市农业已成为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需要决定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市农业的融合性,一方面体现在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旅游两业交叉融合;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设施以及先进农艺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渐走向和谐统一。
1.2 都市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农业(功能多样性)
都市农业分布在城市化地区以及周边延伸地区,而非一般的农业地区,它是一种区域农业。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经营,农业形态和空间布局,都必须服从于大城市的需要,为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城市及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形态、生产经营形式与功能的多样化性。都市农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大都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施进行生产,为国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而且要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市容市貌,提供旅游观光场所,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如日本许多大都市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把原有的城市尽量改造为“田园城市”。并把农业作为优美的环境予以保留下来,真正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
1.3 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现代集约性)
与其他地区农业相比,这一区域内的农业资源条件表现为资本、设施、科技和劳力的高度密集性,同时由于都市农业与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其农业环境、投放要素、产业技术特性、结构及功能有一定的要求或限制,从而使这一地区的农业同其他地区的传统农业明显不同。随着都市农业区域上经济地租的上升,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都市农业转向资本、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农业生产方式高度企业化、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并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为大城市提供所需的鲜活农副产品。目前,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机构成甚至高过工业。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了生产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生产操作机械化。
1.4 都市农业是市场一体化的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傍依大城市,可充分利用国际大城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跨越区域界限发展农产品生产和交易。尽管都市农业有较高的地域性,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则以适应大都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农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大流通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和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市农业是一种工业化、市场化农业。通过市场网络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市内、国内甚至世界市场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快速有效地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组织农业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化。因而都市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达农业,它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大市场、大流通”环境下,经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充分利用都市经济、科技和服务体系,选择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增强农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2 都市农业产生的背景
2.1 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都市农业形成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世纪是人类上农村城市化进程最迅猛的时期。在这几十年世界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大批工厂企业在城郊兴建,使城郊成为城市工业扩散地。这样,大城市不断扩张,对邻近农村进一步渗透。如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适应城市工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许多占地面积大,原材料消耗多,对环境污染的工厂迁至城郊。不少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为解决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矛盾,还采取中心城市居民迁居城郊的措施。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反城市潮流,城市市民纷纷迁居到座落在城市近郊的农村。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广大农村向城市转化,并呈快速趋势。据统计,目前全世界43%的人口,发达国家80%—90%的人口均居住在城市及城市化周边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所谓的“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现象,都市的城乡界线逐步消失。因此,都市农业是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产生于农村城市化。
2.2 都市农业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曾经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用地,城市污水污染农田,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用地以迅速致富,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在大城市中被吞没。其结果,带来建筑过密,交通运输集中,城市空地和绿地减少,环境质量趋于恶化,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城市大量使用钢筋水泥,使城市中的树木植被大量减少,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净化环境功能日益降低。于是人们又想到了农村和农业,对现代都市环境文明的向往,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城市郊区,这便形成了对农业观光旅游的需求。同时要改善城市环境,还必须扩大绿地,而绿地又不单单是增加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大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农田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不少学者就提出了城市必须要有相应的农业,无农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
2.3 大城市优势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都市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与城市几乎相同的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从而加速农业转向资本、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毗邻城市或者缩短了与中心城区间的距离,城市强大的工业技术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也十分容易向农业渗透。因此都市农业拥有比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优越条件,更早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和规模化。
同时,都市农业具有的高科技、高投入和科学化管理等性质,对人力资本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力资本首先在城市及城市化地区聚集,再加上这些地区所具有的其他优势,都市农业便率先在大城市及城市地区兴起和发展。
此外,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所产生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条件,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而整个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都市农业稳定扩展的长期基础。低成本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2.4 都市农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都市农业产生于农村城市化。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可以过上城市人同样的现代文明生活,城乡居民可以和谐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都市农业既是现代化农村的一部发,又是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社会发展史表明,城乡、工农融合渗透是一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逐渐演化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通过机械力代替人力,改变农业局环境;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设施化,即通过现代化设施改变农业生态环境;第三阶段则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运植物生命过程的完全控制。应该说,城乡和工农差别的消失是人类世代的理想。都市农业的出现,说明实现这种理想的条件正在成熟。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都市农业形成与兴起是现代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都市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都市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人、都市和自然诸方面的和谐,其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失,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
3 都市农业的功能和作用
3.1 经济功能
所谓经济功能,主要是指提供优质、卫生、无公害的鲜活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汇增值能力,同时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以提高农民收入。
在相当一段时间,经济功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1)提供新鲜农产品。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科技武装,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居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畜禽、果品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
(2)出口创汇。 都市农业依托大城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加快农副产品国内、国际间的流转创汇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
通过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花卉、果品,实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增值,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使都市农业通过适应现代消费来创造大城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2 社会功能
所谓社会功能,主要是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及示范辐射作用。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稳定社会。都市农业对社会稳定发展, 对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旅游休闲。农业观光、 旅游休闲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可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空间,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身心舒畅、强健体魄的目的。
(3)教育文化。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并直接对都市居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同时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可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继续延续和发展。
(4)示范辐射。大都市农业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现代农业, 又处在科技、物资、人才密集,国际国内交往频繁的辐射功能强的大都市,因而必然具有显著的示范、展示、辐射、带动作用。
3.3 生态功能
所谓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发挥洁、净、美、绿的特色,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产的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净化环境。都市农业是通过在都市开辟城市森林, 创立公用绿地,建设环城绿带,开设观光景点,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高度统一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城市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2)增加绿地。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景观绿地, 增加绿色植被及创立市民农园、农业公园,减少(减轻)“水泥的丛林”和“柏油的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燥与不安,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为市民制造氧气,还可以成为城市的“空调”,为城市降温净气。
(3)防御灾害。 都市农业在城市中预留的农田在灾害发生时可起到适当疏散空间、减少(减轻)灾害的作用。
此外,都市农业的农地,还可为未来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预留空间。
综上所述,都市农业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现代农业,是一种有别于一般农区(如农区型、城郊型)的高新技术农业,是一种一、二、三产业延伸融合的复合产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一种小规模大效益的高效农业,也是一种融精品生产、观光旅游、展示示范、教育娱乐、文化交流、绿化美化、净化城市于一体的农业。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的主要区别:
一是从城市化程度来看,都市农业是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城郊农业则主要强调为城市区域服务,与大、中城市相配套。也就是说,都市农业与城市工业密切相连,一方面农业更依赖于城市;另一方面农业进入了更为先进的发达形式。由于城市化水平高,因此都市农业的形态高度发达;而城郊农业的城市化程度较低,农业相对趋于较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区域内,因此农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一些。
二是从发展目标来看,城郊农业强调为城市区域配套服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讲求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相对一致;而都市农业更注重于农业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以及城市整体功能的综合发挥,强调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并重功能的原则。
三是从开放程度来看,都市农业的国际化、市场化及高新科技比城郊农业更为发达,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对国内外的辐射力更强。
综上所述,都市农业是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以大都市为龙头,带动一个地区或区域加速实现农业高度现代化和国际化。其目标是为都市市民提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都市农业既是国际性农副产品集散地,又是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胜地,真正实现了生产现代化、规划科学化、市场网络化、流通国际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质化和管理法规化。
收稿日期:199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