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欧元区经济综述_经济论文

2007年欧元区经济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41—2008(01)—0015—04

一、2007年欧元区经济概况

(一)经济整体走强,较快增速可持续。 2007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3.2%和2.5%和2.7%① (见表1)。尽管除西班牙外的欧元区主要大国GDP增长率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速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见表2),且出现下滑势头,但德国等出口依然强劲,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比较充分。主要原因是:总体经济环境趋好、企业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维持在高位,失业率下降等带动欧元区投资和出口增长,并进而促进消费增长,使得欧元区经济整体维持较快增长。

(二)2007年出口增速快于进口。

欧元区2007年1—10月贸易顺差为303亿欧元,而2006年同期为赤字201亿欧元。其中2007年1—10月出口同比增长9%,达到12,469亿欧元,进口同比增长5%,达到12,165亿欧元。从国家看,德国贸易盈余(2007年1—9月,下同,1,468亿欧元)最大,而欧元区内其他大国均为贸易赤字,具体数值为西班牙690亿欧元、法国313亿欧元和意大利77亿欧元等。

而从对华贸易看,1—10月,欧元区对中国进出口分别为1,237亿欧元和437亿欧元,贸易逆差为800亿欧元。2006年以来,欧洲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倍感不安,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思想准备不足。面对挑战和竞争,欧洲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加快对欧开放步伐的呼声日趋强烈。以法、德为首的成员国和产业界尤其认为,中欧不对等开放是导致欧方巨额逆差的最主要原因,要求效仿美国对华采取强硬立场。

(三)就业形势缓慢稳步改善。

2007年,欧元区失业率总体呈缓慢下降的格局。2007年10月份失业率降为7.2%,为近10年来的最低值;而2006年同期为8.0%。

主要大国中,德国(8.1%)、法国(8.1%)和西班牙(8.1%)的失业率虽仍高于平均水平,但就业情况呈现好转趋势,尤其是德国2006年同期失业率9.4%。意大利(5.9%,2007年6月)的失业率已连续数月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其就业率亦呈好转趋势。分析人士认为,德国和意大利几年前实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初见成效,法国萨科奇当政后,致力于强化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此后欧元区失业率还将在上述3个大国的带动下继续缓慢下降。

(四)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维持平稳,第三季度以来飙升。

2007年前8个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HICP)一直很平稳,基本在2%左右徘徊。9月以来,通胀节节攀升,显示出通胀的潜在压力(见表3)。

通胀率前期处于相对低位的主要原因是油价相对较低(尽管3月以来油价开始上涨,7月后油价迅速上涨并屡创新高,不过油价的变化对于通胀的传导有一定时滞)。而9月以来的攀升主要是油价效应显现,以及食品价格异常高速上涨。预计HICP在短期内将会震荡,全年通胀率将在2%—2.2%;油价效应凸现后,2007年后几个月和2008年初都将高于2%,中长期仍会维持高位。欧央行预计2008和2009年HICP将为2.0%—3.0%和1.2%—2.4%。

不过,欧央行表示,要密切关注影响物价的各种因素变化,确保物价上涨的第二轮效应不能实现。具体而言,物价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于教育、能源、交通价格大幅提高,而通讯、服装、休闲和文化等价格没有上涨甚至有所下降。

二、2007年欧元区金融形势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仍然较高,对居民贷款增长强劲。

2006年以来欧元区M3增速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对居民贷款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10月更是创下了自欧央行成立以来的最高增速12.3%(见表4)。

2007年欧元区M3增速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对居民贷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而对政府贷款却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货币供应量增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尽管欧央行已经数次升息,但与其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比,欧元区利率水平仍然偏低,持币成本低,导致对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资产偏好加大。欧央行的加息更多是影响了M3的组成结构而不是限制了M3的自身扩张。尤其是,M1的年增速有所缓和,表明隔夜贷款逐渐转向M3中其它市场收益率更高的部分。此外,欧元区居民不愿投资于外币资产,而外国居民因为看好欧元的稳定性和前景,比较愿意投资于欧元资产。

从贷款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居民和对政府部门贷款变动呈现不同特点。对居民贷款增加很快,对政府部门贷款几乎维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此外,次贷危机后,欧元区的银行倾向于向大型企业发放贷款,而对中小企业贷款趋紧。

欧央行表示,欧元区信贷和货币供应量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对中长期物价稳定有潜在威胁。在2007年10月以前,欧央行还认为,虽然暂无细分的数据,但是对居民贷款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住房按揭,因此需要密切监控资产价格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并充分考虑这些价格对中长期物价稳定的潜在影响。不过,近来西班牙、爱尔兰和法国等前期房价涨幅较大的国家房价出现了软着陆的迹象,欧元区信贷用于住房按揭贷款的比例亦有所下降。

(二)欧元兑美元呈总体上涨格局。

2006年欧元兑美元汇率整体呈现缓慢上升后小幅回调,年末大幅上扬的格局,欧元全年升值11.36%。2007年上半年欧元兑美元小幅攀升,上半年较2006年末升值2.54%;9月以后升势加速,至12月末,达到1.4721,比2006年末升值11.05%。11月2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创下历史高点1.4874后略有回落,但是升幅已经相当可观。

欧元汇率能够继续维持高位的主要原因包括:2007年欧洲经济增长表现相对良好,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较为乐观;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美国有意纵容“弱势美元”政策以图缓解“双赤字”问题;美联储降息后缩小了利差等。

(三)欧央行对2007年欧元区经济、货币形势发展情况的判断。

欧央行行长特里谢在2007年5月以前的数次发言,都有“无论以何种手段测量,欧元区流动性很充分”的评价;而6月和7月的发言中只做出“欧元区流动性很充分”的判断;2007年9月以前,都有“货币政策较为宽松”的论断,而10月以后,改为“欧央行随时准备抵消通胀的上行风险”。此外,10月以前,都提到“欧元区经济前景良好”,11月首次改为“信心指数调查的结果预示经济下滑,但是对比历史水平,仍处于高位”。10月发言中,表示“就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和风险重新定价对实质经济的潜在冲击而言,围绕总体有利的经济活动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12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欧央行提到“欧元区经济整体状况尚可”。

可见,目前的情况是:欧元区的流动性② 虽然不至于紧张,但是充分的程度已经有所降低;欧元区的货币政策虽然不至于过紧,但是亦不如往日宽松,为了抑制通胀,未来若升息将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前景不至于悲观,但是乐观程度已经有所下降(欧央行的最新预测反映了这一点,见表5)。

三、欧元区经济及欧央行面临的挑战

(一)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这主要包括利率走势面临抉择、货币分析法受到质疑以及决策机构扩大导致决策协调成本增加三个方面。当前,为抑制通胀(欧央行唯一的核心任务),欧央行似应升息,但是为了恢复金融市场信心以及抑制欧元进一步走强,欧央行应当降息。

从技术层面看,欧央行一直通过经济、货币的双柱(Two-Pillar)分析,设定相应的利率水平。其中经济分析指对包括GDP增长率等硬数据和某些指数或者调查等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关注当前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以评估中短期危机及物价稳定的风险因素。而货币分析的基础是欧央行信奉“通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的理论。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主要是M3)和信贷等总量和构成以及变动趋势的分析,来判断经济是否存在资产泡沫或者金融失衡并引发通胀等问题。

关于M3的增长率,欧央行认为,考虑到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为了保持无通胀或低通胀,M3的合理增长率应当为每年4.5%。据此,欧元区流动性从总体看仍然过于充足,对中长期物价的稳定有潜在威胁。最近半年来,欧央行的“双柱分析法”遇到了挑战。一些专家包括欧央行内部有人提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放松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摩擦等使得货币供应量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关系缺乏统计相关性,对于保持货币分析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今后以M3为依据的货币分析的有效性可能大打折扣。

不仅欧央行的双柱分析遇到了挑战,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也面临协调难度加大等新问题。目前,欧元区有15个国家,欧央行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是特里谢行长、帕帕迪莫斯副行长、4位执委以及15个成员国央行行长共21人的庞大机构,在欧央行推崇协商一致的传统下,欧央行今后协调各国立场,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将有所降低。今后,欧元区可能不断扩大,必将对欧央行组织结构和货币政策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二)次贷危机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德意志产业银行(IKB)成为欧洲在次级房贷中的最大受害者,该行首席执行官被停职,欧元区中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其他金融机构亦遭受损失。

次贷危机虽然给部分银行带来了巨大亏损,但是欧央行通过紧急注资(包括微调操作、长期再融资操作以及联合美联储、瑞士央行等联手救市等措施)等缓解了流动性困难,欧元区金融市场尚不存在支付(Solvency)危机迹象,当前主要问题在于信心缺失。不过,虽然欧元区金融体系和信贷市场仍然正常,但是欧央行认为,除非美国住房市场出现回暖的迹象,否则欧元区结构性信贷市场出现进一步趋紧的可能性就不能完全被排除。

欧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没有改变其货币政策的整体部署,也不是针对某个流动性匮乏的金融机构,而且并未降低对抵押品的质量要求。根据近4个月向市场注资的数量和利率水平,欧央行判断大部分银行持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资金,但畏于对自身及其他机构风险暴露的不确定性而不愿相互借贷,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目前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规模银行,而大银行对其风险暴露的消化能力较强。

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起到了预期效果,但是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些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如因为信心不足的惜贷)短时间内难以单凭“外力”解决。此外,次贷危机以来欧央行对市场前所未有的高频度的干预也反映出次贷危机的风险或许尚未完全暴露。

(三)财政改革成效突出,但仍任重道远。

2006年,欧元区各国财政改革的措施比较得力,进展很大。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2006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5%下降至1.6%。德国、法国和意大利2006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分别为1.7%、2.5%和4.4%。预计2007—2008年欧元区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例将进一步降低至0.8%左右,而且2008年所有国家有望将赤字控制在3%的目标以内。但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宏观经济条件有利、税收增加的优势,而控制财政支出方面的进展似乎略为乏力。控制支出,尤其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成为欧元区各国的努力方向。

考虑到目前政府债务仍然偏高(2007年预计为66.5%),老龄化加剧(尤其是2010年后这一因素更加明显),以及财政赤字恶化容易、改善较难等因素,为了实现中长期目标,财政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四)金融一体化推进缓慢。

金融一体化存在诸多不足。这主要包括:法律体系的统一、金融监管和合作、对于金融衍生产品比如对冲基金的立场的协调,尤其是零售金融业和零售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等均较为滞后。在对居民消费贷款以及对居民的购房贷款上,欧元区各国利率差异很大,显示出零售金融业一体化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与不断完善的针对大额支付体系的TARGET系统相比,零售支付的建设几乎没有什么进展。1998年,欧盟有20个不同的零售支付系统,到了2005年底,仍然有15个。金融行业已经着手加快单一欧元支付区(Single Euro Payment Area,简称SEPA)的建设,但是目前进展不佳。在SEPA状态下,欧元区的任何消费者(公民),可以在任一国家开立一个账户后,通过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支付工具,有效、安全、便捷地实施无现金交易,就如同目前他们在所在国所做的一样方便。SEPA在区内建成后,欧元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一货币区域。

(五)贫富差距有所增大。

在欧盟扩大的背景下,德国等大国承担了大量基础设施投入成本,为波兰、捷克等国的迅速腾飞起到了积极作用,欧盟内经济发展水平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一时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和谐发展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不过,如今欧元区和欧盟有贫富差距扩大的苗头。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4—2006年的三年间,欧元区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GDP来衡量,以欧盟平均水平为100,欧元区为110,欧元区最富裕的国家卢森堡从254上升到280,而最“贫困”的葡萄牙仍然维持在75,希腊、斯洛文尼亚等低于100,意大利、西班牙低于110,但高于100,法国与欧元区平均水平持平。其他国家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领头的卢森堡、爱尔兰呈现更加富裕的趋势。

尽管欧元区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是在不同的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劳动力市场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下,欧元区经济发展水平离欧元成立之初的趋同的设想渐行渐远。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初,爱尔兰和葡萄牙人均GDP相当,如今经历10年变迁,爱尔兰人均GDP已经为葡萄牙的两倍。这主要是由于爱尔兰经济结构更为灵活,公共债务较低。

注释:

① 欧元区2006年各季度GDP增长率为2.2%、2.8%、2.9%和3.3%。

② 吴晓灵副行长2007年12月21日在题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稳定思考》的演讲中认为,欧央行注资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欧元区存在流动性困难,倒不如说是因市场信心下降导致的惜贷而诱发的利率异常上升和市场局部失灵。

标签:;  ;  ;  ;  ;  ;  ;  ;  

2007年欧元区经济综述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