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高中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高中论文,几点论文,课程改革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是课程改革。本文就职业高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中存立的一些共性问题与相应的改革举措谈几点认识,以对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模块式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高中的生命力所在是因为它能较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职业高中与其它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学生不包分配,其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直接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职业高中既可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和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又可以培养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具有多重人才培养规格。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职业高中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学校调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职业高中为了体现不包分配的办学特点,以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形势,其专业培养目标不宜只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层次,而必须是多工种、多层次、宽口径的。多年来,职业高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其培养目标的多重性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这是由于职业高中在初办阶段模仿中专或技工学校适于单一工种或单一层次的专业设置方法而造成的。
模块式专业课程设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它将课程系统划分为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三部分。每部分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划出不同的模块,形成课程结构的模块拼积。再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将每部分的基本单元加以统一、合理的组合,形成若干个由基本模块拼积成的并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课程系列,可供学校灵活地、有针对性地选用。
例如,电子电器专业是一个很大专业群的总称,包括电子类、电器类两大分支。这两大分支按工作实际又可分为若干个工种:以劳动部、电子部颁布的电子行业工人等级标准分类,含无线电装接工、调试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等;以商业部颁布的家用电器维修专业工人等级标准分类,含视频设备维修、家用音频设备维修、家用制冷设备维修、家用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等。职业高中学生入学时确定的专业如果过窄、工种过死,三年后毕业往往很难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因此,电子电器类职业高中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宽口径、多工种的需要,将专业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一年级至二年级前半段,主要针对上述工种共有的专业知识与基本要求,开设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子实用技术基础、电子实用技能与训练等课程。这段教学重在基础,体现宽口径,保持相对稳定性。第二阶段安排在二年级后半段至三年级前半段,根据人才市场需要,这段教学又可分别组成若干个模块。教学计划推荐了三个量大面广的模块:音频与视频设备维修;电热、电动与制冷设备维修;电子产品生产,并且制订出了这三个模块开设的课程(包括编写教材)、课时与教学大纲。为适应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每个模块还开设选修课,即对另一模块的专业技术课进行选修。例如音频与视频设备维修类,可选修制冷与空调设备原理与维修课。使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对一个主要工种达到中级工水平,对其他1-2个工种达到初级工水平。这段教学具有对口就业倾向,安排上体现一定的灵活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第四个、第五个……模块,如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维修、楼宇电器维修等等。这种将课程设置对准某专业群(或主类),并且能随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的教学计划,为职业高中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再如,在制订职高建筑类专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情况。根据建设部提供的资料,全国建筑企业1399万职工中有建筑施工工人1043万,占总数的79%左右,由此确定建筑施工专业是职高建筑类的主要专业。1976年以后我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建筑施工人数迅速增长,到1990年集体所有制建筑施工队伍人数已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70%左右。而目前中专与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输送到全民所有制企业。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占建筑施工行业70%以上集体所有制的技术工人及技术员只能依靠职业高中培养。根据国家教委职教司提供的资料,全国近900所建筑施工类职业高中,90%以上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是中级技术工人和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在这种双层次人才规格的培养目标下设课,只能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即将专业课分为专业课(Ⅰ)与专业课(Ⅱ),将文化课、专业课(Ⅰ)和专业课(Ⅱ)中的某些课程搭配组合成A、B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适应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或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的需要。
二、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并举的课程体系
职业高中培养目标的主体是中级技术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及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是生产或工作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强、动手本领过硬是职业高中在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已成为职业高中教学的主要特点。如何在课程设置上保证这一特点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关键。
我国职业高中初办阶段,由于认识、师资、教材、实习条件等原因,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前两年以理论教学为主,只是在第三年才集中几个月安排生产实习。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业课与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相脱节的矛盾,违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理。德国双元制教学方法已引起我国职教界重视,它的精髓在于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边干边学,边干边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工艺操作水平。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具有实效性。鉴于我国国情,完全照搬别国经验,不一定行得通。但是,确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并举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上采用理论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设课(分别编写教材)、同步教学的方法,将是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例如,职高电子专业中理论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电子技能与训练》相互对应,分别设课,同步教学。其中,前一门课包含验证性实验;后一门课依据电子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的技能(应会)要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上,一般技能训练课时要多于理论课时,以防止出现那种名为实验或实习课,实际上是黑板上讲实习的情况,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编写技能训练教材时,要有具体内容、步骤及目标(部颁标准),使技能训练按部颁标准具体化;要具有可操作和可检测性,突出实用性和效益性,同时还要注意对有关教具、器材的配套,以及行业的规范。
三、精减课程门类,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职业高中起步阶段,在没有自编教材情况下,其课程门类与课程内容往往参照旧中专模式。课程门类繁多,知识割据,理论与实践分离,各学科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内容过多,已成为职高教学中的弊病。讲究教学效益,精简课程门类,精选教学内容是职高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作为学科往往要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作为课程应更注重为教学培养目标服务。职业高中是在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上的职业定向教育,其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只能相对看待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职业高中课程门类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是职业的需要。精减课程门类与精选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即是按照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要,改革旧学科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各科课程的综合化,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例如,机械加工专业中工程力学、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三门基础学科,在旧教学计划中分为三门课程,共计400学时左右。各科自成体系,相互间一些内容重复,且有许多与职高培养目标相分离的教学内容。出于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思路,将这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有机的内容组合,编出相应教材《机械基础知识》,压缩学时为180学时。其好处有:(1)总体上精减了理论课时,可在教学计划中实现加大技能训练课时的比例;(2)压缩了不少理论上偏深、偏难、又脱离职高培养目标的内容。再如,建筑施工专业可根据建筑行业对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精简合并一些课程,可将“钢混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结构”四门课程合并为“建筑结构”一门课程。
四、依据行业要求与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职业高中培养的学生要输送到各个行业部门。行业部门的要求与标准是职业高中进行课程改革、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职业高中多数由教育部门自办,在这种体制下易出现课程与教学内容脱离行业要求的倾向。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专业课教材时,特别要与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靠近。例如,在制订职高建筑施工专业工种技能训练和技术等级的要求时,参照了建设部颁布的GJ42-88标准;制订电子电器专业教学计划与编写专业课教材时,参照了劳动部、机电部和商业部颁布的电子、家用电器维修行业有关工种中级工人技术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