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青海论文,旅游资源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原特色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我省大力发展的四大特色经济之一,也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树立青海形象的重点建设工程。青海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形成旅游资源的富矿区。但与藏族、土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相比,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滞后。因此,如何开发与发展回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做一初探,以求抛砖引玉。
一、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亟需准确定位 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体验社会风俗,感悟历史迹痕,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态势。它不同于单一以自然风光为内容的观光旅游,而是内隐于民族之中的各种形态的文化,必须予以研究和开发。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定位。
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审度,青海回族这一特定区域、特定共同体的文化是独具魅力的,其民族性,宗教性,民俗性等均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特别是国内旅游热已从纯粹的观光旅游日益转向文化旅游,而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国外游客青睐于此的现状,说明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迎合时机,顺应潮流,宜于实现的。
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几天定型,多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湖光山色、神秘文化、丽彩服饰、奇风异俗在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中储量虽丰富,但已开发出的文化旅游项目较缺乏。亟需专家学者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作深入、合理、切实可行的分析、论证和设计,把政府或企业发展旅游的单纯经济行为升华为文化理念,(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旅游的经济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予以阐述。
二、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内隐文化旅游资源 任何一种资源,倘若只有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是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文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青海回族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可谓无处不在,只要是青海旅游点就会有白帽子、黑盖头的清真饭馆、商铺,但这种单纯以商业价值依附于其它文化旅游资源上的寄生方式,是无法显示出回族文化旅游的整体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闲置。另外,列入各大旅行社行程名单的青海回族文化旅游点也仅西宁东关清真大寺1处,但也只作为简单景点,不派生其它附加值。虽然政府或企业想方设法上马各种旅游项目,但文化味太淡,吸引力不够,难以持久。因而对现有零散无序的文化旅游资源予以“文化”链的重新排列组合。突出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形成产业化,必定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中,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把内隐的文化旅游资源剥离出来,并形成品牌。回族文化的深层面往往处于隐闭状态,因此国内外游客对回族文化大多一知半解,不明就里,从而对回族文化中的神秘性希望能予以了解认识、体验感悟。对于研究者而言,如何把青海回族文化诸层面细化,将可以作为文化旅游的文化因子分离出来,整合为系统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清真寺建筑群落及寺坊宗教活动建构起的宗教文化景观;各种清真菜肴和风味小吃组成的高原特色饮食文化;人生礼仪,家族村落,衣食住行形成的粗犷豪爽的民风民情等等,并给予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阐释,做出市场经济下,文化旅游项目运行、增值的结构模式。
三、建立以西宁市城东区回族文化为核心、各州县回族特色文化为内容的青海回族文化旅游大构架 现在大西宁的开发与建设,已树立了良好的省会形象,成为拉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枢纽区。因此可依托大西宁的优势,建立以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心,东关大街与共和路纵横交叉为经纬线的辐辏状回族文化旅游区,突出寺坊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和自然文化。
寺坊文化 东关大街寺坊鳞次栉比,有东关清真大寺、北关清真寺、玉带桥清真寺、南关清真寺、杨家巷清真寺等,寺坊面积大,户数多,历史久,文化深。特别是东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代,中阿合璧式建筑,气势宏壮,闻名遐迩;南关清真寺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诠释着一种文化的变迁。杨家巷清真寺若稍加修葺,则其独特的阿拉伯式建筑风采定会光彩耀人。以寺为中心的寺坊中浓郁的宗教、民族、经济、民俗民风集中体现了青海回族文化的精髓,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饮食文化 共和南路近年来高中档清真食府渐成规模。共和北路的清真夜市也在规划发展。在此基础上,可荟萃青海回族饮食文化精品,吸纳全国各地清真特色饮食,特别是突出青海回族地方风味小吃(高档食府可以开发小吃宴等),如万盛马糕点、马如意包子、马如海面片、马忠酿皮、门源奶皮、雪山酸奶、熬饭、烤羊肉、抓饭、杂碎等等。还有三升食府推出的糖醋手抓,很适合内地游客的口味,糊辣羊蹄则丰富了清真菜系。
历史文化 共和北路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馨庐”(又称“玉石公馆”),原为民国时期青海军阀马步芳的私邸,后为解放军一军军部驻地,现为省博物馆(不日即迁),是完整的地主庄园。内有晓泉,百年古树,榆叶梅、紫丁香等名贵花木,其以汉白玉为屋、为壁的装饰作法,独树一帜。若再辅以珍贵的现代史史料,此处即成为历史的真实写照。地处凤凰山的南山拱北、长眠着元代传教士圣裔古土布·览巴尼·尔卜都来海曼,“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对先民的无限缅怀和中阿人民的深厚情谊”。(注:古文义主编《青海穆斯林》(画册)第9页,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商业文化 回族素以善经商而闻名。东关地区大到公司企业、小到商铺摊位,货物齐全,民族风俗浓郁,形成了与内地大都市风格迥异的商业文化氛围。
自然文化 河湟奇石古玩城经营者多为回族、撒拉族,概因回族自古善营珠宝、玉器、古玩,近年来兴起的石文化中,更因以黄河石的经营而著称。但河湟奇石古玩城只是雏形,远未形成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热销处。立足于追寻自然的真谛、加强对黄河石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大有文章可作。
各州县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虽不如西宁市富集,但立足地方特色予以研究开发,前景广阔,充满民俗情趣。
立足本地丰富资源可举办门源回族自治州县油菜花市,贵德县梨花节。门源回族自治县素有“油城”、“蜜城”之称,油菜种植面积数十万亩,六、七月油菜花绵延数十里,金光灿烂。背靠的祁连山冷龙岭终年白雪皑皑,又以蓝天白云为天幕,其景致美妙绝伦。油菜花、蜂蜜和花粉制品、民族风情展示会形成的旅游点是国内外游客游览的新选择。贵德县的梨花节已是第三届,今年还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宗旨,已走上初步发展的良好状态。
民和、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可拓展以七里寺、老爷山为中心的“六月六花儿会”,这类民风集中展示的盛会以更多的人文色彩,同时积极开发衍生旅游项目。如民和回族农民企业家马忠仓,投资数百万开发七里寺几百年的矿泉水,整饬旅游设施,特别是矿泉浴的新思路更增添了诱人之处。
化隆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尖扎县开发融民族风情和探险猎奇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化隆群科镇黄河渡口,自古闻名,而乘牛皮筏、羊皮筏渡滔滔黄河的探险猎奇游,是众多勇敢者的梦想;大通宝库峡中巍峨峻险的大板山段,人迹罕至,雪山连绵、高原风光绮丽雄美,可攀岩登山;尖扎的坎布拉森林公园的奇景异象也已成为青海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
四、立足青海回族地区的特点,开辟黄金旅游线路 开辟以古清真寺(拱北)为轴线,宗教文化为平面的旅游线是有重要价值的。“伊斯兰建筑中的砖石建筑多有精品,特别是在清代西北陕、甘、宁、青等地,是国内回民雕砖艺术的最精之区,这也是与西方伊斯兰建筑的影响分不开的。”(注:刘致平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第6页、第159页、第211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是著名建筑学家刘致对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建筑价值给予的中肯评价。他在六十年代来青海考察伊斯兰教建筑时,赞誉东关清真大寺的卷棚内部左右山墙的装饰,是砖雕中的精品。他认为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寺的“小木作装饰等极精美可观……全是难得之物”(注:刘致平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第6页、第159页、第211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大通县后子河拱北“……高台上的墓祠建筑部分,是相当精美可观的”(注:刘致平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第6页、第159页、第211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些注重用阿拉伯文字,花草树木图案的千变万化,静感与动感的交融做画,其艺术造诣非凡,艺术魅力独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正是回族文化中取之不竭的瑰宝。因此由大通县后子河拱北→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南关清真寺、南山拱北→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寺→化隆县西关清真寺的游览线,完全可以开辟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还有以突出历史文化主题的古丝绸南路旅游线;突出民俗文化主题的民族风情旅游线;突出自然景观主题的生态旅游线等。
五、以青海回族研究会注重回族文化研究、内引外联的功能和群英荟萃的优势,做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 发挥青海回族研究会的研究功能,促使青海回族文化旅游的研究在理论基础上趋向市场化,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可成立旅行社,主动开发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
由于青海回族旅游业发展难度较大,诸多旅行社均不愿进行大的策划和深入开展。唯有通过自办旅行社,将挖掘的文化内涵设计为旅游项目,推出黄金旅游线路,同时大量宣传青海回族文化旅游特色,招徕国内外游客及接待学术交流团体和考察团体,促使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上一个新台阶。
保存和开发民族旅游产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青海回族研究会的历史重担,通过建立旅行社,开发旅游项目,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可具体操作的行为。如开发带有伊斯兰风格的旅游系列产品、青海回族妇女的刺绣、化隆甘都的工艺小刀、大通桥儿沟回族的沙罐等等。
同时应积极培养有浓厚回族文化知识的导游群体。培养一批有渊博、精深知识的回族文化传播使者——导游,是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一。通过导游这个载体把回族文化以浅显易懂,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模式传播给国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