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具有操作性和适用性的专业学科,该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扎实基础,并要重视学生对人力资源相关模块的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创建适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几乎同时起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国外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经越来越成熟,而国内也主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的脱胎换骨,虽然起步较为晚,但也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到目前为止,国内多所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的学历层次主要为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三级。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迅速增加,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受到相关专家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人力资源”一词是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德鲁克在这本学术著作中提出了管理的三个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管理人员、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他指出:与其他资源相比,唯一的区别在于它就是人。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就是:“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管理者可以使用其他资源,但人力资源只能自我利用“人对自己是否工作绝对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用了,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全方位向人力资源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管理的概念和模式逐渐凸显出来,促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培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在各个实践教学板块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融理论和实践技能于一体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可分为广义教学和狭义教学,广义实践教学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狭义实践教学即社会实践教学。在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从广义实践教学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外,更关注大学生的诚实守信道德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和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这充分显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劳动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敦促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在各项生产管理活动中实践操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趋于同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中职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是片面的。在课堂教学现场调查中,90%的中学生认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早期就是从事管理工作,也就是管人,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就业的全面系统认识。
2. 中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缺乏。在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教材非常缺乏,当前学校使用的教材主要适用于高职高专、本科在校生,或有工作经验使用的教材,教材一般而言理论性过强,不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3. 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
虽然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1. 革新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以学生为主体,并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的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到强调个性教育、从重视理论系统性向提倡应用综合性的转变。
2. 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综合地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材料和实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教学示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实践课程体系,毕业论文设计尽可能的实证研究,改进实习教学计划和方案,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高校可以积极鼓励和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新政策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质量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发展实践教学的内容,改变现有教材的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如果能够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高校需应适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此设置课程;也可以积极聘请企业一线管理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有利于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更好对接。
3.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增强情景式体验。例如,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所反映的客观文化背景,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扩大设计的内容,适当制定一些措施来激励学生参与设计,让学生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参与”。毕业设计是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实习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真正做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学校平台,加强课后实践操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学生会、共青团、学生社团等开展的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的能力。例如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依托,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开展了如创业经验交流会、参观公司、文明礼仪视频讲座、举办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5. 创新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可以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例如,某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为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省内外先后确定了多家企业和机构作为实习基地。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这些单位参观、见习和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顺利的推进,也可以在课程理论教学中随时邀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专题讲座。为了响应学校“鼓励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号召,我们将以“推动地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兴业工程”作为课题项目,提出了未来三年的建设目标。第一年确定多个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型企业为试点合作单位,并由校企专家组建,共同参与的企业人力资源兴业智囊团,长期关注该企业的发展;第二年,为服务试点企业做一份企业人力资源兴业绩效调查报告;第三年举办企业人力资源兴业成果总结大会,进一步推进该项目工程。通过开展这样的示范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也为今后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6. 重视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只有将学生的实习全面融入到专业培训项目中,才能保证实习活动的正常运行。例如某范学院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计划、实习教学大纲、学生实习操作和运行制度、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管理制度等,都体现在实习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实习得到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切合实际。2008年7月在学分制改革方案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习总分为165分,实践教育总分占了22分,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包括实习在内实践教学的重视。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注重应用与实践操作的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迅速发展下,其应用性也决定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注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而忽视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那么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会因为实践能力差而面临着就业危机。
参考文献:
[1]梁中.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与展望.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05.
[2]南志珍.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探索.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9.
[3]董玉杰. 基于就业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02.
[4]朱新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中国水运,2016.12.
[5]王平安. 浅谈职教教实践教学的内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1.
论文作者:梁焕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专业论文; 学生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能力论文; 提出了论文; 教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