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视角下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论文

“课程设计”视角下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论文

“课程设计”视角下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变革
——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

周姝

(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摘要: 德育既是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本文在课程设计视角下,以学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从德育方式和德育目标方面入手,探讨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变革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课程设计;德育方式;德育目标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应当今社会对于高水平技术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不断积极探索,推陈出新。2010 年上海市教委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项目,2014年11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教育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困惑和新的挑战。教育模式直接作用与学校教育活动,而课程则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为了解决困惑迎接挑战,课程构建理念应从顶层开始进行系统设计。就德育课程而言,聚焦2017 年8 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号)和2018 年7 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上海市职业院校制订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中针对中职学段学生德育工作的要求,不难发现,在中高(中本)项目贯通的大框架之下,德育既作为贯彻落实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作为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内容,成为中职学段中,学生需要贯彻始终的重要教育。作为中高(中本)贯通的学生,其学习起点为中职学段,终点则为高职、本科学段,5 年和7 年的贯通学习应作为整体学习,需明确中职学段学生认知范围的基础之上遵循其认知规律,最终与中高(中本)通整体德育指导思想相一致。

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从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以及期待目标阐述“课程设计”视角下德育方式变革。

一 德育方式从“情感认知”深入“情感体验”

德育方式(way of moral education)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包括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双方的活动形式。每一种德育方法往往包含有多种方式[1]。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特点,结合我校中高(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年龄和所学专业特征,在课程设计中,情感认知需从“认知”层面转变为以“体验”为方式,“实践”为过程,“感悟”为目标。

周芳春等(2018)对5号矿脉27个见矿工程中的Ta2O5、Nb2O5品位数据进行了统计,绘出了Ta2O5、Nb2O5品位标高变化趋势图,5号矿脉中矿体Ta2O5、Nb2O5品位变化趋势为(根据标高从高到低):低→高 →低→缓慢增高,矿体往深部延伸趋势明显,Ta2O5、Nb2O5品位在地表较差,往深部变富,呈跳跃式缓慢增长地趋势。

(一)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体验方式

班级管理是一门需要仔细探索的科学,怎样开展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不仅要不断激励自己,还需要用爱去唤醒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鼓舞下积极地融入班级中,在爱的影响下,实现自我管理。一旦班级中充满爱,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学生们也会感受到温暖。当学生在爱的影响下接受了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班主任的管理,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在德育教学中,采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参与和体验式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人生经验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坚持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2]。中高(中本)贯通学生在先前的德育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知识与经验,对于这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唤启主体已有的德育经验,使学生自主的建立德育情感各方面的联系,是提高德育课程时效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首先,在课程设计中,深入分析中职德育原则与要求,找寻德育原则中能够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的点,进行知识筛选;其次,以体验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活动系列化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亲自参与体验,从感知、体验、反思和分享的过程中,达到德育课程的目标;最后关注学生体验后的自主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继续学习。

(二)明确以专业学习为主题的情感实践过程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课和实践性课程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课程中获得的技能,是工作岗位中的必备技能,因此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主观能动的前提,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以此践行德育教学。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是参与式教学的前提,激发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兴趣是该教学过程能否进行和持续的关键。寻找学生的兴趣之所在在课程设计中至关重要。

(三)明确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情感感悟目标

结合落实德育目标过程中的实然现状与目标导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需从知识内容难度与深度、能力要求精度与广度和价值观树立与职业发展匹配度三个层面分析转变的路径和对策。

德育目标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均有要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价值观则是建立在知识与能力之上最终的体现。因此对于中高(中本)贯通的学生而言,中职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应为高职(本科)阶段做铺垫,反之,学生在高职(本科)阶段所形成的价值观,则需要在中职阶段引导学生初步形成。

二 德育目标从“文化习得”转为“文化自觉”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进展组患者14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65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7.51±9.81) 岁;非进展组患者389例,男性231例、女性158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1.10±10.28)岁。结果(表1)表明:进展组年龄小于非进展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糖尿病病程、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文化自觉”的内涵角度解析德育目标,不难发现,无论学习知识还是练习能力,需抱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才能够带有选择的接受,最终进行创新。而根据实际调研发现,中职学生对于德育目标的认同和德育目标的落实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经调研学生对于“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认同度几乎为100%,但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良好学习习惯,以实际行动落实该德育目标的行为,却少而又少。究其原因,学生并非否认德育目标,而是缺乏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具体措施。及时给学生抓手,让学生能够从“文化自觉”的理念落实德育目标,是德育目标从“文化习得”转为“文化自觉”的关键点。

叶霭玲说,白丽筠是个大美人嘛,追她的人不要太多喔。你看到她骑电动车可真稀罕。要不是到半边街那条狭窄的老街去,她在大马路上总是开宝马的。

德育中的知识学习最终要转化为价值学习,以塑造人的品德人格为目的[3]。针对中高(中本)贯通学生而言,其学段分为中职和高职(本科)两段,但对于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培养,则应将中职和高职(本科)两个阶段作为整体进行关注继而衔接。中职阶段的学生,年龄和学段属于高中,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号) 对于高中学段学生德育目标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由此可见,中职阶段获取的知识,需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导向,将情感感悟寓于课程设计之中。

(一)知识内容的难度与深度

就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知识的难度与深度而言,知识面宽泛但内容停留在浅表层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相较中职生,中高、中本贯通班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知识,需要与高职和本课阶段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衔接。学生在高职、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这需要学生在中职阶段牢固掌握浅表性知识,将中、高(中本)阶段所学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割裂看待。

中职阶段的知识可以设计得浅显、易懂,但目标指向不局限于个人对知识的“习得”,而是要考虑将简单知识作为经验基础和“自觉”尝试,促使学生在高职阶段能够更加独立学习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二)能力要求的精度与广度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反之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实操技能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能够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牢固程度。学生技能并非平面断层式发展,而是与知识的累积交替上升。就中高、中本贯通班学生而言,学时较中职学生更长,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知识,训练能力,而能力的训练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知识的支撑。

中高、中本贯通班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因此在中职阶段,需要关注能力的广度,而非在中职的起始阶段,就关注能力的精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遵循技能的发展规律,能够在不同阶段设定能力目标,进行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最终自觉完成人才培养中的能力要求。

综上所述,美国对伊朗能源领域的制裁政策已经形成一套复杂体系,现行制裁政策所设定的制裁范围非常宽泛,同伊朗能源领域的所有商业往来几乎都被包括在制裁政策中。受国际政治影响,美国会随着政治需要对制裁规则做出调整。在制裁实际操作上,美国政府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权。美国制裁政策也存在一些例外规定,而且一定情况下也要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三)价值观树立与职业发展匹配度

价值观和职业发展同属于德育目标,就中职阶段而言,德育目标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和三观的树立,而在高职阶段则更加强调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中职阶段初步形成的价值观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价值观与职业发展也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关系。而相较于外显的知识与能力,价值观和职业发展相对内化,寓于学生的思维意识中。这就意味着价值观和职业发展需要依托外显的知识与能力,将知识与能力作为意识层面的可视、可操作载体,学生才能够有主动和自觉意识,最终正向发展。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既是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如何贯彻落实尤为重要。德育模式需在创新中发展,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遵循学生在中职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德育目标,选择德育方式,采取多样的手段开展德育教学,以此获得中职德育教学的长效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9.

[2]吕田甜.参与和体验式教学法在德育课上的应用实践探究[J].亚太教育2019(03):87.

[3]尊重认知规律和学科规律,提高德育实效[J]. 人民教育,2017(18):19-23.

[4]《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号)是国家教育部于2017 年8 月17 日发布的文件.

本文引用格式: 周姝.“课程设计”视角下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7):90-9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8-2020 年度职业院校德育课题《依托课程载体提升职业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项目编号:DGW1820JX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姝,女,山东济南人,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音乐。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34

标签:;  ;  ;  ;  

“课程设计”视角下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中本)贯通学生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