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论文

新西兰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论文

新西兰的科技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西兰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新西兰经济走势趋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55亿新元(416亿美元),年增长率2.8%,人均21533新元(11875美元),外贸出超17亿新元,通涨率1.3%为全球最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1994年新西兰经济将稳定增长,在24个发达国家中将居第二位。

科技改革于1989年起步,1992年7月1日政府采取激进措施,将全国政府性研究机构,按不同产业性质改组成10个独立的国家研究(所)公司,为世界上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完全商业化开创先河。1993年是实行新科技体制后的第一年。新体制主要特征是:政府科技部制定政策,半官方的科技基金会负责经费拨款,公司化的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三足鼎立,各司其责。国家研究公司同政府脱钩,科技人员不再是公务员;国家所有制,经营权独立;董事会制;自负盈亏。各公司依法缴税,可向银行贷款,可办合资公司,可自由支配盈余。

一年来,10个公司在研究开发和财政收入两方面均取得成绩,基本投资增加1900万新元,政府公益科学基金(PGSF)得到拨款1.75亿新元,从商业及其他来源收入1.17亿新元,外部收入占总收入的38%。研究人员增加194名,占研究人员总人数3%,非科技人员减少25%,工作效率提高,支持人员与研究人员之比由原来的1:2.8上升到1:3.8。各公司普遍有盈余,如工业研究所税后收入135万新元,农业研究所为230万新元。

有些科学家对这一改革仍有非议,认为申请经费占用大量时间;失去经费、工作的昔日保障,如今被推向市场竞争,商业化倾向削弱了基础研究;也有人当观潮派,认为一年为时尚短,不宜过早做出结论。

1993年,政府又提出了若干新的举措,与机构改革配套,同时使工作重点由机构改革转移到如何从科技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主要有:

(1)稳定科技投入,公益科学基金在5年内每年不少于2.6亿新元。

(2)确定公益科学基金的优先领域,让科技人员了解较长时期的经费分配方向,9月发表了公益科学基金40个“研究产出”中24个领域(1993-1998)五年战略。

(3)任命15人的科技专家组,确定新西兰科学技术总战略是:培育一个创新、增值、生物产品有坚实基础、持续发展、技术先进的国家。

(4)让大学加入科技基金会经费竞争机制,3年后教育部不再向大学的研究开发拨款。

(5)提出国际科技合作未来战略。

1993-1994年政府的公益科学基金为2.71亿新元,同前几年相比,只有微小增长。1990-1991年,新西兰科技总投入为6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1.7%的一半,排名倒数第四位。

1981年,研究开发总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4%,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以后10年实际投入下降27%,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同期上升52%,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挪威、瑞典5个可比性国家上升56%。新西兰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81年0.84%降到1989年0.57%。私人企业的投入,由1981年0.52%下降到1989年0.34%,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3。

新西兰科技投入低,既有政策原因,也有经济结构原因。新在农业和地学学上的投入是澳、爱等5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在工业上则是这些国家的一半,在能源、基础设施上更少。新西兰政府提出2010年的目标是,政府科技投入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当前的平均水平,即国内生产总值的0.8%,按1993年价格,17年内增加1.44亿新元。工党在竞选时的科技声明中提出,企业投入应同政府投入持平。可以看出,既使这些承诺得以兑现,新的科技投入仍处于低水平。

在科技教育上也存有不少问题,学校偏重社会科学。1985年以来,大学中科学、工程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工程学只占5%。在就业人口中,每万人中有32名研究人员,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有47名。

一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调查报告说,新西兰工人及经理资历较低,训练不足,董事会成员只有29%具有大学资历,其中9%获有理科或工科学位。人才流失也引起有关人才的忧虑,1985-1991年平均每年有110名研究人员移居国外。1993年,科技部长和教育部长多次呼吁给科技和教育以优先地位,并从中学教育抓起。看来要根本扭转这一局面绝非一日之功。

标签:;  ;  

新西兰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