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对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

喷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对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

李王成[1]2001年在《喷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对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喷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对水量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结合田间试验,从水量分布和冠层结构两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研究认为:玉米冠层是影响喷灌水量在近地表分布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它对喷灌水量的影响也逐渐增大。经冠层调节后,冠层下部水量的具体的分布形式可分为四部分:秆径流水量,叶下水量,叶尖水量和行间水量。试验表明,四部分水量在各自的点上的水量的分布是相当均匀的。但近地表水量的整体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这四部分水量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探明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的影响作用,本文对玉米冠层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茎叶夹角和叶方位角是描述冠层结构的两个特征量。它们随玉米生育期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某一生育阶段,其变化较小。叶方位角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该区域关于植株对称。同时,单株玉米的叶方位角随生育期的不同有沿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本文采用多项式和正弦曲线迭加的函数模型作为植株的叶脉曲线模拟方程,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叶脉的空间形态,经验证,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叶叶面积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在空间中的分布,认为利用该模型计算叶面积值更接近叶面积的实测值;在近茎区内叶面积指数出现峰值,在向行间过渡时,叶面积指数呈现迅速下降的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叶冠半径与叶面积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表征冠层结构的一个特征量。根据观测资料,提出了叶冠半径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中的参数随玉米的品种及其生育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进一步分析认为叶冠半径是玉米生长时间和叶序的函数。 结合前面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冠层上部水量、近地表水量及冠层间的关系。认为:叶冠半径可以较好地将玉米冠层与喷灌水量的分布结合起来,作为进一步研究有玉米冠层条件时的喷灌水量的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相关因子。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模拟了近地表四部分水量的分布与叶冠上部水量的关系,并推求出它们与上部水量及叶冠半径之间的函数关系,给出了求解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可以求出喷灌条件下玉米生育期内叶冠下近地表水量的分布情况。试验分析认为冠层上部水量的分布是很均匀的,但叶冠下部水量的分布却很不均匀,上部水量与下部水量间的分布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近地表水量的分布与叶面积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 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冠层截留模型,用以计算冠层截留水量。

李王成, 黄修桥, 龚时宏, 仵峰, 范永申[2]2003年在《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文中指出作物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明显影响 ,为了弄清楚作物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作用 ,该文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多组试验 ,初步探讨了在不同生育期玉米冠层上部与下部水量的分布情况。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近地表附近分布均匀度有很大影响。喷灌水量到达玉米冠层后 ,通过 4种途径落向地面 ,即 :秆径流水量、叶尖水量、叶下水量和行间水量。这 4部分水量在其分布点上的均匀程度很高 ,但作为一个整体 ,其水量的连续分布均匀性则很差。可见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 ,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影响机理 ,这将为喷灌制度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郝芝建[3]2008年在《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再分配的田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喷灌作为一种先进的灌水技术,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具有节约用水、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调节田间小气候、适应性强以及便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基于上述优点,喷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推广。然而,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过程中存在冠层截留和蒸发飘移损失,导致喷灌水的损失和水量的重新分配。为了了解作物冠层对喷灌水量再分配的影响和水量在地面的分布状况,本文以喷灌夏玉米田间试验为基础,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喷灌水经玉米冠层后的分配状况和喷灌水在地表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果:1.一次喷灌灌水过程中,由于玉米冠层的影响,喷灌水量在地表的分布既具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对于同一生育期,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的玉米而言,在同一喷灌强度内各测点处的茎秆下流水量和棵间穿透水量都表现出很高的同一性。由于玉米冠层的影响,各部分喷灌水量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茎秆下流水量、棵间穿透水量和冠层截留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棵间水量内部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性。2.试验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喷灌过程中的各部分水量进行了测定,得出了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水量分布及冠层截留量。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茎秆下流水量占冠层上部水量的比例在37.2%~47.0%之间变化,棵间穿透水量的变化范围为43.8%~59.3%。玉米拔节期到灌浆期,冠层截留量分别为0.8mm、1.8mm、2.7mm和2.9mm,到玉米灌浆成熟期,冠层截留量又下降到2.6mm。当行距从60cm增大到70cm时,平均茎秆下流水量占冠层上部水量的比例降低4%,平均棵间穿透水量占冠层上部水量的比例升高5%,最大冠层截留量减小1个百分点。当行距不变,株距由30cm减为25cm时,平均茎秆下流水量占冠层上部水量的比例增加2%,平均棵间穿透水量占冠层上部水量的比例减小3%,最大冠层截留量增大1个百分点。3.正常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灌浆期有43.8%的灌水量经玉米茎秆下流到根区,47%的灌水量以棵间穿透水量的形式非均匀分布于玉米周围地表。在玉米茎秆周围不同距离、不同方位处,棵间穿透水量的分布也不相同。在距离玉米茎秆7cm,15cm,25cm和32.5cm处,地表接收的水量占总灌水量的比例分别为18.9%、43.5%、66.9%和84.5%。在叶方位向,行向和垂直叶方位向叁个方位,棵间穿透水量占灌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9.8%、17.4%和68.5%。单株玉米植株周围地表处的喷灌均匀系数和分布均匀系数的均值分别为32.9%和24.3%,喷灌有效均匀系数接近40%,喷灌水在地表分布的均匀性较差。

马璠[4]2009年在《作物植被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坡耕地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策源地。农作物作为坡耕地的主要覆盖物,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作物植被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对经济有效地防治侵蚀、完善土壤侵蚀理论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大豆、谷子和小麦为对象,采用室内外人工模拟降雨、田间入渗测定、土壤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作物植被对降雨再分配、溅蚀、降雨入渗、坡面产流产沙、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作物冠层可将降雨大致分配为冠下穿透雨、茎秆流和冠层截留叁部分。随玉米、大豆和谷子的生长,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比例分别在约94%~36%、95%~73%,以及85%~55%之间逐渐降低;小麦的冠下穿透雨量所占比例随小麦生长(从返青起身到抽穗后)变化趋势不明显,在约76%~82%之间变化。玉米、大豆和谷子冠下穿透雨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局部地点降雨强度可达初始降雨的2~3倍,小麦冠下穿透雨量分布相对均匀。茎秆流量占总降雨比例随玉米、大豆和谷子的生长,分别在约5%~68%、2%~22%,以及7%~32%之间逐渐增加;小麦植株群体不适用茎秆流概念,顺植株流下的水量被定义为小麦行内水量,在总降雨量中约占18%~24%。本研究还提出了物理意义相对明确的单株玉米茎秆流模型。玉米、大豆、谷子和小麦的冠层截留量(换算为作物所占地面上的水深)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分别在约0.02 mm~0.4 mm、0.05 mm~1 mm、0.05 mm~0.35 mm,以及0.5 mm~1.5 mm之间变化,作物冠层截留量不是降雨再分配的主要部分。(2)在生长过程中,玉米、大豆、谷子和小麦冠下的平均溅蚀速率与裸地溅蚀速率的比值分别在约40%~80%、25%~60%、45%~89%,以及3%~12%之间变化。大豆冠下平均溅蚀速率随冠层生长逐渐降低,其它叁种作物冠下平均溅蚀速率则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无规律波动。叁种禾本科作物冠下的溅蚀速率在80 mm/h雨强下与裸地对照值相比的降低幅度大于在40 mm/h雨强下的降低幅度,大豆在这方面的规律不明显。作物冠下的溅蚀往往集中到少数几个地点发生,溅蚀速率空间变异极大。(3)在一个生长季内,作物没有对土壤的入渗能力产生显着影响,但是随着作物的生长,降雨在坡面的入渗显着增加。玉米、大豆、谷子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分别能将降雨在坡面的入渗量相对裸地提高15%~51%、8%~45%、5%~58%,以及110%~120%以上。作物对降雨入渗的促进作用主要不是通过提高土壤入渗能力,而是通过阻滞降雨和径流在坡面的运动,延长径流在一定尺度坡面上的停留时间来实现的。(4)玉米、大豆、谷子在生长过程中,分别能将产流量相对裸地降低约11%~42%、7%~38%,以及2%~43%;将产沙量分别降低约27%~76%、21%~78%,以及24%~84%。小麦在春季返青期,就能将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降低至裸地的11%左右和1.15%左右,在抽穗后,则进一步降低至裸地的约2.36%和约0.25%,在收割后,产流量和产沙量仍然维持在与收割前相近的极低水平上。本研究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的覆盖管理因子C为理论指导,计算了作物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流失比率(作物覆盖条件下土地的土壤流失量与裸地土壤流失量的比值),并拟合了玉米、大豆和谷子叁种作物覆盖下,土壤流失比率与冠层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式,在种植上述叁种作物的条件下,坡面土壤流失比率的变化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分别呈现出幂函数、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关系。(5)在本研究中,种植玉米条件下,侵蚀泥沙中养分浓度和养分富集率与裸地的侵蚀泥沙无显着差异,在种植大豆和谷子条件下,侵蚀泥沙中养分浓度和养分富集率高于裸地的侵蚀泥沙,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差异。坡面表层土壤浓度在一个作物生长季内降低趋势不明显。不同覆盖条件、降雨强度以及坡度等因素对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改变泥沙养分浓度,而是通过改变泥沙流失总量来实现的,坡面养分流失总量的变化与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相同。

郝芝建, 范兴科, 吴普特, 叶成恒[5]2008年在《喷灌条件下夏玉米冠层对水量截留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法对玉米各生育期在喷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进行了试验和测定,计算了玉米各生育期的冠层截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喷灌初始阶段,玉米冠层截留量随喷灌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此后逐渐减缓直至达到最大冠层截留量。种植密度不同,玉米冠层截留量也不同。正常种植密度条件下,从拔节期到灌浆成熟期,冠层截留量随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玉米拔节期到灌浆期冠层截留量在0.8~2.9mm之间变化。喷灌强度对冠层截留量的大小影响不明显。

王迪, 李久生, 饶敏杰[6]2006年在《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再分配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确定喷灌水量通过作物冠层时的分配规律,定量评价作物冠层对喷灌水利用率的影响,该文采用水量平衡法对喷灌条件下的玉米冠层上部、棵间、茎秆下流及冠层截留水量进行了田间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喷灌水经玉米冠层再分配后所形成的棵间和茎秆下流水量分别占冠层上部水量的45.4%和43.0%。截留水量空间分布变化较冠层上部、棵间和茎秆下流水量为大,均值为3.6 mm,变异系数Cv平均值为0.5。由相关分析知茎秆下流水量和棵间水量均随冠层上部水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茎秆下流水量与冠层上部水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冠层上部水量、叶面积和株高对截留量的影响较小。

刘海军, 康跃虎, 王庆改[7]2007年在《作物冠层对喷灌水分分布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喷灌水分到达冠层以后,经过冠层的截留和水分再分配过程,主要以两种方式到达地面,即穿过冠层直接落入土壤和通过叶片的集水,然后以茎秆为通道流入土壤。以不同方式进入土壤中的水量与作物的种类、冠层结构、种植密度,以及喷灌系统和喷灌时的农田小气候等因素有关。本文根据喷灌水分在农田的分布特点,把喷灌系统和作物结合起来,提出了喷灌有效灌水均匀系数的概念。该系数能综合反映灌溉水经过冠层再分配过程以后,田间水分的有效性。

孙增慧[8]2016年在《东北玉米农田行间土壤水分水平分布特性》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水分不仅是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而且与土壤侵蚀过程密切相关,还是水文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土壤水分通过蒸发蒸腾调节土壤与大气之间水分和能量转化,同时土壤水分也受到降雨、径流、入渗过程和地表水的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一直是水文学、土壤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东北玉米农田行尺度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了解行内不同位置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优化土壤水分测定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ET)计算的取样位点,从而加深对农业应用(灌溉、精准农业)和水文过程模型的理解。同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多维土壤-植物-大气模型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测定玉米行内不同位置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穿透雨和土面蒸发,对土壤水分在行内的分布、运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分别为平作对照处理(FPB),平作秸秆覆盖处理(FPM),膜垄无覆盖处理(RPM)和膜垄沟内秸秆覆盖处理(RPM)。平作处理(FPB和FPM)中两行玉米之间选取5个位点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两行玉米的位置(R1和R2位点),距R1位点15 cm远(1/4R位点),距R1位点30 cm远(1/2R位点),距R1位点45 cm远(3/4R位点)。垄作处理(RPB和RPM)以垄的正下方位点开始(命名为A位点),依次水平距A位点15、30、45和60 cm远(分别命名为B、C、D和E位点)。其中,C位点为玉米种植的位置,E位点为沟中央的位置。每10 cm深度土壤中设置5个土壤水分测定位点,分别设置10 cm、30 cm、50 cm和70 cm深度。在这4个处理下分别分析了玉米行内5个位点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异质性。同时分析了行内不同位点的穿透雨和土面蒸发的异质性。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在考虑降雨通过冠层在行内不均匀分布、和根系吸水条件下,应用HUDRUS-2D模型模拟分析FPB与RPB处理行尺度下不同土壤层次中各位点的土壤水分通量以及通量间的差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平作体系下,玉米行尺度土壤水分存在空间差异,主要出现在10 cm和30 cm深度的土层。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行中间或行内位置的土壤水分最高或最低值。秸秆覆盖处理与无覆盖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影响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影响深度主要集中在10 cm深度,且不同的降雨年型表现不同。FPB处理与FPM处理中,选取行内1/4或3/4的位点来测定土壤水分,能较好的代表行内土壤水分的平均值。(2)在垄作体系下,玉米行尺度土壤水分存在空间异质性,主要出现在10 cm和30 cm深度的土层。10 cm土层中A位点的土壤水分最低值。秸秆覆盖影响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深度主要集中在10 cm和30 cm深度。RPB处理中BD位点组合(垄下1/4处与沟内1/4处)的平均值能较好的代表行尺度内土壤水分的平均值;RPM处理中为BE位点组合(垄下1/4处与沟内1/2处位置)。(3)行内不同位点的穿透雨也存在空间异质性。2013年与2014年穿透雨测定日期内(每年各测定了7次),行内不同位点穿透雨变异系数范围为分别为15.9&~45.4%和8.9%~42.2%。且在两行玉米中间的位置穿透雨量较大。冠层下各位点穿透雨量与降雨量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株高负相关;穿透雨率与降雨量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株高负相关。行内1/4位点和3/4位点的穿透雨量值能较好的代表行尺度内穿透雨量的平均值,且两年结果相同。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建立的基于降雨量、叶面积指数、株高3个参数的玉米冠层下穿透雨量的估算方程,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4)4个处理中行内不同位点的土面蒸发均存在空间异质性。无覆盖处理(FPB和RPB)处理中的土面蒸发要比有覆盖处理(FPM和RPM)的大;2013年4个处理间不同位点土面蒸发值的变异系数测定日期内平均值基本相同。2014年,垄作条件下(RPB和RPM)测定日期内变异系数的平均值比平作条件下(FPB和FPM)的大。(5)利用HYDRUS-2D模型,在考虑根系吸水和冠层对降雨在玉米行内分布的影响,模拟研究了行尺度下水分的运移及水分通量,并分析了行间土壤水分通量的差异性。通过建立的各位点穿透雨量与降雨量、LAI和株高的方程对上边界不同位点降雨量进行离散,从而作为模型的降雨时的上边界条件。利用2013年FPB与RPB处理土壤含水量对HYDRUS-2D模型进行参数化,确定了模型的土壤水力学参数,并利用2014年FPB与RPB处理对模拟参数进行验证。2013和2014年,FPB处理中不同深度各位点土壤体积含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RMSE分别在0.0175~0.0332 cm3 cm-3和0.0093~0.0250 cm3 cm-3之间,ME分别为0.70~0.95和0.37~0.64之间,d分别为0.94~0.99和0.67~0.90之间,R2分别为0.90~0.97和0.37~0.71之间。RPB处理不同深度各位点土壤体积含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RMSE分别在0.0116~0.0387 cm3cm3和0.0088~0.0243 cm3 cm-3之间,ME分别为0.69~0.98和0.38~0.86之间,d分别为0.91-1.00和0.76~0.96之间,R2分别为0.85~0.99和0.48~0.92之间。(6)模拟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中不同位点间的土壤水分通量存在差异,而且10 cm和3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通量差异较大。水平方向不同位点间的土壤水分通量变异性在30 cm深度中最大,70 cm深度的最小。垂直方向不同位点间的的土壤水分通量变异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异性降低。(7)考虑与不考虑上边界穿透雨行内分布条件下行尺度土壤水分模拟对比发现,考虑上边界穿透雨行内差异性分布条件下模拟行内各位点的土壤含水量与实测值更接近。考虑穿透雨分布情况下能提高土壤水分模拟精度,FPB处理中10~30 cm效果明显,RPB处理中10~50 cm效果明显。

马波[9]2008年在《大豆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上大豆作物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其冠层、茎秆和叶片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冠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规律等,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大豆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显着。大豆为一年生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时间不同而变化巨大。大豆全生育期内,其叶面积指数变化在0~15之间,对消减降雨动能、保持水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豆茎秆流量在其全生育期内占降雨量比例的变化范围为2.76%~32.15%,平均为16.77%,约为13.72mm。冠层截留量在其生长旺盛期可达到0.87mm,全生育期内平均为0.40mm。穿透雨量所占比例较大,约占降雨量66.14%~112.72%,平均为92.31%,且行间雨量略大于株间。大豆叶面积对降雨的再分配影响明显,随叶面积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其茎秆流、截留雨量增加,穿透雨相应降低。由于冠层的截留机制,使降雨以茎秆流、穿透雨等形式进入地表径流,大大消减了降雨动能,减少了击溅侵蚀。大豆覆盖下坡耕地击溅侵蚀量约为0.58kg/km2,较裸地降低了73.15%,由此说明冠层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作用。(2)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坡面土壤入渗速率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分异。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作物植被覆盖下的坡面土壤平均入渗率较裸地明显增加。在其全生育期内,坡面降雨入渗速率较裸地提高了4.35%~71.79%,有效减少了坡面径流量。大豆对坡面入渗影响显着,随着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土壤的平均入渗率也有所增加。而利用双环法测得大豆根部土壤稳定入渗速率随叶面积指数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但与裸地比较,其稳定入渗速率提高了7.52%,依然体现出大豆对入渗的提高作用。(3)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覆盖下的坡耕地侵蚀产流产沙量均小于裸坡。在其全生育期内,产沙量平均约为3800.55kg/hm2,径流量约为193.52m3/hm2,场降雨产沙模数约为258.25t/km2。随着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坡面侵蚀产流产沙量呈下降趋势,水土保持效益愈加显着。(4)大豆生长对坡面养分流失影响较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流失量较裸坡高;全氮、全磷、速效钾流失量随较小但是波动较大。侵蚀泥沙各养分含量均随大豆的生长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大豆减少坡面侵蚀产沙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泥沙养分的含量。而大豆根系的固氮作用,使可溶性氮离子含量增加,对径流中氮含量有一定影响,使径流中氮素浓度产生波动,呈现不规律变化。(5)总结估算出大豆作物覆盖因子值。参考USLE中C值估算方法,将野外模拟降雨大豆田、裸坡侵蚀产沙量经计算得出种植单一大豆作物坡耕地的作物年C值为0.51,说明大豆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较为显着。经对大豆叶面积指数与C值回归分析得知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得出大豆作物C值与叶面积指数的模型,用以描述大豆作物防止坡面土壤侵蚀。

李密, 罗金耀, 李小平[10]2014年在《柑桔喷灌地表水量分布与冠层特性的分形维数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柑桔为研究对象,对喷灌条件下柑桔冠层特性对水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分形维数法研究柑桔冠层对喷灌水量的截留和地面水量分布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柑桔树冠层的分维数的计算,初步分析冠层截留对地表各部分水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形维数的大小明显影响冠层截留量和棵间穿透水量,冠层截留量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大,棵间穿透水量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分形维数对茎杆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喷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对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D]. 李王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2]. 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J]. 李王成, 黄修桥, 龚时宏, 仵峰, 范永申.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3]. 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再分配的田间试验研究[D]. 郝芝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8

[4]. 作物植被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D]. 马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5]. 喷灌条件下夏玉米冠层对水量截留试验研究[J]. 郝芝建, 范兴科, 吴普特, 叶成恒. 灌溉排水学报. 2008

[6]. 玉米冠层对喷灌水量再分配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J]. 王迪, 李久生, 饶敏杰.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7]. 作物冠层对喷灌水分分布影响的研究进展[J]. 刘海军, 康跃虎, 王庆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8]. 东北玉米农田行间土壤水分水平分布特性[D]. 孙增慧. 中国农业大学. 2016

[9]. 大豆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D]. 马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0]. 柑桔喷灌地表水量分布与冠层特性的分形维数关系研究[J]. 李密, 罗金耀, 李小平. 节水灌溉. 2014

标签:;  ;  ;  ;  ;  ;  ;  ;  ;  

喷灌条件下玉米冠层对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