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教学述评_先驱者论文

探究性阅读教学述评_先驱者论文

探究性阅读教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码:1673-4289(2009)05-0036-04

探究性阅读述要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视之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某篇课文为特定对象,突出问题研究的相对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辅助性、课堂氛围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及激励性。由此可见,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是保证探究性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心理品质和习惯,就是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深处的答案总是表现出强烈、敏锐和执著的自觉追求以至成为心理活动中的一种“癖好”。而所谓“批判精神”,则是对既成之定论、众人之偶像敢于挑剔乃至否定的一种勇气,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不依附、不盲从这种主体意识的表现,其极致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探究性阅读教学比较普遍的应用程式是,“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质疑→学生探究→集体讨论→师生评价归纳”。其中,问题可以由教师预设(但最好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及氛围),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为主,问题探究以自主探究为主。由于探究是一个过程,故既可以用课堂探究的形式进行,也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宽容〉序言》教学实录①及点评

【课堂实录】

(注:该课有课前老师引导下自主、自觉的相关阅读,有开放的教学氛围,有老师的欣赏、激励,因此,在彼此的启发、影响下,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表达自我见解,精彩连连,其言语既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又为老师所期望。为突出课中学生的这一普遍表现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智慧潜能的巨大释放,笔者对课例的枝末环节作了必要的删减、改动)

第一步骤:导读质疑

师:上一堂课,通过我们的反复阅读和共同学习,同学们理解了文章中一些抽象、含蓄且寓意深刻的句子的含义,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并初步了解了作者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请问同学们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哪些东西?

(用“提问”承上启下,从上一堂课的“导读”过渡到“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文中塑造了哪几个形象大家都知道了,但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者所赋予每个形象的寓意理解得还不是太透彻。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漫游者”明知道后果,在离开了之后还偏要回到“无知山谷”?“漫游者”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先驱者”?“无知人们”为什么内疚?全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幸福”的含义相同吗?并且这篇课文的写法很特别,同学们也觉得应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说明大家确实动了脑筋,用了心思。如有同学竟能发现课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足以说明他阅读之细,思考之深!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则比较宏观,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讨论解决,如“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个问题就极具挑战性,需要对课文有相当深入的理解才能概括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容易的问题“自求得之”,比较“难啃”的问题,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最后“难啃”的集中到了前两个问题上)

第二步骤:立体探究

师:好!第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在上一堂课了解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究;第二个问题实质上指“这个寓言故事究竟表达了什么主题”。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在下午阅读时间从图书阅览室或电子阅览室查找的资料,共同进行探究。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生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地方?——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和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和规律。

生2:“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法律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进行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生3:“村民们”是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法律,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生4:“漫游者”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法律,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

师:好!对于这个“漫游者”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请补充发言。

生5:“漫游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

生6:“漫游者”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师: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尤其是对“漫游者”的讨论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三位同学的语言既精美又充满激情,简直融会到了人物形象的情感里面了,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已经打动了我!太棒啦!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寓言的主题。

生7:勇敢的“先驱者”,这个创新力量的代表,冲破重重阻碍,艰苦跋涉,寻找新的美好世界,一心要带领村民奔向新天地,过上幸福生活,后反而被杀死。愚昧的人们,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杀死“先驱者”,后陷入生存绝境,才走上“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他们这才内疚、醒悟。这是“无知人们”的忏悔书。

生8:“先驱者”象征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真理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们认识、接受真理需要一个过程。真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终究是光明的。

生9:“先驱者”——新世界的探索者、新思想的传播者,他既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探索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的。

生10:“守旧老人”是一群人,一群反面人物。他们是法律和秩序的象征,也是威严和残酷的象征。他们是旧世界的统治者,是旧思想的维护者。在生死关头,他们也反抗了,最后不得不让车夫带他们离开“无知山谷”。一切旧的秩序、规矩、习惯、信仰、法律烟消云散。

生11: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生12:是的,千百年来,真理与无知的较量从未停止过,每一次的进步都付出了生命与血的代价,而每个时代都有甘愿为真理英勇献身的人。

生13:真理最初在少数人那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会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寓言主题的理解,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确都讲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我们综合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概括出本文的核心思想?好,你来说说。

生14:这篇序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这也是作者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第三步骤:评价归纳

师:不错!人类需要思想自由,需要宽容。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够发展和进步!那么,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能不能谈谈你们对“宽容”的理解呢?

生15: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生16:宽容是一种美丽。

生17: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它给宽容的发出者也带来好心情。也许它的效应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

生18:所有的人,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自由宽容的心态。

生19:我想汪国真的小诗《宽容与刻薄》就很能说明宽容的要义,我把这首诗读给你们听一下。

师:很好!

生19: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师:这位同学能用汪国真的诗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说明他善于广泛阅读,而且善于吸收和积累,好样的!大家都应向他学习。现在请同学们举出历史上或自己身边有关坚守真理与宽容的例子,好吗?

生20: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处极刑,烧死在罗马广场。

生21: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遭到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及革命活动遭到各国政府嫉恨,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

生22:中国人深受愚昧和专制的折磨,如“文革”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人类需要宽容,需要思想自由。

生23:我以前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变成了长老,他原来跳在了长老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没提及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生24:我也看过类似的报道: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笑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自此以后,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学得不错,再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切题、很生动,特别是后两位同学讲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性。小和尚和那位学生后来能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了他们的潜意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看来我们都有必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同学们,与其说我们今天在“探究宽容”,倒不如说我们是在“探究人生”!

第四步骤:训练迁移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汪国真的小诗《宽容与刻薄》改写成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限。

【课例点评】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课例(属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俱全,教学过程完整。特点如下:

第一,所选问题有探究价值。学生共提出七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即文中每个形象的寓意和寓言故事所深蕴的内涵,成为课堂探究的主要问题。它们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很相宜地成为课文的学习目标。第二,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生4、生5、生6、生8、生9、生13等思考有一定的深度,表达流畅、贴切,不乏真知灼见,思维开合自如,其心智、其人格精神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立体发展。其中,生4、生5、生6围绕第一个问题而对“漫游者”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考,由浅到深、由单一到丰富:生4道出其敢为人先的探索者品格,生5揭示其意志坚定、不惜赴死的牺牲精神,生6则由“漫游者”特定个体升华到人类所有的思想先驱,凸显其永恒的价值——唤醒后人,精神不朽!而从生8到生13则围绕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在探究“先驱者”形象之内涵的基础上逼近寓言主题,这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生7还只是将课文视作“无知者”的忏悔书,生8、生9则道出真理发展的曲折性和不可阻挡性,生10从“守旧老人”被迫离开“无知山谷”透视出旧世界的必然烟消云散,生11、生12从“无知山谷”的故事提炼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所付代价,生13终于概括出寓言的主题——发展真理,需宽容和思想自由。正是教师的热情激励和到位引导,点燃了学生探究的动力,释放了其思想的智慧,使之渐趋深入、获得真知。第三,“评价归纳”和“训练迁移”体现了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特点。这使围绕某篇具体课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获得了拓展性的意义:通过对“宽容”的探究和体验,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思维、情感和价值观同步发展(“宽容”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学会宽容”就能达到一种人道主义的境界)。第四,教师定位恰当。他是阅读探究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更是人生探究、历史探究的促进者和激励者。这一点具有超阅读的重要意义——母语教师的人文精神熏陶作用,无论怎样评估也不为过。

注释:

①实录作者:江西兴国一中,方以川.

标签:;  ;  

探究性阅读教学述评_先驱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