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从教学实践看_高中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从教学实践看_高中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误区及对策——源自教学实践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探究性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有关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理论,同时,“探究”的实践操作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通过多次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座谈和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听课、评课,笔者获得了关于探究性教学开展情况的丰富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在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并且结合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一、探究需适时适量,避免泛化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教师需对探究的相关内容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具备充足教学素材的前提下,通过具有一定导向性的启发、暗示,适时地启迪学生的思维,避免出现大多数学生盲目思考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的探究性教学“表里不一”,片面地追求探究性教学的形式,一遇问题就探究,时时事事必探究,全然不顾有限的课时以及学生对于所探究内容的认知水平,因此造成形式主义色彩多浓,探究泛化,事半功倍。以下是笔者对一节公开课的笔录,从中可以发现这节极为“注重”探究性教学的课所存在的问题。

案例1 葡萄糖性质探究教学活动片段

教师活动:通过生活情景引出课题——葡萄糖。

教师活动:书写了8种葡萄糖的分子式,请学生对这些葡萄糖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回答。(学生反应平淡,讨论场面不热烈)

教师活动:反复纠正并引导,总结。

教师活动:给出相关数据,提供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进行葡萄糖结构简式的探究。

学生活动:计算并进行小组实验,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

分析:上述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个学生探究活动:一为葡萄糖的分类探究,二为葡萄糖结构简式的探究。在课时安排上,葡萄糖的分类耗时15分钟,大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觉毫无头绪,反复提问让教师引导以致本应5分钟结束的内容耗时更多;而余下的大部分课时则耗在了葡萄糖的结构简式的推断上。作为这节课的核心内容——葡萄糖的性质,却因为课时不够而不能进行教学。因此,该节课最大的问题是:探究内容缺乏重心,探究过度,内容泛化,造成“有头无尾”,同时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探究相关问题的预测不足,导致课堂节奏把握不准,不但未完成教学内容,缺乏导向性的探究活动,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探究活动失去了趣味性,同时也因过度探究造成探究内容索然无味,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糖的分类问题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探究,完全可以采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而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只需通过银镜反应或其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进行探究即可,操作简单。而数据的计算反而给学习水平低的学生造成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负担。故教学内容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教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需分析对象并适时适量。

二、探究过程具可行性,防止内容过深

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若探究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不但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而且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对探究内容的可行性以及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在课前应有充分的预设,防止探究“搁浅”。以下是一次有关硫酸性质的探究教学片段的实录。

案例2 硫酸性质探究教学活动片断

教师活动:分析了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后,问铜与稀硫酸是否反应?

学生回答:不反应。

教师活动:将稀硫酸与铜在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溶液变蓝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现象,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测加热使稀硫酸变为浓硫酸。

教师提问: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若要与铜反应,硫酸的最低浓度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分析:该教师认为这样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探索过程的快乐。另外类似的一位教师在上本节课时,演示了铜与浓硫酸的实验后,有位学生提问:“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这位老师先表扬了这位学生观察仔细,然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跟学生一起探究这黑色物质可能的成分以及检验的方法。我们且不讨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

不可否认,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习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探究兴趣,但是对于初学硫酸性质的学生而言,在先前概念和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对学习水平较差、探究能力以及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较为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为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对于某一探究内容的先前概念,在具备一定先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较高层次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才会成为有质量的探究。探究不一定要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应侧重考虑探究内容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和能力,以便让学生经过适当准备和思考后,就可着手进行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三、探究要有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由于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目标多元,常常导致课堂上探究的话题太多、太琐碎。如果探究的问题多了,学生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匆匆走过场,所讨论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如果探究的问题琐碎,缺乏主线,课堂讨论就难以深入开展。

案例3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探究教学活动片段

教师活动:讲授硫酸的工业制法,请学生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对相同体积的水和浓硫酸加热,观察到水先沸腾,说明浓硫酸的沸点高;将相同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向放浓硫酸的一端倾斜,说明浓硫酸的密度大。

学生活动: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做“蔗糖的脱水实验”和“五水硫酸铜的吸水实验”。

教师活动:分别将两片铜片投入浓、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若加热呢?快速地装好两个对比演示实验装置,并分别将导管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学生发现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了反应,产生了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溶液呈蓝色,再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物。

分析:纵观整节课,该教师课前准备已相当充分,但是如此面面俱到的探究使得整节课紧张而匆忙,只见学生一直在忙于应付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过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观察,使得学生分不清重点,过于匆忙的设计、问答以及总结,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以致学生难以掌握和消化难点。这种过于机械化的探究程序,不但使得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能够有效地突出,而且使得学生沦为探究的机器,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意识在过于僵化、内容繁杂的探究活动中渐渐消磨。

因此,真正的探究应该是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之中,体现在课堂内外的一切知识和思维的梳理之中。探究不是科学学习和教学的唯一方式,探究教学只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在这场意义深刻的教学变革中,谁能理解探究性教学的真谛,谁就会进入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总之,进行新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准确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手段。探究活动过于泛化、过于机械化以及探究内容过于深入等均需摒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在创新中获得成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价值,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实际,走出探究性教学的误区,才能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标签:;  ;  

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从教学实践看_高中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